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 簡體 傳統 |
4月23日,木心纪录片《梦想抵抗世界》(Dreaming Against The World)在纽约首映。当时主页君联系上在纽约的陈丹青老师,得知纪录片国内可放,不过不可能同步,预计夏秋。主页君邀请参加当天首映的纽约朋友Claire,写写自己的感触,她还采访了纪录片导演,聊了很多背后故事。下面是她的一篇手记。 一年前,我独自飞到纽约,只为在杰克逊高地无人居住的木心旧寓前站一站。一年后的今天,我再次一人从西岸来到纽约,为了他的纪录片首映。 木心的后半生,和纽约有着扯不开的缘分和情分 ----- 他的“第二次”艺术人生,他的个展,他的朋友,他的纪录片,都发生在这里。 纪录片是木心最后的,也几乎是读者可以追寻到的唯一的影像记忆。关于名字,导演由一开始的“无题” (Mu Xin--- Untitled),改为有浓重陀思妥耶夫斯基色彩的“地下笔记” (Notes From Underground),再确定为最后的“梦想对抗世界”(Dreaming Against The World),周折不少,正如这历时四年的加工与剪辑。 2010年,完成了上部作品Salim Baba的纪录片导演Tim Sternberg和Francisco Bello从纽约来到乌镇与木心谈拍摄纪录片的打算。即便有陈丹青的引见,他们也并不知道老人是否会答应。在读了木心的一些作品后,了解老人对古典音乐的热爱,俩人买了一份贝多芬全集在见面时送上。木心拿着专辑,狐疑地来回“扫视”着两个陌生面孔,“你们俩大老远从纽约过来送我贝多芬?你们到底想聊什么?”自那,局面打开,在同意木心的“我们只是聊天,不是采访”后,导演住下了,开始长达十天的交谈,录下十多个小时的影像。 那是他们唯一一次去中国,之后所有的后续工作都在纽约完成。 我在得知纪录片只有35分钟时,心想太短。可真的看了,却又感觉远远不止那么长。片子节奏非常的慢,木心的步子慢,人人说话也都慢。由文革的背景开始,在木心的“塔中之塔”系列山水画中结束。其实对于能感受到木心最后的模样和谈吐,加上早在之前的交谈中被导演的真诚与执着打动,我很难再从电影本身的角度做些不知道是否恰当的“温柔”批判。如果说对中国的政治背景联系太多,没遂了木心的愿,我想这是没法避免的,因着观众主体是西方人的预先设定,“政治”是必要的噱头。 首映活动实拍(左起):翻译、陈丹青、 亚洲协会博物馆现当代艺术高级策展人 Michelle Yun,导演 Francisco Bello,导演 Timothy Sternberg。摄影/陈志越。 在被问到之前的际遇时,片中的木心时而沉默,时而些许无奈地回答“能不能换一个话题啊”,然后垂下眼,表情像个孩子。而讨论艺术时,木心眼中发光,希望他的作品能被严肃看待。他不是流亡的人,更不是受害者。他是散步者,散久了,一不小心就到了纽约。片中的那次雪中散步,陈丹青告诉我,是最后一次。周围皑皑一片,木心拄着拐杖缓缓而行,陈随在身旁,细雨般的雪落下,真是幅动人的画面。而之后,木心再没能起身散步了。 曾经的木心因“罪”在地窖中过了两年,为不辜负艺术的教养,问警卫要来纸笔说写坦白书,实则夜里悄悄创作,与他敬慕的艺术家对话。 “我现在反而成了圣安东尼,地窖中终年修行,只要能拒绝内心的幻象的诱惑,就可清净一段时日,明知风波会再起,形役还将继续,未来的我,势必要追忆这段时日而称之为嘉年华。” 话外音响起,漆黑的屏幕上只见一根孤独的火柴燃烧,直至弯曲,成灰。 “初入地窖时每日抽掉一包烟,近期减为半包。火柴,在点着烟卷后,一挥而熄,我发觉这,是可以藉之娱乐的,轻轻把它竖插着烟缸的灰烬中,凝视那木梗燃烧到底,成为一条名红的小火柱......忽而灰了,扭折,蜷曲在烬堆里—几个月来我都成功 地导演这出戏,烟缸像个圆剧场。火柴恰如一代名优,绝唱到最后,婉然倒地而死......” 拍摄后的一年零十天,木心去世。 不去评价导演对影片的剪辑,也无法贪婪,想要通过一部短片了解木心的一生与他的艺术。艺术化加工后,即使形式如纪录片,也不再是绝对的真实。只记住,自始至终,他眼中闪烁的依然是伴随他一生的固执与倔强,还有不妥协的对艺术的赤诚。 纪录片搭起一座桥,让由文字走进木心世界的的东方人看到了他的画,自此萦绕于心;也让通过木心的画展开兴趣的西方人惊叹他还有更广阔的文字天地。 他的文学,他的画,都像他本人,穿越了一切复杂,归了真,返了璞,隐于简,而简中意味重重。我想木心找到了自己独有的与世界相处的方式,并践行至终。他隐匿了自己,却又处处显现于他的艺术之中,之外。一切矛盾了,也都平衡了。 首映仪式很成功,全场满座,28号会加映两场。电影或许结束了,但木心的身后事还远远没结束,他的遗稿,运回国内待展的画,即将开幕的美术馆,还有两位导演在建的网站......无一不让人颔首期待与挖掘。 彼逝我临,并不迟。对于爱木心的人,他会一直在看得见的远方,和我们看不见的身旁。 (完)
木心纪录片预告片。
每次来纽约,似乎都与木心有关。
“天气好,心情不错,站在阳台上,一种小规模的君临万物之感。”(选自木心遗稿)1993年左右木心摄于杰克逊高地寓所门前的台阶。
导演 Francisco Bello,导演 Timothy Sternberg | 摄影/陈志越。
综合 2022-01-09 18:59:28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