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西方有万圣节,中国民俗中的鬼节则有中元节、盂兰节和寒衣节。图为2018年8月22日香港元朗区中元节普渡活动。 (Philip Fong / AFP)
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皆有神鬼之说。西方人庆祝圣诞,中国人办大事则讲究黄道吉日。西方有万圣节,中国民俗中的鬼节则有中元节、盂兰节和寒衣节。对鬼神的信仰让人的生命在宇宙中有了比人世间更为长远的延续,成为善恶报应的依托,也是所有传统道德的基础。
2022年10月29日,加州洛杉矶汉考克公园附近一个万圣节灯饰。(David Swanson / AFP)
但有趣的是,我们却有时会听到孔子不信鬼神的讲法。孔子信天命,曰:“五十知天命。”既然信天,就不是无神论者。之所以有人认为孔子不相信鬼神的存在,应该是出于对《论语》中一些句子的不理解。《论语.雍也》中有:“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述而》中则有:“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些大概就是后世某些人认为孔子不信鬼神的出处。
孔子既然信天,为何要这样说话?他的这些关于鬼神的话又该作何解释?让我们先来看《论语》中记载的另外两件事。
孔子的鬼神之道
《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要去陈国,在匡这个地方遇到了大麻烦:孔子体魄出众,身高超过一米九,样子有些像阳货,而当地人与阳货有仇,结果孔子及门人被当地人当仇人围了五天。当时孔门的弟子们都很紧张,只有孔子极端地镇定。他说:“文王死后,天下的斯文已经败坏得不成样子了,上天是让我来延续和发扬这个文化的。如果天意要让中华的文化延续下去,自己就一定不会有危险,匡人就不会把我们怎么样。”后来孔子和弟子们果然安然无恙地脱险离开。
从孔子被围于匡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孔子对上天的坚定不可动摇的信念。可见孔子是信神明的。
《论语.述而》记载了另一件事: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只。’”子曰:“丘之祷久矣。”孔子病得很厉害,子路建议老师向上天祷告。孔子问子路:“有用吗?”子路说有用。孔子一看子路不悟,只好反过来安慰子路说:“我早已祷告过了。”
孔子生病这一段其实就是对孔门的“敬鬼神而远之”的鬼神之道的具体诠释。所谓敬,就是信了。没人会去敬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那怎样才是“远之”呢?孔子生病时的做法就是“远之”。既然相信天,那么人生中发生的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一个信神的人怎么会去要求神改变对自己的安排呢?敬神要在行动上,而不是在嘴上。所以“子不语:怪、力、乱、神”,而是以乐天知命的心态去克服前途的困难,完成神赋予自己的使命。
孔子讲的“五十知天命”,不是说到五十岁才知道自己这辈子命中的钱财家庭事业和荣耀。这里的天命指的是上天赋予的使命。孔子的意思是:自己作为一个求道的人,经过不断地修炼,终于在五十岁的时候明悟了此生上天所赋予自己的使命。
当然,作为一个肩负了文化传承大任的行者,不但自己要信天,更要教化百姓“敬鬼神而远之”,不要每天烧香磕头去求神保佑升官发财、去病消灾、多子多福等等,而是要按照神明的指引力争去做一个更好的人。这就是孔子留给后世的鬼神之道。
孔子作为一个肩负文化传承大任的行者,不但自己要信天,更要教化百姓“敬鬼神而远之”。(Frederic J. Brown / AFP)
后世从西方传来的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同时又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但这两个概念是相互矛盾的。既然无限可分,就永远都不可能知道最本源的物质是什么,也就永远不可能知道更小更接近本源的物质是从何而来的?是不是神造的?所以,唯物论者对不可知论的批判无论在科学还是在逻辑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爱因斯坦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有些人认为宗教不合乎科学道理。我是一位研究科学的人,我深切地知道,今天的科学只能证明某种东西的存在,却不能证明某种东西不存在。因此如果我们现在还不能证明某种东西的存在,就不应该断定它是不存在的……今天科学还没有把神的存在证明出来,是由于科学还没有发展到那种程度,而不是神不存在。”
孔子的天命思想
孔老夫子对知识来源的看法也与其天命思想一脉相承。《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相信有生而知之的人,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天才,不必学天生就懂。当然夫子自己很谦虚,在《论语.述而》里有: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认为自己只是勤奋而已,不算天才。
有趣的是,后世的大文学家们也不乏有这类持天才观点的。苏东坡就说过“书到此生读已迟”。清朝诗人袁枚则用“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去讲宋朝大才子黄庭坚轮回转世的故事。
黄庭坚,字山谷,诗书画三绝,是与苏东坡齐名的北宋大文学家。黄庭坚二十六岁那年曾有一段神奇的经历:某日他午间做梦,梦中见到一老妪在香案前祷告,案桌上供着一碗芹菜面。黄庭坚在梦中将那碗面吃了,醒来后嘴里还有芹菜香味。次日又做同样的梦,他醒后感到不可思议,于是便出门循着梦中的道路寻去。他一路走到梦中那户人家的门口,叩门而入,开门的正是梦中那位老婆婆。他向老人问起用芹菜面上供一事,老人说自己过世的女儿生前很喜欢吃芹菜面,所以每年女儿的忌日都会做一碗芹菜面祭奠亡女。还说女儿已逝去二十六年了。黄庭坚突然想到昨天恰是自己的二十六岁生日,于是便向老妪要求去其女的闺房看看。不料在其房中看到了许多书稿,细读之下,发现自己历次应试时写的文章全在书稿之上!黄庭坚恍然大悟,知道老人便是他前生之母。于是跪拜在地,含泪称娘。
《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古来孔门真正的儒生敬天信神,只有小人才狂妄而不知天命。
如果说,苏东坡和黄庭坚命中注定是天才的文士,那么他们的文采与风流就只不过是对命运的服从。而孔子则是在抱定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志向之后,一心向道,努力修炼而终达明悟天命的境界。命运是被动的,而天命则是主动的。完成天命是一个肩负责任和实践先天承诺的过程。
生者寄也,死者归也。只有在明白了天命的内涵之后,才可能理解视死如归这种人生观背后最为深层的涵义。
2023-01-16 22:17:51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