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的当代启示意义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3)12-0044-02
    鲁迅是20世纪中国大地诞生的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他的名字,已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时代性标志:它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的结束和现代文学的发端,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终结和现代意识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士大夫阶层的消亡和现代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然而,鲁迅毕竟“离我们而远行”近七十年了,他对当代中国,对当下的我们到底有多少牵绊和意义呢?打开鲁迅着作,每每都会惊异地发现,他笔下所描绘的“众生相”与当今的社会现实和人生世态竟极为相似,甚至我们怀疑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对今天所写的。在惊叹先生对我们的民族性乃至整个人性的高度洞察力之余,不难产生这一印象:当今的中国仍需要鲁迅,鲁迅对当代知识分子,具有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启示意义。
    启示之一: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之于我们民族和现代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精神资源,便是其独立不倚和自由无羁的思想个性。鲁迅的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和最富个性的,他对中国历史及文化传统的整体性的批判思考,他对中国国民性的究根索源的深刻思考,他对中国现代化的与众不同的独特思考,都是前无古人的。他的博大深邃的思想,正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自己伟大的思想家,鲁迅之为20世纪中国的“民族魂”,是当之无愧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它在创造几千年传统文明的同时,也积淀了过于厚重的历史文化沉疴,而封建文化便是其最显着的表症。封建专制政体及其传统文化留给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扼杀人的个性思想,通过政治强权和道德教化培养人的奴性意识,使人丧失自我。而人一旦丧失自我,失去独立个性和自由思想,剩下的也就只有奴性了。中国历史上长期的专制政治最终演化成一种伦理秩序、思想状态和文化特性,渗透在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里,规范和指导着社会及个体的行为和思想,深刻久远地毒啮着国人的灵魂,使国民养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意识。诚如鲁迅所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和传统文化,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吃人”。虽然这是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的一种象征性的艺术概括,但它足以警示国人重视封建文化的毒害,摆脱奴性,获得自己作为人的独立自由的思想。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行列中,鲁迅是最彻底摆脱传统奴性意识而获得独立自由思想的一位,他是最清醒、最彻底、最具现代性的中国现代社会的精英。他的价值和意义,他的最根本的精神素质,最终归之于他的独立自由的思想。
    鲁迅思想之独立自由的品格,在于他与传统文化思想的对立和冲突。“鲁迅最显着的文化特征就是与正宗和正统的对立性”。封建传统思想重“礼”而轻人,表现为对人的极大的漠视,而鲁迅的思想,核心在“立人”,在对人的关注,因而钱理群称鲁迅思想为“人学”。鲁迅认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鲁迅的立人思想,重在个体,其策略是“尊个性而张精神”,“致人性于全”。鲁迅的立人思想,源自他对历史的深刻总结和对现实的冷静思考。鲁迅总是立足于人的存在而关注现实,他笔下的现实总蕴涵着历史和未来,因而鲁迅的思想具有深邃的洞察力和鲜明的现代性。
    与鲁迅自由的思想相系的,是他独立的人格。与其自由思想相比,鲁迅的独立人格更具魅力,因而对当代知识分子更具启示意义。鲁迅的独立人格基于其独立思想,而其独立思想以独立人格而得以表现,二者相互依存,共同体现鲁迅的价值和意义。鲁迅的独立人格,集中表现为一种鲁迅式的反抗精神,即反抗权势的精神。在北京时期,他曾与北洋军阀政府和章士钊紧张对峙和尖锐冲突,这在“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中表现尤为突出;在广州时期,他曾与国民党新军阀政府公开对立,“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发生后,他竭力奔走呼号,营救青年学生未果,愤而辞去一切职务,此后终身未任公职。
    从主体角度看,鲁迅的独立人格,源于其独特的个性,而其个性形成于他苦难的人生历程。鲁迅的一生,是伟大而苦难的一生,作为文化伟人,他一生承担了太多的心灵痛苦和精神磨难:13岁祖父下狱,家道中落,16岁父亲早逝,26岁遭遇不幸的婚姻,43岁兄弟失和……所有这些,都使他心灵蒙受一次又一次愈益沉重的创伤。加之世道黑暗,人心狡诈,还有民族忧患和人生煎熬等等。这样的环境,形成他孤独冷峻和桀骜不驯的性格,这一独特的个性使他敢于蔑视权势和反叛传统。当然,单就鲁迅的性格而言,是有其局限性的,但这种性格和鲁迅的思想是结为一体的,这种性格保证了鲁迅一生“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启示之二:强烈的自我意识和鲜明的人生态度
