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游艺”之广 用心之深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我一生岁月,四分之三,寄居他乡。不践并州,岂仅十年?然而,我们还是恭奉父母一体,奉安无锡,迁葬马山,无非眷恋故园之心。同时,我在辅仁接受基础教育,终身受益,师友之恩,也终身铭感。近年回锡,能与窗友聚会,参拜母校, 诚为快意。

  由此桑梓之念,我每见无锡经济大幅发展,常想在孔子所谓“富之”外,更见“教之”,于人文素养,也恢复旧日盛况。秉此一念,每次回锡,常常絮叨叮咛。顾必成先生听惯了老年人的唠叨,于是,发现锡邑俊彦的佳作,就会送来我处。最近,顾先生送来严克勤先生的文集。

  我拜读之后,觉得深获我心,大得启发。其中作者记述师恩的文字格外触动我对故乡恩师的感念。

  克勤先生是家乡广电集团的掌门人,新闻是短历史,历史是长新闻,历史做好难,新闻做得好,又何尝轻易。克勤先生胸怀锦绣,而又捭阖于实业,正是走了无锡人经世致用的路子。可喜的是,克勤先生忙于实业之余仍能不为公务所累,耽于“游艺”,克勤先生之于绘画,直欲“写我意,养我心,传我志”,颇得我心,其大写意画作,写照心神,自成风貌。观其画,不为时风所染,以笔墨直抒胸臆。克勤先生孜孜以传统文化研究,其专着《仙骨佛心——家具、紫砂与明清文人》由家具、紫砂入手,力图探究明清江南文人文化精神史,读来令人会心。而这本《游艺琐谈》,其中的大部分笔墨如“游艺六味”“砚边随笔”“艺苑清谈”等章节同样可以视作克勤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虔心膜拜。其中“游艺六味”部分收录的六篇文章,涉及园林、扇面、昆曲、雕塑、书法、绘画及音乐等诸多艺术门类,借山水风物,寄诗意情怀,作者“游艺”之广、用心之深可见一斑。《游艺琐谈》,最难得的是作者于纷扰浮尘间对于“艺”的那份执着与坚守,还有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随心与随性。

  我曾经说过,从相邻的城市来看,上海过于富贵和喧闹,南京相对偏于政治功能,相比于那两座城市,江南文化中心这个角色,只能由苏州和无锡担任。两地风气,还是颇有差别。以文风而论,姑苏是秾丽,无锡是素淡,各有特色。明清两代,江南文化兴盛。比较两个时代,文风也有显着的差别。明代,尤其明代晚期,无论书画工艺,都呈现简拙,以意境为重;清代,尤其乾隆时期,则注重细巧精致,装饰大于内涵。两代家具,明式以线条造型胜,清代则雕琢镶嵌。瓷器方面,明人青花的雅致与清代斗彩,高下立判。以严先生大作提到的造园艺术说,姑苏园林多矣,颇有以繁琐堆砌为胜者。无锡秦氏寄畅园,假山不是主景,却以嘉树堂前池塘与四周树木高低疏密,构成天然景色。借景锡惠,更是融内外天人为一体。

  严先生品题紫砂壶,特别表扬曼生作品,陈氏借泥土,代替笔墨,其实创作了立体的文人画。严先生似乎也是借此表达他的审美角度。他借用的联语:“不俗是仙骨,有情乃佛心”,毋宁是作者陈述其美学观点的旗帜。其实,这一对联的境界,岂止美学,在为人处世方面,又何尝不应当超然物外,不受拘束?

  我感谢顾先生送来佳作,更感谢严先生,发为傥论,启沃我心。中国的中年俊杰,有如此思想境界,令人欣喜,知道华夏文化命脉,并没断绝!可喜,可喜!(文/许倬云)

  (此文系作者为《游艺琐谈》所作的序,略有删节)



网载 2015-09-01 16:24:24

[新一篇] 抗日勁旅十九路軍為何從擁蔣轉向了反蔣

[舊一篇] 電波怒漢—萬峰伊甸園經典語錄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