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晚明變革與中國近代化 >>> | 簡體 傳統 |
利玛窦
明清之际,西洋传教士来华及西学东渐,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基督教各派在唐、元时代曾先后传播于中国,但元朝灭亡后一度沉寂。明代中叶以后,由于地理大发现的进展,东西新航路畅通无阻,天主教修会———耶稣会便派遣大批传教士来华,形成西学东渐的一次高潮。当时,来华传教的西方教士有数百人之多,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者的沙勿略、罗明坚、利玛窦、龙华民、罗如望、庞迪我、熊三拔、艾儒略、邓玉函、汤若望、罗雅各等。虽然当时天主教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有了很大发展,但明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要进入中国,需要克服重重障碍。
沙勿略:历尽艰辛,未能如愿
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先驱之一是西班牙人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 Xavier1506—1552年)。1540年,沙勿略成为耶稣会的首批传教士,奉教廷之命前往东方的印度、日本等地传教。1541年,他从里斯本出发来到印度,随后到达日本。在那里,他的传教活动获得了极大成功。他发现,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很深,于是决心尽早访问中国。
当时,外国传教士要进入中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除了官方正式派遣的使节外,中国禁止一切外国人进入。沙勿略打算返回印度,组织一个赴中国使团———只要能获准进入中国,参见皇帝,就可以在中国传教了。在商人朋友的帮助下,他很快组织了一个赴中国的使团。1552年4月,他离开印度果阿。但事情远没有预期的那么顺利,抵达马六甲时,使团被扣留下来,沙勿略的计划失败了。
失败反而更坚定了沙勿略进入中国的决心,他把距离中国海岸很近的上川岛作为基地,开始探索新的入境方法。岛上的商人们告诉他,通往内地的每条道路都被警卫封锁和防守着,外国人要登陆是不可能的。沙勿略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偷渡。后来,他说服一个商人偷偷送自己在中国海岸登陆。商人计划让沙勿略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偷渡,还答应在登陆后让他藏在自己家里。但是,因为商人的反悔,沙勿略的计划再次破产。1552年12月,沙勿略不幸染上疟疾,由于缺乏医药,不久便去世了,年仅46岁。他后来被安葬在印度,1662年被教会列为圣徒,他的墓地也成为朝拜的圣地。
沙勿略未能进入中国传教,但他的努力激励着他的同道,直至撞开中国的大门。在葡萄牙人抢占澳门之后,耶稣会士开始以此为据点,设法向中国内地渗透。
罗明坚:疏通官府,首次入华
1582年,意大利那不勒斯人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年)得到两广总督陈瑞的批准,第一个进入中国内地,在广东肇庆天宁寺居住,正式开始传教。
罗明坚于1579年7月就到达了澳门,在进入中国内地之前的3年里,他一直在学习中国语言。为了进入中国内地传教,罗明坚决定跟随葡萄牙商人一起,疏通中国的一些官员,以获得居留的权利。1580年(明万历八年),住在澳门的葡萄牙人擅自选举首席法官,并在当地实施葡萄牙法律。1582年新任两广总督陈瑞奉命前往查办此事。澳门葡方派出与中国官员关
系密切的司法官本涅拉和罗明坚为代表去与总督周旋。他们对陈瑞大加吹捧,又把随身带去的一批天鹅绒、水晶镜等价值超过1000金币的厚礼送给陈瑞。陈瑞不再谴责澳门葡方的违法行径,并允许他们在澳门继续居留。
有了这一次的经验,罗明坚又给陈瑞送去钟表和几只三角形的玻璃镜。这对中国人来说可是新鲜玩意儿,陈瑞随即分派给罗明坚他们一座宽敞的住所———天宁寺,还经常送去食物和用品。传教士们在遭受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和打击后,终于开始着手建立在中国内地的第一个传教根据地。
