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中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论问题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 B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456(2006)03-0134-06
  从心理学的发展来说,传统实验室研究和其他研究方法、方式与手段在长期实践中取得大量成果,对于心理学学术的进步、学科形象的树立以及组织制度的建立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尝试和探索新的心理学研究方式与手段也是心理学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
  利用互联网开展心理学研究是当代心理学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方式与手段的自我创新之一。利用互联网开展心理学研究引起了世界各国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和热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当然,作为新生事物,网络环境中的心理学研究还存在诸多缺陷,但心理学家不能“因噎废食”,应最大限度发掘和利用其应有的方法论价值与意义。
  一、利用互联网广泛开展的心理学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不断进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利用互联网开展心理学实验与调查研究。“我们处于实验研究的互联网革命之中。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使用遍布世界的网络进行实验研究成为一部分先锋人物的方法选择。在保障用户与服务器之间互动的网页形式发明之后不久,他们就开始了早期的工作。”[1]例如,1995年Reips开通了网络心理学实验室。1996年Krantz开通和维护着“网络中的心理学研究(Psychology Research On the Net)”网站,到1998年,该网站连接了35个在线研究,1999年增加到65个,2003年达到150个,2005年已接近 200个研究项目。
  在互联网上进行心理学的研究除了要遵循心理学研究的一般规范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要求。首先是与网络相关的技术准备,包括互联网的信息传送、计算机硬件、软件等方面。其次是事先核查。事先核查包括诸多方面。必须仔细核查指导语,核查网络研究的内容,确保每个研究项目、单元具有高度的指向性,核查数据处理程序,核查网络研究开展的技术保障。在认真完成各项核查工作之后再把研究投放上网。最后,还需要防止被试中途退出或重复提交以及时限控制等方法论问题。
  目前,在网络环境中尝试开展的心理学研究类型较多集中在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方面。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社会同一性;利他主义与同伴选择;权威顺从;年龄知觉的性别差异;性取向与心理幸福;第一印象的情景效应;性暴力受害者研究;印象形成;婚姻关系;人格、态度与配偶选择偏好;人际关系满意度;国际恐怖主义;9·11事件;战争态度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因果推理实验;演绎逻辑研究;决策形成中的思维与情感;记忆准确性;颜色效应;规则学习实验;图形识别与视觉学习等。此外,还有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如:情绪智力与人格;人格与生活方式;社会兴趣与人格;人格、世界观与社会态度;人格与网络同一性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如:亲子关系;家庭环境、发展与行为;性别概念形成,教养方式等;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如:青少年成瘾药物滥用;睡眠与压力事件调查;孤独症与社会支持;压力与自我觉知;健康与生活质量;重大疾病与生活应对等。工业和组织心理学的研究,如:工作环境、领导风格、管理者品质、组织变动等[2-6]。
  二、利用互联网开展心理学研究的优势
  1.跨越时空的界限
  从空间上说,利用网络开展的心理学研究可以快速传送到世界各地。只要接通互联网的地方,研究信息就可能被当地人知晓,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参与,能够克服因地理位置的障碍对有些心理学研究造成的约束,使研究者可以非常便利地获得来自不同文化、种族、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大量被试的反应资料,这点对文化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极有现实价值。心理学家Musch,J. & Reips认为,“网络实验者把‘被试数量众多’和‘较高统计学解释力’看作是决定采取网络实验的最重要的两个原因。”[1](p61-88)从时间上说,网络心理学研究可以全天候24小时进行并获取来自被试的反应情况,既无需主试长时间停留在计算机终端,又方便了被试可以自由选择适当的时间参与研究。
  2.数据收集和处理的便捷
