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白日旗的由来及其命运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陆皓东设计国旗

  1895年孙中山约集陆皓东等人准备广州起义,孙中山觉得革命成功指日可待,有必要准备一面国旗,并希望陆皓东筹办此事,而陆皓东自幼聪慧过人,能工善画,陆也认为有必要制定一面国旗,一为革命的标志和象征,一为战时方便指挥。很快陆皓东即将一面旗帜的样式交给孙中山,国父对此旗帜大加赞赏,这就是第一面青天白日旗。陆向孙中山解释这面旗帜的设计思路说,“青天白日”意味着自由平等和正大光明,体现了西方的自由民主观念,在“白日”的四周还有十二个角(又名叉光)如太阳光之辐射状,陆说此正对应着地球上一昼夜的十二个时辰,也即与中国传统的“地支”相应。孙中山对陆皓东的设计赞叹不已,当即表示采用。
  青天白日旗首次用于战场上是1900年的惠州起义。这次起义给这面旗帜带来无尚的光荣。领导这次起义的大将黄福、先锋黄耀廷率领敢死队员200人,连续作战20多天,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杀得清军胆战心惊。后来每次青天白日旗遇到“信任危机”时,孙中山都拿这次战役时这面旗帜的光辉作用为由加以辩护。
  
三色旗取代青天白日旗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由于此前青天白日旗已用于战场,革命D人认为此旗容易被认为是军旗,因此有必要再制定一面真正的国旗。1906年,革命党人专门召集会议商讨国旗问题,会上廖仲恺提议用带“井”字的大红旗为国旗,廖认为“井字旗”有“井田”之意,意味着革命党人能让人民过上“人人皆有田可耕”的好生活。黄兴也赞成廖的提议,并认为“此旗(青天白日旗)形式不美,且与日本太阳旗相近,有日本并华之嫌”,还有人提议用五色旗、十八星旗等等,但是所有的建议都被孙中山拒绝。孙坚持认为“此旗为陆皓东所发明,兴中会诸先烈及惠州革命军将士先后为此旗献血,不可不留作纪念”,并说“我在南洋所见所闻,托命于此旗者数万人,如欲毁弃此旗,先摈绝于我”。黄兴也不甘示弱,愤怒地表示,如果孙中山固执地坚持用青天白日旗,他就要脱离同盟会,最后还是刘揆一出面打圆场,此事才告一段落。
 冷静下来的孙中山提议与黄兴再商量,孙表示可以用三色旗即.“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青天白日旗,将原来的带十二道叉光的“白日”移到旗帜的左上角,占整面旗帜的四分之一,蓝底上其余四分之三为红色。为何孙中山愿意使用三色旗红色是血的颜色,象征着愿为革命而流血,蓝色是天空的颜色,象征着公正平等,白色是清洁之色,意味着博爱。三色在一起就是自由、平等和博爱,正与孙中山等人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相吻合,孙的提议得到众人的认可,三色旗因此取代青天白日旗成为国旗,而青天白日旗则正式成为革命军军旗。
 此后青天白日旗与三色旗一道多次亮相于战场,起义虽多败绩,但两面旗帜却受到广泛的关注。南洋的《中兴报》和香港的《中国报》都刊登了这两面旗帜,称之为中国的新象征,为宣传革命起了一定的作用。
 
国父孙中山对青天白日旗情有独钟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独立,由于事先并没有作统一的安排和部署,所以在各地独立后并没有使用统一的三色旗为国旗,首义的武昌革命军使用的就是十八星旗,所以在后来讨论国旗时又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革命D人依然坚持用三色旗为国旗,但其他各派认为原旗是同盟会一党设计制定的,不能代表全民的意志,并且在反满革命目标已经实现的情形下,应以“五族共和”为新的奋斗目标。1911年12月4日,在“共和联合会大会”上,其他各派一致要求使用“五色旗”,革命党人再次让步,同意以五色旗为新的国旗,而原来的国旗青天白日旗则成为海军旗,十八星旗为陆军旗。尽管革命党人同意了五色旗为国旗的决定,但孙中山一直不愿接受这个决定,认为青天白日旗“取义宏美,中国为远东大国,日出东方,为恒星之最者,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并且此旗已久经战场,已为众多烈士的鲜血所染,不宜更改。但孙中山的坚持徒劳无益,1912年5月10日,北京临时ZF再次议定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旗的地位进一步下降,此事令孙中山苦恼不已。
袁世凯在窃取革命政权后,不断打压革命D人。孙中山为了和袁世凯展开坚决的斗争,1914年远赴日本组织中华革命D,呼吁革命力量重新联合起来坚决抵制袁氏的帝制行为。回忆起以往革命斗争的失败,孙认为是革命力量不够团结,而力量不够团结的原因是革命旗帜不够鲜明,变来变去,因此要把力量集中起来,革命旗帜问题至关重要。为此在孙中山亲手制定的“革命方略”中特地写进“旗帜与制服”一节,规定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旗以红色为地,青天白日为章,章在旗之首上隅,并且还规定以原先的青天白日两色旗为党旗,充分体现了孙中山对青天白日旗的特殊感情。在后来的一段时期内,北方先有袁氏帝制,后有张勋复辟,旗帜变幻无穷,但孙中山对青天白日旗的感情一直没变。
 
