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澄衷传:从舢板少年到商界巨子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叶澄衷传:从舢板少年到商界巨子》内容简介:和历史上的晋商、徽商相比,宁波商团最大的特点就是历经数百年不衰。21世纪的今天,在境外就有30多万宁波帮后代。庄市宁波帮的成团崛起,商团的主要先驱之一叶澄衷居功至伟。

叶澄衷,名成忠(1840-1899),浙江镇海庄市镇人。他是上海开埠后,早期从浙江来闯荡上海滩,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巨贾之一。他14岁开始在黄浦江上摇小舢板,后来拾金不昧,通过诚信获得发展机遇,经营五金、火油,迅速发迹,当上了“五金大王”、“火油董事”;随后,他又抓住商机,多业开发,在经营房地产、金融、工业等行业中屡获佳迹,最终积资800万两,在上海滩“宁波帮”中一度享有“领袖”的殊荣。

作者简介

郦千明,浙江诸暨人,现供职于杭州某省级机关,系省作协会员。曾在全国数十家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30多万字,出版专着《胜迹长存一浙江名人故居》(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目录

引子

第一章童年和少年时期

一、故乡镇海

二、家世童年

三、到上海谋生

四、诚实的孩子

第二章问鼎五金业

一、老顺记:首家华资五金商号

二、可炽顺记:首家华资钢铁商号

三、新顺记:业务与老顺记相同

四、天津顺记:孕育洋行买办的基地

五、南顺记:后来居上

六、义昌成记:人称“海军供应部”

七、汉口顺记:一分为二

八、“五金大王”

第三章搏击新行业

一、可炽铁栈:旧轮拆卖生意

二、合资开设顺泰木行

三、涉足沙船运输业

四、鸿安轮船公司大股东

五、树德房地产公司

第四章正气凛然抵御外侮

一、第一次四明公所血案

二、从中法战争到甲午战争

三、第二次四明公所血案

第五章审时度势再创辉煌

一、上海燮昌自来火公司

二、纶华缫丝厂

三、镇海叶家:着名钱庄资本家族集团

四、汉口燮昌火柴公司

五、中国通商银行总董

第六章 “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

一、商务学馆:最早的成人业余学校

二、澄衷蒙学堂:上海第一所民办新式学堂

三、从澄衷学堂到澄衷中学

四、澄衷学子:胡适和竺可桢

五、从叶氏义塾到中兴中学

六、中兴出来的世界船王

第七章学人要学叶澄衷

一、乐善好施

二、“依澄衷,不忧穷”

三、为人处世

四、经营之道

 

第八章 家庭子女

第九章魂归故里

第十章 身后事

附录一叶澄衷年表

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后记

时光匆匆。记得第一次知道叶澄衷这个名字已是18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重庆的一所大学里念书。有一天,在学校图书馆的书架上翻阅胡适的《四十自述》,得知少年胡适曾在沪上名校澄衷学堂求学,这所学堂的创办者是近代巨商叶成忠(澄衷),而叶氏还是我的浙江老乡。几年后,我分配到杭州工作,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介绍叶澄衷的文章和书籍,渐渐对这个人物发生了兴趣,注意国内外研究动态,并开始搜集、整理这方面的资料,着手编写人物年表和相关论文。2008年初,以“叶澄衷研究”成功申报省社科规划课题,列入“商界名人研究系列”。

从搜集资料到写作这本小书的过程中,许多关心我的朋友,包括传主的后裔,曾多次问及为什么写叶澄衷。由于时间仓促,来不及认真思索,每次我都以“值得写”、“应该写”等简短话语搪塞了事。“欠债”总是要还的,在拙着即将付梓的时候,无论如何该回答这个问题了。

之所以写一写叶澄衷,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

其一,叶澄衷是宁波帮的先驱,是近代商人的杰出代表。他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也是欧风东渐、华夏大地剧烈变革的时代。他的商海生涯与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巨变休戚相关,其个人奋斗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他出生在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原籍浙江镇海,祖上世代务农,家境贫寒,14岁只身到上海谋生,曾在黄浦江上摇舢板为业。同治元年(1862),在虹口开设上海第一家华资五金商号——顺记洋货号,经营进口五金和洋杂货;又先后在上海、华北、华中、华南一带设立新顺记、南顺记、可炽铁栈、义昌成记、天津顺记、汉口顺记等10多家联号或分号,经营进口五金、洋杂货、美孚火油和军需物资。19世纪末,他已经成为上海滩五金业的翘楚,在五金商品购销方面几乎可以左右国内的同行,人称“五金大王”。以后,走多业发展之路,将资本投入到航运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工业等新兴行业,至1899年去世时,其资产总额达800万银两,相当于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经商发迹后,他热心社会公益,扶困济贫,乐善好施。晚年分别在上海和镇海独立创办澄衷蒙学堂和叶氏义塾,这两所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上海澄衷高级中学和镇海中兴中学,百余年来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无数人才,前者包括胡适、竺可桢等文化名人,后者有包玉刚、邵逸夫等一大批爱国巨商。因此,蔡元培赞扬他是“卓而不群”的“贤豪”,也有人评价他为近世兴学的伟人。

