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道的文化人类学探源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01)01-0082-05
  老子的道论,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演进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思想史的研究,不但要分析老子道论的主要内涵,评判它的哲学意义,而且还要考镜源流,探寻它的思想学术渊源。
  近代以来的学者多从字源学的角度探求道的本义,以寻找老子道论的历史源头。一般认为,道的本义为道路,或认为道的本义为“引道而行”[1],更有学者认为道的本义是指携带异族人首级而行以驱邪[2],但这些解释与老子之道的基本涵义,即作为构成万物最基本的材料、宇宙万物的本源,还是相距甚远。我们研究一种思想观念的起源,主要应是关注这种思想观念的基本内涵的历史起源以及发展演进。因之,本文试图借助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主要从思想发展演进的角度,对老子道论的起源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
  人类文化是进化的,文明时代比较高级的文化形态都可以上溯到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比较低级和原始的文化形态,从那里找到它的根由。对于道这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应当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考察,不应把它视为某一哲学家的凭空发明。
  闻一多先生认为,道家思想的前身很可能是某种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具体讲,是一种巫教。他从发生学的思路出发,把道家思想的起源追溯到灵魂不死的宗教观念,认为道的前身便是灵魂[3]。这种由事物低级阶段出发考察高级阶段的方式,是我们研究道的源起的一条有益途径。下面,我们就在闻先生观点的启发下,对道的起源作进一步的探讨。由于远古时代人们的观念现已无法直接知道,现有资料又相当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探讨抽象观念的原始基础,借助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是一个有力的方法。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尼特·泰勒(Edward.Burnet.Tylor)在研究人类宗教文化起源问题时,提出宗教起源于万物有灵论的理论。他认为,一切宗教最深层、最根本的根据是对万物有灵的信仰。“万物有灵论与灵魂说有着特殊的关系”。原始人不但相信人有灵魂,而且进一步认为低级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界的无生物都有精灵,这就形成了万物有灵论。因此,灵魂观念是万物有灵论的核心;对精灵的一般信仰就是万物有灵论[4])(P685)。
  对于什么是灵魂,泰勒说:
  它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人像,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蒸气、一种烟雾或一种影子;它赋予个人以生命和思维;它独立地控制着过去或现在的肉身的人格意识和意志活动;它能够远离躯体,飞驰于各地;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能显示有形的力量,尤其能作为一个与人体相分离的鬼魂被清醒或昏睡的人看见。它在躯体死后能继续存在并可为人所见;它还能进入其他人、动物乃至事物的躯体之中,控制该躯体并驾驭其行为[5](P26)。
  这实际上是把许多民族对灵魂的看法综合在一起,列数了各民族的灵魂观念的主要特点。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灵魂与“蒸气”、“烟雾”有本质的联系;第二,灵魂有个体生命的来源。由于呼吸是生命的重要特征,它的存在和消失与生命息息相关,因此许多民族自然地把呼吸等同于生命和灵魂[5](P28~29)。麦克斯·缪勒(Max.Müller)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对古代各民族灵魂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广泛的比较研究后也认为:“几乎所有用来称呼‘灵魂’的词,最初都是来自用来称呼从嘴里吐纳的、可见的和可嗅的气流或呼吸的词。”[6](P97)
  就中国思想而论,古代人对灵魂的信仰,见之于典籍是非常普遍的。《左传·昭公七年》记有子产言曰:“人生始化曰魄,即生魄,阳曰魂。”古人不但相信人有魂魄,而且还认为人之外的生物和无生物也有灵魂或精灵。《礼记·祭义》记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④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①蒿qī@②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着也。”此外,《周礼》、《礼记》屡次提到祭礼百物的事,《越绝书·越绝外传枕中》也有万物皆有灵魂的说法。这都是古代万物有灵信仰的表现。
  中国古代观念也认为,灵魂与气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在古代文献中,灵魂或魂魄也称为气、精、精气。《礼记·祭义》有:
  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也有:“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神灵”就是灵魂,也就是精气。《礼记·问丧》说:“故曰‘辟踊哭泣,哀以送之,送行而往,迎精而反’也。”这里的“精”指的也是灵魂。类似记载在文献中还有许多,而且在以后的思想中也有保留,例如东汉王充也说,夫魂者,精气也。在后来的思想发展中,气的概念得以长久地保存下来,并在哲学中得到不断的发展,而灵魂这层涵义则保留在宗教领域,以致于人们淡忘了二者的本质联系,把它们视为对立的一对范畴。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一下气的涵义,还可以看到它与灵魂、生命的联系。如《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管子·枢言》也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这都是说,气是人生命的来源。这与远古时代人们的观念还是一致的。
  由灵魂观念可能建立起一整套宗教体系;由气的观念出发,则可以得到哲学中的“始基”概念,即探讨宇宙万物的起源、构成。这两条道路后来各自发展为宗教和哲学,但在其起源时,二者则是密切相联相通的。以古希腊哲学为例,哲学的童年时期,在那些探讨宇宙起源,万物构成问题的自然哲学家思想当中,还留有远古灵魂观念的残余。泰利士(Thales)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同时他又认为,世界充满了灵魂。据学者研究,“灵魂”作为离最初意义不远的含义来理解,译为“呼气”更为确切,它是作为一种活动的原则、生命的原则存在于万物之中的[7](P48)。万物都由水构成,而且又具有灵魂,可见水与灵魂实质上是一样的,但是要把二者直接联系起来,还相当的困难。阿那克西米尼(Anaximcnes)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万物的始基是气。气具有活动的无定形性,又可以和灵魂直接联系起来。所以,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灵魂就是气。他说:“正如我们的灵魂是空气,并且是通过灵魂使我们结成一体一样,嘘气和气也包围着整个世界。”[8]伊奥尼亚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根据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记载,他又认为:“灵魂是始基,因为一切由蒸气结合而成。”[7](P99)据近代以来的学者研究,赫拉克利特在这里所谓的“灵魂”,在本质上就是火[9]。
  上面所列举的这几位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世界本源问题,因而提出了水、气、火等不同的本源。但他们都一致认为,世界的本源同时也是灵魂。这种把本源等同于灵魂的看法,反映出远古思想遗留的痕迹(即万物都具有灵魂,灵魂赋予个体以生命)。从万物有灵到哲学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又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后一阶段的思想中含有前一阶段的遗迹。
  中国思想的发展也与此类似。所不同的是在中国思想中,灵魂这个术语逐渐隐去,代之而用的是气。气是中国思想中探讨万物本源的原型。换句话说,气也是道的原型,二者是同类的。
  二
  前文我们吸取了泰勒的理论,认为远古时期人们从对灵魂观念的信仰当中,产生了气的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这样,道的最基本的涵义也就出现了,只是还没有明确提出用道来表示万物最基本的构成。这种观念还笼统地统一在宗教思想当中。
  裘锡圭先生也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了稷下道家的精气学说[10]。裘先生认为,《管子》四篇《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属于稷下道家的作品,它的成书可能比《老子》晚,但其中把道等同于精气的思想,则是一种相当古老的观念。这个结论是很正确的。但裘先生又认为精气即相当于文化人类学者所说的“玛那”,这与我们的结论有些差别,因此在这里需要作一简单的讨论。
  “玛那论”是泰勒的学生马雷特(R.Marett)对泰勒学说的一种修正,也称为“前万物有灵论”。马雷特根据当时人类学的发现,认为宗教起源于原始人对周围世界神秘力量的信仰,这种信仰早于灵魂或精灵的信仰。他把美拉尼西亚人的“玛那”作为这种神秘之力的典型[4](P700~703)。马雷特对泰勒的发展,在宗教人类学的领域自有意义,但我们这里认为,“玛那”与灵魂在本质上并无多大区别。有学者已经指出:“在民族学上,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最早进行‘玛那’崇拜活动的民族,都不是人类学上最早的民族。在美拉尼西亚人那里发现玛那崇拜时,他们的社会已进入氏族社会的晚期。他们的灵魂观念已相当发达,已出现了精灵崇拜和祖先崇拜,而且认为精灵和祖灵都具有玛那。我们有充分的根据证明玛那不过是灵魂观念的一种扩展形式。美国宗教学者摩尔就对玛那的原始性表示怀疑。他着重指出:‘凡是有玛那的观念的民族,都决不是还在最低级的文化里面,反之,他们之中已经通过灵魂论,而且他们的灵魂论已经很发达了。’”[6](P339~340)由此可见,“玛那”并非比灵魂观念更为古老,我们把灵魂观念作为人类宗教的起源是可以成立的,由此推出哲学中的“始基”概念(以及气一道)也是合理的。所以,我们认为古代的精、气以及稷下道家的精气说,都是从远古人们对灵魂的信仰中发展而来的。它们为老子道论的出现,做了思想上的铺垫。
  三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老子》书中道的涵义以及它与远古思想的联系。在老子那里,道还保留有一些气的涵义。
