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第二章 俄共战争思想的来源及其基本政策
俄共的战略目标从中国转向东南亚和中东,其战争方式从制造战 争诡变为「阻止战争」与「和平共存」,已如上述。但实际上,他这 三十年的侵略行为,乃是结合多数战役的一个战争。我们中国为了国 家生存与人民自由,继续不断的与他进行各种战斗。这一长期的痛苦 经验,使我们对於俄共的战略目标和战争方式的转变,每一步骤都比 较了解。我将在补编中,说明俄共对我们中国所施展的各种战术,本 章只研究其俄共战争思想的来源及其战争的基本原则。
我今日探讨俄共的战争思想的根据,第一是以马克斯和列宁对於 战争的基本观念为基础,来研究其具体的战争原则;第二是综合我们 三十年来与共党实际的作战经验,来分析其战争方式与战术;第三是 参考俄共对内对外战争,自一九一七年起,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的 战史,来解剖其战争的本质。至其苏俄军事上所谓「永久性的作战因 素」的五原则,(注)或其早已公开发布的各种教令以及其各军种或 各兵种的战术问题,并不是我在此所要研究的对象。至於中共的战争 [310] 思想,不过是俄共的一些余沥,更没有什麽特别加以分析的必要。
惟在研讨俄共的战争思想之前,所应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他们 所谓战争思想,并不单纯是指军事作战一方面的战争思想,乃是连带 着对政治作战的战争思想而言。尤其是他们世界革命的战争思想,更 是政治作战的战术重於军事作战的战术之思想。但是他们政治作战的 战术,最先还是应用军事作战的理论,後来又运用其政治作战的战术 思想,而反映到他军事作战的战术思想上面。例如他们所谓「普罗」 军事思想,完全是受了他布尔雪维克政治思想的影响所产生的。
我们若是就他苏俄军事的战争思想而言,那他们思想的来源,可 说是由东方与西方两个不同方向融汇而成的。他们战争哲学的来源, 在西方是师法克劳塞维茨,在东方是师法孙子。他的战争形态,在西 方是学习拿破仑,在东方是学习成吉斯汗。故其对於兵学的研究,特 别讲求东方的孙子与成吉斯汗的学理及其原则。这是我们探讨俄共军 事的战争思想所不可忽视的。
至於列宁的世界革命战争思想有两个主要的来源﹕一个是马克斯 ,一个是克劳塞维茨。他从马克斯所得到的,是阶级斗争的理论,和 社会结构及政治情势的分析方法;他从克劳塞维茨所学到的,是战争 [311] 的基本原理,和战争指导的方法。史达林承接列宁的衣钵,但他对克 劳塞维茨的战争理论,在第二次大战前後,却不断予以抨击,特别是 他对其最高军事学校教授拉金上校所问,「应不应该批评克劳塞维茨 的军事基本理论」时,他所答的一段话,说﹕「克劳塞维茨是手工业 战争时代军事理论的代表。他早已成为时代落伍的军事理论权威者。 现在我们是处於机械化战争时代,在机械化战争的时代,需要有新的 军事理论家。」我以为他这一段话,只能对於军事作战的战术思想而 言。因为各军种的战术思想,自然是随着时代与武器的发展而进步, 决不能墨守成规以甘居落伍的。
但是他对克氏的战争原理,亦即是他们所指「军事基本理论」有 关部分的抨击,我以为他如不是一个不懂军事学理的人,那他无非是 为了夸耀其自己理论的高深,强词夺理,要胜过古今一切战争论权威 者,表示其战争思想并不是由外传而来,乃是皆由其自己独出心裁的 天才而得的自大狂的心理罢了。我以为今日共产主义战争思想尤其是 他们世界革命战争思想的理论,仍不能脱离其共产主义的祖师,马克 斯和列宁传统思想的轨范。不过列宁对於其学术与理论方面,并没有 像史达林那样自作聪明,自大自负的习性,而且他列宁自己亦不承认 其是一个军事专家,就是在其论述中,亦没有关於战争思想的系统着 [312] 作。但是他平生是特别注重军事科学和研究战争艺术的革命家,而且 他在一九一三至一九一五年之间,读克氏战争论,曾作很精详的札记 。我们今日可从克氏战争论中,特别是列宁札记所摘录和他所评注的 部分,来对列宁的战争思想,加以检讨,更可了解列宁及其俄共战争 思想的梗概。
