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 簡體 傳統 |
【编者按:硅谷,身为一个高科技、创业蓬勃发展的体系,拥有庞大的经济产值和世界影响力,然而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它生生不息的成功模式?为何硅谷的影响力并非昙花一现?硅谷又遇到了哪些威胁与挑战?硅谷经验对中国发展成熟的科技社会与互联网经济,带来了丰富的启示。】 上篇文章(开创未来的关键:是什么造就了硅谷?(上))说明了硅谷为何能崛起。但为何这样的崛起能持久呢? 如果说现代硅谷是在20世纪50年代诞生,那么这个地区现在已经70岁了。硅谷观察者曾预测硅谷即将灭亡,如同底特律一样。首先,20世纪70年代石油与能源危机使得制造微芯片的专业工厂倒闭;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与产业竞争力问题受到关注;dot-com泡沫,世界其他地方强大的科技园区兴起;网络和移动科技使得在任何地方工作成为可能:这些听起来彷佛一再敲响了硅谷死亡的丧钟。 硅谷经济特别以它的景气循环恶名昭彰,但它真的熬过去了。现在我们身处的2015年,是一个更多专利、更多公开上市的时代,而且来到硅谷的天使投资人以及风险投资公司认购股份,都是前所未有的蓬勃。近期一份硅谷联合创投的报告指出,“我们(硅谷)已经连续四年延长就业率增长,我们在全美最高收入的地区,而且我们占了全国高成长、高薪行业的最大份额。”世界各地的“准创业家”持续搬迁到硅谷,甚至不在硅谷开始的公司,也都搬移到这里,Facebook即为最好的见证。 为什么?硅谷背后持续的力量是什么?答案是,有许多在20世纪50年代启动硅谷的因素在今天仍被持续巩固,甚至硅谷经济亦被证明是相当有适应力的。 科技 硅谷长期紧随着晶体管而来,无论在科技或是基础建设方面,都相当支持半导体科技公司。记得那颗珍珠吗?当不与半导体直接相关的新产业突然出现时──例如生科产业,它们其实已在既存的基础建设和支持结构中得到了好处。 金钱 风险资本公司持续是硅谷年轻企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在2014年,风险资本公司投资了硅谷约145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针对145亿的数字,旧金山占了几乎一半),占了全美的43%。超过一半的硅谷风险投资公司挹注在软件投资,而软件的兴起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科技公司近期都搬到了旧金山。建设微芯片、计算机或是专业化制造设备,需要很多人力、巨大的生产运作,并接触专业化学品和医学设备,通常占地相当大。而建立软件便不需要这些东西,事实上,软件工程师只需要一台计算器、和一些云端服务器空间,就能处理他们的工作。这就是为什么软件公司能容易地在像旧金山这样的大城市生存的原因。旧金山更是许多年轻科技人想要居住的地方。 文化 硅谷持续如一块磁铁般吸引年轻、受良好教育的人涌入。20世纪时是国内移居潮,在21 世纪已经成为全球移民潮,移民对硅谷地区、以及对现代化科技产业的重要性,再怎样强调都不为过。硅谷近37%的人口都不是在美国出生的。而在这37%的人口中,又有超过60%是在出生在亚洲,还有20%生于墨西哥。硅谷一半的家庭在家里是说另一种语言,65%在硅谷工作拥有大学学历的人,都不是在美国出生的。让我再说一次,在硅谷,读过大学的人,3分之2都是外国人。 再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从1995到2005年,超过一半的硅谷新创公司至少有超过一位创办人不是在美国出生。他们的企业,像是Google或eBay──创造了美国的就业机会和资本市场数以亿计的财富。 现在的硅谷,如同过去,它的建立和维系始终依靠移民者持续着。 而斯坦福大学一直是这一切的中心。根据估计,从2012年,由斯坦福出来的企业家开创的公司,创造的全球利润每年高达2.7万亿美元,从1930年起至今已提供540万个就业机会。这个数字包括了主要业务与科技无关的企业,像是Nike、Gap等等。但就算你只看从斯坦福出来的科技公司,就够令人印象深刻了,像思科、Google、惠普、IDEO、Instagram、MIPS、Netscape、NVIDIA、Silicon Graphics、Snapchat、Sun、Varian、VMware和Yahoo。事实上,近年来评论家也开始抱怨斯坦福体系过于着重学生企业家。2012年The New Yorker杂志发了一篇文章,虽然我并不认同它的论述,然而这篇文章却相当精简地做了一个总结──就是“大学把你变成有钱人”。 改变 科技、金钱、文化…上述的一切,再现了一种持续不断的重要过程,但这个地区能维持长久,“改变”扮演了重要角色。硅谷几十年以来不断自我开创,只要快速看一下崛起中或领导性的科技,就能清楚地看见趋势所在。 • 1940: 机器控制仪表(instrumentation) • 1950/60: 微芯片 • 1970: 生物科技、消费电子用芯片(像是PC、电动游戏的芯片等等) • 1980: 软件、网络 • 1990: 网络、搜索 • 2000年之后: 云端、移动、社交平台 硅谷,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个被忽略掉的潜在想法,就是这里隐约存在一种思维──对於“承担风险”的高捧。如同圣经中戴维击打怪兽歌利亚的故事,不变的信仰就是失败能够带来商业上重要又宝贵的一课。但过去几年,伴随淘金热和西部牛仔勇猛的思维文化,现在又出现了新的隐喻(潜在思维)是“打乱(Disruption)”。 “打乱”是一个概念,可简略地说是由Joseph Schumpeter在1942年提出的,是指一间小公司通常可以借由科技加入战局,将看似稳固不摇的产业完全颠覆。所以,Uber打乱了出租车产业,Airbnb打乱了饭店业。这些故事最重要的部分,跟西方式的故事一样: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一种新模式、新方式,改变既有秩序让世界变得更好。是不是有点耳熟,你常常听见这类冒险的主题、反集团的思维,机会与风险承担,都是同样的歌,换上不同的词。 转换一种新的语言或许反映出移民者在今日硅谷所扮演关键性的角色。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职场人士,来到这个文化背景如同白纸的硅谷,有趣的是,这里又提倡西部牛仔勇敢的开拓精神。另一方面,这些移民者原本甚至没有去过西部、见过硅谷,他们来自北方、东方。在这种文化转换中,究竟西方式的隐喻(潜在思维)还能维持多久,实在非常有趣。我打赌已经快过时了。 另外一些新的现象,自过去十几年来已发生在硅谷文化中。就是那些反大型集团的小伙子,现在已经变成集团的大人了,苹果就是一个反垄断的例子。你听见硅谷公司,像是Facebook、Google搜集大量美国公民资料的事情。如果硅谷的公司开始时都像那则“1984苹果麦金塔计算机广告”会怎样?(注:当时还是小规模的苹果,1984年广告暗讽独大的计算机公司(IBM)将危及人民的选择权、隐私权,表达苹果会是投奔自由的选择。此广告创意的表达方式在当时还获得奖项。) 对未来精简的推敲 我借由定义硅谷为一个实质的地理区域来进行这些思考。我经常被问到,在移动科技与互联网发展只会愈来愈快的时代,地点是否还有影响力?又如何有影响力?换句话说,地理区域是否是一个过时的概念了? 我相信只要提到科技创新,实质的地点仍会持续有它的重要性。时空的邻近性是有影响力的。创意不会按表操课被安排在特定30分钟的电话会议上出现。重要的工作可以通过远程操控,但是某些真实会带来突破的对谈,经常是意外发生的。人们会在大厅、或在咖啡店、宗教聚会、健身房、孩子的足球赛…偶然相遇。 这也正是地点会持续有它的影响力,成为硅谷未来最大的威胁。硅谷的创新经济,是依靠它吸引世界最聪明的心灵,不断为硅谷带来创新的活水。如果硅谷失去对这些人的吸引力;如果公立学校的素质衰退以致于他们的孩子无法接受好的教育;如果房价持续高涨造成少于一半的首次购房族,无法负担中间价位的房子;如果移民政策对想要居留的专业技术人才愈来愈严格;那么硅谷的地位,或说美国的经济就会受到威胁。 同样忧心的是,硅谷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差距的鸿沟不断扩大;在相同教育水平上硅谷男性的薪水也高于女性;收入最低的阶层,薪水比收入最高的阶层低70%。 另一个威胁是在基础研究上,联邦政府的支持持续减少。风险资本公司固然重要,但是联邦政府的资金才是美国基础研究的最大资金来源。硅谷又高度依赖基础研究。“没有基础研究,就没有iPhone。”是我最近在一份新发布的研发报告中看到最喜欢的一句话。今天美国在研发投资上,已经比10年前衰减13%,而中国未来10年在研发上的投资将超过美国。 世界各地的人都想复制硅谷,但没有人成功过。之所以没有人成功是因为没有任何地方能复制学术研究、科技、跨文化、以及属于加州淘金热的名声,吸引大批愿意冒险的人涌入。经过了一段时间和一些愿意回馈给其他人的企业家,以及一些其他想要淘金的人,这些组合又使得硅谷独特的文化生生不息。 想刻意打造另一个硅谷或许注定会失败,但这对其他地区的策划者而言并不一定是坏消息。高科技并不是一场零和游戏。21世纪全球的科技经济已经够大、够复杂到可以让多个地区在接下来几十年都持续兴旺,包括硅谷——如果它已严肃看待自己所面对的威胁。(翻译/张之颖) 原文来自:Silicon Valley Then and Now:To Invent the Future, You Must Understand the Past
CSDN 2015-08-23 08:51:06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