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概念及其哲学意蕴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十多年来,海外学术中的不少老问题、旧术语往往成了国内学界的新问题、新概念,并有所创新。整合这一术语便是其中之一。80年代中期以来,在大陆哲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脑科学等学科中,整合一词的使用频率渐高。本文试图通过对整合概念的来龙去脉的考察,来讨论一下整合概念与整合哲学,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整合”的词源和演化
  一个词、一个术语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用途,而不在于它的来源及演变。然而,词源及演化是文化和思想观念发展的一种反映,尤其是那些基本概念。本文所讲的整合,就反映着人类整体观的发展(从朴素整体论到近代分析论再到科学系统论),反映着哲学思维方法的普及程度。
  整合(integration)作为普通词语,由来已久。作为术语,首先被用在数学(积分、积分法)和物理学(匹配),并已涉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据我们现在了解到的百余例运用“整合”的文献资料,[1]从时间上排列,最早的要推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年)。他在《第一原理》中阐述了他的进化论哲学的主要原则,最着名的是其进化公式:“进化是经过不断的整合与分化,是从不确定、不协调的单纯性(一译:同质性)到确定的、协调的繁杂性(一译:异质性)的变化。”[2]他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包含着分化阶段和随后的整合阶段。整合与分化,在他那里已成为一对哲学概念,他总是想发现其研究对象是怎样整合与分化的,把这一对关系广泛地运用到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奠定了整合在本世纪中叶之前主要是在这四个领域运用的基础。德国博物学家海克尔在《宇宙之谜》中,就是在斯宾塞的意义上使用整合与分化的。[3]以下,我们分别来看一下整合概念在各学科的一些运用和演化。
  一、生物学及生理学中的整合
  生物学是整体观的坚固的堡垒,整合概念首先是在生物学中形成和使用的。在生物学中,整合是指有机体的各水平(从染色体到机体组织)中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组织严密、功能上协同动作、从而融合成完整的、统一的系统。
  19世纪初到中叶,生物进化论和细胞学说的提出到被证实及渐臻完善,使生物的有机整体观与新的自然观一起奠定在近代科学的基础之上。于是,从属于有机整体观的“整合”概念,在生物学及生理学中逐渐被普遍接受和普通使用。在细胞学说看来,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并不是孤立的、封闭的,细胞之间及细胞中各细胞器之间是具有整合作用的。细胞的整合,使其中的功能不断地受到相互协调,并形成统一的、完整的系统,在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在生物学的新陈代谢理论中,生物的同化作用,即是把外界元素变成日益完善的结构的整合作用的过程。
  19世纪下半叶以后(以1865年DNA的发现为标志),随着生物学及生理学的发展,生理学中其它更深层面的整合被逐步揭示出来。一是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分支学科中,DNA的一个片段参入到另一个片段中,被称之为整合。二是在神经科学中,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整合功能。这里的整合是指“若干反射被组织在一起并协同活动,被调整为一个完整的模式”[4]的调整机能,“是指多个输入形成若干功能性输出的一种过程”[5]。
  与上述相对应,生物学及生理学有了一系列术语。诸如:整合系统、整合系数、整合效率、整合层次、整合水平、整合酶、整合抑制、整合状态、整合蛋白(一译:主体蛋白质)、整合中枢、整合缺陷型、整合功能、原发整合、继发整合、生物整合等等。显然,在生物学中,整合早已是一个基础概念,“探讨生物系统整合的途径和形成问题是有机界整体性问题的最重要方面”[6]。
