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体育的“以人为本”观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G807
  当人类进入新世纪之际,回眸现代体育发展的百年风雨历程,体育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奥林匹克所倡导的更高、更快、更强精神激励着人们在寻求人的全面发展道路上不断进取。在过去的百年中,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使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聚集在五环旗下。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社会动荡,在其前的近半个世纪中,体育的政治、军事功能被扩大化,象征人类团结和平的体育竞技场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后20年和平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人们在不断向自身极限挑战的同时,更是在追求体育的休闲、娱乐功能。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她的发展必然与社会的时代进步和发展潮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现代教育人本论是新世纪“以人为本”体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1.我国现代教育人本论的形成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创造了有利于教育科学与教育实践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使我们对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情况(包括教育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并开始吸收其某些先进的科学观点与思想(包括教育理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与提高。这些促使我们重新认识到了人的尊严与价值、人的地位与作用,从而促进了教育人本论的形成。我国教育人本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为指导,以我国古代儒家“人本”教育传统为土壤,适当吸收西方的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背景上逐渐形成的。
  我国古代儒家“人本”教育传统思想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关于人的价值方面,以承认人的高贵、肯定人的价值为前提。从《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起,直到清末龚自珍“天地至顽也,得倮虫而灵”止,形成了一种重视人、“人为贵”、“以人为本”的优良传统。每个人都应当有独立的意志和独立的人格。教育的功能在于帮助人们发现自己的高贵,认识自己的价值。第二,关于人的潜能,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家几乎都认为人具有不同于并优于动物的潜能,主要是道德潜能和智能潜能。教育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其得以自我实现。第三,关于人的个性,我国古代儒家“人本”教育思想即重视人的个性及其发展。从孔子开始,儒家教育家即善于把学生分为各种不同个性类型,并根据其类型特征而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发展自己的个性是儒家的教育思想之一。
  西方的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60年代兴起的。其核心是倡导“以人为本”,也就是要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人。在现代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是马斯洛和罗杰斯)看来,人是有价值的,每一个人都要看到自己的价值。教育的真正目的,就在于不断地发现人的价值。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人是有潜能的,教育的真正价值,就在于不断地发挥人的潜能。由于人的价值不一,潜能不同,所以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需要,各自的兴趣,独特的性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与罗杰斯的“个人中心”论等,都强调个人需要的满足,个人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因此,教育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不断地发展人的个性。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很强调个人的自我实现。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是我国教育人本论形成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本质(本性)是自然本质(本性)与社会本质(本性)的统一。正如马克思主义指出:“‘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的物质。”[1]“人的本性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马克思主义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出发,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片面发展的现实,并结合未来共产主义的发展的社会理想,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首先是体力与脑力的协调发展。马克思曾说,劳动力是“体力与智力的总和”[1]。恩格斯亦认为,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包括他们的肉体活动和精神活动”[1]。可见马克思主义把人看作是身体与精神的统一体,把身体与精神的协调发展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其次是人的才能与品质的多方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主张,必须“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3]。列宁也强调社会主义要通过发展和完善教育体系,逐步造就“全面发展的、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胜任一切工作的人。”[4]关于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个人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活动的社会现实人,他不可能脱离社会和人群而生活。因此,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必须保持协调一致,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全面发展。
  2.新世纪体育的迅速发展与教育人本论有着紧密的联系
