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本就是祛病防疫的重要节日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20日就是端午节了,街头又闻香袋溢香。


一到端午节,现代人很容易想到的是吃粽子、赛龙舟、佩香袋等习俗。很多人并不知晓,与端午相关的诸多习俗,包括赛龙舟、插艾叶、挂香囊、涂洒雄黄酒等,都暗藏养生保健的内涵。采访沪上一些老中医,他们告诉记者:端午节之所以是我国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因为这个节日本身是一年中祛病防疫的重要起点,包裹着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繁衍不息的文化内涵。只不过,这点正在被现代人所淡忘。


点雄黄写“王”字,老字号药房人气旺


端午节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只是随着时光流转,与之相关的诸多习俗逐渐被简化、被遗忘。所幸的是,一些有意思的习俗如今在老字号中药房获得较好保留。


在豫园的童涵春堂,这两天正热闹地举办着“端午养生节”,市民在这里挑选烟熏、艾叶菖蒲等。孩子们则在店堂里一字排开,让从业几十年的老工人用毛笔蘸着雄黄酒,在额头上写上“王”字,这就成了“王老虎”。老工人称,旧时的端午民俗有:以雄黄酒于儿童额上写一“王”字,比作猛虎,驱灾避邪,保佑孩子们平安、健康。挑选完香袋,不少市民还会捎带着在店里给自己配一帖个性化凉茶,热性体质可选菊花、金银花;需补气的,可配西洋参、枫斗等。


所谓闻药香知时令,这个时节也是申城香囊飘香的季节。在南京路上的第一医药商店、蔡同德和雷允上药城及豫园童涵春等药房,时令香包各俱特色,老字号药房重视中药老工艺,香包内胆高弹棉中的香粉,由檀香、丁香、艾草、干松、白芷等多味中药特定配置,散发有原汁原味的中药香。上海市中药行业协会负责人提醒市民,尽管街头小贩也兴卖香包,但国药品牌的香包品质由内而外,地道正宗,真正具有防虫驱蚊的作用。



在科学相对落后的古代,诸如点雄黄、挂艾叶菖蒲、佩香袋等,取的是避免鬼邪侵犯之意。但其实,这其中不乏科学原理。以雄黄酒为例,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热后会分解为砒霜,具有防虫灭菌的效果。“中医认为端午这天阳气盛其,尤其在正端午半夜12点,蛇虫八脚复苏,会跑出来伤人,这个时节也成为了容易滋生疾病之际。”老中医说,端午自此也成为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节日。


揭开习俗密码,端午节本身就是古代“卫生节”


在不少老中医眼里,端午节本身就是古代的“卫生节”。从字面意思理解,这指的是端午节提倡大家“大扫除”。


古时记载:家家户户用雄黄和烧酒调和,喷洒房屋壁角等阴暗处,以驱逐蛇虫八脚。此外,还有打蚊烟之习,“以中药苍术、白芷及各种燥烈之物,置于室内,杂而焚之”,以达到除霉去湿、驱蚊去毒的功用。


另外,“卫生节”也暗含养生节之意。中医告诉记者,端午的诸多习俗其实都和养生保健有关。赛龙舟不用说,主张锻炼,强身健体。悬艾叶、挂菖蒲,杀虫灭菌。吃粽子,清热除烦。因为中医认为,糯米具有益气健脾的作用,用来裹粽的粽叶更有来头,多用荷叶,它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也是很好的入药材料。




在所有这些习俗中,挂香囊的养生特色最为典型,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好方法。老中医解释,香包属于一种中医的“衣冠疗法”。“以中药香囊里的中草药浓郁的香味散发,在人体周围形成高浓度的小环境,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促进抗体的生成,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生长的作用,还可以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也有中医医生称,香包的时尚在于慢生活的养心,溢香养生,以解夏乏。


中医介绍说,一般香囊里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丁香等,这些中药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能,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可以把它们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正宗香袋香气持续3个月到半年,可防蛀、驱蚊、醒脑,对健康有益。


追求绿色纯天然,“衣香粉”受欢迎


不要以为这些老习俗如今失了人气。童涵春堂的相关负责人杨颖告诉记者,连日来,店堂里人气火爆,选购者除每年都来的“老粉丝”,也有大量年轻的家长带着孩子跑来。记者发现,这些年轻人大多冲着纯天然、绿色理念而来。