中国第一个公开信仰天主教的人来自最底层。罗明坚找到一个得了不治之症、被家人抛弃在路边的人,告诉他说,治疗肉体疾病已无希望,但仍有办法照顾他的灵魂,引他得到解脱和极乐。这个病人很乐于接受这种教义。于是,罗明坚把他带回家,叫中国仆人替他搭了一间干净的小茅屋,一边照看他,一边把天主教的基本教义教给他,他成为中国内陆第一个接受洗礼的人。尽管几天之后,这个人便死了,但传教士们认为这是他们伟大事业的良好开端。
罗明坚还在澳门的时候,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被耶稣会派到澳门,跟罗明坚学习中文,协助他共同打开中国的传教局面。
利玛窦:儒服汉语,学术传教
利玛窦(Matteo Ricci1522—1610年)于1577年(明万历五年)报名参加耶稣会前往印度的传教团。他有着丰富的神学、哲学、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在葡萄牙候船期间,又进入耶稣会训练东方传教团的中心进行了短暂学习。1582年(明万历十年)4月,利玛窦从印度果阿出发,四个月后到达澳门。
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罗明坚和利玛窦来到广东肇庆,并很快与肇庆知府王泮搞好了关系,被批准择地居住和修建教堂。教堂建成后,总督和知府先后张贴告示,禁止任何人在此扰乱。肇庆府的其他官员也争相与两位神父交往。但当地士绅百姓与他们存在隔阂,称他们为“番僧”,不时发生矛盾冲突,有人甚至往他们的房屋上扔石头。
为缓解当地百姓的敌对情绪,利玛窦等穿起中国式的大褂长袍,决定暂时不谈宗教,并出重金聘请当地有名望的学者介绍中国情况,讲解经书,以便与中国知识分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他们
又用西方科学技术、新奇的西洋方物等吸引中国人,博取当地民众的好感。他们积极学习中国文化,将天主教义融合进中国的古代经籍之中,从《中庸》、《诗经》、《周易》、《尚书》等书中摘取有关“天”和“帝”的条目,比作西方天主教义中的天主。
为吸引中国人目光,利玛窦还公开展览西方先进的机械制造产品和科技成果,如钟表、三棱镜、圣母像、地图等。为迎合中国人“中国是中央帝国”的观念,利玛窦还改变了世界地图在西方的原始面貌,使中国刚好位于地图中央。这些引起了中国人的浓厚兴趣,利玛窦的住宅门庭若市。他利用在国内所学的知识,致力于制造天球仪、地球仪,成为西方先进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者。
此后,利玛窦又在南昌、南京传教游历十多年,他的汉语越来越纯熟,中国的民俗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了他,他结交了许多中国朋友。但在大多数人眼里,他仍然只是一个西洋杂货郎。利玛窦听从了中国朋友的忠告,换上儒装,一边学习翻译中国的四书五经,一边接近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如徐光启等人。他颂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糅合中西方两种哲学观念,并用先进的科技产品敲开了贵族、官员们的大门。
利玛窦更关心的是教会在整个中国的发展。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利玛窦带领部分随行人员再次向北京进发,终于在1601年1月24日抵达北京。
万历皇帝对利玛窦的礼物非常感兴趣,特地在皇宫内为自鸣钟盖了一座钟楼。万历皇帝第一次看见那座高大的自鸣钟时,钟还没有调好,于是他命令立刻召见神父们。其实,他不仅对传教士们进贡的礼物有兴趣,也想看看这些送礼的外国人。但最后他并没有亲自接见传教士们,而是派了两个画师去给利玛窦画了像。传教士们被允许在北京长期居住,明政府每隔四个月给他们发一次津贴。
由于在首都定居的影响,传教团的地位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变得十分稳定,天主教的信仰在各地滋长起来,中国成为利玛窦神父主持下的独立传教区。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3月,利玛窦因病在北京去世,万历皇帝为他在阜城门外拨了一块墓地。
利玛窦的译着有《坤舆万国全图》、《天学实义》和《几何原本》等。那时候,没有一个西方人在中国的影响比得上利玛窦,他被尊称为“利西泰”。
来源:环球时报
刘静 2010-07-18 14:07:37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