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孙子》 第四讲 作战第二 作战第二(8)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作战第二(8)
    (二)其次是装备。
    国家花钱,除了粮草,还有武器装备。
    一类是车:
    (1)“破车罢马”。是指马车,包括上面说的驰车和革车。
    (2)“丘牛大车”。是从丘征发上来,用牛拉的辎重车。
    这两种车,上面已经谈到。
    另一类是单兵使用的各种武器和护具(请看后面的附录):
    (1)“甲胄矢弓”。
    (2)“戟楯矛橹”。楯音dùn,同盾;橹音lǔ,大可蔽身的盾牌。
    甲、胄、盾、橹是一类,都是防护性的装备。甲,是用来保护躯体;胄,是用来保护头颅;盾、橹,也是用来遮蔽身体,特别是抵挡矢石。“矛橹”,《十一家注》本作“蔽橹”,“橹”或“蔽橹”都是长可蔽身的大盾。
    戟、矛、弓、矢是另一类,都是杀伤性武器。戟,是戈上加矛,可以钩啄,也可以击刺;矛,只能击刺。弓矢,则可以远程射杀。“弓矢”,《十一家注》本作“矢弩”,弩是用弩机控弦的射具,杀伤性比一般的弓矢更大。
    古代的兵器从哪里征发?《司马法》提到的第二种军赋,即丘赋,说丘甸不仅出车马士徒,也出戈、盾。《春秋》说鲁“作丘甲”,还有甲。
    战国以来,战争动员都是全面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特别是守城,就连囚犯也被用于战争,不但用于作战,还被用来筑城、舂米、铸造兵器。战国时期的兵器,很多都是由司寇监造(有铭文为证),司寇就是管犯人的。当时,很多国家都有用钱、实物或劳役抵罪的制度。当时用来抵罪的东西,经常是军事装备,如睡虎地秦律,就有用甲、盾赎刑的例子。
    上述装备,车最贵重。作者说,杀敌靠两样,一样是对敌人的愤怒,一样是物质奖励。夺取敌人的兵车,一定要奖励,“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三)还有兵员。
    古代战争,除了抢,还有杀。很多战争都是斩草除根,男的都杀,女的都奸,老人和小孩也不放过。西周金文,就有“勿遗寿幼”这种话。不杀,弄回来当奴隶,算是比较聪明。秦尚首功,把人杀光,城是空城,地是白地,得地不得人,商鞅强调,要向东方移民,也是一种办法(《商君书·徕民》)。这些都是笨办法。战争,不杀人不可能,少杀行不行?这是大问题。
    古代战争,有种族问题、宗教问题、文化问题。敌人来了,不但杀人,还刨祖坟。被征服者作殊死搏斗,不投降,降了也会叛。对待俘虏,经常是活埋。长平之战,白起俘虏赵卒40万,除年幼的240人放归,全部活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李广难封,据望气专家王朔说,也是因为诈杀降卒800人(《史记·李将军列传》)。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后一句话不容易。古代战争,往往是血流漂杵,优待俘虏,收编俘虏,那是谈何容易。现在,杀俘虏,违反日内瓦公约,大家觉得太残忍,但俘虏太多,就是今天,也是难题。几十万人,吃住、医疗怎么解决?更何况,白起说的“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就是现代人,也害怕。《毁灭》中的美谛克,夜里睡不着,听见政委和医生商量,伤病员,不便转移,最好用毒针解决掉。自己的伤病员都如此,更何况是敌人的俘虏。作者认为,就连兵员损耗,也可用敌方的俘虏来补充。这话不容易。
    粮食就地补充,武器就地补充,兵员就地补充。这些加起来,就是所谓“胜敌而益强”。
    【2.4】
    故兵贵胜,不贵久。
    此章是讲“用兵之利”的第二条:快。快就是速战速决。
    战争的目的是胜,不是久。胜的意思,是把敌人打败,打服,让对方屈服于自己的意志。消耗不是目的,持久不是目的。侵略,客场作战,都是利于速决,拖久了,打皮了,必然不利。二次大战,德国有闪电战,快才有便宜。打欧洲,快,顺手。入苏联,拖久了,吃亏。拿破仑倒霉是倒霉在俄国的冬天,希特勒也是,重蹈覆辙。毛泽东写《持久战》,持久是针锋相对,属于反制之计。以强凌弱,要的是快,打得起,拖不起,以弱抗强,当然要反着来。毛泽东的持久战,强调的是战略持久。战术,还是速决。
    原文只有七个字,简单明了。
    【2.5】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这段话,正好可与《计》篇开头的那段话对比。为将者,不仅掌握着人民的死生,也掌握着国家的命运。司命,是天上的星官。《史记·天官书》说,天上的文昌宫有六颗星,其中第四颗就是司命。司命是定人死生寿夭的神。文昌六星,还有司中(第五星)。司中也叫司过或司祸,则是计人罪过,定人寿数的神。前者是大司命,后者是少司命。天上一颗星,地上多少命。兵者不祥,十万人的命都攥在一个将军的手中,不可不慎。将军就是这样的神。这是本篇的结尾。
    将军杀人,医生救命,都是司命。外科源于军事,一边杀一边救。将军杀人,不光杀对方,用对方的命换自己的命,就是自己这边,也是用一批人的命换另一批人的命,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古代杀人,把人头堆起来,叫“京观”,也叫“髑髅台”。这类传统,史不绝书,近代也有。
    日本,叫耳冢、鼻冢的地名很多。其中有个耳冢最有名,在京都。丰臣秀吉杀朝鲜人,堆耳成冢,就在丰臣秀吉的神社外。冢旁有块碑,说这是模仿《左传》中的“京观”,他为死者吃斋念佛,祈祷亡灵。日本学者陪我参观,正好碰上一批韩国人,领头的是和尚,他们高呼口号。原来,这是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俄国有个画家叫魏列夏庚(В.В.Верещагин),他参加过俄土战争,最后死于日俄战争。此人专画战争场面,作有《土耳其斯坦组画》,其中有一幅,画面上是个髑髅台,叫《战争的祭礼》(1872年),作者的题词很有意思,是“献给所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伟大征服者”,沙皇政府骂他,说他同情敌人。这是19世纪的“京观”。
    战争没有美感。
    真正上过战场而人性未泯的人,不会喜欢战争。


李零 2013-08-21 15:28:53

[新一篇] 我讀《孫子》 第四講 作戰第二 作戰第二(7)

[舊一篇] 我讀《孫子》 第四講 作戰第二 附錄:春秋戰國的武器(1)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