  二、心理学中的整合
  整合作为心理学术语,可以说是始于斯宾塞。斯宾塞把他先于达尔文的哲学意味很浓的进化论运用于心理学,在心理学史上,他被称为进化论的联想主义。在《心理学原理》中,他主张神经系统的构造与机能是互相平行地发展的,动物的神经系统越复杂,它的心理也越复杂,越来越具有高级的机能整合。心理是分化与整合的相互交替。作为联想主义最后的扞卫者之一,他认为联想是心理上的整合机制。
  心理学史在方法论上贯穿着整体论与要素论的对抗、斗争。格式塔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上整体论对要素论的一次强有力的批判过程,其中的整合概念,可谓是一发不可轻视的炮弹。整合,虽未被当作该流派的重要概念,但它却从一个侧面体现这一流派的基本方法。诸如:作为该学派的创始人、哲学家的韦特海默尔就有“形的连续不断的动态选择和整合”、“在整合中创造新秩序”等用法;作为该流派的生理学家和物理学家的苛勒则有“整合或顿悟作用”的用法,他还根据整合等概念去设想问题;作为该学派的实验者和系统编纂者的考夫卡也有“向更高整合阶段运动”等提法;以及他们共享的与整合相关的“完整性”、趋合等概念。曾经加盟格式塔流派、又不完全囿于该流派的莱温,在他把物理学的场论观念引入心理学的同时,他与其助手也运用“整合与适应”去讨论儿童的社会行为。
  在人格心理学方面,人格心理学家们强调把人看作“整合”的全体,而不是他的许多部分的机能。这包括麦考迪对人格所下的整合的定义、施特思的人的整合与个体化、阿尔波特的人格概念和人格的整合性。至今,“人格的文化整合”已成为人格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在发展心理学方面,因受斯宾塞的“整合与分化”综合发展图式的影响,发展心理学家们也运用“整合”概念讨论发展心理的问题。首先是维尔纳提出了发展的有秩序的进步阶段:“未分化、分化和整合”,亦即“斯宾塞—维尔纳原理”。此后的发展心理学家,诸如:维特金、皮亚杰在总体上都是遵循这一“分化与整合”的图式。
  事实上,到本世纪初,整合已经成为心理学很普通的一个术语了。到本世纪中叶,心理学着述中运用“整合”,常常不在“主题术语”中列出了。比如,皮亚杰和马斯洛着作中的整合概念。当然,整合仍是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三、人类学中的整合概念
  在社会科学中,最先使用“整合”概念的当属人类学。在人类学中,最早启用“整合”这一术语的则是博阿兹(F.Boas,1858—1942)。作为美国人类学之父的博阿兹,在19世纪末开始形成整合观念,而他最早的整合分析是在1897年发表在一篇论文里。他在分辨传播与修正这两个历史过程后,提出修正或整合的原则。这一原则属主观的探究法。他明确表示,对于风俗的了解,必须从主观的整合的观点来视察。随后,由他的高足和徒孙克罗伯、本尼迪克、斯图尔德、怀特等人组成的博阿兹学派对“文化整合论”作了一些拓展与修正,文化整合论经历了一个从非理性到功利主义的演变。与博阿兹齐名的法国人类学家E·迪尔凯姆(1858—1917年)所理解的社会整合,是指在一个社会共同体中,各组成部分基于相互赞同而达到的团结一致。他的开创性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达到“社会整合”所需要具备的条件。民族学家萨姆纳在1906年出版的《社会风俗》一书中,曾在协调、均衡的意义上使用“文化整合”,影响不小。可以说,到本世纪初,文化是整合的这一概念已经流传开来。
  四、哲学文献中的整合
  至今,中文版的哲学辞书中,尚无整合这一条目。当然,哲学史的文献中,早就有从哲学视野上去使用整合的资料,并且,在主体观念中,逐渐也具备了哲学意义上的整合概念。作为哲学概念,整合最基本的含义是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趋向于统一性和完整性,整合一词的最初的哲学使用就是基于这一点。
  哲学领域中,整合一词的最早使用者,还是前面已提到的斯宾塞。1852年,在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前七年,斯宾塞发表了以有机进化论为中心、以《发展的假设》为题的论文。斯宾塞强调同一性、整合性,并认为,差别化与同一性是相对平衡的,进化就是分化与整合的平衡过程。
