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虚拟体验的研究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概念的界定
  体验是现代生活的一个热点话题,翻开报纸杂志,体验一词满目皆是:情感体验、文学体验、学习体验、角色体验、人生体验,体验运动、体验科技、体验文明、体验历史等。当然,这些体验的概念都有各自的内涵和外延,而且它们的词性也不一样,有的是名词,有的是动词。但它们都包含着“认识”或“经历”这个含义。因此,我们不妨给“体验”下这样一个定义:外界事物、情境所引起的“我”的内心感受、体味或亲身的经历。
  课堂教学虚拟体验属于一种教育体验或体验教育。所谓教育体验,具有“教育中的体验”和“体验中的教育”两层含义。前者以教育为手段,以体验为目的;后者以体验为手段,以教育为目的。它们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即实现人的成长,使每个个体获得充分的自由。所以教育体验(体验教育)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与实践,形成独特的生活经验,并借此构建自己的知识,赋经验以意义。
  体验从其客观性来划分,可以分为真实体验(直接体验)与虚拟体验(间接体验)。所谓真实体验是指体验的对象与主体同时在场,其体验的内容是现时的,真实可信的,体验的空间是宽广的,时间跨度较大,没有什么限止。虚拟体验,是指在一种虚拟的环境下的非真实的体验,其内容是经验的印象,是意识和情境的存留,更多的是经验基础上的一种想象和联想。虚拟体验总是局限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而且在一定的时段内进行,如课堂教学就是最典型的虚拟体验。例如,一个深秋的夜晚,有位语文教师利用晚自习,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寻找校园秋天的美。操场上一棵大梧桐树一片一片飘落的叶子,这是叶落归根,因为它爱生长的这片土地;办公楼前那一排排灯光不正是教师额上涔涔的汗珠吗?道旁的松塔,那是坚韧、刚强的哨兵;校园的林荫道上,抬头看月亮,仿佛看到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热爱家乡的情怀……尽管这个体验活动发生在校园里,但它却是真实的,学生与自然进行的是直接的真切的交流。另有一位语文教师,为了指导学生写作,便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体验性活动,他让学生闭上眼睛,设想自己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坐在草场上,带着泥土芳香的微风吹来,四处是小虫的啼鸣……这个情境是非真实的,它存在于学生的想象之中,因此,学生的体验自然也是虚拟的。总之,前者是客观的、真实的、具体的,后者是主观的、虚拟的、记忆的。两种体验对学生来说都是需要的,但由于学生多数时间在学校特别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学生不可能事事都去亲身经历一番。因此,学生在校园里的体验,特别是课堂的教学体验一般是在非自然(真实)状态下进行的,其体验的对象经常是某一文本或者某个概念,通过想象和联想,唤醒体验者心中的经验的印象,从而达到一种情感的体验。因此,对多数教师而言,更需关注的是教学的虚拟体验。
    二、虚拟体验的教学功能
  体验有着认识论的意义,即以体验的方式达到认知理解,或者促进并加深理解。所谓心领神会、内化,其实都是深刻体验的结果。同时,体验又有本体论和价值论的意义,即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体验的这一价值性,对于教育来说意义重大,它启迪我们:教育,不仅仅要关心受教育者是否学到知识,学到哪些知识,而且更要关心受教育者是否获得了体验,获得了哪些体验。或者说,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关心自己的教育对象究竟在教育中体验到了什么,他们在追求什么样的体验,他们如何感觉自己的体验,以及他们体验的深刻程度。总之,教育应当把学习者的主体体验过程看作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强调学习中的体验,体验后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原来静态的知识经验在个体的心灵中被激活,被催化,从而产生广泛的联系,获得新的意义,由此才能产生新的创造。因此,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一线教师,都必须关心体验的教育功能。虚拟体验的教学功能可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强化教学的生活特征 所谓教育教学中的生活化,实际上就是体验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反映。学校的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明显的差别,或者说校内尤其是课堂上的体验与外界客观的体验具有质的不同。但是,课堂上的虚拟体验,同样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准生活环境。换言之,强调课堂教学的虚拟体验,可以促使教学的生活化,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生活的激情与愉悦,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生活的理想。
  2.促进教学的情感体验 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应当具有丰富的情感因子。通过课堂教学,学生不仅仅可以掌握概念、判断、推理和原则,更主要的是感受到各种知识中隐含着的全部人类的丰富的情感。而充满体验的课堂,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情感涵养与表达的需要,正如心理学家所指出的:“在体验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充满着生命意蕴和情调。”也就是说,体验是刻意营造的一种“情感共振”,达到融“我”入景,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达到主客观的沟通与默契。
