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思考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提倡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也应当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但达到这个目标谈何容易?就课堂教学而言,当前效率不高的状况还比较普遍。笔者根据自己的听课记录归纳出下列表现:一是知识点与能力训练点抓得不准或不全,该教的没教到,该练的未练会;二是教学缺乏力度,无论讲与练均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三是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四是无用功、形式主义弊端仍未遏止,教学有水分,容量小。其结果: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能力的训练和智力的发展诸方面所得甚微。究其原因,恐怕与教师对教材钻研不透,把握不够,主观上不下劲,教法死板乃至不善于组织教学有很大关系。所以,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师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下一番功夫:
      1.教学目标定位
  当前,不少教研工作者和教师都在研究和实施目标教学,意在解决好课堂教学的第一要旨——“教什么”的问题。这一点颇有价值。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即便是篇幅短小的课文,也同长课文一样,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应有尽有。假若不顾及教材的编辑意图和编排体系,不遵从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宗旨,随心所欲地去教,一个课时即能处理好的课文非要上成3课时甚至5课时,如此教学哪还有效率可言?可见确定教学目标,实施目标教学,有助于克服教学的随意性,提高教学效率。
  问题在于目标如何确定,确定什么样的目标,这些还需要深入研究。我们主张还是要老老实实抓“双基”,即抓住字词句篇基础知识,读写听说基本能力。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基础),是天经地义的事。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牢,难求发展,即便“发展”了,也是空中楼阁。基于这一认识,在“教什么”的问题上我们提出四句话,这就是:识字解词,增加词语积累;整体认知,把握课文概要;局部推敲,训练遣词造句;熟读背诵,领悟读写之道。这四句话我们谓之教学内容“四要素”。一篇课文,无论何种文体,无论长篇还是短篇,倘能落实这四个“要素”,必将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学好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基本能力,增强语感,提高语性。当然,“四要素”的提法比较概括,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教者还要把它化作合理的便于操作的教学目标,逐一写进教案。我们认为,“四要素”囊括了课文最有价值的东西,一旦化作教学目标并在施教过程中逐一落实,学生便会所得甚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就不再是空话。
      2.教学方法科学
  在教学改革中,许多教师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惟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叶圣陶语)。目前语文教学方法异彩纷呈,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着名特级教师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方法犹如过河用的船或桥,它是为落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研究、设计教学方法,应当遵循这样一些基本原则:①要有利于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②有利于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历练基本能力;③有利于发挥“读”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④有利于强化语言训练和积累;⑤有利于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地施教,体现认知规律;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总之,设计一种教学方法应力求具有多种功能。
  近年来,我们在总结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三读”教学法,即自读感知,导读领悟,教读演练。自读感知阶段,教师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积累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生仔仔细细读课文,并动笔勾画圈点,必要时查词典,也可以质疑。这一步对学生是自学,对教师而言则属于教学调查,以便下一步有的放矢地施教。导读领悟,是在学生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或整体或局部地再读课文,深入思考,指导领悟课文的重要知识点,把握其精髓。对于学生的答问、板书、笔记,要求“话要清清楚楚地说,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教读演练,主要是在领悟课文主旨、章法结构、写作技巧的基础上,抓住精彩或重要的语句、语段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组词成句、组句成段的能力;同时指导学生或正确流畅或绘声绘色地诵读,以培养语感。“三读”之后,教者小结,再让学生通读课文,以通盘体会、整体把握。推广“三读”教学法以来,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大面积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书声朗朗的新气象,语言的训练与积累受到了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能力的训练得到了加强。教师纷纷撰文谈实施这一教法的体会,认为简便、易操作,且卓有成效。
      3.教学力度加大
  有了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法,还得讲教学的力度。我们在听课中常常发现,有些课教学目标提得准确、合理,运用的是“三读”教学法,但效果并非那么理想。这是为什么?有的是教者功底不厚、素质不高所致,更多的则是因为课上得平平,没有起伏,没有高潮,该重锤猛敲的地方却轻描淡写,该浏览、带过的地方却不厌其烦。教学不到位,重点不重,泛泛地讲,一般地练,水过地皮湿,给学生的印象淡薄,教学效果自然不佳。我认为,教师上课要有感情,要调动自己与课文一致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教师上课要有力度,把轻描淡写与精雕细刻结合起来,该讲的到位地讲,该练的切实地练,课上得朴实、真实、扎实,既不平铺直叙,也不花里胡哨,要用自己的“投入”引发学生的“共振”。
      4.教学容量提高
  密度、容量与效率有直接关系。有些课,节奏缓慢,45分钟之内没做几件事,学生所得无几,浪费了宝贵的时光。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珍惜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演练的时间,当讲时精要地讲,要言不烦,不说闲话、废话;当练时充分练,实实在在地练。讲和练过渡自然、流畅,环环相扣,无堵塞现象,无滞留之感。有的老师还善于联系和扩充,新知联系旧知,课内联系课外,书本联系生活,阅读联系写作。这样的课使人听了、看了,感到美不胜收。如此循环往复,教学效率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以上所述的只是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不应忘记教室外面还有一片广阔的天地。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应当组织学生开展以读写为主的课外语文活动。“多读多写是从欧阳修到鲁迅都曾肯定过的学习经验”(刘国正语),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众多文学社团的成员阅读与写作水平高于一般学生,几乎都与他们读得多、写得多有关。语文学习是“农业”,不是“工业”,靠的是慢功,是积累,是量变中的质变。单靠一本教材,单靠每学期七八次作文,课外从不读书从不写作,顶多能够应付考试,有的连考试也应付不了,更不用说具备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语文能力了。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使他们能够运用从课本上学得的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叶老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当你所教的学生有“知”能“行”时,你的语文教学就不只是效率高,而是真正地结出了硕果。从这个意义上看,小课堂必须抓好,大课堂也不能掉以轻心。
  
  
  
语文教学通讯临汾2~3G31中学语文教学徐德顺19981998江苏/徐德顺  徐德顺 男,1938年生,安徽肖县人,中共党员,江苏徐州市教委教研室中语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  1963年毕业于南京师院中文系, 先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 教研各17年。现任全国中语会历史名城语文教学研究中心副理事长、江苏省中语会理事、徐州市语言学会副会长、徐州市中语会理事长。  1980年以来,他先后进行“培养自学能力”“三读教学法”专题研究与实验,其研究成果均已大面积推广。10多年来有20余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并有多篇获奖;编着、主编和参编的论着及有关资料近30本,均已由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作者:语文教学通讯临汾2~3G31中学语文教学徐德顺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0:50:10

[新一篇] 關于我國幼兒教育現代化的思考

[舊一篇] 關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再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