  利用网络开展的心理学研究具有高度自动化程度,真正实现数据收集和处理的省时、省力、高效、低廉和准确。而且有些网络研究项目能够获得其他研究方式很难轻易得到或者需要周期较长、投入较多才能得到的数据。在网络研究设计严密和规范的情况下,被试的反应数据能够以事先设计好的程序加以储存和分析计算,与传统研究相比,大大节省了数据编码和录入的时间、劳力与费用,而且能够减少差错率,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网络研究有其独特的优势,不需要众多的访谈员,与电话和面对面访谈相比极大减少收集资料的费用。”[8]
  3.避免研究者效应
  通常,进行实验室研究时,由于主试及助手的在场,他们与被试共处同样的情景,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能够即时解决研究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对指导语、应答方式与程序的解释等),保障研究顺利进行。但同时也带来负面现象,如“研究者效应”,即因为主试及助手的在场等相关原因可能导致被试应答的结果自觉或不自觉地朝向研究者的期待方向。与实验室研究相比,利用网络进行的研究从物理意义上说,主试是不在场的。主试与被试各处一地,甚至远隔“千山万水”。主试不可能24小时一直在线,与被试的交流不像实验室研究时那样直接,对被试应答反应没有什么影响,避免了“研究者效应”。
  4.容易实现可重复性的验证研究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容易实现对网络研究项目自身的重复性验证研究;另一方面是指容易实现对其他实验室的项目进行重复性验证研究。当然,有些研究课题能够在网上开展,也同样可以在真实情景如实验室中重复该项研究,进行验证与比较,发现是否两种研究方式能够达到一致的结果。“虽然由于网络研究中缺乏控制而出现了一些方法论问题,但许多研究者认为网络研究在实验的效率、低廉的成本和测试的便捷等方面利大于弊。利用网络和在实验室各自进行的研究经验表明,只要网络研究设计合理,就能够同样得到心理学许多领域里的实验室研究结果。”[9]不过,我们也需要注意到,网络研究和其他方式研究两者既会有一致的时候,也会有出现差异的情形。如2000年Krantz & Dalal考察了9个网络和实验室版本的研究,发现两种方式得到的结果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但是,有时网络研究和实验室研究也会产生出显着性差异[10]。出现差异的原因很多,比如,实验情景的控制、被试的参与和完成水平、被试的人格表现(真实人格与网络人格)等等,需要研究者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出现这种差异,某种程度上说,并不是件坏事,反而可以引发研究者全方位思考自己的研究假设、设计、结果与讨论,发现一些在单一情况下(网络研究或实验室研究)没有注意到的因素,使研究更加全面、深入,得到更强的解释力[11]。
  三、利用互联网开展心理学研究的局限
  1.信息安全性是网络研究的一个风险所在
  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网络服务器的安全漏洞可能被人利用,遭到黑客或者病毒的攻击,导致研究网页瘫痪、数据破坏甚至被试的隐私信息被窃取,给研究带来障碍和负面影响。
  2.信息解释上的迟缓或缺位
  网络研究时,主试对研究过程的控制力有限。虽然主试不在场显着减少了研究者偏差,但同时也增加了信息误解的可能性。如果被试在参与研究时,遇到一些问题(如关于指导语)无法获得即时的解释,势必影响研究的进行,被试可能退出研究或者不正确地完成研究材料。
  3.研究范围和课题有限
  网络研究不可能完全替代实验室以及其他情景的研究。比如,有的研究要求对情景进行高度控制;有的还需要精密仪器对生理指标进行测量,这些方面网络研究是无法达到的。
  4.尚缺乏系统和完整的规范从事网络研究标准
  “以网络为依托的实验在快速成为一种标准的方法,因此也正是一种需要标准的方法。”[1]应该说,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和载体越来越被心理学家所重视和利用,也取得了较大成效,这些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学研究毕竟是新生事物,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利用网络为心理学服务,避免在数据获得与处理、结果论证与解释、技术准备与实践操作等各个环节出现差错,维护科学研究的严肃性是摆在心理学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四、利用互联网开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良好的心理学研究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论为基础。在实验室进行的心理学研究需要这样,利用互联网进行的心理学研究也同样如此。为保证网络心理学研究的内、外在效度,需要研究者在技术准备、招募被试、事先核查、防止被试中途退出或重复提交以及时限控制等方法论问题上进行深入探索。
  1.技术上的准备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式或便携式计算机大量进入学校、机关、企业、家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工作和娱乐,同时互联网也逐渐建构了对人们生活影响极为深刻的“无形空间”。时代精神和物质条件促成了心理学家利用网络来开展心理学研究。
