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黄帝内经》,或许已不被太多人所熟知,但《黄帝内经》的医学、心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等的学术理论学说却始终影响着几千年后的当代世人。那么,就让我们沿着古人的足迹进到这个宝葫芦内去挖掘那早已被人们淡忘了的人天奇秘吧。
《黄帝内经》涉及面之广、之多、之深、之神许无法通过短短几篇文字所能容括的,那么,在这里,我想首先介绍予各位的是《黄帝内经》之‘仁者寿’。
仁者寿——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观念,有专家指出:一个人的胸怀与他的寿命息息相关,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
人的正常寿命是多少年?古籍《尚书》曰:“五福,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人的五福中有三项与寿相关,且寿列为五福之首。“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敬也;恕,仁也,忠,即:忠於国家、民族、忠於信仰、忠於事业,这种忠往往呈现出一种正气、一种浩然正气,这种可充塞天地的浩然之气是健康长寿的秘密之一。
儒家认为:养生要从道德开始,儒家的修身是为了发扬人的善性,而清除心理的障碍是为达到心理平衡,儒家注重道德、精神方面的修养,即“正心、诚意、修身,”当然,儒家的道德、精神修养不完全是为了养生,而是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忠诚、仁慈、宽厚、有道德与充满浩然正气无疑有益身心健康,有学者指出:“君子也有忧虑愁烦麽?”答案是:没有。君子的修行乐在於修行的过程,而不在得与不得,因此,君子者终生乐观。孔子指出:君子不忧、不惧、君子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一个君子襟怀坦白、光明磊落、为人正直、没有无端忧虑,“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这样,五脏之气安定便能够健康长寿,但最主要的是:调气、调神、入静。
《内经》认为:人的生命组成有三元,即:形、气、神,形,便是有形的生命活动方式,是生命的载体;气,便是无形的生命运动方式,是生命的根本;神,便是灵魂的生命活动方式,是生命的主宰,最重要的还是清静。清静、内守,便能使神气相和,让人保持在一个和谐状态,强调心理养生,精神养生。
《论语.雍也》记载:粗食淡饮,居於陋巷,正所谓“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仁人之所以多寿者,是因“外无贪而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能取天地之美,以养其生,夫道者年皆百数,”就是说:懂得并遵循养生之道的人都可活至百岁以上,《黄帝内经》中所说的精神,在养生诸原则、方法中乃首要,《黄帝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要求人安定情绪、不贪欲妄求、心中安祥平和、没有恐惧焦虑、无思想之患。精神守於内,疾病便难以入侵,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安定且平和的精神状态是使人保持健康的重要前提。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定义为:健康,是身体、精神、社会的安定状态,并非仅仅处於疾病或病弱的状态,由此可说,不生病的人不一定是健康的人;而一个健康的人一定是身心健康的人,但,精神健康是第一位的,《黄帝内经.灵枢》指出:“喜怒不节则伤脏,”喜怒的情绪没有节制,就会伤害五脏,“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内经》特别要求人们要恬淡虚无,恬淡就是要心里安静;虚无,便是没用的别想,要正直专一,只有精神专直,人的气血才会调畅,寿命自然也会延长。
医学、心理学在西方的历史并不长,《黄帝内经》对心理因素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与预防的关系作了精彩总结,给人类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不虚弱,它应该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三方面完好的状态,外加道德健康,一个仁慈、善良、心胸宽厚的人、一个正直坦荡、光明磊落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当是符合养生第一要义的人。
心里要恬淡虚无,那就是一种坦坦荡荡、心情平静、精内守、神内守,精神要静下来,要对外界事物有一个正当的认知。
什么是“仁?”孔子曰:“仁者人也。”这个人不是纯粹自然的人,而是置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是合乎伦理道德的人。仁,又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这个关系所呈现的正是伦理道德,儒家重视人的道德情感,作为“孝悌”,即:爱父母兄弟的自然情感,被儒家提升为“为仁之本。”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作为人必须为仁,否则就不是人,是畜生,“道”即:人道,儒道便是人道,仁,作为儒家道德内容的第一层次,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怜悯关心他人是仁的开始,孔子曰:“仁者爱人,”即:一个有道德的人一定是关爱他人的人,这就是德,德有量的区分,关怀自己的亲人是德、关怀普天之下的人是大德;爱家是德、爱国是大德,儒家有家国同构的理念,爱国就是爱家,国盛家兴,国破家亡,这是一个从古至今人人皆知的道理,这样,仁与德便融合一体了。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还说到:“大德,必得其寿。”道教引进儒家思想化为“善”,《太平经》告诫人们必须“上善”,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就是不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道教认为‘行善积德’是“得道”的必由之路、是长寿、长生的基础,全真派更以“真功真行”两全者为“真人”,真功便是修得善心,真行便是行善,德性高、功力便大,就得长寿,道教就突出多行善、多积德、讲求多做善事、多做好事、以百姓为本为善。
所谓善,不是指对自己有利的事,这不叫善,对民众的、对大家有利的事,按道教讲,对众生有利的事才叫做“善”、叫“好事”,好事做多了,便悟到长生之道了,也便得道了。
何谓“全真”?即:一丝一毫不假乃为真,要达到真就要去除情外之情、意外之意,那就是要以百姓为本。《千金要方》指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说的就是:不修德行、不树立一个高尚的道德观,就算真有玉液金丹长生不死之药也不能使人长寿,不断修养道德,不作祈祷也有福,不求长生寿辰也会延长,所以,道行修养是养生的大旨与关键。
道德与生命密切相关。可以想见,当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达到外逐荣辱、内忘身命、呕心沥血等这样的一种层次时候,可以释放出怎样的精神力量。
爱,可以无边无涯;善,可以包容天地。
仁武 2013-09-01 11: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