  3.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 我们知道主体(学生)与客体(教学内容)之间,需要有一座桥梁或者有一种媒介进行沟通,才能使客体作用于主体,并内化为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体验就是最重要的媒介。体验常常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心灵感悟,而这种感悟又反映为对客体的美的发现、美的享受。无论客体多么的复杂或者表面看来是多么的枯燥,只要经过主体自觉主动的体验的过程,主体或多或少能够发掘出客体的美感因素。反之,如果缺乏必要的体验,那么即使客体是多么地富有审美的因素,教师是如何卖力地推介,主体也会无动于衷的。这也正是学生不爱本该充满魅力的语文学科的重要原因。
  4.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无论何种体验,它都是人的内心世界的一种发展变化的过程,与主体生命的整体相关联。因此,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无论是否有教师的引导参与,首先都必须是自我的融入与感悟,主体的角色在感悟中得到完全的认同,或者说凡体验总是自我的,他人无法替代,否则就失去体验的特性。另一方面,体验总是根植于主体的精神世界,虽然外界影响可以干挠人的精神活动,但主体仍然是精神世界真正的主宰者,任何一个人,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方式,适应自己的特点去体察,去感悟,获得与众不同的感受与见解。由此可见,强化体验,实际上就是强化学生对教育的主动参与和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把握,使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和谐发展,从而生成新的主体。如此一来,学生就有可能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积极的创造者。
  5.发挥教学的娱乐作用 人们总是喜欢追求能够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能够使自己获得快乐的娱乐活动。课堂教学体验,就是要通过各种情境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参与到一种准娱乐性活动中,使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乐趣洋溢。可以说课堂的“娱乐性”一旦突现出来,那么学生将由过去对课堂的心理厌恶与抗拒,逐步走向亲近、喜欢与热情。
  6.加快学生的经验转换 在教育中,体验是认知内化的催化剂,它起着将主体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衔接、贯通,并帮助主体完成认识升华的作用,它引领主体从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有所感悟。也就是说,通过体验的综合作用,使学生打破学习中机械孤立的学习状态,突破知识之间“隔行如隔山”现象,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不断获得新的认知结构与感受。换言之,旧有的知识与经验在体验中成功地实现了转换。
  7.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体验是相当个性化的心智活动,它总是与个体的自我意识、情感态度密切相关。在积极的体验中,个体可以充分摆脱外界的束缚,不断产生新的想象和新的联想。也就是说,体验可以帮助人养成创新的意识和创造的习惯。任何人,总是从方方面面、反反复复的体验中成长、成熟起来的。没有体验,人就容易失去自我,没有体验,感知就不会深刻,没有体验就不会有自我的构建,没有体验就不会有创造的发生。
  8.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 体验称得上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心理活动,在体验中,人可以成为无所不能的超人;在体验中,人可以获得梦寐以求的成功。课堂教学中的体验,就可以充分满足每个学生的成功欲望。
    三、课堂教学虚拟体验的实施途径
  语文课堂教学实施虚拟体验的途径很多,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在实验中常用的也是比较成功的八大方法。
  1.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教师的语言必须要生动形象,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教师的语言还要有节奏感,根据教学的需要造成一种高低快慢、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相结合的情境。因为教师的这种艺术化的语言,才能为学生营造一种特定的心理氛围,把学生带入一种虚实相生,如幻似真的艺术境界,从而达到一种准体验。总之,通过教师语言的渲染,来引起学生的心理体验,是一种典型的课堂虚拟体验,也是最便捷、最节省的方法,其效果也较为明显。但要实施这种教学体验的前提是教师应具有相当的语言设计与表达能力。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语言训练,拓展自己的视野,能够随课堂教学的进程,随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
  2.通过背景音乐的烘托渲染,使学生获得如临其境的氛围体验 音乐具有很大的情绪色彩,不同旋律的音乐通过不同乐器的演奏,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听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形成或深或浅的情感体验。音乐的作用引起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的重视。除了音乐教学外,其他各科教师特别是文科教师都在尝试将音乐引入课堂教学,通过音乐渲染氛围,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中,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产生联想,强化记忆。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更为普遍,也更实用,这主要因为:语文教学以形象见长,它应当通过一切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语文学科的文本语言特别是诗歌语言本身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在部编教材中有很多关于音乐的文章,因此,在教学中穿插音乐应当成为每个语文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
