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 簡體 傳統 |
中国游客丑闻迭爆,显示提高国民素养乃当务之急。药方千百种,有主张法规约束,也有人希望以回归儒学涵养心性。对这个问题,知名时事评论员邱震海先生有自己的洞见。
我主持的节目中,经常有两岸嘉宾的讨论。曾有观众对我说,我同意大陆嘉宾的观点,但不喜欢他的态度,带有一股傲气;而台湾嘉宾的一些观点我可能不认同,但欣赏他的风范和儒雅之气。在我看来,这种风范和儒雅就是中国人真正的气质,但如今在人们身上很难见到。
不久前,《国际先驱导报》有一组专题,谈论了“中国与世界”的问题。其中叶海林先生的文章说,我们认为世界误读我们,其实我们也在误读世界。他总结了国人的三个形象:第一,不再谦虚,第二,不再含蓄,第三,不再容忍。
杨锐先生的文章说,我们拥有一种与大国地位不符的心态,缺乏大国的优雅和从容。他引述了一段话:中国是一流的经济大国,二流的政治心态,三流的国民素质。
种种矛头指向国民心态与国民素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优雅的中国人哪去了?当今国民集体精神世界,到底有什么,缺什么?
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有什么”的问题,中国近代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家——辜鸿铭先生曾作总结。辜先生通晓九国语言,对西方文化十分了解,但他又留着长辫子,精研国学。
他写过一本书《中国人的精神》,试图向西方介绍中国人的性格和精神。他认为,中国的国民性格有三:一是淳朴,二是含蓄,三是聪明。辜先生一百多年前说的,拿到今天来对照我们的同胞,会发现还是很准确的。
中国人很淳朴。就拿“愤青”来说,“愤青”的内在其实是对国家、民族的热爱,这种感情本身是很简单、淳朴的,只是往往带上过激的情绪。
中国人也很含蓄。由于处于东方文化,本质上,我们是一个很深沉的民族,很多时候不擅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有时候一不小心,又会走向很感性、很情绪化的表达。
中国人很聪明这点就要区分而论,中国人每一个个体都很聪明,但作为一个民族整体,却往往缺乏一流的创新能力;而聪明也分为大聪明和小聪明,中国人似乎是大聪明不够,小聪明很多。
那么,中国人“缺什么”呢,笔者认为,缺少一种“谦虚而不自卑,自信而不傲慢”的气度。中国正在崛起,国民自然充满激情和信心,这是好事。然而,这种情绪有时变成自我膨胀,表现出傲气乃至霸气;而有时又会显得迷茫,缺少真正的大气和自信。究其原因,在于中国还没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而国民的集体精神世界也还不够成熟。
造成这种结果,除了一些现实的原因,也与中国的历史进程有关:
一、中国没有经历思想启蒙的过程,因此民族心灵较为封闭和保守。这一点,德国与中国很相似。西方世界的思想启蒙进程持续了几百年,英国、法国都顺应了这股潮流,但德国没有参与其中。恩格斯说过:德国人的精神世界在18~19世纪就像乌鸦般一片漆黑。人的心灵就像一块璞玉,玉不琢不成器,只有经过教化,才能渐臻成熟。
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近几十年来有所断裂,这导致很坏的后果。孔孟之道、儒家哲学是教人知礼,使人保持儒雅风范的。台湾没有经历过传统被阻断的过程,所以传统文化在台湾反而保护得比较好。
有人问,我们既没有开启现代文明的思潮,又没有守住传统文化,那我们得到了什么?现代商业经济的浮躁和冷漠。市场经济会促进法治和公民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浮躁、功利,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还没得到前者,却不经意地拾起了后者。
那么,这个问题未来如何解决?笔者认为有两点要注意的,供读者参考:
第一,呼唤公民的个人良知。社会确实有很多无奈,但这绝不是良知泯灭的代名词,每个人都应当守住自己的底线。或许环境所迫,你不能说真话,但至少不要说假话;或许你不能帮助所有人,但至少不要去害人。
第二,媒体必须有公开讨论的空间。32年前,一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打破了意识形态的障碍,开启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说,这场大讨论影响了一代乃至两代中国人的思想,打开了许多中国人的眼界。
我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初,社会也存在很多问题,当时,《中国青年》杂志发起“从我做起”的讨论,并刊发人们的各种意见。通过这样的自由讨论,人们有了辨别的能力,心灵渐趋成熟,视野也慢慢开阔。
中国在精神层面存在一些问题,西方也不是完美的。翻阅西方的历史,西方国家做过的坏事一点也不少。但随着现代化转型,它们普遍建立起民主体制,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普世的价值。
如果把人类的历史比作一座山,把中西方比作两个人在爬山,那么,目前可能只是西方比东方爬高了200米,东方正在追赶。后面追赶的,充满激情和自信,但难免浮躁,而前面被追赶的,看到后面的速度那么快,难免有点茫然、害怕,可能还会去阻挠。
这样的冲撞是必然的,但没有什么意义。从历史进程看,两个人离山顶都还很远。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大国,但没有经历过思想启蒙,深厚的文明底蕴尚待开发,而西方尤其欧洲大陆,是一片充满思辨的土地。笔者相信,这两块大陆是可以产生共同智慧的。从这个高度来理解国人集体精神世界的成熟和开放问题,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来源:《同舟共济》
邱震海 2015-10-16 18:30:54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