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应有自己的学科地位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在我国,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已日益为有识之士所关注。这种关注一方面表现在旅游产品设计不能脱离旅游文化,另方面又表现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规划是以旅游文化作基础和指导的。从旅游学术界专家们的研究方向看,近五年来研究旅游文化的明显多起来,且表现出十分明显的服务产业的趋势。
  然而,旅游文化却至今仍没有自己的学科地位。在我国旅游专业学科目录中只有“旅游经济”这个二级学科。在我国,“旅游经济”这个学科名称已事实上取代了本来应有的一级学科“旅游学”。这方面除了全国高校本科以上层次的招生目录可以证实外,全国影响最大的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论文目录索引》、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中心的《旅游经济》、甚至国家旅游局编辑出版的《中国旅游年鉴》的目录分类也可证明。这类目录分类中自然没有旅游文化的位置,而统统被纳入“旅游经济”这个大口袋中。
    一、“旅游经济”能包容“旅游文化”吗?
  在我们国家发展旅游业,自从抛弃外事接待模式以来,经济学家们的“中国旅游业最主要目的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因此旅游业天生是一个经济性产业。”“旅游消费有文化性的特点并不能改变旅游业的经济性”的观点便一直占居着统治地位。
  毫无疑问,旅游业的发展,在根本上取决于经营和管理都必须首先遵循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毫无疑问,用管理外事接待工作的方法管理旅游业或者将其作为一种社会福利事业来管理,只能使旅游业长期停留在落后状态。
  忽视旅游业是经济产业的观点是片面的认识,但忽视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同样也是片面的认识。需知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在世界上含量最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所占比重又特别突出。因此无论是从开发旅游资源、设计旅游产品还是提供旅游服务等方面都有一个既重经济效益又重社会效益、既要赚取外汇又要宣传中国文化的双重任务。从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角度看,我们应该通过宣传我们伟大祖国的“旅游文化”,让外国游客知道中国文化的伟大和古老;从追求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而言,一个旅游产品体现不出中国文化的内蕴,吸引力如何产生?试想,旅行社设计的旅游线路若无文化特色,旅游者会心甘情愿地把钞票送给您吗?挖掘不出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旅游者能满意吗?为什么旅游者愿意消费那些古色古香、土色土香、野色野香的旅游项目,而对于刻意迎合西方游客的西式住宿环境、饮食文化不予好评呢?为什么有的导游“游而不导”令中外游客扫兴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旅游者和经营者之间所达成的协议虽然是经济的,但在服务内容上则要求满足其精神文化享受的需要。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点如果只关心赚钱,而无视或忽视旅游者的精神文化需要,换言之,如果只重视旅游经济而忽视旅游文化的存在,那后果将是可想而知的。
  从所周知,由于起步晚,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作为政府,如不从舆论导向上加以引导和强调,从人才培养上加以布局和落实,所谓重视旅游资源的“文化积淀”很可能会被以经济效益可观为借口而加以“广泛利用”。那前景将是灾难性的。从发展国内旅游来讲,也存在一个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提炼、利用和保护的问题。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专家们不断发出警告:中国人不懂中国文化的越来越多,大量的旅游项目都存在着互相模仿、盲目开发的现象,只讲眼前的经济效益(其实许多项目只不过是对市场需求的错误判断罢了,如大量的文学名着模拟景观、游乐宫之类),不计民族国家文化遗产的损失。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省一二吗?
    由此可见,承认“旅游文化”在促进“旅游经济”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和地位,承认其独立的学科地位,实为推动中国旅游业向高品位前进的必由之路。这种导向对于纠正只重金钱不重人、只重旅游业的经济性而轻视旅游业的文化性的偏向,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举措。
    二、设立“旅游文化”学科乃当务之急
  旅游业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产业。旅游者为了追求文化享受才进行旅游活动。旅游产业无论是就其“形”还是就其“神”而言,只有体现出各种不同的文化特色才能吸引旅游者,从而产生旅游消费。因此可以说,没有旅游文化就没有旅游业。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
