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自由思想未来视角—精彩影視選 >>> | 簡體 傳統 |
胡玉音和丈夫黎桂桂在芙蓉镇以卖米豆腐为生,有“豆腐西施”的美誉。“四清”运动中,以李国香为首的工作组把胡玉音打成新富农,黎桂桂被逼自杀。二流子王秋赦在“文革”中也当上镇党支书,芙蓉镇笼罩在恐怖中。胡玉音与右派分子秦书田逐渐相爱,但秦书田又因为“反革命”被判刑十年。十年动乱结束了。秦书田平反回到镇上。这时王秋赫已变成疯子,他敲着破锣,嘶哑地叫嚷着“运动了,运动了”……
http://v.baidu.com/movie/18417.htm?video_uri=movie.basic.002217.1372413031.7
影视作品分析之电影分析范例-《芙蓉镇》
依旧亮丽的风景———《芙蓉镇》赏析
资料: 上海电影制片厂918年摄制 导演:谢晋
主演:刘晓庆 姜文 徐松子 张光北 郑在石 徐宁 编剧:阿城、谢晋(根据古华的同名小说改编) 摄影:卢俊福
一 故事梗概
$%年代初,镇上勤劳美丽的少妇胡玉音,同丈夫黎桂桂摆 了个米豆腐摊子。虽是小本经营,但和气生财,生意兴隆。不想遭到国营饮食店经理李国香的嫉妒与怨恨。!"$& 年春胡玉音用 积攒的钱盖了一座楼屋,落成时正值“四清”开始,被“政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证查 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农”,丈夫黎桂桂自杀,帮助过胡玉音 的大队支书黎满庚撤职,粮店主任谷燕山被停职反省,懒汉王秋赦则成了运动的依靠对象。桂桂被逼自杀后,胡玉音成了富农寡婆,到处受 欺凌。接着“文革”开始,胡玉音更是备受屈辱。绝望中她得到外表自轻自 贱而内心纯洁正直的“右派”泰书田的同情,两人结为“黑鬼夫妻”,秦书 田因此被判劳改,胡玉音管制劳动。冬天一个夜晚,胡玉音分娩难产,谷燕 山截车送她到医院,剖腹产了个胖小子。十年动乱结束后,胡玉音摘掉了 “富农”帽子,秦书田摘掉了“右派”和“坏分子”帽子回到了芙蓉镇,黎 满庚恢复了职务,谷燕山当了镇长,生活又回到了正轨。而李国香摇身一 变,又控诉极左路线把她“打成”了破鞋,她再次高升并准备回省里结婚。 王秋赦发了疯,每天敲着破锣,嘶哑无力地喊着:“运动了!⋯⋯”,成为一 个可悲可叹的时代尾音。
二、赏析
《芙蓉镇》,谢晋导演,上海电影制片厂918年摄制。影片放映后获得 了期待中的成功。广大观众和圈内专家好评如潮,赢得“双奖”! 可说是众望所归;它同时荣膺官方和国外电影节的一系列奖项," 这使得该片及其导 演谢晋成为#%年代末中国多元文化背景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物换星移,新的世纪已经来临,当我们站在不同的窗口再次眺望,眼中的那道风景是否依旧亮丽? 记得第一次看电影《芙蓉镇》时我刚上高中,尽管父辈曾对我说起他们在“文革”中不堪回首的往事,政治课本里也有对那场浩劫的批判和反思, 但作为&%年代出生的一员,我自己对于“文革”的印象其实是十分模糊的,直到看了影片《芙蓉镇》后,我才发觉一场运动竟能给人的命运带来如此深巨的影响,也初次深深体会到一部电影竟能给我年轻的心灵如此强烈的震 撼。十几年过去了,今天再来回味这部电影,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仍然是芙蓉! 《芙蓉镇》于!"#&年获第七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刘晓庆)、最佳女配角奖(徐宁)、最佳美术奖,它同时荣获第!%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演员奖(姜文)、最佳 女演员奖(刘晓庆)、最佳男配角奖(祝士彬)。