  体育这一术语与有着悠久历史的人类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相比,它的出现是比较晚的。根据世界体育史料的记载,最早于1760年在法国报刊上用体育一词论述儿童的身体教育问题。在我国直到20世纪初,基督教青年会在我国宣传“西洋体育”时,才出现“体育”一词。经过一个体操与体育并用的时期,到1923年才在《中小学课堂纲要草案》这一官方文件中,正式把“体操科”改成“体育课”。之后,“体育”一词逐渐取代了“体操”一词,而被广泛使用。体育在传入我国时,其含义就是指的身体的教育,是作为学校的一门课程,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出现的。当今,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越来越突出,对体育概念有了广义与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体育(亦称体育运动)属于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它与教育是平行的,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狭义的体育(亦称身体教育)既是广义体育的组成部分,又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就体育本身的发展来说,无论是广义的体育还是狭义的体育,始终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教育的发展潮流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简要地说教育人本论是关于教育工作中如何看待(对待)人,以及如何按照人的本性及其发展特点与规律来处理教育问题的一种观点体系。而现代对体育场最本质的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进一步开发,体育教育中突出强调“健康第一”思想等。这些发展潮流都与教育人本论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讨论未来体育发展时,就必须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为指导思想的教育人本论为重要理论基础。
  二、“以人为本”的体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社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大大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科学的现有水平及其发展远景在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莫大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因素,特别是在日趋现代化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对人体的健康和发展也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首先,是现代生产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依据现代科学发展总的状况以及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运用程度的提高,生产方式将向着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人的体力劳动越来越多地被现代化的机械装置所代替。这种改变影响到社会结构和社会生存活动的一切方面,也影响到劳动者的日常生活、身体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方面)。但是,现代化生产却要求人们具有丰富的知识,掌握精密的技术。在劳动的技能上,过去那种大幅度、高强度的劳动操作,被小肌肉群参加的小动作,特别是手的动作所取代。与此同时,要求人们能灵活、准确、协调地控制生产的过程,快速而准确地判读和处理许多仪表的数据,有时甚至还要求屏住呼吸,注视屏幕或凝神细看。这种劳动特点使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大脑皮层长时间的高度集中,这要比单纯的肌肉活动对人体的要求更高,更使人疲劳,更需要进行生理和心理上的调节。另外,生产的智能化,改变着劳动者的智能结构,脑力劳动者比重将逐步增长,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脑力劳动的特点是长时间伏案工作,中枢神经系统的负担重而身体缺乏运动,如不通过体育活动来进行调节,长此以往,就会出现所谓“不活动性萎缩”、“新陈代谢低下”、“适应能力降低”、“肌肉衰退”、“神经衰弱”等现代文明病。
  第二,都市化生活给人体发展带来不利条件。地球上60多亿人口,有一半居住在城市,而且日益集中在大城市。人们居住在一些用新材料(多数化学制品)建成的与新鲜空气和阳光隔绝的高层建筑物中,与大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城市交通和通讯联络工具的现代化,大大减少了人们走路的机会;家务劳动社会化和家用产品的电气化,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体力活动也减少了;由于食物构成的改善,脂肪和肉类仪器的增多,人们从食物中摄取的热量越来越多了。加之整个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大大加快,使人们经常处在紧张状态之中,精神上伴随着很大的压力。这种急剧变化,造成了现代人的结构和机能(包括身体、精神、心理)与生活环境之间产生了不平衡,出现了所谓“运动缺乏,营养过剩”、“生活能力下降”等现象。象摩天大楼综合症、冠心病、高血压、神经官能症、肥胖症等现代文明病都有增加的趋势。根据对15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统计,最近几十年来神经官能症发病率持续上升。
  现代化生活对人体的不利影响是前进中的缺陷,是可以逐步克服的。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验证明,体育是防治现代文明病的的手段。例如美国由于重视大众体育,冠心病的发病率由1948年到1972年下降了8.7%,死亡率下降了7%,而且还在持续下降[5]。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科技革命和社会进步同步发展,关心人民健康,增强民族体质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目的,纳入了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建设规划之中。通过体育运动来调节人们的精神,增强人们的体质,丰富社会生活,已经不仅是个体发展的需要,而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需要,而且是保证人体健康地发展和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今天提高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的现实任务和历史责任已经严酷地摆在健康工作者面前。体育运动与体育科学在这场健康革命中表现的价值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体育运动在关照、监控和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方面所起的特殊护佑作用,是许多其它活动不可替代的。联合国《体育运动国际宪章》提出:“每个人都具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权利,这是充分发展其个性所必需的。通过体育运动发展身体、心智与道德力量的自由,必须从教育体育体制和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加以保证。”[6]
  从现代社会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来看,新世纪“以人为本”体育可以概括为:作为人类特殊社会文化现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位。体育的根本宗旨是增强体质,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三、“以人为本”将从根本上促进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的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由于经济腾飞这一急剧的社会变革不仅大大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有力地改变着人的观念。人们对体育本质产生了新的认识和需要,体育逐渐成为比较独立的文化体系,并开始占据重要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1.“以人为本”为体育竞技增添了新的活力