(注)苏俄军事上所谓「永久性的作战因素」的五原则,就是 (一)後方的安定性, (二)军队的士气, (三)师的素质和数量, (四)军队的装备, (五)指挥官的组织能力。
3-2-1. 第三编 第二章 第一节 战争的绝对性
克劳塞维茨在其战争论中,开宗明义,即确立「绝对战争」的概 念。战争为了达到其使敌人服从我方的意志之目标,在概念上,暴力 的发展与暴力的行使,没有任何界限,不达到极限而不止。这就是战 争的无限界性或绝对性。(注一)
克氏以为过去大多数现实战争,都是有限战争,因此过去一般人 对於这一绝对战争思想,究竟有多少现实性,表示怀疑。但是克氏从 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中,发现了战争的新趋势。这一新趋势就是战 争急速向「绝对」的方向迈进。(注二)
这一「绝对战争」或「无限战争」,与过去现实战争或有限战争 相比较,其差异之点是什麽呢?
[313] 一、有限战争只是一次决战,或是几个战斗的结果。所以战争的 胜利,乃是一次决战,或是几个战斗的胜利之总和。反之,无限战争 乃是继续的行动,而这些行动又是一个不可分的总体。这个总体,虽 包括着多数战斗,但各个战斗,其本身并无独立价值,而必须从其战 争的总体上估计其价值。(注三)
二、有限战争思想,把战争看做一种类似商业上的交易行为,估 计其所负担的风险,及其所期待的利润的数量,拿出军队来作资本, 而希望每一笔交易,所受的损失,不会超过他投资的数量。(注四) 反之,「无限战争」乃是一个最後决战的概念。为了最後胜利,军队 的数量、编组,以及政治谋略、外交行动,都是为了最後决战。好像 我们把所有资本投入一个事业,每一笔交易都是为了最後的结算。 (注五)
三、有限战争的目的,是强迫敌人接受我方的条件来订立一个条 约,或是割取敌人的一部分领土。所以这种战争要计算其所需用的时 间,要计算其所得到的土地。反之,「无限战争」的目的是要使敌人 屈从我方的意志。除非毁灭了敌人的作战力量,迫使敌人无条件投降 ,接受其绝对的统治,则时间多少,土地得失,都没有独立的价值。
但在法国革命战争中,发生了共产主义和阶级战争的一道逆流。 [314] 这一道逆流,在马克斯和恩格斯的手上,构成了一个共产主义思想体 系。他们更将克氏「无限战争」的概念,应用於阶级战争,而形成其 「世界革命」与「世界无产阶级专政」的狂暴理想。马克斯为共产国 际联盟起草的「共产党宣言」,乃是国际共产主义和世界革命运动的 起点。马克斯从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的暴动中,指出未来的民众 革命,「不再是像从前一样,把官僚主义的军国主义的机器,从一手 移转於他手,而是要把他彻底粉碎」。(注六)恩格斯在「法国内战 」的绪论中,更明白的说﹕「请看巴黎公社吧!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
到了一九一九年三月,列宁组织了第三国际,其信条载在「共产 国际宪章」第一条,就是﹕
「共产国际——国际工作者同盟——是各国共产党的结合,亦即 是世界共产党。共产国际,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领导及组 织者,共产主义的原则及目的之宣传者,要努力争取劳动阶级, 和贫农的广大群众,要为世界无产阶级专政,为世界苏维埃共和 国联邦,为完全消灭阶级,并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的第一阶段而奋斗。」
