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究竟会带来什么?

>>>  創業先鋒 眾人拾柴火焰高  >>> 簡體     傳統


进步主义(jinbuzhuyi)汇集渴望进步的人,恰逢花正好,与你同述地阔天高!

本文作者:月亮先生。原创投稿。

旅行究竟会带来什么

我试图再次回答一些问题,同时在你还未出发之前,向你解释清楚。这些问题是我在做旅行编辑的这五年中反复出现。背后发问的人,是一波又一波视旅行为拯救的逐梦人。

我记得我曾经极其认真地回答过几次,甚至在回校的演讲中做过详尽的PPT。之后就渐渐没了心思,直到完全噤声。只有需要跟撰稿人解释选题的时候聊上两句,即使网上的几篇“旅行扒粪帖”惹起轩然大波的时候,也只是看过了事。

直到我费了几日的时间,逛遍几乎所有的书店都挑不出几本可以推荐给你作为旅行读本的时候,或者直到我被某些已被催眠了的年轻人没完没了的YY折磨到无处躲藏的时候,旅行似乎已经超出了它所应背负的含义太多,并且因为一些甜美和梦幻的诱因,变得有些光怪陆离和不切实际。而这,恰恰是我想劝告朋友的孩子,即将作为一个“独立”的旅行者启程时所要避免的陷阱和歧途。

在德国的几天,重新看塞斯 诺特博姆的《流浪者旅店》。虽然我对他神神叨叨的文字不以为然(或者这是因为译者用力过猛),但少见一位娴熟的小说家在写游记的时候,依然能够保持着谦卑和谨慎的姿态,刻意约束着自己在小说创作时丰沛的情感和天马行空的文笔。正如他自己在序言《风暴眼之中》提到的那样,“旅行,也是需要学习的。”他遵从了从神话时代流传下来的传统,安心地做路上的学徒。

长期坐在教室里背着枯燥的课本,应付着没完没了的考试,大概已经令我们的想象力损毁严重,以为只有端坐诵读才是正经的学习状态。等到毕业,每每都有狂欢式的逃离,我还清晰得记得,高考刚刚结束的那一刻,几百本课本被撕得像深冬的雪片,洋洋洒洒全部撒到了校园里,心里暗暗咬牙,发誓永不再回那种状态。结果,大部分人果真丢得干干净净,连学习的习惯都一并赠给了昨天。从生活到旅途,感觉是翻了身,有必要趾高气昂,高高在上了。

但学习这回事儿,大部分真不是在课堂解决的。就像一个人,天天在面前评论美食,其实在厨房里丝毫无法施展,他的评论,其实不听也罢。课堂里的条条框框,充其量只算是个入门,被总结和锻造过的生字而已。稍微用点心思的,可以牵引着你的一点兴趣和欲望出来——但其实中国的课本在这方面做得尤其差劲——其余,则需要印证,在日常生活里,在油盐酱醋里颠来倒去地磨,体悟到的东西,才扎实是自己的。

日常生活兜兜转转,这就像常规课程。你的文笔再好一点,情书就能再动人一些,芳心可能早早就被赢了。旅行则像是个短期或者长期的进修,主题鲜明,挑战都不小。即使做了再完备的攻略,你在距离自己生活遥远的城市,干净柔弱地如同婴儿,三天、五天、七天,一律都要重新来过。一个笔尖列下的目的地,却是当地耗费时光生长出来的庞大空间。它被设计得能够取悦当地居民,承载由他们交织的爱恨情仇,按照他们的,好的坏的规则运行。而于你,则是高傲的,情感疏离的,如同照镜子一般的交错时刻。即使你可能因为书籍、电影以及别人的渲染和推销早已经恨不得以身相许,它也只可能是个擦身而过的路人,顶多对你笑笑,却丝毫不会记住你的容颜。

一个陌生的目的地,如同当下生活的一个镜像,一本宏大立体的教科书。它不筛选,不矫饰,不掩藏,包罗万象通通拿出来环绕在你四围:不着四六的出租车司机、鬼鬼祟祟的小偷、光鲜大街背后衰败的街区、总出故障的GPS;当然,四点早起可以看到浸满天空的朝霞,转角间闯入的甜品店可能有这辈子吃过的最好的提拉米苏⋯⋯你的攻略上,有些实至名归,而有一些已经沦落成狗屎。没有了老师拿着教鞭在一旁提着耳朵,一个城市的所有都与你的内心和情感直接映照。你最好做个好学生,认真看看,学着辨别真伪,少拗点那种不可一世,搔首弄姿的造型。如果总想着搔首弄姿,在自家卧室其实就可以。