  老子形容道为:“道之为物,惟恍惟忽。……窈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11]这个恍忽不定的道,是构成万物最原始的材料。老子又把道称为“朴”。《老子》书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敢臣。”(三十二章)朴是道的借用语,指的也是精气[12]。老子有时还用“一”来形容道。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十章)这里的“营”就训为阴,阴魄指人的形体。“一”是指魂、气。“载营魄抱一”,“是以阴魄守阳魂也”,也就是说,是“以血肉之躯,守气而不使散xiè@③,如是则形与灵合,魄与魂合,抱神以静”[13]。这就更能使我们联想起泰勒关于远古时代人们对于灵魂观念的学说。因为灵魂能给予人体以生命,因此养生就是要守住人的灵魂、精气,不要使它与人的形体分离,所以老子接着又说“专气致柔”。老子之“专气”,也即《管子·内业》篇之“抟气”,所谓“抟气如神,万物备存”。又《心术下》与《内业》均引“能抟气乎?能一乎?能勿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己乎?能勿求诸人而得之己乎?”据《庄子·庚桑楚》篇,此为老子所谓:“卫生之经。”由此可见老子所谓“抱一”、“专气”与古代医学有关系。“抱一”就是守住人所具有的精气(灵魂),这里明显地反映出远古思想的遗迹。
  人们从灵魂观念逐渐产生至上神、上帝的信仰,反过来又否认是上帝创造、产生了万物。与这种思维方式一致,思想家可以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道构成,同时又认为是道创造、产生了万物。在老子的时代,信仰帝、天的宗教思想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老子用道来取代帝、天的地位,认为道是创造产生万物的总根源,就是非常自然的了。
  研究古代文化的学者指出,“最初的哲学更接近于神话结构”,“它不是产生在关于自然的朴素自发的理性思考中,而是用一种世俗化的形式和一套更抽象的术语移植了宗教已经建立的世界观。各种宇宙演化论重复并延伸了宇宙起源神话基本主题,回答的是同类型的问题,它们不像科学那样探索自然规律,却同神话一起思考秩序怎样建立、宇宙是怎样从混沌中产生的。”“尽管自然哲学和神学家有如此大的差别,但他们的整体模式被基本保存下来,而且直到细节方面,阐释过程的对称和某些主题的相符都表明自然哲学家的思想中仍保留着神话的表征”[14]。这是学者研究古希腊思想时得出的结论,同样也适用于中国古代思想。追求宇宙的本源或第一因,不仅是哲学思考的问题,更是神话、宗教思考的问题。早期哲学与宗教思考的是相同的问题,它们的思维结构是相同的,但所作的回答却不同。老子之道在中国思想发展中的伟大意义,不在于他认为道先天地而生、道创生了万物(这种思维结构与宗教相同),而在于他用道这样一个自然、世俗的观念取代了宗教的天、帝,是自然主义对宗教思想的一次革命。这种抛开上帝、另找第一因的事,在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收稿日期:1999-03-05
《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西安82~86B5中国哲学刘丰20012001吸取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从思想观念发展演进的角度,对老子之道的起源进行了探讨,认为气是道的原型,它们都是从更古老的灵魂观念发展而来。老子之道在中国思想发展中的意义在于,他用道这样一个自然、世俗的观念取代了宗教观念,是自然主义对宗教思想的一次革命。老子/道/气Lao-Tzu/Tao/ChiA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Lao-Tzu's "Tao"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LIU Feng(Institute of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e,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069,China)"Chi" is the prototype of "Tao".Both "Chi" and "Tao"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idea of "Soul" in much earlier times.The reason why Lao-Tzu's "Tao" stands out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thoughts lies inthat he replaces religiousideas with the natural and secular idea of"Tao",hence bringing about a naturalism revolution.刘丰(1972-),男,陕西榆林人,中国思想史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思想史研究。 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9 作者:《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西安82~86B5中国哲学刘丰20012001吸取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从思想观念发展演进的角度,对老子之道的起源进行了探讨,认为气是道的原型,它们都是从更古老的灵魂观念发展而来。老子之道在中国思想发展中的意义在于,他用道这样一个自然、世俗的观念取代了宗教观念,是自然主义对宗教思想的一次革命。老子/道/气Lao-Tzu/Tao/Chi

网载 2013-09-10 20:46:49

[新一篇] 老子與孔子語言觀之比較

[舊一篇] 老子哲學與母神原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