苏俄及其所役使的国际共产党,在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和各地 区中作战,乃是以「世界无产阶级专政」为其最後的目的。他们为了 追求这一狂妄的目的,他们的战争,当然窃取克劳塞维茨所谓「绝对 [315] 战争」和「无限战争」,而不是一般现实战争或有限战争所能比拟。
(注一)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国防部译本)第一篇,第一章, 第三页至九页。 (注二)战争论第八篇,第二章,第一零页至一一页。
(注三)战争论第八篇,第一六页附表参看。
(注四)战争论第五篇,第三章,第一零页至一三页。
(注五)战争论第八篇,第六章,第八六页至八七页。 一八五七年九月二十五日,恩格斯写给马克斯的信,特别对 这个比喻,感觉兴趣。
(注六)一八七一年四月十二日马克斯写给顾格曼的信。
—— —— —— ——分节—— —— —— ——
3-2-2. 第三编 第二章 第二节 国民战争与阶级战争的并用
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中,无限战争的趋势,再具体一些说,就 是战争成为全国国民的事业。克劳塞维茨指出了欧洲在十八世纪中, 战争只是政府之间的事;到了法国革命,战争一变而为法国三千万民 众的共同事业,(注一)使战争更接近其绝对性的本来性质,(注二 )摆脱一切传统的限制,而能尽量发挥其本来的威力。(注三)
克氏在战争论「国民战争」一章中,表现了他理想中的无限战争 [316] 的型态,他认为一个国家在敌军侵入国土之时,本国军队向国内退却 ,而以正规部队支持其武装民众作战。敌军侵入国土愈深,则其兵力 愈为分散,「於是国民战争的怒火,遂开始燃烧,终成燎原之势,达 到决定战局的最高潮。」(注四)一个国家在战败之後,再起作战时 ,国民战争,更是御侮图存的战争方式。(注五)克氏的战争哲学, 推论至此,其对於反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可以说是有其宝贵的贡献 。
克劳塞维茨的理想中的无限战争的基础,就是他所谓全民武装的 「国民战争」。因之,马克斯亦依据这一理想,从法国革命中寻绎其 阶级斗争的战法。马克斯从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的暴动中,指出 未来的阶级战争,将演成群众的大规模的军事的流血的斗争。(注六 )所以他们极力鼓吹「全民武装」的论调,这对於列宁的战争思想当 然有特殊的影响。
到了列宁,他完全袭取克氏从法国革命所指出的「无限战争」的 趋势。他说﹕「法国革命民众,重新构成其整个战略体系,打破战争 的一切旧规律和旧习惯,创造新的革命民军来代替旧式军队,并采用 新的战法。」(注七)但是他对於俄国革命,则完全采取马克斯阶级 战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路线,来指导他的党徒的行动。他认为一九零 五年俄国革命,虽接受法国革命的教训,但是「无产阶级」放弃了「 国民的」和爱国的幻想,集中其阶级的力量於其阶级的组织——工农 [317] 兵苏维埃。(注八)後来一九一七年俄国革命中,列宁指导十月政变 ,就是把俄国对外战争转变为阶级战争,来推翻临时政府,取得政权 。此後苏维埃政府在内战中所采取的战法,更是把克劳塞维茨的「国 民战争」的战法,应用於阶级战争。
同时,列宁不仅未曾放弃克氏「国民战争」的思想,并且采取他 这个思想来确立苏俄的军事政策。首先,他在内战中,决心建军。他 对俄共的干部们说﹕「咬紧你的牙关,莫说大话,准备你的武力。」 他力主苏俄军队要用现代的武器和现代兵术来作战。(注九)并且他 在一九二零年波兰战争失败之後,即决定苏俄的红军,应以保卫其本 国国土为主要任务,决不再为援助其他各国共产革命而出国作战。所 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俄完全以其正规红军为对德作战的主 体,而以全民武装的国民战争方式,支援其前线红军,在爱国战争的 口号之下,来击败德军,争取胜利了。