其二,最近10多年来,国内学界在宁波帮研究方面已取得可喜的成绩。由于种种原因,与其他同时代的宁波帮重要人物如严信厚、虞洽卿、刘鸿生等比较,叶澄衷研究相对滞后,特别是有关他在宁波帮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尚未作深入探讨,尚无专门的研究论着和传记作品问世。在现有的近代商业史、经济史、地方史和宁波帮研究专着中,对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简略提及,大多为通论性质或综合性论述。因此,对叶澄衷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显得非常必要,有利于深化宁波帮研究、丰富浙商研究和近代商人研究的内容,有利于推进近代经济史、地方史研究的深入开展,有利于弘扬浙江精神、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由于年代久远、处于“四民之末”地位的商人长期不被重视等诸多原因,有关叶澄衷的资料极其匮乏,特别是有关他创办民族工商业的情况,连二、三手资料也不多见,且说法不一,良莠并存。史料价值较高的《镇海沈郎桥叶氏宗谱》和《叶公澄衷荣哀录》,因记述过于简略,难窥传主生平全貌。这使得本书的写作困难重重。

值得庆幸的是,本书的写作得到了许多良师益友的支持和鼓励,还因此结识了叶澄衷的孙女叶蓉芳女士和曾孙女叶莲琪女士,我数次到她们各自的府上拜访,两位慈祥的老人都热情地提供了回忆手稿,使我得以搜集到叶氏家族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我的老师——西南大学喻遂生教授亲自审阅了书稿引用的部分史料,并拨冗指点,使我获益匪浅。上海市工商联王昌范先生、浙江大学张建富先生,也为我搜集资料提供了无私的帮助。今年夏天,经朋友介绍,我去镇海访谈当地文史工作者金时荣先生。我们一见如故,聊得十分投机。金先生是文史专家,对镇海籍宁波帮人士素有研究,不仅非常热心地介绍了叶氏家族、叶氏义庄和叶氏义塾的历史,临别时还将自己手订的一本《叶公澄衷荣哀录》(复印件)和一本他的专着《百年中兴》送给我,殷殷之情,令人感动。回到杭州后,我又收到金先生的特快专递,里面是有关叶澄衷的资料和金先生的一封亲笔信,在信中他称我为“新朋友”。不料,仅仅过了两个月,这位可敬的长者竟遽归道山。当我从宁波的朋友处得知这个消息时,开始不敢相信,继而伤感不已。在这里,谨向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亲朋好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写作本书的初衷在于抛砖引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有关叶澄衷的作品问世。叶澄衷拥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一生为堵塞漏卮、振兴民族工商业奋斗不息。他诚实守信、宽厚待人,生前身后受到许多人的推崇和敬佩。他慷慨助教的义举,不仅嘉惠数以万计的莘莘学子,而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断向前奋进。笔者利用业余时间勉力完成此书,不妥之处,欢迎读者不吝赐教。郦千明 2009年12月于杭州

文摘

苦难的童年固然是不幸的,但不幸之中有万幸,或许他的性格因此而坚强,情感因此而丰富,心灵因此而充满温情。

离开油坊后,叶澄衷没有再外出做工,一直在家里帮母亲和哥哥耕种祠田。家里依然清贫,依然吃不饱穿不暖。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江南震动。这一年气候反常,镇海一带田禾歉收。迫于生计,哥哥成义只身去上海谋生。澄衷十分羡慕,觉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终究不会有多大出息,希望自己能像哥哥一样,也去外地闯荡闯荡,成就一番事业,让家庭摆脱贫困,年迈的母亲不再辛苦忧愁。