  从计算机硬件看,元件质量功能不断提升而价格却日趋低廉;从互联网发展看,互联网广泛普及、网络升级换代、上网费用降低,网络速度加快,网络建构了巨大的信息平台和资源空间,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越来越多有价值的信息,对互联网有着越来越强的依赖。从计算机软件看,操作系统简单易行,新的程序软件不断推出,更新升级加快,功能更加丰富,而且出现许多优质的免费使用软件。心理学家Reips & Neuhaus 2000年设计出WEX TOR,该网络工具概括和视觉化了实验设计和程序,指导用户采取10步骤设计实验,包括被试间、被试内、准实验设计等[12]。此外,现在广泛使用的浏览器能够处理更复杂的媒体播放器和Java以及 Java脚本等程序语言。
  目前,在网络环境中开展心理学研究主要依托的信息传送协议是超文本传送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TTP)。“在过去10年间,互联网上一种新的信息传送协议,超文本传送协议为心理学研究创造了一种新的途径。”[9]用于显示和收集信息最经常使用的方式是超文本标示语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HTML),这种语言形式容易生成,也容易被网络使用者所熟悉。超文本标示语言是网络研究最基本的技术手段,它是用于组织网页的格式化语言,使网页内容能够包括格式化文本、图片、图像和声音等等。超文本标示语言也能够实现浏览网页的人把信息发送给目标服务器,而服务器再电子化地处理、编码、过滤和保存数据。此外,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还利用超文本标示语言对被试进行区组分配。例如,通过HTML生成一个网页,列出月份表要求被试按照自己的出生点击月份。每个月连接一种实验研究条件。比如:1月份对应条件1,2月份对应条件2,3月份对应条件1,以此类推[9]。
  顺利开展网络研究还需要服务器端程序和用户端程序作为技术保障。网络研究中,Perl是服务器端通用网关接口程序(common gateway interface, CGI)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保证所有用户都能够运行实验。Perl是免费的开放性语言,可以免费下载和使用。用户端程序使用最普遍的是Java和 Java脚本。
  2.招募被试
  心理学实验或者调查研究离不开被试的参与。心理学家不仅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心理学研究,而且可以通过网络招募被试。当然,通过网络招募的被试可以是参与网络研究的,也可以是参与实验室研究或者其他方式的研究。
  (1)通过网络招募被试可以克服时间和地理上的限制。像网络研究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不受地理位置限制,24小时全天候进行一样,通过网络也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不受地理位置限制,24小时全天候招募被试。对于跨文化或者国际性研究来说,互联网是一个极为便利的工具。一旦研究在网上展开,世界各地的人都有机会参加。研究者也能够与其他国家科学家开展合作。
  (2)网络信息传递渠道不仅多样而且畅通。由于网络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辐射面大,影响力广泛,往往会取得满意的引起受众注意力的效果。只要研究工作本身的介绍与描述资料规范合理,通常能够吸引数目众多的被试积极参与。相对而言,由于网络研究对被试约束较少,被试参与和退出研究有较大的自由。但一旦参与进来,被试往往会真诚配合,可信度高。心理学家Reips发现,“与实验室研究相比,参加网络研究,被试表现出更高的自愿性。”[13]
  (3)从质的方面看,通过网络招募被试,研究者可以按照科学的规范和程序选取符合研究设计要求的被试,能够满足研究者对被试自然情况等方面的要求,保证被试有着较强的同质性,比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收入、社会阶层、国籍等等。也可以招募到一些特殊性的被试(如同性恋者、艾滋病患者、吸毒人员等社会边缘人群)。“对于那些因为不方便带到实验室的被试、人数较少和团体成员较难找到等原因不易接近的总体来说,互联网有明显的取样优势。”[14]
  (4)网络招募被试的方式与网络研究的类型有密切关系。网络研究的类型通常可以分为二类:开放自由型和封闭限制型。开放自由型网络研究最大特点在于这些研究向所有人开放,任何登录上研究网页的人都可以自由参与。这类研究能够在较大范围内选取样本,但最终选择被试时,较难控制样本类型。开放自由型网络研究更多时候采用被动性方式招募被试,即让人们自己通过搜索引擎发现研究链接。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广告手段,使用网站中的横幅广告或者广告链接招募被试。
  封闭限制型网络研究不是面向所有公众,而是限定于那些满足特定选择标准的被试群体。比如“大学生职业预期与人格因素”研究,被试就限于大学生群体。进行封闭限制型网络研究时,给每个被试提供一个唯一的进入密码和进入网站的链接。只有那些拥有进入密码的被试才能看到网站实验区的内容,其他人登录网站无法参与。在封闭限制型网络研究中,被试的参与较多是邀请性的。邀请被试参与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公告研究内容。为避免被接收人误判为“垃圾邮件”,研究者可以事先和特定被试所属的组织合作,取得信任和配合。
  3.事先核查