蒋介石亲定国旗
 
1920年11月25日,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ZF,当即宣布废除五色旗,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ZHMG国旗。但好景不长,此旗很快又被陈炯明废除。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叛变革命,孙被驱逐而远走上海,此旗就又被忘却在历史的角落。1923年2月孙中山终于将陈炯明击败,孙回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举行隆重的阅兵授旗仪式,重新恢复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国旗地位。
 北京政变后,困境中的冯玉祥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和平建国大计,孙原本准备乘“永丰舰”经香港北上,但当挂满“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永丰”舰准备登岛时,香港方面却表示如若悬挂此旗就不能以外交礼仪接待。孙中山愤怒地答复,如果不能悬挂此旗进入香港,他宁愿不去香港。孙本为统一大业而北上的,但北上之行却成为了孙先生的最后的革命之旅。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北伐军势如破竹,迅速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而北洋政府悬挂多年的五色旗也逐渐被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所取代。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宣布于18日成立南京国民ZF.ZF成立后,蒋介石为了显示其“正统”地位,表示遵照孙先生遗志,以换取其他力量对他的支持,蒋宣布恢复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南京国民ZF的国旗,青天白日旗为D旗。尚在武汉的汪精卫也表示只有此旗才能真正显示出革命D人的革命意志和力量。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愿意更易旗帜,接受三民主义。至此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旗”。一直到蒋介石政权败逃台湾,此旗一直是ZHMG的国旗。但在此过程中,这面旗帜也曾受到巨大的羞辱,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并准备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伪政府的国旗,但日本帝国主义竟然不答应他们的要求,汪精卫没办法,只得在原来的旗帜上方加上一块布条,上面写着“和平FG建国”的标语,显示了汪伪政权的丑恶嘴脸,这面光辉的旗帜也因此而蒙羞不少。
 

毛人凤为KMT政府设计国旗
 KMTZF的国旗有什么不吉利吗?有,解放战争中,KMT节节失败时,不少大员都这样认为。认为KMT的失败,主要是KMTZF的国旗不吉利,因为是青天白日满地红,这象征着KMT的青天白日被满地的红色GCD所包围,所以招致失败。
 
  KMTZF的国旗是怎样设计的呢?在辛亥武昌首义时,革命军使用了铁血十八星旗,此旗为革命D人焦达峰、孙武等设制。旗上18颗星代表18行省。星系红色,示意光明。武昌首义后,鄂、湘、赣等地均悬挂此旗。1912年3月,清朝政府推翻、北方的袁世凯政府公布以五色旗以代表十八星旗和黄龙旗。五色旗旗面取红、黄、蓝、白、黑5色,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意,由宋教仁、陈其美设计。ZHMG南京临时ZF时各省代表议决以五色旗为ZHMG正式国旗,并令全国悬挂。对此,孙中山却持反对态度。孙先生说:"清国旧制,海军以五色旗为一、二品大官之旗,今黜满清之国旗而用其官旗,未免失体。五色旗用意为五大民族,然其分配代色,取意不确,如以黄代满之类。且即云五色平等,而上下排列仍有阶段。"故先生仍力主以青天白日满地红为国旗。
 
  鉴于孙中山的建议,各省代表对国旗问题重行讨论,最后,认为青天白日旗系同盟会制定,一个D派不能代表全国各方面意见。6月8日,临时参议院讨论后再次议决以五色旗为ZHMG国旗。同时议决以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铁血十八星旗为陆军旗。
 
  孙中山为何极力主张用青天白日旗呢?
 
  青天白日旗为19世纪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定的第一面旗帜。旗以蓝色为青天,中置一射出12道光芒的白日图案。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兴中会发动广州起义,第一次使用此旗。1906年冬,同盟会于东京编纂《革命方略》并讨论中华民国国旗旗式时,孙中山即力主以此旗为国旗,并增加了红色,成为红蓝白三色,象征着平等、博爱、自由,但未获通过。然以后同盟会的多次起义仍用此旗为义帜。ZHMG成立后,虽然ZF明令用五色旗为国旗,但两广、云、贵、闽等省仍悬挂青天白日旗。
 
  1913年,孙中山二次革命失败后,在日本组织了中华革命D,用此旗为D旗。1920年,孙先生在广州当选为非常大总统,明令以青天白日旗为国旗。1928年,南京GMTZF公布了《中华民国国徽国旗法》,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遂在全国悬挂。
 
  KMT兴盛之际,没人想到国旗吉利与否,当GCD要解放全中国时,KMT内的军政首脑人物忽然顿开茅塞,认为GCD之所以能满地红,是KMTGF国旗的缘故。国旗明确地表示了"满地红"包围了"青天白日","青天白日"还能不失败吗?毛人凤特别赞同这个说法。当他逃到昆明之后,便着手设计了一面新的国旗。旗面全部是青天白日,而把满地红缩小成为一点红放在白日中间,象征着KMT包围吞并GCD。毛人凤还不断对人讲:"那个不吉利的国旗早该换,太迟了,太迟了!"
    当他把设计的新国旗的方案拿出后,正准备正式向蒋介石建议时,大陆已全部解放,KMTGF大厦全倾,国旗更换事也就无从谈起了,但此事却成了后人的一个笑柄。 


位不必尊显,期于无负国家;
 功无须丰伟,要在全意为民;
 才毋望八斗,重乎勤勉力行;
 德勿求皆碑,惟有不懈修身。


网载 2011-05-10 20:05:01

[新一篇] 六十歲總算活過來了

[舊一篇] 茅于軾發討毛檄文:禍國殃民至今懸掛天安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