(注一)战争论第八篇,第三章,第五零页。
(注二)战争论第八篇,第三章,第五三页。
(注三)战争论第八篇,第三章,第五四页。
(注四)战争论第六篇,第二十六章,第一五七页。
[318] (注五)战争论第六篇,第二十六章,第一六二至一六三页。
(注六)马克斯「法国的内战」对此点论述甚详。恩格斯亦在其「法 国阶级战争」绪论中,说明革命群众对普鲁斯作战﹕「凡是 能够拿起武器的人民,全数编入军队,采用枪炮、弹丸、炸 药,其效力之大,是前代所梦想不到的,这使全部军事完全 变革。」
(注七)列宁在一九一七年所说,波莎尼「一个世纪的斗争」第八八 页引。
(注八)马克斯「法国的内战」英译本附录所载列宁一九零八年论文 。
(注九)列宁一九一八年五月八日演说,选集第七册,三一一页。
—— —— —— ——分节—— —— —— ——
3-2-3. 第三编 第二章 第三节 军事战术与政治战术的协调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以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是以其他 手段,继续政治的对外关系」。列宁对他这句话,加以评注,以为「 战争不止是一个政治行为,并且是政治的最後手段。」又以为「政治 是全体,战争是局部。」列宁对於这一个观念,再加引伸,说﹕「和 平是战争的继续」,「和平是继续战争的其他手段」。这列宁的引伸 ,更是构成了俄共战争思想的基点。所以关於克氏这一理论,应该特 加说明。
通常一般人都认为战争爆发的同时,政治关系即告中断。克氏则 [319] 认为「战争不过是政治外交的一个手段,决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 (注一)因为战争的基础,以及规定战争重要方向的一切对象,诸如 本军的兵力,敌军的兵力,两国的同盟者,两国的国民性,及其政府 的性质等,都含着政治的性质,而与全般的政治关系相连,所以到底 无法切断。(注二)克氏认为一个战争之中,军事与政治的一切活动 ,构成一个整体,这一整体中,每一个肢节都不能分开,每一项活动 都是和整体合流而为整体所规定。而这一整体乃是由国家政策来指导 的。(注三)他这一概念,开拓了现代总体战理论的道路,同时亦演 变为俄共世界革命战争的构想。
克氏对於战争的整体之中,心理作战及政治作战,应如何与军事 作战协调,亦有精辟的说明。克氏以为战争的对象有三种﹕一是敌人 的战斗力,二是敌人的国土,三是敌人的意志。为了影响敌人的失败 心理,则对敌军作战,和占领敌人的土地,都成为心理作战的手段。 并且,直接运用政治战术,影响敌人对於战争胜算的推测,更无需击 破敌人的战斗力,而迫使敌人接受我方的条件,这比击破敌人战斗力 的方法,是更为有效的。(注四)
马克斯和恩格斯也可以说是现代总体战理论的先驱。他所谓辩证 法的历史观,就是对於社会政治的各种势力,从变动的观点,把握其 内在的联系,而加以分析。他们并不把战争当作孤立的现象来考察。 他们认为战争要在政治、经济、心理各种领域中使用各种方法来进行 [320] ,而军事行动乃是其最後的手段。所以一个战争,在其开炮之前,已 经在经济战和心理战上,决定了胜败。(注五)
因之,在俄共的战争思想上,使用武力与使用和平方法,都是战 争。惟其是各种方法,同时使用,或交替使用,才形成苏俄集团世界 革命战争的总体战。
列宁在一九二零年说道﹕「我们的道德,是从无产阶级斗争产生 的。共产主义的道德,乃是为阶级斗争而工作的道德,凡是有利於阶 级斗争的一切方法,都可采取。」(注六)列宁明白指出了这「一切 方法」是些什麽。他说﹕
