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新教材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因此,美育渗透在语文教学各个环节。
一、“美”是语文的基本属性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总览中学语文教材,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光的珍珠,它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风姿。
现行教材中所选课文大都是艺术珍品。艺术是人们有意识地根据美的规律创造的作品。文学艺术是文学家按照一定的审美观念,对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一番深切的体验、感受,进而选择、概括、加工、创造而成,是比自然和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美更高更理想的美,所以美是文学艺术的生命。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泛出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这是宗璞的《紫藤罗瀑布》,也是大自然的奇观,令人心荡神驰,流连忘返。
“两岸的豆麦和河边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起伏的远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是鲁迅小说《社戏》中的一支柔和的夜曲,这江南的山水在柔和月色的映衬下显得浑然和谐,产生一种迷人的魅力。
朱自清在《春》中描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是大自然的春草遍地之景,激发着人们对青春的渴望。
冯骥才的《珍珠鸟》写道:“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脖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细腻的笔触,卓越的文采,委婉的风格,清雅的格调,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以上几例都是文学作品中自然形象的美,它们给人美感,这种美感像温柔的春风吹动你的心底的涟漪,像浩瀚的大海开阔你的胸襟,唤起一种深思,使人受到鼓舞,得到启迪;从一株小草可以看到青春年华的勃勃生机,从人与鸟的和谐相处中引入了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就是美的魅力。
其他作品如《桃花源记》中的虚幻美,《观舞记》中的阴柔美,《安塞腰鼓》的阳刚美等等,这些文章中所包含的政治、历史、地理、风物人情等知识犹如涓涓细流,绵绵春雨滋润浇灌着学生的心田,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地充实了学生的头脑,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古代诗歌的意境美、绘画美,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伟壮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变化无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触景生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特想象等等。这些生动形象的语句,深刻寓意姑且不论,单是表面意义就包含着许多内容,显示出高度的语言涵盖能力。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以语言为中介,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美。有些词句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理解,应引导学生寻找“言外之意”,体会语言的魅力,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获取更多的审美享受,激发更强烈的审美热情。
如《中国石拱桥》紧扣“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来说明中国石拱桥,跨水架桥,意境优美;雕琢装饰,千姿百态,也体现着我国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建筑不论大小,工艺必须精益求精,如同一幅图画,不许有一处败笔。赵州桥的栏杆,卢沟桥的石狮,都是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这篇说明文,作者在简朴的说明和淡雅的情趣之中,处处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赞美,对祖国悠久文化和新社会制度的歌颂,读来十分感人。
又如《苏州园林》紧扣“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也就是“一切都要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允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的建筑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选读这样的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有关园林建筑方面的知识,受到一次生动的审美教育。
只要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分析钻研语文教材,是不难从中找出美的。
二、美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按照审美要求设计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讲究美感效应,教师重视学生的审美能力,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按照审美要求去设计课堂教学,应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联想,深入到美的境界中畅想、遨游。例如《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一篇非常雅致的小品文,作者用散文的笔触、童话般的语言介绍了神秘奇妙的声音世界,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自然界美妙事物的探求。教学本文在学生熟读教材的基础上,采用美点追寻,赏析课文的美,读了课文,谈谈本文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学生说:1.语言特别美,就是一首诗,内容别致、聚焦无所不在的声音世界,引领我们感受声音的奇妙无穷,读文章仿佛沐浴在作者智慧的光辉中。2.结构美,开头和结尾新颖独特。3.课文的意蕴美,想象丰富、细致,把“声音”写得富有诗情画意。
在语文课上教师应追求这样一种教学效果:讲到美的地方要让学生如坐春风;讲到丑的地方要让学生如对仇敌;乐的地方要使他们忍俊不禁;悲的地方则会潸然泪下。教师应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化为学生的“我情我景”。如果在课堂上学生不仅“知之”而且“好之乐之”,那么,这就不仅仅是一般的知识的传授,而是达到一种审美的境界了。
三、在审美中训练听说读写
语文课的基础训练必须体现在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听、说、朗读都是通过一种审美语感来进行感知实践。审美语感能够使人感受到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准确性、鲜明性,还可以感受到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音乐性。审美语感的形成必须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中的一字一句,细细咀嚼,慢慢想象品尝,在领悟到蕴含其中的美的内涵之后,再融进个人的感受,从而通过听,加以接受,通过朗读、复述、回答问题等形式表达出来。这种实践活动,既是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锻炼,又是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阅读本身也是一种享受,中外名着都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结晶,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内在美和形式美,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得到了精神享受。写作是一种审美创造,这是学生审美观点、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的集中反映,当然这都需要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进行。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至关重要的就是情感培养,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样的作文才是好的,文才是美的。
由此可见,语文课上的听说读写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这种训练与审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依互存的关系。它们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心胸开阔,可以提高学生对形象的感觉、知觉和记忆能力,大大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并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甘肃教育兰州26~27G311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沈天珍20072007
沈天珍,永登县武胜驿镇金嘴初级中学。甘肃 永登 730300
作者:甘肃教育兰州26~27G311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沈天珍20072007
网载 2013-09-10 20:4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