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与歌唱  ——罗伯特·弗洛斯特诗歌的会话体特征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南京理工大学外语系,南京,210014 胡开杰)
  美国诗人罗伯特·李·弗洛斯特(Robert L Frost 1874—1963 )在《诗歌构成的形象》〔1〕一文中指出:音韵是含于矿石中的金子,我们需要借助语境—意义—主题,这对诗体的多样化极为有利。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力图从韵律与主题、音韵与意义方面使诗歌在整体上达到和谐一致,以表达内涵于诗中的深刻哲理和美感。本文试对弗洛斯特着名的叙事抒情诗《补墙》(Mending Wall 1914)〔2〕在结构方面的特点作一讨论,以期阐明诗人怎样以传统的诗歌形式,和对词汇、节奏创造性的使用,寓深刻的诗意于通俗浅显的语言之中,表现出独具新意的现实主义内容,从而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会话体诗歌风格。
  《补墙》是一种无韵诗体,属于叙事抒情诗,为诗人的代表作之一,广为人们喜爱和咏诵。诗歌富有诗人家乡新英格兰地区的特色,讲的是两个农民邻居在春天里修补田间石垒界墙的故事。这种石垒界墙是新英格兰地区的农民传统用作田地分界的墙篱。 诗人借诗中人物“Persona”之口, 主要通过中间穿插有对话的独白形式叙述故事的内容。诗中第一人称单数代词“I”—“我”的使用极为自然贴切, 这一语法现象本身具有很深刻的文体意义。“Persona”—“I”在弗洛斯特的诗中屡屡出现,可以说在不同的诗篇中,“I ”是诗人的一个全新的创造,或者可以说是诗人用典型的方法,代表性地表现某一类人的一种极为鲜明的艺术创造。“I”在诗中直接表现某种事件, 以及他自己内心的感受,他与其他人、甚至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读者通过“I”的表述,可以深切地理解不同阶层、不同类别的人们的社会特征,并可以从总体上了解新英格兰地区,乃至全美的社会风貌。“I ”的使用使读者对诗歌内容产生联想,尤如某人正在向读者讲述故事一样。弗洛斯特从不将自己与读者分开,始终通过诗歌与读者恳切地谈心。敏感的读者从读诗中可以听到表达人们人共同情感的语调(tone)和声音(voice)。可以说,弗洛斯特的诗需读者去说出来,而不是去咏诵的,让读者感受到日常会话中所具有的自然节奏和人们极为熟悉的声音语调。
  在诗中,诗人用富于动感地平衡表现对立的观点、看法和辩论。诗人通过“我”和邻居农民的对话,表述两种对立的观点:“……垒墙的地方并不需要墙篱。他种的是松树,我种的是苹果,我告诉他:我的苹果不会越过墙去,偷吃他树下的松塔。他却说:‘有了好篱笆才有好邻家。’”相互对立的观点通过两人对话流畅的表现在诗的整体结构上,并产生很强烈的平衡效果。再者,诗人并不让“Person”就辩论的是非正误作出最后的判断和结论,而是让读者自己去理解、归纳。这是其诗寓意新颖的又一特点。读者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诗歌内在的含义与自己的经历相联系,以对诗歌力图表现的内涵作出最为恰当合理的理解。诗中的独白或对话形式自然而然地创造出一种强有力的辩论效果,使读者介入到诗人期待的思考中去。读者耳边似乎不断地听到有人询问着诗中所辩论问题的意义。 弗洛斯特在诗中很少进行一本正经的说教(didactic),相反,他极为巧妙地运用独特的会话方式去探讨人生的种种哲理。简言之,第一人称单数代词“I ”的运用在诗中产生了一种亲切的会话感,不但使诗歌免于做作说教之嫌,而且也充满了作者略带讽刺揶揄的幽默感。
  弗洛斯特的叙事诗另一显着的句法特点,是诗行所具有的流畅自然、非正式性的句子形式。这一句法特征对诗人创建会话文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补墙》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日常会话中的常用句型, 这里仅举数例, 以作说明。 本诗起首四行是由一个表示存在的“THERE BE”句型构成的并列复合句,用于描述那股隐于地下,不喜欢墙的神秘自然力:“Somefhing there is that doesn't love a wall,/That sends the frozen—ground—swell under it, /And spillsthe upper boulders in the sun;/And makes gaps even two canpass abreast.”这四行诗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形式, 尤其是在其中运用了具有口语特征的缩写形式“doesn't”, 读起来就象顺口说出的话,创造出了一种极为明显的视觉意象。在读者的想像中,那股自然力在霜冻的土地下。这一无形的自然力贴切地象征了作者对人类的博爱与友谊,对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渴望。句中诸如“send,spill,make ”等动态动词的使用有助于将拟人化的“something ”形成生动的视觉意象。这足以说明诗人具有从现实生活中吸取并提炼艺术口语的深厚功力。
