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第一章 思想的入口:原罪与赎罪 二、一颗“教士”心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二、一颗“教士”心   

  什么样的“教士”心?

  有两本《忏悔录》,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划时代影响。前一本作者是5世纪的奥古斯汀,后一本作者是18世纪的卢梭。两本都是自传体,内心咀嚼史。两本相距一千三百年,中间恰好嵌落一部基督教精神由盛传衰的千年史。前一本是入口,由世俗转宗教,作者的道德情怀融入神正论的无边祈祷。后一本是出口,出宗教入世俗,拖拽着沉重的宗教情怀进入世俗的道德履践。

   卢梭的同时代人塔列朗(Tallyrand)总结卢梭《忏悔录》 读者的普遍感受:“当人们阅读卢梭的时候,都确信自己也沉 入了忏悔状态”。⑥

   把人们牵入一种准宗教化的现世赎罪的心理状态,这恰恰是卢梭少年时候的梦想。卢梭回忆说:

   大家商量着叫我做钟表匠、律师或牧师。我很喜欢做 牧师,我觉得传道说教很有意思。有一天我的舅父贝纳尔 召集家人朗读他自己写的一篇动人的讲道稿。于是,我们 丢了喜剧,也写起讲道稿来了。⑦

   这时他10岁。⑧

   10年后他寄居华伦夫人,并为其管家时,卢梭自认是他 一生中最为幸福的时期,说他“这一辈子只是在那个幸福的年 代最接近于明智”。⑨

   可是,即使在这一时期,他也饱受原罪、赎罪问题的纠缠:

   我经常问自己:“我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呢?如果我死 去的话,会不会被贬下地狱呢?”

   为了摆脱这种烦恼,我竟采用了最可笑的方法。那就 是用一颗石子投击他对面的某一棵树,如果击中,说明他 可以升天堂,如果击不中,则要下地狱。结果投中。从此 以后,我对自己灵魂能够得救再也不怀疑了。 D E

   这一时期,卢梭得华伦夫人资助,去意大利都灵公教要理 受讲所,改奉天主教。返回后,入一神学院学习一年,差一点成 为专职牧师。

  20年后,卢梭在巴黎苦斗成名,带着他的第二篇论着《论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重返日内瓦:

   一到日内瓦……我决心公开地重奉我祖先的宗教。 我和百科全书派人们的往来,远没有动摇我的信仰,反而 使我的信心由于我对论争与派系的天然憎恶而更加坚定 了。我对人与宇宙的研究,处处都给我指出那主宰着人与 宇宙的终极原因与智慧。几年以来,我致力于研读《圣 经》,特别是福音书,早就使我鄙视最不配了解耶稣基督 的人们给予耶稣基督的那些卑劣而愚昧的解释。  D F

   又过了十年,卢梭已入老年。他总结与狄德罗等人的决 裂,就在于他有宗教意识,而对方都是“一些居心险恶的无神 论者”:

   宗教的狂信尽管是容易导致血腥和残酷的行为,但不失为一种强烈的热情,它能鼓舞人心,使人把死亡不看在眼里,赋予人以巨大的动力,只要好好地加以引导,就能产生种种崇高的德行。反之,不相信宗教,以及一般的好辩的哲学风气,却在斫丧人的生命,使人的心灵变得十分脆弱,把所有的热情都倾注于低级的利益和卑贱的自身,一点一点地败坏整个社会的真正基础;因为个人利益一致的地方是这样的稀少,所以不能同它们互相冲突的利益保持平衡。

   无神论之所以不造成流血的行为,并不是由于爱好 和平,而是由于对善漠不关心。……哲学家的漠不关心的 态度,同专制制度统治下的国家的宁静是相象的,那是死 亡的宁静,它甚至比战争的破坏性还大。

   ……

   从理论上说,哲学给人类造成的好处,没有一样是宗教不能够更好地造成的;反之,在宗教给人类造成的好处中,有许多好处却是哲学所不能造成的。

   ……

   基督教已经使各国政府没有那么好杀了。……这种 改变,不是文化的结果,因为在文化灿烂的地方,人道并 没有受到更大的尊重,这一点,根据雅典人、埃及人、罗马 皇帝以及中国人的残酷行为,就可以得到证明。

   ……

   哲学家,你那些道德的法则的确是很漂亮的,不过, 请你告诉我,它得到了谁的承认。你别那样转弯拐角地, 请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你用什么东西代替报塞桥?D G

   纵贯卢梭一生,他从日内瓦带出的那颗“教士心”伴随他 终身,至死未渝。尽管他改信过旧教,又皈依新教,但他的宗教 意识始终没有磨灭。美国学者肯尼迪·罗舍在卢梭思想核心 观点与《圣经·使徒书》之间寻找出渊源关系,曾列有下表:D H

