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视频技术等联结世界各个国家、部门和个人的高速信息交换系统,是人们学习、工作、休闲和通信等方式最高效的信息传播载体。作为高科技的卓越代表,网络赋予人的交往、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创造精神等许多新的内涵,它以独特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把握现实世界的样式。
一、网络化拓宽了人的交往关系
交往是人的生存的基本方式之一,是社会发展和个体自我满足、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必要和普遍的条件。作为世纪之交璀璨的科技景观,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人的交往模式,拓宽了人的交往空间,赋予人类交往以全新的内涵,深刻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
网络化的人的交往超越时空的限制,拓展人的交往关系的空间。传统意义的人的交往一般是基于血缘、地缘、业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的交往过程受制于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等因素。网络化人的交往是虚拟空间的反映,它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人的交往关系不仅仅是纯熟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大量陌生的、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人,在网络中发生着直接和间接的交往关系,这是传统人的交往关系所无法囊括的。网络化人的交往关系的新特点,对传统人的交往关系模式是一个巨大冲击。
网络化改变了人的交往活动方式。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主要形式是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交往活动范围受制于物理空间,定时定点、单向面窄;网络化人的交往的形式是间接的、虚拟、符号化的,交往的范围和交往活动的领域超越了物理时空的限制,突破了以往点对点交往的局限性,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的各种交往形式。网络化人的交往是点对面的交往,社会成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就任何内容和自己所关心的对象同时进行交流。网络加快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的速度,大幅度拓宽了人的交往活动的范围,引发了社会价值观念和人的道德互动方式的更新。网络化交往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个体可了解到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评价,拓宽了个体的社会认定范围和程度;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网络上的交汇、碰撞、竞争,不仅可以领略到异质民族文化风情,为个体交往的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而且为传统交往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网络化交往能加速社会发展的进程。唯物史观认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然而,我们应当看到,在网络化交往过程中,社会发展的孤立状态被打破,这样就不仅可以加速社会的发展,而且可以使社会形态发生在更大系统制约下的“跳跃”。网络化交往对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具有促进作用。因为任何一个将要退出政治历史舞台的旧生产关系和旧的社会制度,其自身包含的矛盾是尖锐的和复杂的。然而,依靠其自身的矛盾运动,即在一个与外界隔离的封闭系统内,其矛盾和矛盾斗争的发展是相当缓慢的。一旦与外界接触,先进的科学文化和先进的思想观念注入了这个处于封闭状态的社会系统和生产关系,就会产生快速反应的效应,引起原有封闭系统的激烈震荡,加速其内部矛盾的激化和发展。网络化交往,使人们克服了空间距离的限制,增加了交往的次数,提高了交往的频率,使人们的科学文化和思想观念很快得到交流,加快了新的社会组织的产生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总之,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平等独立状态下需要几十年、几百年才能充分体现的矛盾,在网络化交往过程中,便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了,从而使人们产生了一种改良、改革或革命的欲望和需要。而不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一系列的改良、改革或革命,加速了社会发展的进程,跳跃地赶上或超过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国家。
网络化交往有助于个体的潜能和价值的全面展示。网络化交往突破了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由多元文化组成的人的世界。它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个体和群体快捷、高效地传播全人类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当代最新的科技成果、社会倡导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帮助人们在一个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学习和积累社会知识与道德知识,发展自己个性。当个体在平等、宽松的网络化环境中感知和审视异质的文学艺术、宗教信仰、伦理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并通过比较和选择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准则时,个体高层次自我需要就会得到满足,平等、和谐和自由的网络化交往使个体获得更多的尊重和尊严,其潜能和价值就会得到全面的展示。
二、网络化加快了新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形成
