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任轻风送白云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百丈怀海禅师(720-814)是唐代着名的禅宗高僧,我国丛林清规之制定者。福州长乐人,俗姓王。因其后半生常住于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世称百丈禅师。百丈禅师自幼欢喜游访寺院,年二十,从西山(广东潮安)慧照出家,后从南岳之法朝律师受具足戒,未久至安徽庐江浮槎寺研读经藏。于大历初年(766),闻马祖道一禅师在南康(位于江西)竖立南禅法幢,师遂前往投其座下,遂得道一之印可。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同入祖室,各有擅长,时称马祖门下三大士。后出主新吴(江西奉新)百丈山,自立禅院,制订清规,率众修持,实行僧团之农禅生活。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农禅理念。元和九年(814)入寂,世寿九十五。敕谥“大智禅师”,塔号“大宝胜轮”。座下以黄檗希运、沩山灵佑居首。师所订清规,世称“百丈清规”,天下丛林无不奉行,为禅宗史上划时代之功绩。

  百丈禅师不仅对禅门制度很有研究,而且他还擅长诗词。他的许多诗歌都成为禅门中代代相传的警句。其《一任清风送白云》诗就是其中之一。诗云:

  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

  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百丈禅师的这首诗歌描写的是出家人闲适自然,任运逍遥的生活。“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两句是说能够有幸成为一个出家人,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幸事。其实,古往今来,真正成为一个解无为法的出家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古人说,“出家乃大丈夫之举,非王侯将相所能为”,清代顺治皇帝也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这说明并不是每个人想出家就能够出家。出家需具足多种因缘,冲破重重阻力,才能最终现出僧相,真正能够成为出家人,也是多生福德因缘所感召。洞山良价禅师当初出家,因为慈母不舍,使他左右为难,最后他出家只心坚固,写了《辞北堂书》辞别母亲:

  伏闻诸佛出世,皆从父母而受生;万汇兴生,尽假天地而覆载。故非父母而不生,无天地而不长,尽沾养育之恩,俱受覆载之德。嗟夫,一切含识,万象形仪,皆属无常,未离生灭。虽则乳哺情至,养育恩深,若把世赂供资,终难报答,作血食侍养,安得长久。故《孝经》云: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不孝也。相牵沉没,永入轮回。欲报罔极深恩,莫若出家功德,截生死之爱河,越烦恼之苦海,报千生之父母,答万劫之慈亲,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四德(父母、众生、国王、三宝),无不报矣。故经云:一子出家,九族升天。良价舍今世之身命,誓不还家;将永劫之根尘,顿明般若。伏惟父母心开喜舍,意莫攀缘。学净饭之国王,效摩耶之圣后。他时异日,佛会相逢;此日今时,且相离别。良非遽违甘旨,盖时不待人。故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时度此身。伏惟尊怀,莫相寄忆。

  良价禅师在《辞北堂书中》,对母亲的殷殷深情,溢于言表。由此可见,一个人能够出家,的确不是件容易事。有幸能够出家,也是人生一件幸事。所以,百丈禅师认为,出家人是世间一等清净闲适自由之人,没有俗务缠身,也没有妻子儿女的牵挂。过着一种无牵无挂,随缘自适的生活。诗中的福田衣是指僧人所穿着的僧衣。因为僧衣都是田字格,表示为人种福田的意思,所以称为福田衣。在佛教中僧人是以乞食为生,他们的乞食是在为施主修供养,使施主由于布施的功德能够往生善道。

  “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两句是对僧人闲适生活的具体描述。出家人在过去被称为游方僧,过的是闲云野鹤般清闲自由的生活,他们可以到处参学,今天在这个道场生活,如果觉得没有缘分了,明天又可到另外一个道场参学,过的完全是一种随缘的生活。也用不着像世俗之人那样有多种牵挂与忧虑。那种随缘随分的生活可真像在温柔清风吹拂下的白云一样轻轻随风漂浮,悠闲自在。

  百丈禅师的这首诗歌也告诉我们,做一个出家人,应当让自己过得轻松愉快,无忧无恼。在这种轻松的心境下来修道,会更有助于道业的成就。这里的“闲人”并非指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之人,而是指清净无为的人,是一个清净的、实行无为法的圣人。