    鲁迅是现代中国最具自我意识、最清醒、最自觉的智者。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和近代百余年间殖民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自我意识,这主要表现在对自我价值判断的失准甚至模糊,其根源在于对现实生存环境缺乏理性的认知和深切的感悟。鲁迅笔下的阿Q就是一个严重缺乏自我意识的落后农民的形象,阿Q虽属艺术形象,但其性格和精神却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国民性格之中。阿Q性格的核心是“精神胜利法”,是用精神上虚假的胜利来掩饰现实中实际的挫败,以获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和满足。其实质是在不平等的强权社会环境中,当人处于劣败地位时消极承担人生苦难的一种思想方式。它表现为严重地缺乏自我意识和平等意识。这是鲁迅对国民性格的深刻发掘而创造的一个艺术典型。
    鲁迅为什么要如此不留情面地暴露国民性的弱点呢?这与他的“立人”思想是一致的。鲁迅在对几千年来尤其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对国民性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独特的思考之后得出结论:要立国,先立人;要立人,先治病;要治病,先刨病根。这刨病根就是揭出国民性的弱点和病态来。鲁迅正是惊异于国民的愚昧麻木和缺乏自我意识而深刨病根和痛下针砭的。阿Q的形象虽有某些概念化的倾向,但它巨大的思想容量赢得了世界文坛的喝彩。它具有跨越时空的艺术包容力,这使它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鲁迅深刻地批判国民性格的弱点,目的在于“立人”,在于使国民树立健全的自我意识。而之于鲁迅本人,他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则表现为深刻的自我发现,执着的自我追寻,严厉的自我审视和非凡的自我超越。所有这些,在鲁迅的《野草》和大部分杂文等文本中均有深刻的表现。尤其是他自我审视和自我解剖的精神,最见深刻真切和动人!如《野草》中《影的告别》、《墓碣文》、《风筝》等篇所表现的自我审视和自我解剖的精神,带有一种“抉心自食”的灵魂拷问的深切和惨烈。甚至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孤独者》、《一件小事》等篇中,依然可见作者严厉的自审自省精神。鲁迅的这种于执着的自我追寻中进行严酷地自我解剖的精神,对长期受封建文化熏陶和百余年殖民地文化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因而,从某种本质的意义上讲,鲁迅的自审精神,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深刻反思和自省的能力。
    与鲁迅强烈的自省意识相联系的,是其鲜明的人生态度。鲁迅一生光明磊落,爱憎分明,心底坦荡,无私无畏,他是爱与憎的丰碑,情与仇的楷模。他一生反对说假话,厌恶虚饰,主张做真人,说真话,干真事。他敢于直面现实,冷眼人生,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这些,对于当下的社会人生,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当然,毋庸讳言,鲁迅的人生态度是激进的,他耿直率真,疾恶如仇,眼里容不得沙子,心灵蒙不得半点灰尘,他为此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坚持真理和正义,他曾树敌颇多。正如林语堂所说的,鲁迅的性格更多的是战士。他以笔做武器,向传统,向世俗,向流弊,甚至向中庸,展开冲锋,白刃格斗,即使进入“无物之阵”,他依然“举起投枪”。他的确是一个生命不息,战则不止的勇猛顽强的斗士。我们完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鲁迅,没有鲁迅作为先驱披荆斩棘冲锋陷阵,就没有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启示之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崇高的牺牲精神
    责任感是人的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人的人格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最具人格魅力的现代知识分子,鲁迅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无论对民族,对民众,对国家,对青年乃至亲友,他都是一个勇于负责的人。
    鲁迅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意识,主要体现在他几次重要的人生选择上。1906年,正在日本仙台医专学习的鲁迅,因一次“幻灯事件”的刺激而深感国人的愚昧麻木,遂毅然退学,从事文艺,认为文艺可以治疗国人精神的疾患,拯救国人的灵魂,此次人生选择,出发点是为了民族的精神解放。1927年,正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兼中文系教授的鲁迅,因“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营救革命学生未果而愤然辞职,此后再未任公职,成了“自由的无业者”,此次选择,他是为革命利益而牺牲了自己的利益。从广州到上海之后,他为左翼文学的发展而放弃小说创作,主动选择了带有风险的杂文创作,以至于现在仍有人说他没有长篇,只靠几个短篇和一堆杂文就想当文豪等等。此次选择,他为了革命文艺事业,而误了自己的小说创作,做出了牺牲。
    鲁迅对社会公众的责任意识更多地体现在对青年人的指导和帮助上。鲁迅一生,以青年人为友,对青年的创作乃至人生,都给予了热情诚恳的帮助,并为此付出巨大心血。鲁迅一生为49位青年的54部作品写序作跋,给青年人复信3500封,与青年人交谈的时间难以数计。在北京阜成门西三条居住期间,他几乎每夜都要擎着油灯送青年学生出胡同口。就在他去世的前10天,体重仅有37.5公斤,依然带重病参加青年木刻会并讲了话。鲁迅为青年确实倾尽了心血,萧军、萧红、丁玲、沙汀、艾芜、张天翼、柔石等青年作家,都是在鲁迅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鲁迅对亲友的责任意识主要体现在他对母亲,对朱安夫人,对弟弟周作人和周建人所做的奉献和牺牲,以及对许寿裳、许钦文、郁达夫、胡风、冯雪峰、柔石、胡也频等朋友的友谊之情。鲁迅一生都背负着沉重的爱的十字架,他为了母亲,违心地答应了与朱安的婚姻,并决心为此“做一世的牺牲”;为了朱安的生活,他宁肯举债度日;为周作人和周建人,他承担了兄长和父亲的责任。即使对创造社、民权保障同盟等组织的朋友和同志,他都表现出重然诺的义气和豪情。