以广受欢迎的一款“衣香粉”为例,这其实是就是古代的樟脑丸。端午之际,往往也是南方的梅雨季节,防霉防蛀成了家家户户的首要工作,于是人们就想到在端午节制作“衣香粉”,取白芷、藿香、排草、山奈、佩兰等十多味中药,将它们研细包裹内香囊中,然后挂在衣服上就起到防霉防蛀的作用。“相比樟脑丸并不好闻的化学试剂气味,衣香粉采用的全是纯天然的中草药,对人体没有什么伤害,并且还会在衣服上留下淡淡的清香。”杨颖介绍。


如同防病祛病的一个起点,端午过后,也拉开了夏令养生的序幕。中医讲究四季养生,其中夏天主要说的是“冬病夏治”,即认为夏天是治疗“冬病”的最佳时节。这些“冬病”包括气管炎、哮喘、风湿、过敏性鼻炎、咽炎等。记者从沪上几家三甲中医院获悉,这几天“冬病夏治”门诊已悉数接受预约、挂号。


端午节、父亲节外加夏至时令……

即将到来的周末,将是一个主题丰富的小长假——端午节、父亲节外加夏至时令。虽然对市民来说,为期3天的小长假已不陌生,但一些专家还是发出善意提醒:多珍惜这个节日,不要把它过成“吃喝节”、“休闲节”。尤其对为人父母者来说,不妨好好抓住节日的契机,让孩子多一些关于中华民俗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


从“餐厅加班”、“商场促销”再到周边短途旅游交通信息的发布,即将到来的端午小长假,无疑又会拉动一拨消费热潮。在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承贵看来,每一个人如何度过端午佳节,哪怕是过成一个最平常的休息日,都无可厚非;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一些传统节日正在式微,具有仪式感的节庆正在被商业活动、娱乐活动所取代,这不能不说是当代人生活中的缺憾。



“相信中老年人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自己儿时参加的节日活动要比现在有趣多了,印象也深刻多了。”李承贵以自己的童年举例,在端午节时曾和小伙伴们一起亲手制作木头龙船,划龙舟比赛至今让他印象深刻。而后,随着读大学、工作,一路从农村到城市,生活条件纵然在不断改善,但节日在平常生活中的“地位”却在降低。“和城市相比,一些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慢一些,本来还保留着传统节日的热闹氛围。在农村,在节日期间共同参加活动、庆祝,本来是维系族群、村邻关系的重要纽带。”但现在,农村的“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传统节日的过节氛围即便在农村也褪色不少。


在不少学者来看,社会的变迁、经济的繁荣包括科技进步的发展,人们在享受这些好处的同时似乎也在付出一些“代价”——社会进步、当代人的“快生活”,都对传统文化习俗产生了冲击或解构。


就以夏至来说,作为农历中的“四时”之一,它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标志盛夏来临。而在古时,时令和农事有密切关系,有一说是“夏至时节天最长,南坡北洼农夫忙”。大意就是,进入夏至时节,很多地区气温升高,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生长。但到了如今,更多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对于夏至的关注,更多是在养生,关心这个时令应该吃什么。


端午也是如此,这个节日为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设。但早在唐代,就有诗人褚朝阳写下“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善意提醒后人对于端午不要只记得吃粽子、赛龙舟,而忘记了屈原本人。



按照李承贵的看法,对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维护,制度安排必不可少。比如,近些年,国家相关部门把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华传统节日安排为小长假的形式,正是对国民的一种提醒。但他也认为,在如今的很多城市,无论是老人、成年人还是孩子,大多数人的生活丰富,选择多元化。“天天在过节,真到节日却过不出味道。”另一方面,西方节日的“入侵”,其掀起的节庆氛围似乎也压中华传统节日一筹。毫无疑问,就拿商家的活动来说,“一只粽子”能撬动的经济效应,远不如庆祝父亲节那样主题丰富多彩。


为此,李承贵建议,相关部门尤其是教育界,要采取多种形式,尤其是采纳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层次地传递节日的文化内涵,让传统节日作为“传统”继续在下一代年轻人身上延续。


转载请注明《文汇教育(微信号wenhuieducation)》!



文汇教育 2015-08-23 08:55:40

[新一篇] 這種水杯會致癌 千萬別用 紙杯 陶瓷杯 塑膠杯

[舊一篇] 寶寶無比乖巧不一定是好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