  若就“思维的整合”的理论渊源而言,则可以追溯到斯宾塞之前约两个世纪的莱布尼茨(1646—1716)的统觉学说,在强调心灵主动性和统一性的莱布尼茨那里,统觉是相对于微觉(不明白的观念)而言的,是自我意识的反省认识,是最明白的观念,主动性大。这一具有浓厚唯理论色彩的统觉学说,经过沃尔夫,到了康德,就成了其认识论中的核心。康德反复强调“统觉的综合统一”是认识的最高原理。[7]他认为,统觉的综合统一,是主体先验构架整理感性和知性材料的基本功能,假如没有此功能,那么,一切概念、知觉的综合、想象的综合都是不可能的。莱布尼茨和康德,虽然没有用“整合”这一概念,但是,他们的思想中已经具备了“思维整合”的概念的雏形。并且,在认识论研究史上,他们的确开了后来的“思维整合”概念的先河。
  “现代阐释学之父”威廉·狄尔泰(1833—1911)在《宇宙观类型》一书中,有“整合态度”一说,他十分明确地强调整合与结构。在他看来,哲学的中心问题是生命,哲学体系就是生命、情感和生存格调的各种差异的伟大表现,并认为,这些整合观念乃是一些根本性的范畴。在他的“体验”的“表达”理论中,使过去、现在、未来瞬间整合为一体,达到个体的深邃“体验世界”与人类历史的广袤“表达世界”豁然贯通,使个体溶入人类大全。狄尔泰之后,在现代阐释学中,整合概念被大量运用,整合成了阐释学的任务之一。
  总之,整合作为术语始于19世纪上半叶的生物学,随后主要是在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和哲学中被广为运用,到本世纪初,整合概念已经很普遍了。本世纪中叶前后,整合概念开始向众多的学科渗入,诸如:现代脑科学、逻辑学、语言学、创造学等等,并构成了一系列新的整合概念。[8]
  整合在根本上是个哲学范畴
  我们先来了解“整合”的普通含义,然后,讨论整合为什么在根本上是哲学范畴。
  一、整合的普通含义
  中文将英文里的integration、conformity、concordant翻译为“整合”和“整合的”。integration与后两者,在中文里其实是同形异义的词语,后两者是构造地质学的术语,是指不间断的沉积层序,表现层理或结构的一致性和平行现象。约略地说,此意义上“整合”中的“整”是“整齐”的“整”,而不是“整体”、“完整”的“整”。本文所讲的整合,是由integration翻译而来的,它与地理学中的“整合”含义有别。
  中文原先没有整合一词,[9]integration一翻成“整合”就是术语,然而,它在英语及西语中,首先是一个普通词语,其词根是integral。作为普通词语,integration的主要含义是:综合、融合、集成、成为整体、一体化等。作为术语,integration、integral、integrative先后被用在数学、物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诸多学科中。
  显然,整合在不同学科中的具体含义是有区别的,但是,我们能否从哲学的视野概括出一般,而不仅仅停留在普通词语的含义上?整合一词能被如此众多、如此不同的学科所共同引用,此事本身就已经提醒我们有必要从哲学上给予考察和把握。
  二、整合的三类用法
  综观整合众多运用,我们可以注意到两大类用法。一类是客体论意义上的,是指客体自身的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一种序化;另一类则是主体论意义上的,是指主体的观念、思维逻辑乃至叙述逻辑中的一种序化。前者可简称为“客体的整合”,后者则可称之为“主体的整合”。前者包括生物的整合、社会的整合等,后者包括人类学中的“整合论”,理论的整合、审美意识的整合、实践观念的整合等。自然,前者属客观辩证法的范畴,后者则属主观辩证法的范畴。近十余年来,在大陆哲学、文学着述中,较多的是把整合当作“主体的整合”范畴来使用。事实上,还有作为第二类整合的基根或母体的“实践整合”。“实践整合”是指实践活动的整合性和整合作用,是“人类总体行为有序互动的功能机制”,是实践论的一个新视角。因此,“实践的整合”是第三类整合。
  综合把握整合一语的实际运用,参考各权威性辞书对它的注释,我们可以对上述三类整合共同的基本涵义作如下概括:第一,整合是指某一系统或某系统的核心把若干部分、要素联结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过程;第二,整合的原动力是新的统一形成之前某种先在的系统或系统核的统摄、凝聚作用。此二要点是紧密相联的,前者是就整合的过程而言,后者则专指整合的动力(当然,整合的原动力是以系统内部矛盾为主,又从来少不了众多外部矛盾以及二种矛盾的交织共振)。于是,我们便得到了一个初步的哲学意义上的整合概念:所谓整合,是指由系统的整体性及其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序化过程。整合,也可以简约地顾名思义为:整体的综合统一。
  哲学上的整合范畴还包括以下问题:整合的形式;整合的方式;整合的程度和限度等。
  三、整合在根本上是一个哲学范畴
