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 簡體 傳統 |
“无湘不成军”与“无湘不成乱”
像我这样经常高呼几声口号,由衷和被迫地要附和一下被阉割得只剩下“优秀”一面的“湖湘文化”的人,显然是可耻的。近年来与被阉割得同样“优秀”同样阿Q得“老子先前比你阔多了”的陈辞滥调还有“无湘不成军”,什么都戴上一顶“湘军”的帽子满天飞。
其实“无湘不成军”曾经是经历过包括黄兴在内的很多湖南人的痛苦反思的。因家中书堆乱籍颇难查找,随手抽出一本杨度书信集,就看到一篇叫〈长沙柳虎溪先生八十寿序〉的文字,中间就有“无湘不成军”反思,显然,“无湘不成军”在百多年前人们的面前并不如现在这样值得如此自夸。
杨皙子写道(这方便阅读,不改变原文地进行部分直译,刮号内的文字,根本就是用不着改动都看得懂的原文):
“前清之末”,我曾经在日本留学时,写了篇文章来警示我们湖南人,说,中国“国民生计能力,苏浙粤闽晋鲁诸省,皆优于湘”,“湘人除农业外,无工无商,谋生只有二途”,一是作官,一是当兵。“咸(丰)同(治)之际(即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时代),湘军一战而胜,官、兵遍于全国。”湖南人投机幸利之心(像乡里人买码、搞传销一样)因此而空前高涨,“愈轻本业,而逐末利。”“论政谈兵,习为风气”湖南人常自夸说,“无湘不成军”,他人贬低损毁(原文用“毁”)湖南则说,“无湘不成乱”。这两种说法都是对的,都有一定道理。之所以“无湘不成军”与“无湘不成乱”,没有别的原因,“生计迫之也。”
杨度说,所以他一回湖南,就组建华昌公司开矿,同乡的人往往效仿之。湖南的“子弟戚友”向他请教治学的方针,杨度必定深切地告诫他们不要去学习政治、文学、军事、哲学、法律等,要他们“专事于实业”,他说他持这种理论二十多年,一直到处宣扬,听进去的却很少。
杨度眼中所看到的民国初年的情形是苏浙粤闽晋鲁等省的人,工商成帮,各竞势力,而杨度足迹所至,在全国见到听到亲自前往拜访的,“非官即兵,处处皆是”,试着问一下实业界是否有我湖南人,一问则只有小贩是我湖南人,或者只是打工的雇佣。有时也偶尔有集资本成公司的人,其人大都半官半商,都像胡雪崖一样,是红顶商人,“非足贵也。”
他说华商在海外往往以勤俭和讲究商德信誉而创业成家,这与湖南人的为官为兵相反。
其实揆诸黄兴等诸人言论亦多有开矿兴实业之心,亦想力拯湘人投机幸利之习气,有的直接对无湘不成军进行同样的反思。
王湘绮在日记中就曾经感叹过,现在湖南人是,“白天唯愿牛斗架,晚上欢喜火冲天。”听到哪里出了乱子,在田里放下锄头把子,不忧愁,反而企足面露喜色。辛亥革命武昌首义,长沙招募新兵,在王湘绮家中帮佣的一个小长工,连夜就走了,气得王湘绮猛扯自己的胡子。
当然湖南人也深知自己这一点。因此湖南反正,把清政府赶出长沙几乎就是没有流血的。湖南新的军政权建立,湖南人一些官绅们发现焦达峰陈作新不是吃菜的虫,不像做事的样子、乱派点人员、一顿乱搞,可能引起湖南内乱,马上借机断然把这两位给“剃”掉,当时在现青少年宫的都督府,谭人凤就抽着烟说了句公道话:“焦陈二人不杀亦可,给他们一笔钱,打发养老就算了,何必杀呢?”但总之湖南的反正还是较为成功的,焦陈起兵,只有宝南街和布政使司(现公安局所在地)有些枪声而已。
后来有见识的湖南人颇多想努力实业或教育救国的人才,无奈当时世道往往放不下平静的一张桌子,于是湖南人被迫前仆后继继承和发扬我湖南人的流血精神。当时在全国有名实业人士,范旭东应是其一。
当今太平盛世,湖南人自然不要再流血,于是一些湖南人走出去,有发财的。但流血为乱的土壤还在,并不因湖南人的本性,有些是地方的吏治或其他,因生计故,湖南人铤而走险。因此湖南也出为乱之张君等人。南方周末曾经反思出张君的土壤。但据说反思者反遭宣传部门清洗。呜呼。
愿湖南人为天下富,愿湖南能有给人一口饭吃的机会,有发展工商本业的可能。不愿无湘不成军,无湘不成乱。
快雪时晴 2011-12-19 03:50:37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