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童话故事之一《小马过河》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4a36acaf2edda3cc08c6893501e93901213f9280.jpg

中国经典童话故事之一《小马过河》,内容更加精炼生动,美好的童话故事能给予孩子深远的心灵启迪。


    有四个方面的启迪:

    启迪之一:做一个真的人

    童话中各种动物讲的都是真心话,小马也都听进了真心话,这则童话简直就是为说真话提供了偌大的背景,老牛说的是憨厚的真心话,小松鼠尽管没有设身处地替小马着想,但它在情不自禁地呵护着小马年轻的生命,马妈妈则更是真心地期望着小马快快成长。

    真是人的根基,真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底线。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是一个人最基本最起码的品质。真是本色的,原始的,朴素的,没有伪装,没有雕饰,自里而外彻头彻尾是透明的清纯的。世界上自从有了人类,就一直伴随着对真的向往和追求,自古而来的人类精英们,一直为真理而殚精竭虑舍生忘死,甚至被处以十字架下的绞刑。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真的生活的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是教育的门槛和目标;鲁迅先生做文章的态度和思想都是至真至诚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李白作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任胸中情感的流淌,没有丝毫的伪装和矫情;陶渊明做人做官做诗都是真诚的,他做官是“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当官场成为他心灵羁绊的时候,他会掷地有声地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刻“解印绶去职”,他作诗也直写胸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难怪苏东坡称赞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古今闲之,贵其真也。”真情毕现,率意而为,兴尽而返,可见他是个名副其实的性情中人。[3] 

    启迪之二:做一个独立的人

    自身独立是生物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生物成长的内在必然要求。然而,成长须经历生理成长和心理成长的双重转型,小马正处于全面成长的前夜,小马独立做事就是独立做人的前提,对于小马来说,渡过小河就是克服成长中的困难和障碍,就是实现彻底独立的前夜,智慧的思考和勇敢的实践,是独立过程中的必修之功夫。[3] 

    启迪之三: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真是独立的前提,独立是有思想的前提,只有人格独立了,才有自己的主见,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小马面对众说纷纭的建议,行为上不知所措,思想上似是而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小马的失误在于没能对各种意见进行深入分析,没有进行换位思考,没有多问几个为什么,最后在妈妈的点拨下才豁然开朗。或者“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或者“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小马在非常谨慎的情况下,既没有轻信也没有盲从,从这点上说,“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这是富有哲理的论断,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的道理。

    让思想成为一泓活水,时常激荡在心头,翻涌在脑海。世俗的金钱、名誉、地位都可以没有,却不能没有思想。卑琐匆忙平庸可以绊住人的身体,却不能桎梏思想之泉的流淌,心灵生活没有思想,就好比人的身体没有脊梁骨一样,思想的卑躬屈膝精神的庸俗不堪,这种人充其量只是生物的人。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思想可以让你挺起胸膛走路,可以让你厚积而薄发,可以让你的心灵永远年轻,让你的生活永远的鲜活下去。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正是靠着生生不息的思想,实现了亘古存在的生命,超越时空的界限回荡着遥远的绝响。学者周国平给思想者一个很好的定义,所谓的思想者是指:“第一,拥有既具有根本性又真正属于自己的问题。第二,拥有既具有哲学性又真正属于自己的眼光。”第一是宇宙的关怀,第二是哲学的观照,这两点若能在一个人的身上体现,就是不折不扣的思想者。

    0e2442a7d933c895ef880738d31373f0830200fa.jpg

    启迪之四:做一个设身处地的人

    设身处地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就是换位置思考问题,退后一步天高地阔,退一步并不仅仅是忍让,还有从迷失的零距离中抽出身来,作远距离的静观默想之意,要拨开迷雾,澄清泡沫,不能仅钻自己的牛角尖,还要顾及他人的象牙塔,也就是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象苏轼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变换角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说将心比心情同此理是感性体验的话,那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则是理性的分析,感性和理性的浑然融合则是启迪心智获取规律的钥匙。

    设身处地不仅是一种眼光,更是一种涵养,是生活的境界。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己察人是一种胸怀,推己及人是一种境界。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施加给别人,人家也会象你一样不希罕的;而“己所欲,施与人”也不是文明社会所需求的,你所想要的东西,别人就一定会希罕吗?这种把自己的欲望强加于别人的做法,似乎显得有点强奸民意的味道,所以也不是最高的境界,那么,最高的境界是什么呢?我觉得应该是尊重个体选择的权利,营造双向选择的氛围,既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又要做到“己所欲,勿施于人”。的确,各人有各人的喜好,不能把自己的标准加于他人头上,时代发展了,人的个性丰富了,评价的标准多元了,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不要滥施与人,这才是理智的思考,明智的抉择。


    作品语言优美,含意深刻,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1980年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大会被评为一等奖。

    50多年来,《小马过河》一直入选小学教材至今,并被译成英、法、日等十四种文字,对外年发行量达26万余册,凡有儿童文学结集出版的,《小马过河》总会被入选。

    “河水既不像小松鼠说的那么深,也不像老牛伯伯说的那么浅”,这是小马在亲身实践之后所得出的结论。小马的妈妈鼓励小马独立思考,勇于实践,这也恰恰契合了温州人敢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精神。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温州乃至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

    内容  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

    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老马高兴地说:“那好啊,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

    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往磨坊跑去。跑着跑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可是离家很远了。小马向四周望望,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小马“嗒嗒嗒”跑过去,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趟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过去。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松鼠认真地说:“深的很哩!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叹了口气说:“唉!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