上海和镇海仅一苇之航,地理相近,人缘相通。上海自南宋建镇后,社会经济获得较快发展。清代上海成为江南漕粮的转运中心,在东南沿海的城镇格局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宁波商人在此经营沙船航运、南北货、杂粮、民信、海味、银楼、酱园、钱庄、营造等行业。嘉庆八年(1803年)旅沪宁波籍人士正式建立以乡谊为纽带的同乡团体“四明公所”五口通商后,中外贸易迅速增长,上海百业兴旺,日趋繁荣,成为甬人外出谋生的首选之地。方志资料记载,“海通以来,挟土货与外人交易,或居间逐什一利,以宁波人居多”。《四明公所大事记》也说:“沪上自各国通商以来,万商辐辏,……吾乡之客沪者日盛”。有人估计,至19世纪50年代初,在上海的宁波人已达6万余人,这其中很大部分是镇海人。从上海回乡的人变化很大,不仅衣着打扮与原来不同,思想观念也有较大变化。谈起城市生活,兴高采烈,眉飞色舞。听说哥哥成义在上海干得不错,开始在一家成衣铺学裁缝,后来租一只小船,往来黄浦江上,向外国船员兜售食品、蔬菜,虽然辛苦危险,但收入远远胜过在家务农。耳闻目睹的种种新鲜事,对少年叶澄衷触动很大,他跃跃欲试,期望也能有机会去大城市打工,这或许是改变命运的惟一出路。他坚信,自己不怕吃苦,只要能赚到钱,什么样的重活累活都可以干,而且不会比别人干得差。

恰在此时,乡邻倪先生从上海回家探亲。母亲闻讯,立即登门拜访,央求他将儿子带到上海去做工,混口饭吃。倪先生见叶澄衷虽然年纪小,身体单薄,但勤劳诚实,出门谋生的愿望十分强烈,便满口答应下来。从镇海乘船去上海,需一大笔盘缠,家里早已穷得揭不开锅,哪里去弄这笔钱呢?母亲冥思苦索,咬咬牙以大田里尚未成熟的稻谷作抵押,向别人借贷铜钱2000文,才勉强凑齐盘缠。

咸丰四年(1854),少年叶澄衷经过一昼夜的颠簸,随倪先生抵达上海。初来乍到,他对一切都感到陌生和新鲜。黄浦江上川流不息的外国巨轮,租界内林立的高楼洋房,马路两旁鳞次栉比的商店饭馆,以及大街小巷整天熙熙攘攘的人群,令他目不暇接。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干,争取多赚些钱,有朝一日把辛苦大半生的母亲接到都市一起生活,让她安享晚年。

选择上海为谋生地点,对叶澄衷来说,除离故乡比较近、容易找到工作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哥哥成义也在这里做工。两兄弟同处一座城市,遇事能够相互照应,让远方的母亲少些牵挂和担心。成义从小有胆略,肯吃苦,办事干练。1853年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全城戒严,外国兵船只准停泊在吴淞口。他看准商机,每天顶着波涛摇一只小舢板往返上海和吴淞之间,向外轮船员兜售蔬菜食品,“由是囊橐渐充”。

经熟人介绍,叶澄衷先到一家小成衣铺做学徒。说是学徒工,老板并不教他做衣服的技术,只让他干些倒夜壶、涮马桶、生炉子、拖地板的笨重粗活。按旧式店铺惯例,老板只管他吃饭,不给一分钱的工资。学徒一般要3年才满师,也有的延长至四五年,都由店主决定。满师后才派给一些不重要的事做,算是升做职员,但薪水很少,干上许多年才慢慢升职提工资。

叶澄衷起早贪黑地干活,希望给老板留下好印象,能早点教他做衣服的技术,以便将来靠一技之长生活。可是,日复一日,老板丝毫没有教他技术的意思,他感到长此以往,自己难有出头之日,一年后便主动辞去工作。

离开成衣铺后,叶澄衷暂时没有找到工作,便到处流浪,一度生计无着落。外虹口百老汇路附近有一条叫老街的横弄堂,人称“阿连老头”的宁波人庄阿连在此处开了一家大饼店。饥饿难挨时,叶澄衷便在饼店门口徘徊。问其缘故,他眼泪汪汪地回答:“我饿煞咧!”庄阿连闻言,顿生同情之心,看他年纪小又是宁波同乡,便送给他几只大饼充饥。这样接济,日以为常。叶澄衷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后来经商发迹,曾亲自登门看望这位好心的同乡大饼店主,送去100银两,对他说:“以后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日,你到我店内来,照数送您钱。”过了几年,赠款增加到200银两,直到庄阿连去世,从未间断。


网载 2012-08-14 22:57:03

[新一篇] 五金行里出寧波巨賈——葉澄衷的上海發家史

[舊一篇] 劉鴻生:從洋買辦到實業大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