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曹操北归后,不再返回酸枣,而是渡过黄河,赶到河内,同驻扎在那里的联军盟主袁绍接触,企图对袁绍施加影响,使局面改观。但结果仍令人失望,他在许多问题上常常不能同袁绍取得一致,甚至完全针锋相对。

  袁绍为了有利于发展自己的势力,以献帝年幼,又被董卓所困,关山阻塞,不知是否还活着为由,同冀州牧韩馥一起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并私刻了皇帝的金印,派毕瑜去见刘虞,劝他称帝,称说这是上天的意旨。同时前来征求曹操的意见,企图获得曹操的支持。曹操问明来意,明确表示反对,说: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形势图

  “董卓的罪行,国人尽知。我们会合大众,兴举义兵,远近无不响应,这是因为我们的行动是正义的。现在皇帝年纪幼小,被奸臣董卓控制着,还没有象昌邑王那样的破坏汉家制度的过错,如果一旦加以废除,天下有谁能够心安呢?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僚面北朝见皇帝。刘虞是幽州牧,幽州又刚好在北方,因此这里的“北面”语含双关。“西向”,指向西讨伐董卓,迎回献帝。诸君自去向刘虞称臣,我自去西讨董卓,表现了曹操同袁绍等人分道扬镳的决心。董卓暴行令人发指,国人共愤,讨伐董卓确实是人心所向,确实是当时国内矛盾的焦点,应当全力以赴。献帝虽然毫无建树,但他毕竟是国家的象征,又被董卓挟待着,实际上也是个受害者,同正义力量是有共同利益和共同语言的,如果一旦废掉,另行易人,必然造成更大的混乱,局面将更加难于收拾。所以曹操的意见,不仅表现了他的胆识,也是从大局着眼的。曹操后来虽然也成了一个割据者,但他实现国家安定、统一的意识远比袁绍等人来得强烈,这也是他后来所以能够采取一些顺乎民心的政治经济措施,从而取得节节胜利,最终统一北部中国的一个原因。


知晴 2012-03-18 21:14:59

[新一篇] 白先勇策劃的《青春版牡丹亭》現場版

[舊一篇] 心病還需心藥治,解鈴還需系鈴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