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必须在父母身边长大

>>>  深入傳統文化及個人修身養性  >>> 簡體     傳統

连岳:


我结婚数年,孩子快2岁了。从恋爱到结婚生子,都是基于自己的理性选择,所以基本上没有后悔过结婚。感受到了他给我的爱和温暖,即使这些在婚前婚后的表现形式不同。并且1+1>2。婚姻大部分不如意的来源,也基本避免了,因为我们的努力。孩子很可爱,我在心里叫他是我的天使。


这里有必要插播一下,我的兄长,第一次婚姻育有一子后离婚,然后再婚并再次生育。人生艰难,哥的生活我没能力关心太多,所以惑来自于自己——公公上半年查出癌症晚期。于是一直帮我们照顾孩子的婆婆回到公公身边照顾他。照顾孩子的人,最后由我的母亲,孩子的外婆补了缺。外婆快70了,去年做过手术,身体不好兼眼花耳背,她帮我们照顾孩子说实话我自己都不放心。她来上海帮我们照顾了一个多月,现在我公公的病持续恶化,老公希望能把孩子送回爷爷身边,因为老人想孩子,并且可能也真的时日无多。我的决定是同意,送孩子回去陪伴老人一段时间。插播完毕。


我们当初是计划内怀孕,从孕前心态调整,孕期营养,情绪调适,包括生产,喂养,寻找和孩子的相处沟通方式……我自认为做到了自己能力所及的最好。其中的选择和艰辛无须赘述,因为首先这些付出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创造一个孩子出来,并培养他离开父母的能力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很重视,一点不敢马虎。我知道连岳你是认同的,因为你也说过,把他生出来,他在这世界上一活就是好几十年,哪能随随便便。可是,上海异乡人的无奈,目前为止还是让我们倍受折磨。公公生病前婆婆没办法长期留在上海帮我们照顾孩子,因为她一个人太孤独,生活也不习惯;另外太辛苦并且惦记老家的公公。我父母都70岁的人了确实是有难处。于是我们的孩子,短短2年不到已经从上海到老家来回折腾了几次了。基本上是这边3个月那边3个月。我觉得我能承受对孩子的思念。我和老公一直努力避免做把孩子小时后当宠物,长大了逼成废物的父母。说这么多,只是想表达,我们对生育这件事情的态度,还算严肃认真。


我不怕思念,取代的是担心。这种担心在孩子每次被老人带回老家后间歇性发作——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可取的地方就是,小孩在34岁前是关键的性格形成阶段。他不在我身边,跳出了我的视线,我不知道他会遇到什么样的环境和影响。我的孩子比较敏感,上次离开我回去还生病了,他很小不会说话,但是也明显感受得到他身旁的变化;其实我是想说,我还是自认为妈妈对他很重要,因为能给他必要的安全感。我不希望因为这种缺失,会让他有性格缺陷的潜在因子。虽然我老公一直对此不以为然,当我是自作多情。


刚才提到我哥,是因为我从他身上吃到,只管生不管教的教训。今天还因为这个和老公吵了一架。他拿一堆套上现实无奈冷暖自知外套的话反驳我的观点:我认为不做好生育的准备就不要生,要对那个生命负责。他却认为我太教条,现实没我想得那么容易黑白切换好控制。彼时彼刻,我觉得他很蠢。


虽然知道你是坚定的丁克(不知现在还是否),还是想问问你,站在我和我老公哪一边?


白色恋人

________________


白色恋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觉得自己的丁克是最为正确的选择之一。请喜欢孩子的人原谅我这句话,它并不会对人类的繁衍产生任何一点负面影响,生物体的自我复制冲动永远会占据统治地位,人其实更像是智能复印机,这世界什么都可能稀缺,唯一不会缺的就是婴儿。换言之,丁克是反常行为,生殖才是正常。


幸运的是,因缘巧合,我断断续续陪同了一个孩子成长,从她幼儿园到大学毕业;观察到一个人理性、智慧与勇气的成长过程,很漫长也很短暂,孩子在其中偶然探出的嫩芽,可能将成长为幽默感、乐观、对新知的热爱……稍纵即逝,这种等候与发现,可能正是父母的快感与责任吧?遗憾的是,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反正会长大——跟溺爱的祖父辈在一起,说不定还能长得肥点,看起来更有成就感。


当精子与卵子接触的时候,这个将来的生命体,他的多数程序已经设定了,何时开始秃头、何时出现某类遗传病症,等等,个人的命运在上亿个精子的赛跑接线那一瞬间,已有大概。从这个观点来看,父母的作用不大,好像不必太内疚。


当然,我认为这个结论的前提是默认孩子必须与父母一起生长。在某一个阶段,孩子只依赖父母,有些温度与安全感,是父母才有的天然属性。我小时候,也被父母送去让外公外婆照顾,交通不便,寒暑假才能回家见父母妹妹。真回到了家,与父母的沟通又出现障碍,现在想来,那障碍是愤怒。


按那时的建筑习惯,外公家所住的大院共用一座公厕,我每天早上总是抢到同一个蹲位放松,然后在墙上一排“正”字中加一笔。一边抽烟一边等位的大人,肯定觉得这个统计大便次数的孩子很奇怪,他们不知道,我这是在计算回到父母身边需要的天数。我觉得,一生的寂寞与孤独,都在那座红砖公共厕所里画完了。


不可能有完美的父母,但父母可以避免犯显而易见的错误。孩子与父母,他们的纽带不宜撕裂,孩子在对父母的信任中学到了爱与自由。时间一旦流逝,原本应该完成的心理发展,已经很难弥补,少数人不停追问,比如Alice Miller、John Bradshaw,因此成为儿童创伤心理学家,而多数人终生痛苦却不知原因何在。


孩子必须在父母身边长大,可惜新一代父母对这条常识仍存疑问,想到那些孩子的寂寞,忽然觉得他们像我的弟弟妹妹。


如果你已是父母,请让你的孩子呆在身边。


祝开心。


连岳(lianyue4u@163.com)


连岳 我爱问连岳 2015-08-23 08:50:57

[新一篇] 如何變成一個溫柔的妹紙?

[舊一篇] 最近風靡國外的一個心理測試,讓你原形畢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