    小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妈妈问他:“怎么回来啦?”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妈妈说:“那条河不是很浅吗?”小马说:“是呀!牛伯伯也这么说。可是松鼠说河水很深,还淹死过他的伙伴呢!”妈妈说:“那么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你仔细想过他们的话吗?”小马低下了头,说:“没……没想过。”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

    小马跑到河边,刚刚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来:“怎么?你不要命啦!?”小马说:“让我试试吧!”他下了河,小心地趟到了对岸。

    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4] 

    寓意  同一条河流,老牛觉得它是没不过膝盖的小溪,松鼠觉得它是深不可测的天险,而小马却觉得它不深不浅刚刚好。

    如果把每一本书比作一条河流,由于年龄、经历的不同,或许有的读者像松鼠,有的读者像老牛,他们都会有各自不同的读后感受。而你就是那匹小马——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更要亲自去体验。

    作品历史  寓言《小马过河》从1957年开始入选小学语文教材,历经50年,成为更新率很高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为数极少的旷世经典。很多人并不知道,《小马过河》的作者是教师彭文席,而这篇名篇险些被当作是外国人写的。

    险成历史悬案

    1979年,国家八部委联合举办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活动,此前第一次是在1954年举行。作品《小马过河》荣膺一等奖,全国仅12名。然而,组委会却找不到这篇文章的作者。有人看过《小马过河》的英文版,怀疑这只是篇译文而已。

    幸运的是,当时的工作人员极其负责,到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处求证无果后,又根据线索到《新少年报》,翻阅了20多年前的文章索引,最终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温州瑞安的彭文席。

    彭文席高中毕业后在瑞安莘塍小学教书,1955年,他29岁,创作了《小马过河》,并发表在《新少年报》上。“这是我第一篇正式发表的文章,当时也就是灵感突发,没有任何启迪和借鉴,完全是原创。”如今已年过8旬的彭老回忆往事,恍若隔世。在文章发表之后,他就因为家庭关系复杂而被打成“反革命”,回家种田,接受改造。

    50da81cb39dbb6fdb70f262f0924ab18972b3767.jpg

    四本书当学费

    彭文席陷入困顿,而他的《小马过河》却一炮走红,被改编成了画册。出版社寄来的四本书,让他意外渡过了一个难关。当时,回家种田的彭文席无法为儿子交学费,幸亏校方领导看到这四本《小马过河》画册,也迷上了这个寓言,主动要求用画册来抵学费,彭的儿子这才得以完成学业。

    1957年,《小马过河》入选北京市所编的小学语文教材,随后一直入选全国教材。一位有20年教龄的小学教师说,《小马过河》如今编排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里,像它一样能够50年一直入选教材的文章非常非常少。

    但是,小学教材所选文章无作者署名,《小马过河》虽然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孩子,并被广泛引用,但作者彭文席却被渐渐遗忘。在这期间,彭文席仍在田间劳作,与世隔绝,日子过得非常清苦。直到1980年,他意外收到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活动的获奖通知,这才知道自己的作品竟然有了这么大的影响力。

    小《马》迷“追”彭老

    平反后,彭文席重新到当地一所中学任教,并在20年前退休。如今的他,和老伴生活在瑞安市飞云镇十八江村的老房子里。

    1980年的那次颁奖,重新确认了彭文席《小马过河》作者的身份。从那以后,他坐在家中便不断收到《小马过河》的稿费单,平均一年有十几张,有一些还是日本等国寄来的。《小马过河》被翻译成14种语言,在国际上影响也不小。国外的稿费一般是50美元,国内的大概两三百元,这些从天而降的财富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滋润。几个月前,彭老收到一封来自香港的信函,香港方面希望能和彭老签订授权协议,将《小马过河》编入当地中文教材。

    因为《小马过河》,彭老成为不大不小的“明星”。据悉,在瑞安飞云一带,几乎所有小学在教授《小马过河》时,都会特别指出:这是“我们十八江村的彭文席爷爷写的”。当地的教师和学生都以彭老为荣。丽水松阳师范的一名女大学生小时候读过《小马过河》,长大后终于知道作者是彭文席,她查到彭文席的地址,特地寄来贺卡,表示希望看到“小马再过一次河”。

    已成典故  一天,几位朋友一起讨论分析一种社会现象,大家各抒己见,争论热烈,观点相左。一位朋友揶揄说,你怎么像《小马过河》中的小马,“耳朵风”那么软,不会独立思考……

    像这样把寓言《小马过河》中的故事作为典故应用在生活中已是屡见不鲜,不时可见,如同成语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守株待兔般的熟谙。这是寓言创作的成功,在文学创作中也是不可多得的。确实,《小马过河》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其精髓在于结尾处小马的感悟:“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小马过河》的影响力如同文化功能渗透到人们的意识中去了,成了一个文化符号。电视剧《乔家大院》剧中的乔致庸想开票号,招来一片反对声,他竟是以《小马过河》的故事,最终说服了孙茂才。虽然这是个如同相声《关公战秦琼》般的笑话——1955年才出现的故事,怎么往前挪了差不多一个世纪呢。可是从这里折射出一个道理,《小马过河》已经被运用成了文学典故。

    《小马过河》09版  作 者: 《小小孩动画故事馆》编委会 编着



    网载 2015-09-12 15:21:57

    [新一篇] 在美華人怎么評價《虎媽貓爸》

    [舊一篇] “別人家的孩子”長大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