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梨华的青河梦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被称为留学生文学领头雁的美籍华裔女作家於梨华,祖籍大碶横河。大碶,当地人皆称“大碶头”,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通过碶闸与海域相连的岩泰水系河道密布,横河就是岩泰水系的一脉支流,长2公里,宽约15米。以前,这地方人口不多,河里也鲜有燃烧柴油的机动船,因此河水总是清凌凌的,微风拂过,泛起一阵阵涟漪,给人以安详、宁静的感受。於梨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梦回青河》,就是追忆家乡的生活,以横河为背景创作的。

  说起来我与於梨华还是正宗的同乡,原籍也在横河。1964年夏天,我带着行李从上海回乡务农时,从宁波坐长途车经329国道在大碶头下车后,就是坐着跟绍兴乌蓬船差不多的小木船经水路到横河的,途中要经过周隘陈、老贺、前宋、漕头、河南、鲤鲛等七八个村庄呢!还在上海读中学时,我就知道於梨华是个有名的作家,读过她的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回乡后,得知她家的祖屋在与我家仅隔开十几米宽的横河。她家在河岸南边,我家在河岸北边,站在横河岸边,於家人聚居的屋子尽收眼底。她家的旧宅就在公德小学旁边,和许多“出门人家”的屋子一样,因好长时间无人居住,门楣和墙面显得有些破落,后来就变卖给了村里的农户。

  出于对家乡女作家的尊重,我平时一直很关注於梨华的情况,1975年,我在《参考消息》上读到於梨华原载在海外华人报纸上的一篇文章,记叙的是她前不久首次回国观光的感受。她在文章中说,她到过家乡,探望了曾经养育过她的姨妈,还在梦中游玩过无数次的横河边漫步,在小时候买吃食的横河街上流连忘返,觉得时隔二十多年,这小街几乎没发生什么变化,让人触景生情云云。

  《梦回青河》描写了一个大家族的悲剧性爱情故事,主题是揭露旧式封建家庭对妇女的迫害。这篇小说先在台湾《皇冠》杂志连载,1963年出版后又再版了6次,后被香港导演李翰祥买下了电影拍摄权,可李翰祥直至去世也没能拍成此片。前些年内地的影视机构将它拍成了30集电视连续剧,外景地选在嘉兴平湖。在媒体上获悉拍摄信息时我就想,要是那条令於梨华梦魂牵绕的横河还在的话,片子完全可以在家乡取景。而事实上,横河这一带的几个村子已于2002年连片开发,成为欣欣向荣的宁波保税南区,那条流淌了不知多少年的横河已转入地下,由水泥管道替代了。我想,於梨华得知这个消息,一定会既觉得惋惜,又会为此兴奋不已。因为我知道,於梨华说过,她“虽然住在美国,实在关心中国”,急切企盼祖国强盛起来。她的青河梦,早已升华为黄河梦、长江梦、祖国梦……

  於梨华是女作家中少数免于脂粉气和闺怨的一个,她其实是一个充溢着活力的社会活动家和爱国主义者。1975年,她在祖国逗留一个月返回美国后,立即在耶鲁、麻省理工、芝加哥、哥伦比亚等着名大学热情演讲回国观光的感受,很快写出了一系列人物报道和短篇小说集——《新中国的女性》,介绍新中国各行各业同胞姐妹的形象。通过《人民日报》,她向祖国的青年朋友意味深长地讲述自己的留美经历,写出了报告文学集《谁在西双版纳》、短篇小说集《三人行》等,倾情描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於梨华少年时曾就读镇海中学(当时叫“镇海县中”),2001年5月,镇海中学举行90周年校庆,於梨华飞越万里返回母校,与师生们亲切相见,还以一口石骨铁硬的宁波话对年轻的学生说:“人啊,越在国外越是爱国,这爱国爱乡之情还跟人的年龄成正比,人越老越想念祖国,想念家乡。”


乐胜龙 2012-08-14 21:55:23

[新一篇] 九峰山探幽

[舊一篇] 新碶老街的“清明上河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