   圣 经

   1、《使徒书》第八十八

   2、《使徒书》第三十九、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九十

   3、《使徒书》第八十九、九十

   4、《使徒书》第七、八、十四、四十一

   5、《使徒书》第九十四

   6、《使徒书》第八十八

   卢 梭

   1、 文明引起道德败落D I

   2、 人类远古曾有黄金时代

   3、 财产权问题

   4、 市民世俗社会及其影响

   5、 人的天性善良

   6、 理性不可靠,唯感性、信念可靠

   这样一颗浸透宗教意识的心灵,与其说是哲士,不如说是 教士。启蒙时代是理性取代宗教的时代,启蒙运动是哲士取代 教士的运动,卢梭见逐于启蒙阵营,“教士”难为“哲士”所容, 是理所当然,题中应有之义。奇怪的是,这颗“教士心”在宗教 界也得不到承认。1762年6月,巴黎大主教博蒙干涉《爱弥 儿》一书的发行。同年9月,巴黎高等法院随之发出逮捕作者 令。卢梭仓惶出逃,欲入日内瓦,日内瓦境内新教徒也点起了 焚烧《爱弥儿》的圣火。于是卢梭再逃,一逃伯尔尼,二逃纳沙 泰尔,在普、法、瑞三国之间如丧家之犬,不断流亡。尽管他在 这个时候还是不忘携带《圣经》,每晚在烛光下读完一段使徒 书以平息胸中汹涌悲情,但是无济于事,他被哲学家阵营排斥 又被教会当局驱逐的双重流亡命运,再也不能扭转了。

   这是一颗什么样的“教士心”,反不被教会所容?

   卢梭的同时代人指出,这颗“教士心”别有一种来源。 1766年,当时一个着名的教士杜姆·卡约出版《日内瓦 的让·雅克·卢梭有关教育学的剽窃行为》,宣称卢梭“是一 个不知廉耻而又不老练的塞涅卡和其他古代作家的剽窃 者”。D J

   狄德罗作为对卢梭相知甚深的朋友,也指出了这一相同 点:“让·雅克使我们成百次地想起塞涅卡,却不能有哪怕那 么一行文字归属于西塞罗”。D K

   20世纪的读者也会发现,在卢梭的成名作《论科学与艺 术》中曾频频出现塞涅卡式的道德箴言,有一处甚至是直接引 用塞涅卡《道德书信集》第25节:“……自从学者在我们中间 开始出现以后,好人就不见了。从前,罗马人要安心实践德行 的,但当他们开始研究德行之后,一切就都完了。” D L

   《日内瓦·雅克·卢梭学会年鉴1953~1955年卷》载文 证实:卢梭读过的塞涅卡主要着作有:

  1、《论神意》

  2、《论人生短暂》

  3、《论幸福的生活》

  4、《道德论文集》

  5、《道德书信集》

   该文作者M·乔治检索卢梭首篇论文基本观点与塞涅 卡的联系,认为卢梭将塞涅卡的方法推行于社会实践要求,这 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D M

   与塞涅卡有关的第二个古代作者是普鲁塔克。后者在《忏 悔录》中出现的频率,一如塞涅卡在《论科学与艺术》中出现的 频率。塞涅卡是斯多噶学派的晚期代表,而斯多噶学派的思想 是由于普鲁塔克的大量引述方得以传世。在18世纪,普鲁塔 克是读者得以进入古代斯多噶学派的入口,有人称普鲁塔克 是一个修正的斯多噶,或干脆称为普鲁塔克斯多噶主义— Ploutarchi-anstoicism。

  卢梭返回自然的主张又使人认为他可能有第三个来源:

   15世纪的法国蒙田哲学。但是蒙田的思想还是可以追溯于斯 多噶学派。只不过卢梭舍弃了蒙田哲学的消极无为色彩,注入 了一种只属于他本人的激进成分,以致法盖称卢梭是一个“失 去平衡的蒙田”。D N

   卢梭着作中频繁出现的第四个名字是柏拉图。而柏拉图 作为早期希腊先验理念论一派代表,与晚期希腊思想的斯多 噶学派更是一脉相传。斯多噶教义可以说是柏拉图哲学的普 及版、粗俗版。柏拉图的思想正是通过斯多噶学派的稀释,方 进入基督教早期教义。卡尔·波普注意到卢梭与柏拉图的类 似,才把这两个人并列为“浪漫主义集体道德的理想主义 者”,O E而卢梭与柏拉图之间的思想史桥梁,还是斯多噶。读塞 涅卡,通向斯多噶;读普鲁塔克,通向斯多噶;读柏拉图,还是 通向斯多噶。斯多噶对基督教究竟意味着什么?这里潜伏着 卢梭哲学对宗教工程的一次大规模改建,也潜伏着18世纪教 会势力之所以不能宽容卢梭的根本原因。

  从柏拉图到斯多噶的古代希腊思想路线,是一条向着基督教方向滑行的下行线,是世俗面目的先验论唯灵论哲学经受宗教面貌改造的下行线。在这条下行线上发生的观念变化可以简化为下列表式:

   柏拉图—斯多噶世俗哲学→基督教神正论教义

  柏拉图

  1、观念与表象的对立

  2、黄金时代与人类历史的堕落

  3、自然法高于人为法

  4、善与恶的两极对立

  基督教神正论教义

  1、灵与肉的对立

  2、原罪起源,逐出伊甸园

  3、神权高于世俗法权

  4、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对立

   对于基督教世界的教徒来说,这条下行线的方向只能顺延,不 可逆取,只能顺向发展,不可反向溯源。如若逆反,势必意味着 神正论教父哲学的世俗还原,意味着全部基督教精神轴心的 反向运转。而卢梭,这颗10岁发萌,20岁进入神学院的“教士 心”,恰恰走的是一条上行线、逆取线、溯源线。

   在卢梭的着作中,人们确实读得到神,读得到罪与罚,读 得到说教与忏悔,但是读不到神与人的对立,读不到此岸世界 的永久沉沦,读不到彼岸世界的永久隔绝。他的精神指向直逼 教父哲学的禁区:把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空间对立转化为 人间道德沉沦向着道德拯救的·时·间·发·展。O F卢梭救世心切。他只想做一个“犯规”动作:把彼岸拉到此岸,把天国拉到人间。 然而,也仅仅是这一个动作,他就整个颠倒了基督教对两岸秩 序的解释图式,把基督教对柏拉图——斯多噶一线的神秘改 造彻底还原,还原为世俗哲学的救世面貌了:

   基督教神正论教义

  1、灵与肉的对立

  2、原罪起源,起源于个人受惑

  3、逐出伊甸园

  4、神权高于世俗法权

  5、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对立

  6、天国

  7、地狱

  8、复活

  9、布道

  10、选民

  11、弃民

  12、救赎

  —→卢梭哲学还原

  1、美德与邪恶的对立

  2、原罪起源,起源于社会状态开始

  3、自然状态结束,社会历史发轫,人类异化开始

  4、道德律令高于政治法规

  5、道德共和国与社会腐败状态的对立

   6、此岸历史的零度状态——自然状态

  7、此岸历史的线性发展

  8、道德再生

  9、观念先行,观念型态的重建先于物质型态的重建

  10、道德高尚者

  11、道德堕落者

  12、道德返归

   这是一颗教士心,他有浓烈的救赎论倾向,故而为启蒙哲 士所排斥;这又不是一颗教士心,他有世俗的斯多噶学派色 彩,故而又为教会教士所不容。这样被两个对立阵营同时开除 的处境,在18世纪的思想生活中恐怕仅此一例。这种双向开 除的处境是他在两个方向上同时离经叛道造成的。卢梭自己 完全明白这一点,他追求的就是这一点。在他的《信仰自白》 中,他曾坦陈这一追求:“最重要的是要跟别人的看法不同,在 信仰宗教的人当中,他是无神论者,而在无神论者中,他又是 信仰宗教的人”。O G教士们说他是古代作家的剽窃者,无意中 点破了这颗教士心中潜藏的“思凡”之心,“还俗”之心。他何止 “剽窃”?他是在两个方面同时“篡改”:他把个人本位的斯多噶 改造为社会化的整体单位,又把彼岸本位的宗教改造为世俗 化的此岸本位。一个社会化的斯多噶,再加一个世俗化的耶 稣,才等于这颗教士心的全部份量。

   这个整体本位的社会化斯多噶将如何出现,以及这一事 件对于启蒙运动和法国革命实践的后果,本文后面将有更多 篇幅讨论。这里,我们先体味一个世俗化的耶稣之出现,对于 基督教神正论教父哲学的意义——

   斯多噶学派在历史上是神正论教父哲学的世俗前身。然 而,当这两种思想同时出现于卢梭青年时代,而且前者为里, 后者为表时,实际上意味着基督教发生形态的一次历史还原。 因此,卢梭以此为起点的理论活动,不啻是一次宗教遗产的世 俗化改造工程;

  神正论救赎遗产还原为它的世俗前身后,它的精神资源没有流失,而是变形为世俗的理想资源。由于卢梭强烈的政治关怀,这一理想资源很快进入政治领域,将千年一脉的神学政治论变为政治神学论,并在此岸世界继续发展;

   政治神学论将彼岸理想资源引渡到此岸,绵延千年郁积 沉厚的救赎热情,在卢梭这里第一次挣破了宗教的紧身衣,得 到了世俗形式的大渲泄、大释放。他从彼岸窃得的圣火,将点 燃此岸人的建设人间天国的理想火焰……


朱学勤 2013-08-20 15:24:11

[新一篇] 道德理想國的覆滅 第一章 思想的入口:原罪與贖罪 一、日內瓦的道德王國

[舊一篇] 道德理想國的覆滅 第一章 思想的入口:原罪與贖罪 三、笛卡兒之路——“另外一個導師”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