  八十年代,我国的旅游主要是国际旅游,旅游资源开发基本上局限在有限的几座大城市中,所谓开发也主要是简单利用和修复有较大价值的文物古迹。学术界指责的建设性破坏诸现象其影响面还不太大;九十年代以来,国内旅游蓬勃兴起,和八十年代不同,现在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出现旅游开发的热潮。其次是人造景观大量涌现并且鱼龙混杂。与第一特点相联系,中国不少地方的旅游开发大有不问市场的势头;与第二特点相联系,中国的旅游开发日益表现出重经济轻文化的不良趋势。有钱或有权,想干什么项目就干什么项目,将规划视同鬼话。造成今日这种潘多拉魔盒效应,固然有国民劣根性(如求同倾向和急功近利心理)起作用,但政策导向和人才培养导向的疏忽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我们的主管部门是否考虑过:我们上那么多人文景观项目,投入那么多资金,我们的文化准备充分吗?理论本应先行,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学者们便呼吁国家重视旅游文化建设,但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我们开发的旅游产品,是否受消费者欢迎,关键看质量。但衡量旅游产品的标准是文化。没有文化或文化品味不高的旅游产品是不会给投资者带来效益的。
  “旅游经济”这件小袍子已经裹不住日渐突出的“旅游文化”的躯体了。关于探讨旅游吸引物的文化因素的文章,关于探讨旅游设施文化性质的文章,关于探讨旅游纪念品如何体现民族特色的地方特色的文章,关于探讨旅游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的各项服务如何突出原汁原味文化风味的文章,连篇累牍地出现在我们的旅游报刊和有关报刊的旅游专栏。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旅游业的实践已向旅游教育提出了这么一个要求:顺应产业的需求,在学科目录中增加“旅游文化”这个专业目录,使其能为发展旅游事业、弘扬民族文化的伟大目标尽力。
    三、不规范的旅游专业目录亟待规范
  在我国,由于旅游业起步较晚,与这相适应,在招生目录中也没有“旅游学”这样的一级学科。有关旅游的相关二级学科也都是以其它一级学科的附庸形式存在。如“旅游经济”附于“经济学”,“旅游地理”附于“地理学”下的“人文地理学”或“自然地理学”这些二级学科下作为专业方向存在。虽然不太规范,但在旅游业起步较晚的中国,还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这里想着重指出的是专业招生目录中的一些因概念混淆而造成的失误。最突出的现象是二级学科根本包涵不了的专业方向却客观存在。这里试举几例:
  文学和文化,不言而喻,前者的概念范围要小于后者。但在我们的研究生招生目录中,却存在着文学包括文化的情况。如广西师范大学1994年招生目录中一级学科“文学”下,有二级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名称)。而在专业方向上却有“鲁迅研究”和“桂林文化城研究”,代码分别为0173和0174。将桂林文化城研究,这样显然更适合于置于文化或旅游文化学科之下的专业方向放在和“写作学”、“中国现代作家作品”同等的地位,可见不伦不类。自然,这不能怪所在硕士点,因为没有合适的学科目录可靠。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是一个涉及诸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方向,但在招生目录中却有将“旅游开发与规划”这一专业方向置于“人文地理学(代码为070503)之下的(招生单位为西北师大)。即使是以人文地理为主的旅游开发与规划,显然也不是“人文地理学”这个学科所能涵盖得了的。
  又如在“自然地理学”(代码为070501)下开设的“自然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方向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旅游环境保护”按常理应在“环境保护”学科之下。放在“自然地理学”下,同样有不和谐之感。因为“旅游环境保护”亦是一个牵涉方面甚多的学科,不是一个“自然地理学”就能遮盖得住的。
  将“旅游经济”这个二级学科作为一个研究方向置于“英语语言文学(050201)”这个二级学科之下,也不易让人产生认同感。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招生目录中就有在“英语语言文学(050201)”这个学科名下分设几个研究方向的做法。它们是:(1)翻译理论与实践(2)应用语言学(3)国际贸易(4)旅游经济(5)旅游文化(6)英美语言文学。(这其中除4、5是同一方向两位导师分招外)。这五个方向中只有(1)、(2)、(6)个方向从概念上讲可为“英美语言文学”所包容。(3)、(4)、(5)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妥当。
  我们提出上述诸例,旨在希望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需要调整、规范的也许不止以上这些,需要增加的学科名称也许不止一个“旅游文化”。
  
  
  
旅游科学沪037-039F9旅游经济毛桃青19951995 作者:旅游科学沪037-039F9旅游经济毛桃青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36:19

[新一篇] 旅游出版物的選題開發

[舊一篇] 日本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概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