  首先,整合是哲学辩证论中的范畴。整合所涉及到的是部分与整体、要素与系统、结构与功能、内部矛盾与外部信息等等的哲学问题,它从特定的角度反映了这些关系中的矛盾,同一性,它又是辩证论整体观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整合与分解构成一对哲学的过程性范畴。相对于整合而言的“分解”或“分化”,其内涵应恰恰是与整合相反的,即反整合。在一定意义上,整合与异化可以构成一对范畴。所谓异化,是指部分对整体、子系统对母系统、主体的产物对主体的分离、对抗直到否定的过程,亦即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类型。整合与异化具有相反方向的作用与意义。
  其次,整合是哲学认识论范畴。思维整合的学说意味着现代认识论对传统认识论的研究范式的转换。
  再次,整合是哲学主体论范畴。不仅认识,而且人类全部的心理的、审美的等精神活动中都存在着整合的作用和整合的过程。近年来,整合一词在文学等人文学科中的大量运用,主要是在此意义上,这与国内学术中主体论地位的提高是相契合的。
  复次,整合是哲学实践论范畴。在总体上,凡是哲学认识论、主体论和辩证论中的范畴,首先或根本上是哲学实践论范畴,整合概念亦然。在实践中,不仅实践观念具有整合性,而且整个实践活动本身具有整合性。人类实践的不断分化与整合的过程,也表现为文化的、社会的不断分化与整合的过程。
  基于上述涵义,作为哲学概念的整合,也就与同它相近的一系列词语具有明确的区别了。这一系列词语,诸如:结合、联合、复合、集合、聚合、组合、耦合、融合、综合等等。“合”是这些词语的共性,它们分别对“合”的程度、方式、性质作了具体的、乃至精确的规定。
  综上所述,整合既是一个多学科的术语,又是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它虽是一个词语和概念,但它所涉及到的已是整体观、系统整体性、矛盾的同一性、哲学主体性、实践特性等等的大问题,整合及整合性概念对于现当代科学和哲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整合哲学的当代意蕴
  在当代,与历史的辩证法相契合,整合的领域,不断地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全球、从客体到主体。自然,整合有其前提和条件,人类社会及其主体性的整合更有其经济基础、科学文化诸条件。在当代这个整体性变革的特殊时期,人类社会中的整合与主体性的整合正契合着历史的步伐应运而生,并指向未来。以至,我们可以说,以整合概念为中心、由相关哲学问题构成的整合哲学,已初见端倪。
  首先,整合是当代国际社会愈来愈凸现出来的一种总体趋势,是当代社会实践的指向性之一。众所周知,当代人类社会,依然有冲突、有分化,然而,综合乃至整合作为主题正在悄然兴起。在我们这个整体性变革时期,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体化,业已在全球范围内艰难地形成愈来愈发达的网络,产生愈来愈强有力的功效。全球生态问题的提出及其对策的制定和实施,预示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整合趋势。在我国,改革开放迈入90年代以来,人们愈来愈自觉认识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推进的过程。这些都充分地表明,系统的整体协同、各系统间及系统内部的整合是其最内在、最重要的趋势和特征。不仅国际社会的整合、中国与世界的整合,而且,经济的整合、个人与社会的整合、科学技术的一体化、文化的整合都达到了当代的质态,同时又具有指向未来的趋势。这就为21世纪的人类社会提供更文明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前提,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社会变得愈来愈具有可理解的实在性。
