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 簡體 傳統 |
三国故事吸引人,在《三国演义》以前就受到人们喜爱。李商隐,苏东坡的诗文中都曾提到人们喜爱三国故事。
原因之一是三国时期(建安年间至晋统一止)的故事中表现了包括政治、军事等多方面的机智和谋略,其中有很强吸引力的不在少数。和其它各种写战乱时代的历史演义相比,三国时的智谋的质和量都是极突出的。可以说三国期间是智谋高产期。
三国时期,智谋之士的人数较多。如曹操、司马懿、刘备、诸葛亮、孙权、周瑜、鲁肃、陆逊等,还有一批相当高明谋士,如荀彧、程昱、贾诩、庞统等,是其它时代所少有的。还有一大批战将表现出很高智慧,如黄盖献火攻计,关羽水淹七军,张辽大战消遥津,吕蒙夺荆州等。
在三国时期,以双方在智谋上势均力敌的故事最具吸引力。相比这下,楚汉战争虽然也包含不少智谋,但是,当时刘邦在用人上及决断能力上比对手高出太多,作为主帅韩信则是一支独秀,作为谋士张良、陈平比他们的对手高明很多,缺乏势均力敌的斗智,因而他们的故事吸引力远低于三国故事。
虽然三国是个战乱时期,但是从文化角度看,其成就极大。文学、哲学、艺术、科学、技术都有着极大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在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为什么三国会是一个产生大量产生智慧的黄金时期?
窃以为这样现象的出现,至少有两个条件,一是有广泛传播文化的物质条件,二是精神思想上有相当程度的解放。先讲讲物质条件,即纸的发明及普及。
一,造纸术发明时间和三国
最早的纸是在西汉出现的,1933年在罗布泊发现西汉宣帝时的麻纸。不过这种纸质量不高,很可能不宜于书写,或有学问的人不愿用之书写。蔡伦对造纸技术作了重大改进,使之适宜于用作文字载体。《后汉书-蔡伦传》中写到此事,其大意为:古来以竹简丝织品写字,前者太重后者太贵,蔡伦造纸,上奏皇帝,皇帝称赞,以后大家没有不用的,称蔡侯纸。(“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函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上奏,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在公元105年上奏皇帝。
这至少说明两点:其一是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为书写;其二是普及的相当快,(自是莫不从用焉)。据唐朝的《北堂书钞.卷103.46》中记载,汉安帝(107-122年)时,学者崔瑗给朋友的信中说要送朋友一本书,因为贫穷,不能用帛,只能用纸抄写了。这是在纸上抄书的例证,距蔡伦向皇帝报告说他改进造纸术最多不过十七年。可见,纸在发明后确是很快就受到读书人的青睐,并用来抄书。
纸的快速普及使人们便于抄书,读书的人也可随之大量增加;阅读使人们的见识增加,变得较有智慧。三国期间正是纸作为文字载体初露峰芒、发挥其巨大作用的时间。这应该是三国期间智谋高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三国演义》中有武将读书的记载。如关羽喜读《左氏春秋传》,是史有明载的;还有孙权劝吕蒙读书,有了“古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故事。敝人在此前的历史记载中还没找到有在战乱时期武将还喜读书或常读书的记载。这和可以用纸抄书是有关的,很难设想武将出征时还带着大量的竹简。
这是三国时期书籍较前普及的一个例证。
二,三国时期有关用纸的记载
在史书上虽然有大量与文字有关的记载,但是,却极少提到这些文字是写在什么载体上的。不过,仅就下面所举几例可看出在这个时期,纸的使用已经相当普及。
在建安末年,曹操曾下令一些下属每月向他汇报,而且要求“纸书函封”,并发给他们纸和函,可能就象现在的发办公用纸似的。稍晚一些时候,陈寿(233-297)着《三国志》时,皇帝下命令, 派人拿着纸和笔去抄(《艺文类聚.卷58》“遣吏赍纸笔,就(陈)寿门下,写取国志”)。陈寿曾在蜀国作过官,三十多岁后归晋,着《三国志》是在晋朝早年的事。还有晋朝的左思用十年时间写出了《三都赋》,人们竞相传抄,使“洛阳为之纸贵”(《晋书.92》)。这是很有名的故事,并引出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可见这个时期以纸作为文字载体已经普及到相当程度。
还有一个问题应该说明:1996年在长沙走马楼发现的十余万枚东吴时期竹简木椟,多是官府档案。但这并不能作为当时有吴国还普遍用竹简木椟的证据。
这种官府的正式挡案的保存可能会比较保守一些,在大家都普遍用纸来书写时,皇帝未必会想到官府记录也应改革,没有他的命令,官吏们仍按旧时的传统规矩保存档案。现能查到的官府档案用纸书写的命令是在东晋末年,桓玄称帝时下令说,古代没有纸,所以用竹简,并不是为尊敬,以后凡用简的地方,都用纸。可见,按桓玄的说法,那时仍用竹简是表示尊敬的说法。这也是可能的,为了表示尊敬,直到清代仍有不用纸而用丝织品来写圣旨的例子。
此外,也有另一种可能,即使有用纸书写的文件,早已腐烂,不可能保存下来。
四,另一个旁证
文字载体对文化发展及延续是极重要的,春秋战国时文明的发展,和竹简的应用普及密切相关。古迈希尼文字是刻划在泥版上的,这和中国古代的竹简一样不方便。古印度在树叶或树皮上书写(印度佛经可称贝叶书,因是写在一种棕榈树,称贝叶棕,的树叶上),作为文字载体其质量是较差的。这对文化的发展和延续都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古代环地中海地区,纸草是主要的文字载体,这是一种质量较高的书写载体,它为埃及、希腊、罗马创造灿烂的文明立下大功,但这种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纸草在公元初用尽,最晚的纸草文献在四至六世纪。就在纸草这种资源耗尽后不久,欧洲就进入了所谓的黑暗时期,其文化的发展几乎停滞。这时的文字载体主要是羊皮,成本极高(一本《圣经》约需二百只羊),极难普及。造纸术在十二世纪中传至西班牙,十三世纪至意大利,但是,纸传入欧洲可能会稍早一些。文艺复兴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但丁的代表作《神曲》写于1307-1321年,正好在造纸术传入意大利数十年后。文艺复兴的原因很多,但是,和纸的传入时间是如此相关,不能看作完全是偶合。对纸这种文化传播媒介的重要性是不能低估的,正如现代不能低估计算机普及的作用一样。对此进一步讨论可参看拙文《什么是古代中国最伟大的发明?》
三国时政治及军事斗争中所表现出的高度智慧,只是由三国开始的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的一部分。这个黄金时期的出现和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纸作为书写载体的出现,因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及普及有直接关系。文化随着纸的出现在较大的普及,这样才可能产生较多具有智慧的人,因而才有那么多智谋出现。三国文化是纸这种文化传播媒介广泛应用后所开的第一朵鲜花。
正是三国时期有了这一特点,才使得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上表现出了极丰富的智慧。这才使三国故事成为中国历史故事中最吸引人的原因。这也是《三国演义》能远高于其它历史演义,成为长期为人们喜爱的四大古典名着之一的重要原因之一。
网载 2011-01-27 08:38:4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