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谈宗教禁欲的意义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有一只公狗,看到了一只美艳的母狗,于是情不自禁,有了本能的冲动,于是和这只母狗XXOO。
       这一幕恰好被一个男人看到了,男人当然不会对母狗有性的冲动,当然更不可能跟一只母狗XXOO,对此他多是毫无感觉,也有男人会对这一幕感觉比较恶心。人的生命形式高于狗,虽然宗教也讲众生平等,但是人的精神思维活动远远高于一只狗,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是更高级的动物。
      我们假设,还有一种比人更高级的生命形式存在,我们姑且命名他们为觉悟的佛。当他们看到人类沉迷于爱欲中不可自拔的时候,估计也和这个看到两只狗XXOO的男人差不多。
      人的本性欲望和狗的本性欲望其实没有什么不同,但人不可能爱上狗,同理狗也不可能爱上人。但是狗如果不可能抛弃狗的本能,它就永远只能作一条狗,生生死死,本性会依附在神识(我们亦可以称之为灵魂)中,那么即使让它在下一世重新作出选择,它完全被狗的本能所牵引,同样会选择作一只狗。
       同理,对一个人最大的束缚也是人的本能,人的一生大多也受本能的约束,这也是宗教认为人跳不出生死,生生世世在轮回的苦海中沉沦的原因。
        人若想要成为觉悟的佛,首先舍弃的是人之贪婪,追逐声色犬马的本性。所以宗教徒总是要求禁欲的,非但如此,一切在我们看来人正常本能的追求也是被他们所屏弃的,目的就是不让神识受人的本性所污染,所牵制,所束缚。

 人之本性又是什么,孔夫子说食色性也。倒不是说宗教徒都不吃饭不穿衣,而是说衣食仅仅是他们维护生命形式的一种手段,他们不会刻意去追求,也就无所谓比较也无所谓好恶。
        保护神识不受人的本性所染着,神秀的一首禅诗说的很好“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身心不被本能所牵引,才能看到更大的境界。不然的话只能成为自然的奴隶,为自然的延续充当了一把生育的工具而已。自然就是用所谓的“性本能”来控制人类和所有动物的,让你在本能的牵引下,过它规定好的生活,现在人和几千年前的人的生活没有什么不同,长大,结婚,生子,然后奋斗养育下一代,然后死亡,深深不息,乐此不疲,人类存在的意义仅仅是繁衍,所有的所谓的灿烂文化,不过是这主流价值的一点微不足道的调剂。
          一言以蔽之:人不过是自然用所谓的“人性本能”控制的生育的工具。
         再回到神秀的禅诗里“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说明人是“身”与“心”的统一,哲学讲物质与精神,佛教讲“假身”与“神识”说穿了都是一回事,佛教认为,人的“神识”不灭(叫灵魂,精神也可),若神识可以脱离肉身而独立存在,当一只狗的灵魂脱离了狗的身体之后,又没有狗的本性所束缚(它不爱狗的食物,也不爱母狗),那它还会选择作一只狗吗?它就有机会选择更为高级的生命形式。同理,如果人的灵魂不被人的本性所束缚牵引,那他应该也可以选择更为高级的生命形式了,进而跳出生老病死,六道轮回。这就是禁欲的意义。

再来说说另一首更被推崇的禅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的作者是六代禅宗祖师惠能,这首诗是说“物质”与“精神”均是假象,那什么是真的呢?这将引出更为深奥的概念“佛性”,所谓“借假修真”即是借“瞬息生灭”的身体和意识,来修行更为重要“佛性”。有机会我也将谈谈对它的理解。
       还是来说人欲,如果我们把人的灵魂比作水,把身体比做瓶子。如果水永远不受污染,那么,无论它装在哪个瓶子里,或者装或不装,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同样,一个即不受人的“欲望”(也叫本能),也不受狗的欲望所污染的灵魂,那么它装在什么样的身体里,还不都一样吗?
       所以宗教禁欲的终极目的,就是最终超越人的本能,也就借此超越人的痛苦。

 
任何事物都不及习惯那么神通广大(奥维德)

水月幽蓝 2012-08-30 19:59:30

[新一篇] 南都繁會景物圖卷

[舊一篇] 知性美女(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