网络化加快了社会信息的流动和加工,激活了传统价值观念机制的内部因子,为个体和群体认同的价值取向建构了一个新框架。这个价值观念框架主要由如下要素构成:
(1)自主性。如果说传统价值观念是一种依赖型的价值观念,那么,网络化的价值观念就是一种自主型的价值观念。因为网络是基于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建立起来的,网民必须自己确定自己干什么、怎么干,“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为自己做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作网络的主人。由依赖到自觉的嬗变,是人的主体能动性和潜能得到提升的确证。
(2)奉献精神。网络是基于资源共享建立起来的,网民遵循的共同原则是:所有网的子网可以在彼此免费的情况下获得别人的信息,新的子网和计算机也要无偿地为网络提供资源。因此,没有奉献精神,没有信息资源的共享意识,就没有网络。奉献精神是网络社会基本的价值导向。
(3)加强了权利和平等意识。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的集合,它将世界上数万计的计算机、网络互联在一起,既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又相互独立,各自分散管理;它没有中心,没有领导管理机构,没有人比其他人享有更多的特权,权力、阶级、阶层甚至地理位置、国家、民族在网络中都失去意义,每个网民都可能成为中心,人与人之间趋于平等,不再受等级制度的控制。个体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得到了加强,这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提高了人的创造性。
(4)自由、民主精神。网络化的核心是自由、开放性。在虚拟网络化社会里,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发言权,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自由地进行选择和取舍,无须他人命令。因此,网络化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由、民主意识得到了全方位的锤炼和提升,这是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获得张扬的重要标志。
网络化的巨大的物质功利和精神价值在于,它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明演进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不仅创造了知识经济的辉煌,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而且还造就了与网络化社会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即“网络化思维方式”。所谓“网络化思维方式”就是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所进行的理性认识的活动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与传统思维方式有着巨大差别。它着重强调:
(1)信息化思维。以信息为基础,把系统的运动看作是抽象的信息变换过程,并且用联系、转化的观点来综合研究系统运动的信息过程,这种思维方式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是一种重要的研究事物复杂性和系统性的方法。
(2)非线性思维方式。超文本(hypertext)技术是电子信息网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持,基于此项技术的信息服务WWW(万维网)及其浏览器(browser)自20世纪九十年代问世后便风行全世界。这项技术能以非线性方式链接各种HLML(超文本描述语言)文本(包括文件、语言、图形和图像等),超文本的出现和盛行会强化人们的非线性思维。
(3)交互式思维。电子信息网络的交流是一种扩展的交互式交流。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能够便捷地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因此在网络化社会中人类交互式思维应运而生,并会推广应用于其它事物上。
(4)创造性思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创造性的时代。信息量在现时代每隔10年翻一番。与此相适应,每10年的创造性成果也超过了历史上人类创造的总和。因此,创造性思维成为网络化社会(信息时代)思维的一个特点之一。所谓创造性思维,它是从新的思维角度、程序和方法来处理各种情况、各种问题,从而产生新成果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并不是独立的思维类型,它渗透在人的各种活动、思维形式中,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等的综合运用。
当人们讨论创造性思维及其规律时,通常总是从它“创新”、“立异”的独特性出发的,这当然是对的。但是,思维的创造性实际上是时代的体现,创造性总是和“问题”、“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马克思指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条件的,“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页)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的创造性本身又是被决定的和被创造的。作为创造前提的问题,没有问题就谈不上创造。“问题”是客观存在,它是在人类实践中遇到的,它应当解决,而且也会解决。“问题”常常由某一个人提出,而再由另一个人解决。在这里,就存在着问题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只要“问题”存在,就会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至于这个人是谁则是一个次要问题。所以,我们深究一下“问题”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也就可以发现“问题”是历史时代、社会发展和思维运动的必然产物。