所以,旅行其实和读书很像,都是直接与内心映照,与他人关系不大,也没太多过于神奇的效果。旅行多了,内心会更包容些?会的,但前提的你的思维方式本身就不狭隘。依据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生活经验对着地球另一端的人指手画脚是潜藏于每个人心里的劣质倾向,没个谦虚的心理约束着,就会涌现成片唾沫横飞的八卦团,拦都拦不住。也许在生活纠结的当下,一次旅行提供了窥探另一种状态的可能。短暂的时间里,你只需要面对自己,但存在的问题一点不少地都会像牛皮癣一样地赖着,等你回来解决。“间隔年”前两年还是挺时兴的概念,但千万别遇到个什么问题就迫不及待地要“间隔”。至于以后你会向其他人吹嘘你去过多少个地方,最好你对这些地方都了解,否则被追问第二个问题,然后被人心里默默鄙视,去了这些地方都白去了⋯⋯

回到那个老实做旅行学徒的塞斯,他小说家的名头其实更响亮一些,但在旅行写作上,他是少有的具有职业旅行撰稿人素质的作家。他极力地淡化着自己的色彩,将自己的感知和触觉隐藏于城市背后。他写威尼斯,就要威尼斯从字里行间血脉清楚地浮现出来,活着讲自己的风云。他写曼图亚,就像抚摸尸骨,智者拨开时光的帷幔,轻轻说声看,曼图亚就能让人骨头发冷。他的视角退到帷幕之后,仿佛一个寂寞的讲述人。

如果你要提前做些功课——大部分的时间这是必要的——看这样的作者写出的作品比较靠谱。不与目的地抢夺注意力,这是难以自控和达到的高超境界。不动声色的描述,就可以让一个遥远的城市直接和你对话。而目前摊面上大部分包装华丽的旅行书,总有个作者强大的影子横在你与目的地之间。他们总是急于在目的地表达自己之前,迅速地用自己主观的见闻和抒情来代替你作出判断,使你无法集中精力去关注本应自我表述的目的地,而总是拘泥在他做了什么,他想了什么,他怎么看,他失恋了,他艳遇了,⋯⋯一切都变成了以“他”为中心,明星似的,仿佛蹲在路边放个屁都值得上头条,造型拗得过分熟练。但对于目的地呢,往往刚在一个人的博文里看到了,在第二个人的文章里再次出现,可能相机的角度稍有不同,但再无任何进展的信息。他们分享的片段,在他们自己看来或许独特,但放在范围更大的人群之中都稀松平常。

成熟的旅行撰稿人和作家,懂得如何去排除个人的干扰,抑制不知所谓的大段抒情,反而埋头于持续调查和追问所得来的具体的,鲜活的故事和撩动人心的细节。让城市陈列繁华,将最终的评判交给读者。伊比利亚火腿名声在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名声?有统一的评判标准么?是否仍有好坏优劣之分?区别是怎样造成的?这家传三代的火腿商,一直毫不动摇地在卖火腿么?他们怎么维系他们的生意?为什么他们的餐厅做出来的就那么好吃?他们的厨师放了什么让人着魔的佐料?还是人们纯粹喜欢就餐时前面能看到的一派海滩?他们仔细地筛选着自己的问题和经历,首要的标准永远不是对他自己是否有意义,而是要最大程度地展现目的地的特质,能够提供充足的,具体而微的信息,又能激发下次旅行的灵感。当然,如果他的文字很美,我绝对会推荐你珍藏。这年头,找一本这样的旅行书跟找一个秀外慧中的女人一样难。

注意,是灵感,而不是幻觉。旅行需要灵感,明星才需要幻觉。幻觉往往是由概念捏造而成的,中途有业界和媒体“拗造型”的协同作案。如果一个人还在跟你说,有一次奋不顾身的旅行实在很好。相信我,他绝对在意的是“奋不顾身”而并非“旅行”。不过话说回来,一个在生活中纠结困顿的人,旅行中也不见得会奋不顾身到哪里去。也许壮胆吃一次路边摊就能让他回来炫耀好几次。至于什么“搭车旅行”,“蜗居巴黎”,重点也往往都在“搭车”,“蜗居”上,而跟旅行没多大关系。它更可能被拗造型所利用,是一场华丽的行为艺术。尤其不要相信某些“伪女文青”们自作飘逸状地描述她们“300块钱游西藏”的壮举,为了这个,她们在西藏还有很多其他的“壮举”,只是她们没告诉你而已。告诉了你,她们就不是“伪女文青”,变成“黑木耳”了。

你的父亲已经在为你自己的第一次“独立”旅行操心,并且感到欣慰。其实,你的旅行已经开始,从你还未迈出步子就开始了。你得尽量头脑明晰地作出判断,分清灵感和幻觉,也不要想模仿或者重走谁的路。你的旅行,只能是你自己的。愿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身边,多一个遵从内心灵感的旅行者,而不是一个被幻觉迷惑的,拗造型的人!



进步主义 2015-08-23 08:53:53

[新一篇] 獨立開發者:給所有游戲開發者的一些建議

[舊一篇] 讀書,是為了做更獨立的自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