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们怎样在中国“捞钱”? 周末侃论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摘要
很多忙于“走穴”的学者实在太忙,忙得非但没有潜心做学问的时间,就是静下来读书、思考的时间也很少;他们穿梭在各式各样的场所,登上大小不一的舞台,讲出来的东西不要说内容,恨不得连句式都一样。


每年的年底,中国的很多学者都要比往常忙很多,他们忙于参加各种年会,其中有媒体的,有企业的,甚至还有政府的,行程恨不得在一个月前就排好。当然,在中国,学者里边最忙的,还要属经济学家,他们的出场费最高,谱也摆得最大。


按道理来讲,市场经济社会,学者付出劳动,请他们的媒体、商家和政府,作为买家支付相应的报酬,也是无可厚非。只是这些年来,学者们忙得跟明星似的,各种“走穴”,怎么看都有些有失身份。学者学者,顾名思义,难道他们的本职工作不是研究学问抑或教导学生吗?


学者“走穴”:当学术成为一门生意


当下的中国社会,特别是都市生活,说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怕也不算夸大,只是没曾想,学者们也耐不住寂寞,纷纷走出象牙塔,走上大舞台,沉醉在灯光和掌声之中,给本就很“聒噪”的社会再添分贝。话说回来,如果学者们在公共舞台的讲话,养料充分些,倒也未尝就是坏事。


可惜的是,很多忙于“走穴”的学者实在太忙,忙得非但没有潜心做学问的时间,就是静下来读书、思考的时间也很少;他们穿梭在各式各样的场所,登上大小不一的舞台,讲出来的东西不要说内容,恨不得连句式都一样。


但即便不同场合讲的内容大同小异,学者们的讲课市场仍旧广阔,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有钱人”对知名学人的“学问”表现得是那样地“如饥似渴”,不信,你可以去查查,哪一家大公司不会请些个着名学者给领导乃至员工们讲课,甚至有的还设立了各种名目的大讲堂?


于是,学者们的包装和出场也愈来愈成为一门生意,“某某经济学家出场费又涨了,10万怕是请不来了”,那些没门路直接跟学者搭上线的公司,只好找一些中介机构从中帮忙,辗转几道,付出的酬劳自然就更高了。在自我经营的道路上,学者们尝到甜头以后,也变得愈来愈专业了,“有什么事找我的助理协调”。


与其说是“助理”,倒不如说是“经纪人”更为恰当,若是想邀请某个知名学者参加活动做演讲,都得通过他们的“助理”,他们也会很专业的询问,在一个什么场合讲?听众都有哪些人?要讲多长时间?是否安排接送?最最关键的是,他们会很直截了当地问起价钱,价钱不合适,其他免谈,而且,关于价钱,他们似乎早就列好了表,根据演讲场所和听众,会有所不同。


学者抑或说读书人,曾经一度在中国地位不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年代,他们被冠之以“臭老九”这样的称号,随时都可能遭遇来自人民群众的批斗,凄惨得很。


批斗“臭老九”


但自1978年恢复高考后,知识分子迎来“春天”,日渐成为“香饽饽”,应该来讲,告别“读书越多越反动”的极端反智时代,知识(人)得到权力和民众的应有尊重,彰显了中国的进步,是件大好事。


“学术市场化”是怎么形成的?


但是,当学者的水平同出场费挂上钩的时候,总归会让人觉得,中国社会这种对知识(人)的“尊重”哪儿味道不对。而媒体作为营造这种学术市场化现象的始作俑者,在过去的20多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很难想象,没有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易中天和于丹能成为街头巷议的学术“超男”和“超女”,更难想象北京大学一个研究金庸小说的教授能够狮子大开口,没有多少万,要他出场,休想!



当然,像郎咸平这类具有高超媒体技巧的学者,他自己本人就是一个媒体,借由网络,他不断地抛售各种耸人听闻的观点,迅速获得网民的广泛关注,不仅火了,而且是大火特火。而随着郎咸平本人知名度的不断攀升,出场费也越来越高,以至于不少“学习”资金不那么充裕的机构,想请都请不起了。


换一种角度来说,中国的学术出场费是高度尊重市场规律的,一般来讲,知名度越高的,费用也越高,经济学家又普遍比其他领域的学者费用要高。


于是,学者也出现了像明星那样的梯度等级,什么一流国际学者、国内某某领域领军人物、国内知名专家等等,等级越高出场费也相应越高,以至于那些在国际上颇有名气,或者拿了像诺贝尔奖那类国际大奖的外国学者也愿意来中国“走穴”,谁让任性的中国人那么有钱,而且愿意出大价钱呢?


“经济学家出场费更高”这件事就更值玩味了,这个群体绝对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作为早期市场化改革的参与者乃至设计者,功劳自然大大的有,但收益就更大了,过去几年被媒体曝出的兼职“独董现象”是为明证。


应该讲,在一个民众缺乏参与的改革体系里边,经济学家利用信息不对称为自己增添了要价砝码,他们在企业中间兜售各种行业内部信息,抑或高谈阔论一番国家接下来的改革方向。


当然,像其他行业一样,学者们的生意经也同样与政治气候紧密相关,于是,我们会发现,当股市风行的时候,经济学家都是股市专家,当房产兴旺的时候,经济学家摇身一变又成了房产专家,而当政府推出新型城镇化战略后,一夜之间,中国又多出了不少土地改革、城市规划专家。


“走穴”的专家们


而在新近的反腐大势下,反腐专家也跟着火了一把,各级政府机关,不少企业(家)也想方设法地请到他们来给自己讲讲反腐大势,顺便抱着八卦的心理询问下一只老虎会是谁之类的话题。


如今,四中全会一开,依法治国成为热点,于是乎,有人开始说“接下来的30年,中国将迎来法学家时代”,不知道这群法学家的出场费有没有相应地增加呢?



共识网 2015-08-23 08:44:10

[新一篇] 【獨立視角】中國經濟絕境之國內市場斷崖(中)

[舊一篇] 別人家公務員過的啥日子?印度整風,總理查考勤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