  诗人为了区别地下某种力量使石墙坍塌和猎人拆墙而过的不同,特意写下了一句“The work of hunters is another thing”(“猎人干的和这又不同”)。这一诗行所起的作用是转折过渡,使一事转向另一事的叙述过渡在结构上达到平衡顺畅。这种结构上的平衡也表现在下一诗行中:“……The gaps, I mean,/No one has seen then made orheard them made,”。插入在该行诗中的短语“I mean”也是一行明显的口语化的实例。同样,诗中行“I”在独白和对话中的使用, 以及直接引语和各种形式的问句等,从句法结构方面使得诗中有关问题的辩论显得活泼生动,令人信服。如诗中persona 所言:“……我告诉山丘那边的邻家,有一天我们会把墙界来勘察,在我们之间又筑起了墙篱笆。”“有了好篱笆,才有好邻家”。这些诗句似象承认一种事实,即人为的障碍在目的和结果两方面,既具物质意义又具心理意义。障碍(bar-riers)从某一意义上讲,能起到把人们相互联系得更紧密的作用。 弗洛斯特在诗中试图暗示这一相互矛盾的意义。再者,编织于独白之中的对话在总体上使叙事具有句法形式上的多样化,以避免唯一的独白可能引起的单调乏味。而形式上的多样化,又可以反映出persona 的内心情感在随着诗中辩论的发展中而不断的变化。
  弗洛斯特一直生活在人民之中,他的创作深深扎根于新英格兰故乡的土壤里。他对农村环境的种种独特之处,不断作出极为敏锐的反映。新英格兰乡村的方方面面在弗洛斯特的一首首好诗中都得到表现。在《补墙》中, 新英格兰的地方特色在他细心选择的词汇“the feozemground, /the upper boulders”中,在狩猎、牛群、松树、苹果树,以及农民等事物、人物的描写中都得到了很生动的体现,使诗歌具有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诗人在《补墙》中使用了诸如“And one day, Wemeet to walk the line,/We have to use a spell to make thembalance”等生活气息浓郁的词汇,以突出当地的环境特征。 任何细心的读者在诗中都不难找出一连串取之于现实生活的生动意象,下面仅为其中数例:“wall”—“墙”,这一词汇显然象征着将人们分隔开来的人为障碍等事物。“补墙”这一诗歌标题既可以理解为诗人暗示对隔墙必要性的质疑,又可以理解为诗人对隔墙必要性的肯定。一旦读者注意到是persona本人告诉他的邻居,补墙的季节已经到来, 便可以认识到persona认为“墙”可以看作个人身份和存在的标志, 并能起到让人们相互联系得更加紧密的作用。作者通过敏锐的观察,将所见所闻溶于诗歌创作中,简洁、经济、贴切的遣词使每一细节的描写都显得具体、生动、鲜明。
  除了诸如“doesn't, I'd, I'd rather, his father's”独具口语特点的缩写形式,和连词“and”的运用,有助于诗歌的节奏自然, 给读者以会话体语言特征的印象之外,无韵诗体本身就使得作者有可能自由安排押韵的抑扬格五音步诗行,以表现诗歌内在的动态美。这一做法对诗人力图在诗歌创造中形成一种会话语体至关重要。诗人对无韵诗体这种传统诗歌形式作了极为明智的革新。在句法方面多用独具口语特色的对话结构,诗行较为松散,读起来如日常会话,但韵味足,意境也美。无韵诗体对诗人戏剧性地展示生活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很少行到或从未得到回答的问题是非常合适的。这首诗表面上似乎明白易懂,但诗中的内涵却很微妙深刻。它反映诗人在描述“补墙”这一具体生活情景的同时,从宏观上也对人类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作出深刻的思考,从而使诗歌在教育与欣赏两方面都富具意义。
  弗洛斯特将自然话语与艺术格律揉合成一和谐整体的创作方法,可以说是美国诗歌创作实践中的一大革新。 爱德华·托马斯(EdwaldThomas)在他为弗洛斯特的诗集《波士顿以北》(1914)所作的书评中,热情欢呼美国文坛上出现的这一新的声音。他指出:“这是我们时代最具革新的一本书,然而又是最为平和,最少侵犯性的一本书。 ”〔3〕弗洛斯特于1918年1月写给法国教授Regis Michand的信中说:“我对口语化为一切好诗之本如同我对民族化为一切思想与艺术之本一样同具信心。”〔4 〕他在诗中总是采用普通人民的口头语和口吻作为他戏剧化叙事诗的创作基础。他坚定地相信,人们使用的口头语言和会话方式能够激发诗人挖掘出诗歌所需的特殊化,对诗人或作家来说,语言的能量存在于对词汇准确生动的使用之中。美国广大的读者乐意接受弗洛斯特的诗歌,也许就在于他们首先在诗中发现的是生活中常用的习语、简单的句式和口语化的表达方法。因此,我们可以说,弗洛斯特的诗同时具有说话和歌唱的双重特点。在某种意义上,他的诗歌表现了美国的民族特点,享有极高的声誉。 〔责任编辑 刘清珍〕
  注:
  〔1〕Robert Frost:The Figure a Poem Makes from Norton Anthologyof Amenrican Literature Second edition Vo1.2 P. 1032
  〔2〕“补墙”一诗译文引自:关山编译《英美诗歌选译》P.16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原诗见Edward Connerg Lathem The Poetryof Robert Frost〈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New York, 1969〉
  〔3〕Fohn Evangelist Walsh: The English Years of RobertFrost, Into My Own P.189 (Grove Press, New york, 1988)
  〔4〕Reginald cook: robert Frost A Living Vioice P. 223(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74)
  文稿收到日期:1997-03-28*
  
  
  
天中学刊驻马店37-39J4外国文学研究胡开杰19971997 作者:天中学刊驻马店37-39J4外国文学研究胡开杰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49:29

[新一篇] 詮釋學的源與流

[舊一篇] 說龍虎——一個被遺忘的文化現象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