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国际儒学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孔子基金会最近在北京和山东联合召开了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亚、欧、北美和澳四大洲、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二百多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向会议提交了约一百六十篇论文。现将会议的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第一,论文数量大,反映了儒学研究的广泛性。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60余篇。从地区分布看, 论文的作者来自广泛的地区,包括亚、美、欧、澳四大洲的17个国家和地区;从作者的个人背景看,大多数作者是专家、学者,同时也有年青的研究生和来自商界和农村的,他们人数虽少,但却标志着儒学研究的广泛性。
  第二,大多数论文都围绕着会议的主题,探讨儒学在未来世纪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应有的贡献。论文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有的是从宏观上讨论儒学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下的定位问题;有的是就儒学的某一方面思想,如中和思想、人文精神、教育思想、孝道思想等等,阐发其现代价值和意义;有的则是针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生态危机、道德精神危机、建立经济政治新秩序等,探讨儒学思想在回应、解决这些重大问题上的作用和意义。而共同的一点是,多数作者都是以一种世界的眼光来思考、研究儒学的未来作用和意义的问题,而不是局限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范围之内。
  在如何对待多元文化格局下儒学和中国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关系的问题上,本次会议论文的基调是要在不同文化的对话和相互吸取中来发展儒学。有的论文提出,不仅要认识儒学与西方文化之异,还应该研究儒学与西方文化之同;不仅要弘扬儒学传统之长,也要吸取西方文化之长,补儒学传统之短。这种态度,既反对了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也超越了以为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东方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的东方中心论。
  所有这些,都表明儒学已经超越了国家和地区的界限,走向了世界。这不仅是指从地域来说儒学的研究已经遍及世界所有主要国家和地区,更重要的是儒学研究者的眼光和研究的内容已经超越了国家、地区以至文化类型的局限,自觉地把儒学放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总体中,面对全人类的重大问题。儒学已经不仅是中国的,也不仅是亚洲的,它已经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论文也反映出儒学研究对现实的关怀和时代性。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是本次会议论文关注的中心,几乎所有重大问题在论文中都有反映。特别是关于生态哲学、儒学与现代经济的关系以及儒商问题的讨论,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儒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问题上,会议论文和讨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关于儒学的优秀精神和它们的现代意义,我们讲了许多,但儒学的这些精神真正落实到现实生活中的究竟有多少呢?又怎样才能真正使儒学的优秀精神落实到现代社会生活中去发挥作用呢?有的论文专门论述了儒学世俗化的问题;在许多场次对许多问题的讨论中,也都接触到这个问题。也有多年来致力于普及儒家道德,做了大量工作的代表,在发言中谈到了这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大致说来,在这方面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限制。有代表提出,儒学的发展与社会的情况分不开,社会愈健全,儒学也就愈能得到发展。二是儒学本身要有一个转型或推陈出新的过程。现代社会在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都与古代社会有了根本的不同,儒学要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起作用,自然自身也要发展,也要有所变化。要完成这个转型和推陈出新的过程,需要经过艰苦深入的研究。三是还有一个实际操作的问题。需要找到合适的途径和可以操作的方法,需要有一大批有志于此的仁人志士来长期从事这项艰苦的工作。这方面的许多事都需要得到专家的帮助和指导,所以又提出了如何使专家学者与普及工作者两支队伍、提高与普及两方面工作相结合的问题,希望专家学者能更多地关注普及工作,给予普及工作更多的帮助。
  第四,在儒学研究的学术方面,也有新的特点。一些论文超越了简单地依据传统思想、经典原文来阐述儒学现代意义的做法,表现出了适应时代需要,发掘儒学深层精神,探索儒学转型和新发展的努力,在这方面提出了许多极富启发性的思想。有的论文着重于对儒学精神作出自己的新的阐释,探索构建儒学新体系的问题,如有人提出了关于“新仁学”的系统的思考,有人提出了一个儒学的新的概念模型;有的论文则从另一个角度,探讨儒学在未来多元文化发展的格局中的定位问题,有人提出了儒学的“生态形态”问题,实际上是提出了对儒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意见。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关于郭店楚墓竹简的研究, 本次会议上也有6篇论文发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为先秦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新材料,已经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对郭店楚墓竹简及近年来发现的简帛的研究,是儒学研究的重要的新课题。
  第五,会议的论文和讨论中,都反映了百家争鸣、和而不同的精神。讨论非常热烈,不同意见得到自由发表的机会。从论文看,多数论文的主旨,是在发掘和阐发儒学的积极方面,但对这积极方面的认识又各有不同;也有少数论文着重在指出儒学与现代社会相冲突的消极方面,如专制主义、乌托邦主义等,有的论文集中分析了现代社会、现代哲学、现代科学对儒学的挑战,指出儒学与现代社会、现代哲学、现代科学不相适应的方面。不同意见的争鸣,体现了中国传统“和而不同”的精神。着重指出儒学的消极面,并不等于对儒学持否定的态度。从本次会议上的几篇论文看,他们着重提出儒学的消极面,正是为了全面地认识儒学,更好地发挥儒学的积极方面。两种意见可以说是一致百虑,同归殊途。通过两种意见的对话,可以促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对儒学价值的不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东西文化的差异,与从西方文化的立场提出的对儒学的批评对话,也是东西文化对话的表现。在这个意义上,本次会议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一部分也可以说是东西文化对话的表现。
  总的来说,可以说,本次会议检阅了近年来儒学研究的成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可以期望,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将会出现儒学研究的新高潮。
  
  
  
人民政协报2京④B5中国哲学钱逊19991999作者系清华大学教授 作者:人民政协报2京④B5中国哲学钱逊19991999

网载 2013-09-10 20:46:47

[新一篇] 緊緊貼近人生本相[*]——林語堂的人生哲學

[舊一篇] 經典的條件:以早期儒家經典的形成為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