从这一观点看问题,可以发现思维的创造性是时代的要求。我们的时代,社会的发展正突破着地方性、区域性的限制,信息使地球一体化,网络发展使地球变成“电子社区”。人们在多方面的横向交往中,“关系”日益增多,而“关系”的多样化又意味着“问题”和“机遇”的产生。因此,思维的创造性本身只不过是网络化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换言之,网络化使人类处理天人关系、主客关系、物我关系更加理智和自觉,生命智慧的展示、生存理想的实现,个体心理的满足、自我个性的张扬、人类生命关爱等人类本质力量的实现,在网络化的强大创造力中逐一得到解决。众多网友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和道德情感交流,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中实现认识和思维的及时性、全面性,提高思维的创造性。这种交互网络思维是创造思维成果的主题和源泉。
三、网络化丰富了社会生产力的内涵
网络发展赋予社会生产力的诸要素如生产工具、生产资源和劳动者等新的活力或内涵。
首先,网络化给生产工具要素赋予新的内涵。在古代农业社会中,劳动者所使用的主要工具为铁器工具;到了近代工业社会则为动力机械工具,包括动力机、传动机和工作机等;而在现代的社会生产工具中增加了新的成分——具有高度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由于这一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使得各种传统的工农业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也随之大大提高,给社会生产力带来新的活力和新的飞跃。
其次,网络化给生产资源增添新的内容。在古代农业社会中生产资源主要为物质和材料,到了工业社会则为能量和动力,而在信息社会中又增添了新的生产资源,即信息或知识。产品形式为信息产品(或知识产品),不同于以往社会的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当然在信息社会里,这两种产品仍然存在)。生产资源的扩大必然促使产业门类的增多,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再次,网络化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与以往的社会相比,在网络化社会中对劳动者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劳动者既要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更要有智力和知识,并且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掌握最新的信息。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高,因此从事电子信息产业的劳动者人数也不断增多。如从20世纪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初的10年时间,全世界IT(inforination Technology即信息技术)产业的劳动者人数就从1000万增加至6000万。又如1950年美国只有17%的职工从事信息工作,而现在却有2/3以上劳动者涉及信息工作。
四、网络化将对社会经济基础产生影响
由于网络发展给社会生产力带来新的活力和新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因此,网络的发展必然会对社会经济基础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经济形态和分配制度等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信息网络经历了从信息论的出现到信息科学的形成再到信息技术的产生以及与其他新技术的融合等历史过程,最后形成了一个高新产业群即朝阳工业,包括信息产业、电子制造业、机器人工业和通讯产业、环境生物工程业等,彻底改变了原有产业结构,并逐渐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主导型产业。以信息产业为例:它包括计算机与通讯信息服务、出版和办公自动化设备在内,目前在发达国家按波拉特法计算信息产业创造的价值已占GNP的45%-60%;1998年美国的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营业额之比为1:0.57;日本为1:0.96;到2000年其年产业将达到300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社会产业结构从以制造业为主逐渐转向以信息服务业为主。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其内部的微电子、半导体、激光通讯、超导等产业技术的发展,而且带动了一批其它相关产业如新材料、新能源、机器制造、仪器仪表、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等的迅速成长。
其次,网络化对经济形态产生很大影响。在农业和工业社会中经济形态以物质经济为主,而到了信息社会中,由于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产品形式为知识(信息)产品,其相对应的经济形态为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出现改变了原来以物质经济为主的社会经济形态局面,而且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知识经济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如1967年美国的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6%,到1998年上升为60%以上。知识经济增长率明显超过物质经济平均增长率。
再次,网络化对分配制度产生很大影响。在工业社会中由于产品高度商品化,物质产品交换是根据自由市场经济规律来定的,而信息社会中由于其产品是知识(信息),主要占据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和有价值的信息等等,其价值不是随劳动而增加,而是随知识而增加的。知识产品收益是一种制度性分配,它与知识的先进性、创造性和专利性紧密相联,最新的知识(或信息)可以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因而促进了知识的创新,缩短了新知识的半衰期,社会生产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岭南学刊》广州71~74B1哲学原理邓兆明20012001邓兆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作者:《岭南学刊》广州71~74B1哲学原理邓兆明20012001
网载 2013-09-10 21: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