  对于出家人过“一任清风送白云”的生活,良价禅师也是持赞许态度的。良价禅师在《辞北堂书》和《后寄北堂书》的颂文中都分别论述了出家修道,远离世俗名利和世情牵挂,过无牵无挂出家生活对道业的重要作用。良价禅师在《辞北堂书》颂中说:

  岩下白云常作伴,峰前碧嶂以为邻。

  免干世上名与利,永别人间爱与憎。

  祖意直教言下晓,玄微须透句中真。

  合门亲戚要相见,直待当来证果因。

  良价禅师的这则颂文表达了自己对青山作伴,白云为伍的出家生活的向往。禅师认为,远离俗尘的出家生活,可以免去世间名利的干扰,还可远离爱恨情仇等生活的困扰。在这种清净无染的出家环境中,能够止心一处,专心参究祖师言教的深意,品味佛教经典中的佛祖妙法。待到自己将来真正能够证道开悟了,那时才是亲人相聚的欢乐时刻。

  良价禅师在《后寄北堂书》中也阐述了自己舍母出家之后,所过的禅悦相伴、心无杂念的自由生活。颂云:

  不求名利不求儒,愿乐空门舍俗徒。
  烦恼尽时愁火灭,恩情断处爱河枯。
  六根戒定香风引,一念无生慧力扶。
  为报北堂休怅望,譬如死了譬如无。

  这则颂文是良价禅师在出家十年之后寄给母亲书信中的附颂。在颂文中,良价禅师对自己淡泊名利,断除世情的空门生活感到满足。他认为自己出家不受世俗贪嗔痴等毒害所染,也没有了世俗的忧愁烦恼、恩爱牵缠,心中都是戒定慧三学的扶持与增长。在颂文中,良价禅师还给母亲以安慰,希望母亲不要怀有离别之情,莫作依门之望。只当是自己死掉了或者是当初没有生这个儿子。这并非是良价禅师的绝情之语,而是让母亲能够宽心,不要因为自己的出家而难过,简短的颂文中,表达了一个做儿子对慈母的殷殷深情。

  事实上,在佛教史上有很多祖师都主张人们过一种“一任清风送白云”般的悠闲禅修生活。唐代诗僧寒山,曾与师弟拾得一起长期在天台山寒岩过着一种来去无踪的隐居生活,他们行动神秘,不同流俗。他们隐居时修道,休息时经常在寒岩林间的石壁上随感而发,题写诗句。表达自己隐居生活的情趣,以及对俗世和修道生活的看法。他曾在《一住寒山万事休》一诗中写道:

  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闲事挂心头。

  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

  这首诗歌形象地表达了寒山子住寒岩时清闲自得的生活。在那里,他已经把世间的一切都抛弃在身后了,世间的功名利禄、声色犬马等各种诱惑都与他没有任何关系了,因为他早已经看破了世间事物的虚假不实。所以,寒山在寒岩也不会再有牵挂于心头的各种闲事了。这种心境正如《心经》中所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中没有挂碍了,也就没有干扰清净心的琐事烦心了。这样,人才能过得轻松自在。

  在这种隐居修行之余,寒山还可随意在林间的石壁上,随感而发,随意题写一些抒发内心情感的诗句。诗僧感叹这是何等自然洒脱的生活,自己完全可以按照自己喜好来安排每一天的生活。这种生活就像在河中没有缆绳系缚的船,可以在水中任运自然而行。

  宋代诗僧志芝禅师在《千峰顶上》一诗中,将世外高僧悠闲无事的生活描述得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神往。诗云:

  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
  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

  诗歌以通俗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僧人山居闲淡自然,不问世事,与白云为伴,净逸非常的生活。从这简短的四句诗中,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这样的画卷:在林木丛生的高高山顶之上,有一间僧人避世修道的茅棚,在山顶上经常白云缭绕,百鸟争鸣,组成了一幅大自然美丽的画卷。志芝禅师满怀风趣地说,就是这山间简陋的草屋,却宽阔地足以容纳大千世界,除了自己的栖身之外,还能有半间任云卷云舒。