「布尔雪维克有了十五年(一九零三至一九一七)的实际历 史。这种历史经验是丰富的革命运动的各种方式——合法的与非 法的,和平的与激烈的,秘密的与公开的,小组的与群众的,国 会主义的与恐怖主义的各种形式,彼此交替‧‧‧。」
「无产阶级专政乃是一种持久的斗争——流血的与不流血的 ,暴力的与和平的,军事的与经济的,教育的与行政的斗争。」 (注七)
一九二八年的共产国际纲领也明白规定如下﹕
「无产阶级专政乃是阶级斗争在新情势之下的继续。无产阶 [321] 级专政是一个坚决的战斗——流血的与不流血的,暴力的与和平 的,军事的与经济的,教育的与行政的,——对旧社会的势力及 传统之战斗。」
所以苏俄及其国际共党对敌斗争,不仅随时变换其斗争方式,并 且要从一个方式变换为正相反对的方式。这就是他「辩证法」所谓「 对立物的转变。」
(注一)战争论第八篇,第六章,第九一页。
(注二)战争论第八篇,第六章,第九二至九三页。
(注三)战争论第八篇,第六章,第九八页。
(注四)战争论第一篇,第一章,第四九至五零页。
(注五)欧尔主编「现代战略的诸作家」,第七编,「恩格斯与马克 斯社会革命的军事概念」可以参看。
(注六)列宁「青年联合会的任务」,选集第九册,四七五页。
(注七)列宁「左倾幼稚病」。选集第十册,六二页八四页。
—— —— —— ——分节—— —— —— ——
3-2-4. 第三编 第二章 第四节 攻击与防御的统一
军事学家往往批评克劳塞维茨对於防御,过於重视。殊不知克氏 [322] 「战争论」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攻击与防御之辩证法的统一。
克氏认为转攻为守是攻击战的「原罪」,攻击者常在此时招致 失败。转守为攻乃是防御战最辉煌的起点,防御者常能从此获致胜利 。所以攻击战是较弱的战争方式;而防御战是较强的战争方式。克氏 以为「『保有』比『取得』为容易」。「所以攻击者浪费的时间,完 全成为防御者的利益。防御者可在其未曾耕植之处,有所收获。」( 注一)一般兵法家,常认为唯有攻击始可制胜,而克氏认为攻击之所 以制胜,这制胜之机,是要由防御得来的。所以克氏指出单纯的攻击 战易致失败,并对於防御者向国内退兵而对敌作国民战争的战法,特 加以详尽的说明。
克氏对於攻击战,更有其独特的分析。他认为「战争的概念,实 在不是由攻击而成立」。其意就是只要被侵略者没有抵抗的行动,那 就不会有战争了,而且「攻击的绝对目的,并不是战斗,而在占有某 些事物。」(注二)他有一句名言﹕「侵略者常抱和平主义。」因为 侵略者深愿在不流血而毫无抵抗的状态之下,侵入敌国。(注三)他 这句话,是列宁所最为赞许的。
列宁袭取这「攻击与防御的辩证法的统一」的原则,而构成其阶 级战争与国民战争的辩证法的统一之世界革命的战略思想。今日我们 所应特别注意的,就是自列宁以来,俄共对其敌国,虽常用其国内的 [323] 阶级战争来击败他;而对其苏俄本国的军事政策,却是以防御为攻击 的原则。他对於国际战争,绝对避免参战,即在其本国受到敌国攻击 ,不能不参战时,亦宁可向国内退却,再与其敌军抗战,而以爱国主 义口号,进行其全民武装的国民战争。列宁在他驳斥「左翼共产主义 者」的论争中,说道﹕「若想真正防御一个国家,就必须彻底准备, 和精密测定力量的相互关系,预先知道力量不足时,则向国内退却, 就是最重要的防御手段。(若有人认为这仅是应用於某种特定场合的 公式,那就请他读一读最伟大的军事理论家之一,克劳塞维茨关於这 个问题的教训吧!)但是左翼社会主义者中,竟毫未了解到力量相互 关系底意义。」(注四)他这一段话里,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 他对於「向国内退却」的防御战法,并不认为其仅是应用於某种特定 场合的公式;这就是说,他把这种防御战法,当作苏俄指导世界革命 战争的基本原则。
