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纪元》:人类末世的压抑与悲凉

>>>  自由思想未来视角—精彩影視選  >>> 簡體     傳統

全片贯穿着人类末世的那种压抑与悲凉,灰暗的天空,腐蚀的酸雨,高大的围墙和苍凉的沙漠等,都较成功的构建了影片讲述人类面临末世的那种环境背景,再加上男主心里极度压抑的表现,更是突出了这种感受。特别当男主一个人,絮絮叨叨,为了生存而被迫跟着机器渐渐远离人类文明社会的那段场景,充满了人类远离群体社会的那种孤独与无奈,隐约与末世经典之作《我是传奇》有着相同的感受,虽然相对还显淡薄,但仍是让人深刻的。


这片挺好的,让我想起了第九区。


西班牙电影很吊的,惊悚司法科幻各种题材都能排成剧情片,推荐《谜一样的双眼》,亚洲来说日本都不见得能比。


《超验骇客》也是相同题材,是正面拍,此片是侧面拍,都很好看。可惜中国人对生命以及智慧已经完全不感兴趣,不能脑补电影内涵,体会不了其中的感叹。


巨大的全息投影广告、男主坐在下雨天的角落一个人自言自语明显是导演在致敬《银翼杀手》 整个电影的风格也在模仿《银翼杀手》 唯一的区别是本片场景明亮许多。


直至有了舞台剧《罗素姆万能机器人》和那部着名的《大都会》,前者人类创造了一种生化机器人,并且压榨这些机器人为世界经济的依靠,直到有一天机器人起反抗“主人”,将人类干净杀绝,直至有两个特殊的机器人“进化”出了生育能力,取代人类进行繁衍。而《大都会》中女机器人玛利亚充当了劳资纠纷的催生物,它用魅力诱惑工人们,挑起了人类的大暴动。影片设想了机器人可能顶替人类身份的情况,显示了人类对机器人的恐惧。进而也就发展为当代机器人作品中的第一大主题:叛变。


要我说,西班牙电影中的科幻片把中国电影远远的甩在了小角落中,从《睁开你的双眼( 变脸惊情 / Open Your Eyes)》到这部,都是美国佬那种只会BOMBOMBOM的特技大爆炸“科幻”所不能比拟的,我在4K大屏上看变4、X战警之类竟然如同嚼蜡,好莱坞这类型片会有市场因为年轻观众就是喜欢那样的,当然,美国也有非常出色的硬科幻,西班牙的好电影更远不止科幻类。


智能与叛变,机器人最大的不安之处便在于此,这其中最臭名昭着的当属《2001:太空漫游》中的HAL-9000。替人类说出来长久以来三缄其口的信仰问题:对造物主的质疑,人类是否可以反抗上帝。


比如《月球》中在荒凉月球上孤独的克隆人,陪伴他的只有一台会发表情的智能电脑,当克隆人知道自己只不过是替代“真正的人”的劳动批量型号时,电脑发出了一个流泪的表情,克隆人的遭遇连电脑都看不下去了,此时人类的泪水又在哪里呢?就像《机器纪元》中的性奴一样,她可以发出各种浪叫,但其内心只不过是想要与人共舞一曲而已。


1982年的《银翼杀手》中就将这个话题推向顶峰,片中那冷漠的人际关系和人造人(生化机器人)对自己身份认证和造物主不确定性的讨论极具超前性。比如在《人工智能》中,未来世界人性泯灭,而机器男孩戴维则成为了“人性”代表,他善良、真诚、渴望被爱,这美好的愿望直到他发现自己只是批量型号其中之一时破碎得无以复加。


记得小时候听过一个相声(姜昆和李文华先生),争辩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在于静止。当时听了问了很多大人,都说不出来什么,各有各的道理。后来年龄渐大,就逐步省(xing)得,生命在于运动和静止,这话听着或许投机,但是真理 —— 张弛,需有度。过,犹不及。中国文化的精髓,往上推,尧舜禹禅让,尧对舜传了4个字,而舜则把4个字扩大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16字,便是中国文化的真传,继而,《中庸》等国学经典都是一脉相承。


美国科幻电视剧《西部世界》(WestWorld)更进一步,描述了一个大乐园,重现了十九世纪的西部拓荒生活,里面都是 3D 打印出来的智能机器人陪着游客玩。游客分辨不出,谁是真人,谁是机器人,除非事前知道。


小说《冰与火之歌》里面,寒冷的北方有一道绝境长城。外面就是危险地带,任何人不得跨越。我最近常想,技术有没有边界呢?一旦接近"绝境长城",我们会自觉停在那里,不再往下发展吗?


马斯克十几岁时就感受到了强烈的“生存危机”,他并非吃不上饭,而是担心人类未来在宇宙中的命运。马斯克表示是希区柯克的《银河系漫游指南》让他开了窍,在 Model S 的软件中,马斯克还植入了许多与这部神作有关的梗。当时,马斯克也给自己设定了奋斗使命:“真正值得追求的是争取更伟大的集体启蒙。”


网载 2017-05-21 16:11:45

[新一篇] 《以眼殺人 The Men Who Stare at Goats》:當神經病遇到神經病

[舊一篇] 人類命運的沉思——2001太空漫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