  新世纪的竞技体育将以惊人的冲击力向国际化、科学化和高水平化推进。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世界竞技体育将继续主宰体育运动发展的命运,成为21世纪体育运动的主体。奥林匹克曾创造了20世纪灿烂的竞技文化,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不少麻烦和困扰。但毕竟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项活动能象奥运会那样吸引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同时参加,高达25亿人口的电视收视率几乎使全球对奥林匹克家喻户晓。新世纪她将更加深刻地作用于人类。随着“以人为本”体育思想的不断普及和深入,那些一直困扰体育竞技发展的兴奋剂问题等将逐步得到解决。21世纪生物技术、遗传工程、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将对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产生深刻的影响。人类在不断开发身体潜能、向自身极限挑战的过程中,将向着更为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奥林匹克所倡导的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文化,将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以人为本”为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新世纪的体育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将使体育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得到普及。大众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将使体育进入到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层面。这种体育本原的回归,对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由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压力所产生的矛盾,促使人们努力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而这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体育锻炼。另一方面进行体育锻炼就需要清新的空气和良好自然环境,这就促使人们在社会发展中不得不重视环境的保护。经济对体育的广泛渗透,使体育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其特点是它不仅生产物质产品(如:体育场地、运动健身器材、体育服装等),而且还生产精神文化产品(如:欣赏、娱乐、消遣等),同时它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直至个人都具有精神激励作用。因此,世界上有众多的国家城市竞相争办诸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等各种大型全球性和地区性运动会。而这就使得争办者不得不注意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因为体育不仅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也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3.“以人为本”促进体育成为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江泽民主席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有基础性的地位。”[7]因此,在新世纪伊始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人的素质是成才的基础,每个人的素质又是整个民族素质的基础,只有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才能保证“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8]的根本目的的实现。毛泽东早在《体育之研究》中就指出,体育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未来教育发展要围绕“以人为中心”,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若没有体育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现代体育传入我国已有百年历史,但不可否认在部分人中还存在着体育就是“嘣嘣跳跳”、“体育可有可无”的无知认识,在实际工作中体育往往处于“从属”和“点缀”的地位。而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首先应体现在中国人健康的体魄上。因此,只有体育在理论和实际教育中真正成为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才能实现“以人为中心”。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们将进入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科技的竞争、经济的竞争等归根结底都取决于人才的竞争。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要具有全面的知识,而且还需要有健康的体质和心理。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及心理才能成为新时期合格的人才。
  四、结束语
  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为指导思想的教育人本论,是新世纪“以人为本”体育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以人为本”的体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可以促进21世纪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南京66~69G8体育吴晓农20012001简要回顾了体育作为人类独特文化现象所走过的近百年的风雨历程。从教育人本论和素质教育理论分析,从体育最本质的健身功能与娱乐功能出发,新世纪的体育将是“以人为本”的体育。当今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趋势,而人的身体是各种素质的载体,因此,在讨论未来体育发展时,就必须以教育人本论的观点为指导。“以人为本”的体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世纪“以人为本”的体育可以概括为:作为人类特殊社会文化现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位的。体育的根本宗旨是增强体质,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将从竞技、大众、学校体育方面促进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人本论/新世纪体育/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吴晓农(1965- ),女,讲师,学士。解放军理工大学 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1 作者:《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南京66~69G8体育吴晓农20012001简要回顾了体育作为人类独特文化现象所走过的近百年的风雨历程。从教育人本论和素质教育理论分析,从体育最本质的健身功能与娱乐功能出发,新世纪的体育将是“以人为本”的体育。当今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趋势,而人的身体是各种素质的载体,因此,在讨论未来体育发展时,就必须以教育人本论的观点为指导。“以人为本”的体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世纪“以人为本”的体育可以概括为:作为人类特殊社会文化现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位的。体育的根本宗旨是增强体质,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将从竞技、大众、学校体育方面促进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人本论/新世纪体育/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

网载 2013-09-10 21:57:49

[新一篇] 文藝美學的反思

[舊一篇] 新中國美學50年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