  如果准备工作充分,在网络上开通的心理学研究短时间内就可能吸引成千上万的人注意并积极参与。因此,在开通网络研究期间,研究者必须认真加以核查,以对科学和被试负责任的精神,维护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如果被试完成的是一项有缺陷的研究,那么不仅浪费他们的时间,对人力资源造成破坏,而且损害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和网络心理学研究的形象。
  事先核查包括诸多方面。首先,在网络实验开通前,必须仔细核查指导语,使指导语简单、清晰、明了,避免被试可能对指导语产生不同的解读。其次,核查网络研究的内容,确保每个研究项目、单元具有高度的指向性,与研究意图相吻合,剔除无关或相关性小的研究项目、单元。确保研究中各相关资料的科学编码,使被试能够正常、顺利地作出反应。第三,核查数据处理程序,保证数据收集、储存、分类、计算、分析和输出等环节顺畅、精确、无差错。第四,核查网络研究开展的技术保障。互联网呈现任务时,存在网速可能带来的影响。因此要求研究者进行认真的事先核查,在指导语部分明确告示研究对互联网网速的最低要求,可以在网页设置测定被试端网速的试验性措施。还要重点注意不同版本网络浏览器、软件程序的兼容性。重视网络技术的多元性,避免被试隐私信息的泄露。如果有条件,应该开展小规模技术性前测,对Java、Java脚本以及其他技术的兼容性和可适性做一些测试。对测试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保证分析方法能正常工作,避免错误。在认真完成各项核查工作之后再把研究投放上网。
  4.防止被试中途退出
  为保证研究的内在效度,主试通常不希望被试无故在研究完成之前中途退出。“如果被试有选择性地终止参与,那么实验的解释力将受到严重的损害,特别是当中途退出与自变量的各种水平或各种水平的特定混合系统地联系着时,将导致更严重的后果。”[1]通常在实验室研究中被试中途退出的现象并不多见。但是,网络被试有着更多的自由,没有太多的因素束缚,只要按个按键就可以中途退出。当然,被试中途退出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被试失去继续参与的兴趣;外界因素迫使被试放弃参与;被试计算机终端不兼容或未装载相关软件、程序;被试不熟悉相关软件、程序的使用和操作(如视频、声频等多媒体格式、Java脚本、Flash等)。网络研究比实验室研究有更高的中途退出率,对于网络环境中的心理学研究来说,研究者需要高度重视被试中途退出及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者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减少网络被试中途退出现象。
  首先,要向被试阐明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明确告诉被试,参加研究是件严肃的事情,科学需要真实、完整的数据。告诉被试,如果全部完成整个研究能够获得一定报酬或者有获得较大报酬的机会。其次,以简洁的方式告诉被试此次研究需要使用到哪些用户端程序,询问被试是否安装,或者告诉被试在什么地方可以下载进行安装,避免被试因没有安装相关程序而中途退出。第三,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控制题与题之间的合理进程时间,保证后续操作及时、顺畅,避免“卡壳”。过长的等待时间不利于被试答题,使被试失去耐心或误以为某种故障而放弃参与。
  在实践中研究者可以使用两种技术,即“热身” (warm-up)技术和“高栏”(high-hurdle)技术来减少网络被试中途退出现象[15,16]。所谓“热身”技术是指为了保证研究阶段中较低的被试中途退出率,在研究正式进行之前,设立几个属于热身、练习性质的网页,随后再过渡到正式研究。使用“热身”技术是源于在实践中人们发现,网络研究中往往大多数中途退出是发生在研究的开头部分,形成一个非常明显的自然退出曲线,而这之后,曲线则变得平缓。这说明开头部分退出的情况较多,许多被试只有一个较短的关注期。使用“热身”技术可以在研究之前排除这些被试。实践表明“热身”技术的效果不错。
  应用“高栏”技术是指,研究者有意在正式研究之前设计一些环节,比如,较详细询问有关被试个人信息,甚至较敏感方面的问题(如e-mail地址、电话号码或者经济状况等其他个人资料),另外在网络研究的首页放置较多的文本,并相对减缓网页运行速度,目的是促使那些缺少耐心和犹豫不决的被试提前退出,而让那些合作意识强的被试留下来。在实践中发现,不愿提供个人信息的人往往会提前退出,而那些提供了个人信息的被试通常能够坚持到研究结束。“Frick等人发现,在网页上要求被试填写年龄、性别、国籍以及e-mail地址等信息时,当这些个人信息在研究前完成的比在研究结束时完成的,被试更能够充分完成研究项目。”[17]
  5.时限问题
  许多传统实验室及其他情景下的心理学研究要求以固定的顺序和在特定时间段内完成,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许多心理学研究也同样如此。比如,关于认知心理学方面的许多研究往往需要被试在确定的时间范围内作出反应。
  研究者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解决时限问题。首先,在指导语中明确指出完成研究所需的大致时间,希望被试尽最大可能排除干扰,一次性专心完成研究项目。其次,可以借助技术手段。以HTML格式在收集资料时设定一个时间标记,在特定时间段后(时间段长短由研究者根据具体研究项目实际情况而定),编码HTML页自动前进到另一页。如果时间超期,那么被试提交的反应资料将排除在研究之外。由于网络浏览器上有后退和刷新键,而这些按键可能会使得被试在研究过程中自我导向。所以网络研究最好在不包含后退或刷新键的视窗中运行研究,使被试在研究过程中没有自我导向的机会。此外,可以利用applet程序消除自我导向,排除后退的可能。applet也能用来控制每个研究部分的时间。有学者认为,“使用诸如通用网关接口 (CGI)脚本或JSPS(Java Server pages)帮助管理 SDHTML页的显示,建立‘遮栏’机制,阻止被试研究中后退或刷新。”[16]