  志芝禅师还以调侃的语调说,即使山头任意漂浮的白云,也还不能完全由自己主宰命运,忽然来一场大雨,便把白云赶得远在天际,到头来还比不上老僧这般悠闲自得,无拘无束。禅师把把白云与老僧相比较,白云显得那么世俗,从而更能衬托出老僧的清雅安然,可见,在志芝禅师那里,他非但心无分别且如止水,一任身外的风云飘游,而他那澄澈清滢的心境总是处在宁静之中。惟其如此,他一任身外的风云变幻,而其自家本来妙心却不曾有丝毫改变,因此峰顶的云雨到头还是没有禅师那般清闲。

  宋代的真净克文禅师也是一位推崇过恬淡生活的高僧。真净克文禅师是临济门下黄龙慧南的弟子,得到慧南禅师的真传,后住筠州(治今高安县)大愚寺任住持。真净克文禅师曾在其《禅家能自静》诗中表达了对出家山居生活的赞许。其诗云: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座中人亦闲。
渔歌闻别浦,雁阵下前湾。即此非他物,何妨洪府间?

  克文禅师在这首诗歌中,将禅者在深山安禅之时,不受外界干扰的境界写得令人向往,这种心境颇有点陶渊明那种“心远地自偏”的味道。诗歌说:“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座中人亦闲。”一个有一定功夫的参禅者,自己本身就能够使心安住于静中,对他们来说,不管是住在深山还是在闹市中,心境都一样安闲。即使门外车马喧闹,而他们仍能够心如止水,安闲自在。在禅坐之余,禅师还能够悠闲地欣赏远处河岸边传来的渔歌之声,以及成群的大雁落在山前的河湾边嬉戏的景致。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禅师也得到了心灵的陶冶。诗歌把禅师悠闲山居生活的情趣写得如人间仙境,令人留恋。

  与真净克文思想相似的还有宋代灵澄禅师。他在《因僧问我西来意》的诗歌中也表达了“一任清风送白云”的修道理念。灵澄禅师把自己山居“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生活,描绘得更有生活情趣。诗云:

  因僧问我西来意,我话居山七八年。
  草履只栽三个耳,麻衣曾补两番肩。
  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长流上涧泉。
  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床前。

  禅师以禅门中常说的“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作为诗歌的开篇,然后以答非所问的“居山七八年”来作为回答。这种禅语是禅宗祖师开启弟子智慧的常用方式,目的是为了扫除弟子的情思妄见,让他们在心不外求、观照自心中明心见性。在本诗中,灵澄禅师将禅子经常参究的话头化为幽默风趣的山居生活情趣。在禅师眼中,山居七八年的生活不只是回答弟子的参问,而且是自己在山居生活中从不计算岁月的流逝。如果仔细想来,自己只知道草鞋穿得时间久了,破得露出来三个耳朵,身上穿的麻衣也因为时间的流逝肩头缝补了两次。从自然景物来看,经常在禅坐之余在东边庵堂中见到西边庵堂上飘落的积雪,还时时能从下边山沟中见到从上边山沟中流下来的泉水。往往待到半夜白云消散之后,还能够看到床前一轮皎洁的明月。这种在山居生活中所见到的赏心悦目的恬静风景,让人觉得自己是一个远离俗尘各种烦恼的世外仙人。

  古代禅师们这种“一任清风送白云”般的闲适心境,其实是他们参透人生后的一种境界,是他们看淡世事之后的洒脱心灵的展现。正是由于有了禅者的情怀,他们才会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边云卷云舒”的心境。在这种清净无为的生活中,他们也才会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闲心态。

  对于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很多人都觉得活得很累,精神也显得十分空虚,思想异常浮躁。他们每天都在为了生计和工作,或是为了名利和地位而忙碌,而忧心忡忡。他们放不下世间的名闻利养,每天都在为了贪嗔痴而奔忙,得到了从不满足,继续贪求;失去了,满怀惆怅,心灰意冷,从来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其实,人应当看淡世间的名利与得失,对世间之物,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过,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不要在乎外界的评价。陶渊明式的魏晋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达风流,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只有做到了“一任清风送白云”般的心境,人才能够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也才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所以,不论我们处于何种处境,都应当让自己保持“一任清风送白云”的心境。


僧禅法师 2013-03-14 15:17:15

[新一篇] 春波碧草 曉寒深處

[舊一篇] 印象杭州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