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侯祠遗址遥想诸葛亮首擒孟获(姚安武侯祠)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当地人叫诸葛寺,并作为地名标注在姚安县地图上来使用。其实应该叫诸葛武侯祠或武侯祠。

寺和祠是有区别的。寺或寺院或寺庙,一般指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祠或祠堂,一般指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庙宇或房屋。无疑,诸葛亮属于有“功德”之人,位居先贤系列。按封建礼仪,在祭祀先贤的建筑中,庙是最高规格,如孔庙(又称文庙),关帝庙(又称武庙);然后是祠,如屈原祠,武侯祠。此即“帝王先师享用庙,公侯先贤享用祠”的定制。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关羽作为忠义与气节的化身,被后人不断追封,直至“关圣大帝”,所以在祭祀中享有最高规格。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以擅长谋略着称。他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担任丞相。刘备死,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侯,继续辅佐后主。在中国,诸葛亮是一个广为人知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是智慧的化身。其雄才大略及丰功伟绩,有神乎其神的民间传说,有惊心动魄的文学渲染,有言之凿凿的史料记载。

诸葛亮与姚安发生联系,源于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的“诸葛南征”。据《民国姚安县志》记载,五月,诸葛亮亲率西路军从苴却(今永仁)渡过金沙江跟踪追击反叛的夷帅孟获。到姚安后,屯兵坝子东部的烟萝山麓与据守坝子中部龙岗卫的孟获寨遥向对峙,共同演绎了一出刀光剑影又不乏斗智斗勇的“一擒一纵”故事,成为“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故事的组成部分。

烟萝山南高北低逶迤连绵,如一道天然屏障横亘在坝子东部,俯瞰着一马平川的大坝子。坝子里,纵贯南北的蜻蛉河涌动着生生不息的源流,滋养着肥沃的热土,滋养出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米粮仓。因为如此,姚安自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开此先河者,庄蹻王滇派部将小卜西征战殁于姚算是一例,第二例就是诸葛亮了。

诸葛亮不愧是知天文懂地理的行家,一眼就看上了烟萝山麓紧邻坝子的黄连箐。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形似太极图案:鱼尾巴一样的山冈梁子从烟萝山麓缓缓地伸出,由北向南,绵延数里,成一道弧形紧紧地环绕着另一座山冈。山冈与山冈之间,是一条深箐,即今天的黄连箐。明朝举人杨一麒在《武侯祠义田记》中是这样描绘这一山形的:“诸葛山,峙郡之东,有峰,右旋北折而南,盖姚之胜境也。”

遥想当年,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诸葛亮就是在此胜境之地屯兵布阵的。长长的黄连箐山冈梁子上,战旗猎猎,营垒森森,将士们执盾持戈以待。山冈的最高处,是大本营,是山高水长箐深林密的烟萝山主峰。高踞于此,可了望整个坝子的风吹草动。占此天时地利,加之巧妙用兵,孟获焉有不败之理?所以,神秘光环笼罩下的诸葛亮深深地定格在了人们的心里,为后世所敬仰,并在诸葛亮大本营驻扎处建诸葛武侯祠祀奉。同时,当年诸葛亮用于祭天的三个大土堆也被当地人称之为“诸葛遗垒”而倍加保护。有关建造武侯祠的原因,杨一麒在《武侯祠义田记》中是这样说的:“汉丞相诸葛公南征时,帅师驻此,因以名山,建祠而祀焉。”

因为诸葛亮,黄连箐被后人称道,成了龙脉汇集之地。据《民国姚安县志》记载,唐开元十三年(725),姚州刺史张虔陀在此筑城,是为唐古城。筑城后,张虔陀意犹未尽,又在诸葛武侯祀左边建慈应寺,名曰护国,居僧以主香火,此为中土佛法入姚之始。最早的祠和最早的寺,黄连箐有幸得之,究其根源,皆诸葛亮之因。诗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诸葛亮就是那仙,就是那龙。正如明朝姚安知府吴嘉祥在《武侯祠记》中所说:“姚之人,老老幼幼,指其山曰诸葛山也;入其寺与祠,曰诸葛祠寺也。扬扬称羡,标为胜地,而骄之邻封。”可见,因为崇拜,人们甚至于到了寺祠不分的地步;因为崇敬,人们引以为自豪,并四处炫耀。更有甚者,在祭祀之余,沿诸葛亮当年屯兵布阵的山冈走去,“狂风度岭,闲日移阶,草木有声,松篁移影,呼啸皆甲兵也,起伏皆旌旗也”。触景而生情,触景而浮想联翩,触景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情景交融之状由此可见一斑。

因为武侯祠,黄连箐一度成为姚安八境之一,冠以“烟萝环翠”之美称。《民国姚安县志》记载:烟萝山,“在城东十五里,上有诸葛遗垒,张虔陀古城及唐建护国慈应寺遗址。后人建有武侯祠,向来士大夫登临望古,多发讴吟。山势丰隆,烟树微茫,凭栏远眺,空翠欲滴。”——旧志所言绝非虚言,仅以志书收录为据,赞颂讴歌、怀想感慨该胜景的诗文,就有二三十首之多。诗云:“当年诸葛公,平南兵此宿。山隈祠像存,春秋祀典肃。”这是写实,也是写史;又云:“祠垒临东壑,人龙安在哉?风云八面会,猿鹤数声哀。”这是怀想,后人对先贤的追思;又云:“溪壑留营垒,松风护庙祠。古来豪杰士,百世信吾师。”青山有情,后人有义,先贤之英魂,大可安享祀奉了吧?诗又云:“凉风吹雨去,山色满青葱。窗倚浮云外,亭悬落照中。”凉风习习,细雨霏霏,雾岚弥漫在山林,绿色点染着山冈。推窗而望,夕阳的余辉映射着窗前的浮云,神秘而缥渺,感觉就像居住在天上一样。好一个人间仙境般的景观之地,用“烟萝环翠”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如此福仙胜境,感慨多多一点都不奇怪。所以,“名祠遗垒近城东,此日登临感慨中”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正如诗中所言,诸葛武侯祠离县城很近,约10公里山路。从县城东出发,顺着乡村公路,过清河,从石咀子村进入黄连箐,一直往里走,就到了黄连箐彝族村。下车后,往山上攀登约15分钟,一平坦处,就是诸葛武侯祠遗址了。据当地老人们说,祠是在当年的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的。虽然祠不在了,但诸葛亮的英魂还在,所以还是有人来这里祭祀,最多时有近万人呢。

是的,只要你登临这块山地,你就会感觉得到诸葛英魂的存在。如果有幸从泥土中翻捡出一片残砖断瓦,你就拥有了“诸葛瓦”,那是旧县志里有案可查的文物啊。并且志书里还说:“上有梵文,取以制砚极佳。”偏北有两个大水塘,清澈见底,水草繁茂,有溪流潺潺注入。坝塘之间隙地处,一棵古树傲然挺立,好像在向人们诉说着千百年的历史沦桑。追寻历史的沦桑,随处可见的是用古砖残石堆砌的地埂。幸运的是,周边的林木保存完好,绿晃晃的满山满箐。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往山下看,太极图案似的山冈尽头,向南的山坡上长满了青松树(俗称阳树),向北的一面山冈上长满了罗汉松(俗称阴树)。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与诸葛亮的太极阴阳不谋而合,这是天意,还是巧合,也许只有地下的诸葛先生知道了。


逝斯 2012-08-21 19:35:59

[新一篇] 家庭寶筏(壽康學會校對版)(5)

[舊一篇] 一千年前的中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