  其次,整合是当代人类主体性的趋向之一。主体性的整合与人类社会的整合是同步的。人类主体性的一般历程是:原始主体性——异化主体性——自由主体性。当代人类正处于由异化主体性向自由主体性挺进的特殊阶段。当代人类主体对象化所实现出来的种种整合事实,无疑体现着主体性的整合。诸如: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统一中的整合;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中,高度个性化与高度社会化统一中的整合;以及上述提及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整合趋势;等等。与此同时,人类主体性本身的整合趋势,在对象化过程中,不断地内化、积淀。认识及思维中,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中的整合;在精神活动中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的整合;在价值重建中,人们的终极关怀、终极价值对价值观念的整合作用;人格境界中的最高整合——天人合一;等等。总之,在整合成为人类自由主体性的普遍本质特征之前的当代,整合趋势已孕育于人类现实主体性之中,虽然其普遍性程度尚有历史的局限性。
  其三,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众多学者创造性地引用了整合一词,在许多学科中提出了很有建设性、颇具学术价值的整合概念及有关理论学说。整合概念的广泛引用,使我们对部分与整体、要素与系统、外与内诸维度的运动变化过程换了一种新视野,有利于我们对研究对象的系统及整体的全面把握。尤其在哲学人文学科中,整合概念的创造性运用,可以说是哲学人文学科现代化的重要一环。[10]简而言之,整合概念及其整合哲学的自觉形成,是对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的一种具体落实,有助于当代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决策,有助于人们自觉地推进社会发展的整体化进程,有助于人类主体性向更高水平的拓展。
  (作者:黄宏伟,浙江丽水师专讲师;责任编辑:斯为)
  [1]也见到了某些误解误用,例如:《当代新词语大辞典》(大连出版社,1992年5月版)说:整合“源于皮亚杰儿童心理学”。(P.756)
  [2]斯宾塞:《第一原理》(第一版刊印于1862年,后有几个版本),1895年英文版,P.380。斯宾塞这一着名的进化论公式的翻译,有的译者将其中的integration译为“结合”、“聚合”(《思想体系的时代》,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3月中文版,P.167—176.P.206,或译为“综合”(《创造的秘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中文版,P.525),均不妥。
  [3]《宇宙之谜》,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3月版,第87、113页。
  [4]〔日〕真岛英信:《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6月译本)第145页。此种整合,首先是英国神经生理学家、1932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谢灵顿在1906年发表的力作《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中提出的。当代神经科学肯定并发展了神经系统的高级整合功能的学说。
  [5]《神经科学纲要》,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701页。
  [6]〔苏〕杜比宁等编:《生物界辩证法》,北大出版社,1989年8月版,第68页。
  [7]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年3月版,第100—105页。
  [8]诸如:“整合媒介”(哈贝马斯)、“思维整合”(现代认知心理学)、“意会整合”(波兰尼)、“整合自由能的能力”(普利高津)、经济体系的整合,等等。
  [9]在汉语最权威性的大型辞书《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和《中文大辞典》中,均无“整合”或“统合”这一条目。
  [10]参见李晓明、陈平原、王钟陵、张一兵、王永昌、景天魁、郭齐勇、时宪民诸位先生的有关着述。
  
  
  
学术月刊沪12-17B1哲学原理黄宏伟19951995 作者:学术月刊沪12-17B1哲学原理黄宏伟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20:02

[新一篇] 數學是不可完全的  ——哥德爾的哲學手稿

[舊一篇] 文化理性與生存樣態的文化選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