(注一)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六篇,第一章,三页 (注二)战争论第六篇,第七章,六一页。
(注三)战争论第六篇,第五章,四三至四四页。
(注四)列宁全集第十五册,二六一页。
—— —— —— ——分节—— —— —— ——
[324] 3-2-5. 第三编 第二章 第五节 正攻与奇袭的统一
俄共对於战术的整体,采取攻击与防御统一的原则;而其对於决 战的行动,则以正攻与奇袭的统一为其基本思想。
克劳塞维茨认为攻击唯一的优点,就是奇袭;不必要的时间消耗 ,不必要的迂回行动,都是战斗力的浪费。(注一)这正攻与奇袭的 统一亦是克氏战争思想上的一个基本原则,而亦为马克斯和列宁所袭 取。马克斯在其「德意志——革命与反革命」中,论群众暴动,说道 ﹕
「暴动与战争一样,是一种艺术,其进行要依一定的规律。 这规律如被忽视,即有损害於忽视的一方。一经进入暴动的过程 ,即须以最大的决心来行动,且采取攻势。每一暴动,守势即是 灭亡。要在敌人的力量分散之时,袭击你的敌人;准备新的胜利 ,保持第一个行动所激起的奋发士气;争取动摇份子到你这一边 ,在你的敌人未能结集其力量来对付你之先,迫使其退却。」
一九一七年十月政变的前夕,列宁引用这一段话,主张立即对其 敌人袭击,发起武装暴动。(注二)一九二三年五月,列宁追述其「 十月革命」的教训,更引用拿破仑的话,就是「要先行接战,再看情 [325] 势的发展」。(注三)由此更可见列宁是怎样指示俄共来施行奇袭了 。
帝俄时代侵略主义的传统,是先发制人,袭击其邻邦。即如加萨 林女皇的时期,一七六七年陆军侵入克里米亚,一七六八年舰队袭击 希腊,一七七二年、一七九三年及一七九五年三次瓜分波兰,并对波 兰人肆其屠杀。在尼古拉斯一世的时期,一八二八年侵入土耳其,一 八五三年侵入达旦尼尔海峡,一八五四年侵入克里米亚。这些都是帝 俄时代先发制人,乘虚蹈隙,肆其袭击的实例。他这一历史的传统思 想,当然亦是今日俄共所一手承袭的。
苏俄建军之初,其战术思想特别强调攻击,甚至防御在其战术上 没有地位。後来到了一九四二年,对德抗战,才把防御列为一种正常 的战斗方式。但是他们直至今日,其基本信条仍然是「只有在主要的 方向,作一个具有决定性的攻击,才能制胜」。他在其所谓「永久性 的作战因素」五原则之外,增加一个「暂时因素」,即以奇袭为其唯 一主要的战争原则。
就纯军事来说,在现代战争中,战术的奇袭,虽然是常用的,而 战略的奇袭要使其有效,几乎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俄共及其国际共党 ,并不期望其对方对於战争完全没有准备,而乘机施行战术的奇袭。 他的企图,乃是在其对方虽有准备,而他仍然能够实施战略的奇袭。 所以他实施攻击之前,其惟一惯用的战法,就是施用伪装和诈术,来 [326] 隐蔽他自己的方法与目的,并转移敌人的视线和方向,如此则共党不 仅对敌人所未能警觉和准备之处,施行其战术的奇袭,并且要在敌人 有警觉并有准备之时,亦能施行其战略的奇袭。
(注一)战争论第八篇,第九章,一五七至一五八页。
(注二)列宁「布尔雪维克能保持国家权力麽?」选集第六册, 二九一至二九二页。
(注三)列宁「我们的革命」选集第六册,五一二页。
—— —— —— ——分节—— —— —— ——
3-2-6. 第三编 第二章 第六节 战争与革命的互变
马克斯以及列宁,都袭取克劳塞维茨的兵学和战术,但克氏从法 国革命中,指出其国民战争的战法,反之,马克斯却从法国革命中摘 取其阶级战争的教训。