    有人认为鲁迅的性格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这主要是指他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牺牲精神,这正是鲁迅特有的思想品格,是鲁迅之所以为鲁迅的关键所在。郁达夫在悼念鲁迅的文章中写道:“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人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和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尚可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60多年过去了,历史已经证明,中国人民是珍爱自己伟大人物的人民,中华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鲁迅的精神不朽,思想不朽,他的事业后继有人。
    
    
   理论导刊西安44~45J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卢洪20042004鲁迅对当代中国社会及知识分子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启示意义:首先在于他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其次是他强烈的自我意识和鲜明的人生态度,再次是他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崇高的牺牲精神。鲁迅的思想和精神是不朽的。鲁迅/启示意义/独立人格/自我意识/牺牲精神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十五”社科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0242)。杨昊成靳丛The Collision between Hu Feng and Ideological Turns in Literature(Ⅱ)
  WANG Li-li
  Department of Chinese,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The three debates,which has mattered much in the Hu Feng incident,haveconstituted three key factors for ideological turns in literature of the1940s,therefore the Hu Feng incident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e collisionbetween Hu Feng and ideological turns in literature.With ideological turnsin literature starting from the debate on“the issue of national style”inthe early 1940s,the debate on national style was,for the Left-wing literary school in debate with Hu Feng,actually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anddevelopment of Mao Ze-dong's literary theory system,which differentiated Hu Feng and his counterparts in the Left-wing literary school.Beginning fromthe anti-dogmatism movement co-sponsored by Hu Feng and the“gifted scholar group”in Chongqing in the mid-1940s,sponsors of the“subjective”debate,who had intended to echo the Yan'an rectification movement,had subconsciouslycollided with the movement due to their different academic and politicalideology.They have,subsequently,become the targets of the Chongqingrectification movement.The criticisms in Hong Kong in 1947 and 1948 had not only publicized the criticism of Hu Feng by default in 1945 and 1946 butalso symbolized the call for remolding and standardizing the ideology ofliterary and artistic movements in line with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pattern acceptable in the Yan'an rectification movement.The response by HuFeng in the article“On the Road for Realism”indicated the virtual futileappeal to him of ideology.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 作者:理论导刊西安44~45J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卢洪20042004鲁迅对当代中国社会及知识分子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启示意义:首先在于他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其次是他强烈的自我意识和鲜明的人生态度,再次是他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崇高的牺牲精神。鲁迅的思想和精神是不朽的。鲁迅/启示意义/独立人格/自我意识/牺牲精神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十五”社科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0242)。杨昊成

网载 2013-09-10 21:01:00

[新一篇] 論魯迅的鄉土小說與文化批判

[舊一篇] 論魯迅的改革思想及對中國現代化的啟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