  3.通过图片,特别是师生动手绘画(图),使学生慢慢地沉浸于文本的意境中,从而品味体验文本的主旨,甚至文本的每一个细节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绘画(图)的手法,并不要求学生做到惟妙惟肖,一些复杂的图形如人物肖像等,甚至可以用抽象的线条、几何图形来替代。此外,课上要求学生画画线路图(如文天祥北行与南逃路线)、绘绘地貌地形(如雁荡山的地貌地形)或者标一下方位(如威尼斯各种建筑的方位),都是一种良好的课堂体验。
  4.通过让学生动手表演,使学生在一种类实践中,产生一种新奇的刺激,从而获得切身的体验 教育专家指出:“人的活动是社会及其全部价值存在与发展的本源,是人的生命以及作为个性的发展与形成的源泉。教育学离开了活动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任何一项教育、教学、发展的任务。”动手表演,其实是一种将舞台表演艺术移植到课堂教学中,通过组织课堂表演,把学生带进课文意境,以保持学生课堂学习的激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其强烈的表达愿望,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受与理解,调动其艺术想象力的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方法。这种教学活动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完全符合中小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想象丰富、自我表现欲强、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等特点,使学生学得紧张而又轻松,主动而又有成效。
  5.利用偶发事件,把学生引入到一种生活情境中,从而化解偶发事件中的消极面,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体验中 这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堂就像一个小世界,每一天每节课都免不了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突发性事件,这往往会使一些教师失态,或勃然大怒,破口大骂;或停止教学,忙于维持纪律;或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但对一个有经验的教师来说,他能敏锐地发现偶发事件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巧妙的处理,化被动为主动,使一些看来与教学过程毫无关联的成分,有机地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使学生或会心一笑,或有所感悟,或产生联想,或得到知识。总之,学生通过教师对偶发事件的处理,充分感受到教师的教学机智,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6.利用师生对话,构建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在一种类似拉家常的环境里,体验到生活的真理 我们知道,目前世界上各电视台的谈话节目特别盛行,这是因为谈话类节目缩短了观众与主持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并使观众参与其间,获得最真切的体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类似于主持人,如果搞一言堂。学生很快就会厌倦,反之,如果引导学生加入到“主持人”的话题中来,就会大大加强课堂的交互性,使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获得成人感和成功感。
  7.通过师生讲故事,使学生融入故事所规定的情境中,跟随着故事中的人物遭遇和事件的发展或喜或悲,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 故事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通俗性、情节性、情感性和哲理性。人人都爱听故事,对青少年来说尤其如此。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的适当时机,讲一个与文本具有密切关系的故事,就可以把学生导入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中,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而且故事的丰富的资源,可以保证教师能够快速创建各种各样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丰富的体验。此外,故事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本,更加深刻地挖掘出文本所蕴含的意蕴,包括人生的真谛、人品精华、人情意蕴、人世沧桑等等。
  8.通过多媒体的综合效应,充分营造出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的参与,达到身心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和谐统一 多媒体能展示仿真的环境,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学习者的视、听觉功能,从而更有效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多媒体具有将字、声、画、光、色等完美地结合起来的优势,能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我们前面所述的各种途径,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得到最佳的表现。
  总之,在体验的课堂里,不但具有人性化的课程计划,也富有创新的教学方法,更拥有开放式的空间形态;它体现的是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反映的是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达成的是人格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月刊·中学版杭州G31中学语文教与学蔡伟20032003 作者:教学月刊·中学版杭州G31中学语文教与学蔡伟20032003

网载 2013-09-10 20:49:37

[新一篇]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之管見

[舊一篇]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