  6.防止重复提交
  进行心理学研究时,通常需要获取来自不同被试的清晰、明确的反应资料,需要避免某个特定被试在一次研究中重复提交反应资料。一般情况下,在实验室研究时,因为主试在场等多种原因,一个被试几乎不太会在一次实验中提交两份数据,比较容易避免被试重复提交资料这种情况的发生。而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研究时,由于主试不在场及其他技术原因,极有可能发生特定被试多次参与研究,多次提交资料,从而影响研究效度。因此,研究者需要认真对待重复提交的问题[18]。“在实验室实验研究时,很少把被试一次实验完成两次,从而影响到自由度的有效性当成一个问题来看待。但是,在网络研究时,被试重复提交的可能性却受到广泛的关注。”[9]
  由于网络研究对被试的约束较少,要避免被试重复提交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仍然可以运用一些办法来预防和减少被试重复提交的情况。
  首先,研究者应当在指导语中明确指出,进行网络研究是一项严肃的科学活动,希望被试如果愿意参与,就请积极配合,不要多次参与,且只需提交一次资料。明确告诉被试多次提交的资料将作废,被试也将自动失去获得报酬的权利与机会。
  其次,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排除重复提交。一般是通过监控IP地址来实现。研究者可以在服务器上设计程序,拒绝接受来自同一IP或者同一标识信息源的重复提交。通常情况下,一个IP代表一台计算机,也代表恰当时间段内使用计算机的一位被试。如果在较短时间间隔内的两次研究资料的提交来自同一IP,就很有可能是同一被试的重复提交。研究者可以放弃来自同一IP或者类似IP地址的资料。当然,利用IP地址来断定被试的重复提交会遇到多种例外情况。比如,虽然在较短时间间隔内的两次研究资料的提交来自同一IP,也不能排除是不同被试使用同一台计算机参与研究。另外,现在有些互联网络服务提供商将IP地址动态地分配给用户,造成这些IP地址是“动态的”,使得使用互联网服务的两个不同用户可能在不同时间接受同一IP地址,也有可能同一用户在两种场合使用不同IP地址。由于网络研究通常参与被试的分布很广、数量较多,研究者对来自于非常相近的IP地址的资料进行剔除,对整个研究来讲,影响是有限的。
  收稿日期 2005-11-1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武汉134~139B4心理学伍麟20062006
网络研究/优缺点/方法论
  web-research/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methodology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ology Of Psychological Web-research
  WU Li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Web-research is one of significantly creative methods in modern psychology. Its advantages embody: the overcome of space-time boundary, convenience of data analysis, avoidance of researcher effect and easy to repeated tes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ome disadvantages, such as security, lack of explanation, limited research topics and lack of research norms. For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validity, researchers need to explore some methodology problems, for example, technology preparation, recruitment of samples, examination beforeward, dropout, multiple submissions and timing.
利用互联网开展心理学研究是当代心理学研究方法上的重要自我创新之一。其优势体现为:跨越时空的界限、数据收集与处理的便捷、避免研究者效应和容易实现可重复性的验证研究等。但同时这种方法也存在信息安全风险、信息解释迟缓、研究范围有限以及缺乏系统规范网络研究标准等局限。为保证网络环境中心理学研究的内、外在效度,研究者需要在技术准备、招募被试、事先核查、防止被试中途退出或重复提交以及时限控制等方法论问题上进行深入探索。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武汉134~139B4心理学伍麟20062006
网络研究/优缺点/方法论
  web-research/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methodology

网载 2013-09-10 21:18:13

[新一篇] 網絡環境下文獻分類法的可視化

[舊一篇] 網絡生態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