但是战争与革命,毕竟是互相关联,互为转变的。法国革命之後 ,拿破仑乘法国三千万国民参加战争的威力,对外作战,造成辉煌的 战绩。这就是国内革命酝酿对外战争的新方向和新兵术。反之,在第 一次世界战争中,俄国对外战争却引起了国内革命,乃使布尔雪维克 乘机夺取政权。这又是「战争为革命的产婆」之实例。总之,无论法 国或俄国在当时情势之下,而其反专制和反封建的革命,是必然发生 的。但在革命发展过程中,到底是民族主义和民主政治的成功,或是 共产主义暴力斗争的成功,那就要看当时各种社会政治势力的推移和 [327] 消长,以及其各个政党的组织、政策、战略和技术怎样来决定了。
自列宁以下,俄共一般领导者对於这一战争与革命互为转变的问 题,历来都是特别敏感,并且全力运用。俄共所坚持的基本原则,就 是他对於苏俄铁幕以外的国家,期待并促成其相互间的战争。因为无 论其为「帝国主义战争」,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战争」,都 给予共党以机会,使其「转变国际战争为内战」,而夺取政权。所以 苏俄对其本国以外的各种战争,指使当地共党参加,而苏俄除了其正 式红军不允参战以外,其他一切皆予以间接援助和积极鼓励。但他本 国对於国际间各种军事战争,是力求置身事外,而不愿卷入漩涡之中 的。
一九一八年三月,苏俄政府与德国签订了布勒斯特里托夫斯克和 约,列宁说道﹕「消极抵抗,是比一支不能作战的军队,更为有力的 武器。」到了一九二零年,他对波兰作战失败之後,列宁的国策,对 於其共产国际的敌人,要由其各国内部无产阶级革命,而不由苏俄集 结军事力量来击败他们。但苏俄并非没有攻击战争的计画,惟在其最 後决战性的军事准备没有完成以前,决不参加任何军事战争,而对其 敌国攻击的方式,只是用政治和心理等各种非军事的攻击而已。(注 )
[328] (注)一九二三年,十一月,我在莫斯科,托洛斯基说明列宁的军事 政策,参看本书第一编,第八章,二二至二三页。又欧尔主编 「现代战略的诸作家」第十四章,「列宁、托洛斯基、史达林 —苏维埃的战争观念」三二四至三二八页,亦说明如此。
—— —— —— ——分节—— —— —— ——
3-2-7. 第三编 第二章 第七节 战争的曲折路线
如上所述,苏俄及其共产集团的无限战争,乃是攻击与防御,军 事与政治,战争与和平之辩证法的统一,亦即是阶级战争与国民战争 ,旧民族主义与新殖民地主义的辩证法的统一。这一战争的进行,当 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曲折的。列宁说﹕「如果敌人的行动不是一个 直线而是曲折的,我们也必须曲折才能赶上他。」(注一)俄共这一 战争的曲折路线,可从下列三方面来说明。
一、俄共对敌作战,常估计战争的形势,来确定其战略和战术。在其 所认为「革命高潮」之时,他采取攻势,实行武装暴动,或军事 决战。在其所认为「革命低潮」之时,他采取守势,甚至於退却 或屈服。他们以为「革命不是顺着一条直线的、延续的、上升的 路线来发展的,而是顺着一条曲折的途径,高涨和低落的潮流。 」(注二)
[329] 二、俄共对敌作战,更常采取间接作战的方法。他要在政治、社会、 经济、文化和心理的战场上,战胜敌人,而後与他在军事战场上 达到其最後决战的目的。因此,在列宁的战争思想上,「最健全 的战略是延迟战斗,最健全的战术是延迟攻击,直至对方的士气 衰落,人心动乱,使其决定性的最後一战,可以施展之时为止。 」(注三)他这样以政治与军事,和平与战斗交互使用的战法, 亦使其战争的进展,不是直线,而是曲折的路线。
三、列宁的迂回战略,在地域上,更有其最高的典型,就是苏俄征服 世界的路线是从亚洲向欧洲。列宁以为「从莫斯科到巴黎最近的 路,是由北平经过加尔各答的。」这一迂回战略,亦使俄共的战 争,形成其曲折的路线。
由此可知,俄共自列宁专政以後,莫斯科的战争方式,虽有其多 次的改变,但实际上都不过是在这一曲折路线上迂回战略中,着着进 行而已。
(注一)莱迪斯「政治局的作战典范」三三页引。
(注二)史达林「列宁主义」第一册,二二零页至二二二页。
(注三)李德尔哈德所着「迂回战略」,对列宁的战争思想,撮要说 明如此。
—— —— —— ——分节—— —— —— ——
3-2-8. 第三编 第二章 第八节 一切为了决战
[330] 克劳塞维茨以为无限战争的最後结局,是歼灭敌人的兵力,占领 敌人的国土,并且强制敌人屈从我方的意志。但是要使敌人屈从我方 的意志,必须事实上使敌人丧失抵抗力,或使其感受有陷於这种危险 的威胁。所以军事行动常须以解除敌人武装为目标。(注一)为了达 成决战目的,其所能使用的手段颇多,而最主要者则为战斗。所以一 切军事战斗动作,皆须从属於决战的最高原则之下。如以不流血而期 解决战局的方法,决不能视为保存其战斗力的自然手段。如勉强为了 保存战斗力而避免流血决战,反将使其军队陷於危险的境地,而致完 全毁灭。(注二)可以说,无论任何不流血的方法,要想其代替决战 而来解决战局,那是绝不可能的。
马克斯是反人道主义和反和平主义的。他认为未来的社会必须由 流血战争产生。列宁亦以为共产主义的正确纲领,是「武装无产阶级 ,来征服和消灭资产阶级」。并且相信「没有一资本主义国家能在苏 俄的手上,逃脱其败亡的命运。」(注三)一九二八年,史达林导演 的共产国际第六次大会,在其所通过的「共产国际纲领」中,更明白 规定﹕「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不是意味着依议会的多数,以和平方 法获取现存的资产阶级机构,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乃是暴力推翻资 产阶级权力,摧毁资本主义国家机构,而以无产阶级权力代替他。」 [331] 由此可知俄共及其国际共产组织,从来没有承认任何和平方法可以代 替其「暴力」和「决战」的原则。
但是俄共对自由世界进行「无限战争」,不是战争一经开始,即 进入流血决战的阶段,也不是利用政治战及心理战来代替决战,以期 获致最後的胜利。因为在无限战争中,休战的状态常较接战的时间为 多,而其在休战状态中,并不停止其对敌人战争的行动。他的一切政 治的心理的战术,主要的作用,全是为了他改变双方的均势,即改变 敌人物质的和精神的优势为劣势,同时亦即改变他自己物质的和精神 的劣势为优势,而後进行其流血的决战。这亦就是俄共必须运用其「 和平共存」战术的主要关键之所在。
因此,共党将要对敌决战,必先施展其和平共存的各种方法,尤 其是政治和心理战。即令其进入决战阶段,他仍然进行其政治心理作 战,来改变双方的均势,并隐蔽其决战的方法和目的。
(注一)战争论第一篇,第一章,第七至八页。
(注二)战争论第一篇,第三章,第六至七页。
(注三)列宁对俄共第八次党大会报告,选集第八册,第八七页。
—— —— —— ——分节—— —— —— ——
[332] 3-2-9. 第三编 第二章 第九节 俄共战争思想体系中的基本原则
苏俄建军之初,托洛斯基提出了下列四点,作为其战争原则,就 是(一)国家在其国内政策的基本(阶级性的)方向;(二)劳动者 国家的国际动向;(三)红军在其组织上与国家的关系;(四)红军 的战略和战术的知识。我认为这四个原则,过於抽象,而且与苏俄现 在的军事本质,不相符合,更不能代表今日俄共的战争思想。
我以为俄共今日的战争思想,应就列宁所谓「打破战争的旧规律 和旧习惯,创造新的革命军来代替旧的军队,并采用新的战法」为其 目标,而寻绎他所指为新的军队和新的战法,并与其在目前实际上军 事的本质和趋向相适应,乃可综合为下列四项原则﹕
(甲)绝对性即毁灭性的无限战争之最後决战;
(乙)总体性的政治与军事综合作战之迂回战略;
(丙)阶级性的「革命民军」之全民武装战争;
(丁)国际性的「世界革命」之终极目标
蒋中正 2013-08-16 15:37:48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