" 广播电影电视部918—!"#&年优秀影片奖;!"##年先后获第二十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水晶球奖和第三十三届西班牙瓦亚多利德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表彰奖和观众奖;!"#"年获法国 第五届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金熊猫奖,捷克斯洛伐克第四十届劳动人民电影节荣誉奖。姐、秦癫子、李国香、王秋赦这些人物的影子。以我朴素的标准,如果一部 艺术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如此长时期活在我的心中,我即认为它是优秀的。 为写这篇评析《芙蓉镇》的文章,我去学校图书馆借阅《芙蓉镇》的录像 带,得知带子刚刚被人借走,我又去音像资料室借该片的光盘,想不到光盘 也被借走,看来至今仍然关注这部影片的远不只我一人。管资料的同志听说 我要借《芙蓉镇》,很有兴致地与我聊了起来,她说起“刘晓庆”卖米豆腐 的麻利、“姜文”扫街时的滑稽、“徐松子”挂着破鞋挨批的狼狈⋯⋯一切仿 佛就是刚刚看过的一样。临别,她告诉我,她的同事家有盗版的《芙蓉镇》!"# 光盘(我写作时使用的就是她转借给我的盗版光盘),一部十几年前的 老电影竟有人盗版,这是我没有料到的。怪不得有人称谢晋是我国电影史上统治观众时间最长,覆盖面积最广的导演之一。 电影史家习惯于把谢晋当成中国电影导演“第三代”的代表之一。谢晋的电影创作确实体现出第三代导演的一些共性:诸如通过影片努力反映时 代,深入地展现矛盾冲突,以及追求电影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艺术意蕴 等。第三代崛起于改革开放以后,现实题材电影创作是第三代创作中最活 跃、最有成就的领域,时代为艺术家提供了真正直面现实的勇气。改革开放 之初,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最先开始真实记录这场变革,从不同侧面反映这 场伟大变革在人民群众生活中激起的巨大反响,以谢晋为代表的第三代导演 的艺术触觉也敏感地捕捉到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革,更多地以现实题材的 文学作品为素材进行二度创作,用电影这一艺术手段反映这场变革,他们的 电影由于对现代蒙昧主义的反思和人道主义的恢复而呈现出极强的思辨色彩 和情感力度。
但是谢晋又有不同于第三代的强烈的艺术个性。早在$%&’年他就开始 了电影导演的艺术生涯,! 至今他仍然活跃在创作第一线,不断有力作问世。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导演生涯中,谢晋跨越了第三、第四、第五代,直至 又与新生的第六代导演同场竞技,他不是一个时时挺立潮头的人,但潮起潮 落,我们总能适时地发现他执着的身影。他一直坚守着某种艺术和观众都离 不开的东西,那就是他自己说的“对人生、对艺术的一种激情”,他把拍一! 谢晋从事电影导演工作始于$%&’年,先后在大同电影企业公司、长江影片公司、上海电影制片 厂任助理导演、副导演。$%(&年独立执导淮剧短片《蓝桥会》后升为导演。
部好的电影当作“导演一次生命的燃烧”,! 他的电影创作,总是“坚持走 真实的现实主义道路”," 以饱满的激情表现生活的本质。我想,之所以我 们不仅关注他的现在,而且还会回过头去,重新审视他十几多年前拍的一部 旧作 《芙蓉镇》,也许恰恰就是因为他这种不懈的坚守吧。
!"“我讨厌抄袭自己”:从小说到电影 电影《芙蓉镇》改编自古华的同名长篇小说,在改编《芙蓉镇》之前,谢晋已经成功改编过几部影响很大的小说,如《牧马人》(根据张贤亮小说《灵与肉》改编)、《高山下的花环》(根据李存葆同名小说改编)、《天云山传 奇》(根据鲁彦周同名小说改编)等,他摸索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改编经验, 按说改编《芙蓉镇》也尽可以轻车熟路一径走来。但是谢晋不是一个轻易满 足已有成就的艺术家,他十分欣赏毕加索的一句名言“我讨厌抄袭自己”, 他说 :“艺术需要更新,一味抄袭自己,拍十部、一百部,即使勤勤恳恳, 辛辛苦苦搞一辈子,从创作成果来看,也等于零”,他希望《芙蓉镇》在方 方面面“都比自己的过去有较大的进步和创新。”# 可见他是带着自觉的创 新意识投入到《芙蓉镇》的创作中去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即意味着风 险和痛苦,但是为了拍出经受得住时间和观众考验的传世之作,他用巴尔扎 克的“创新,不管在哪方面,那就是受尽煎熬”勉励自己,毅然选择了艺术 的冒险之旅。
令人惊讶的第一步是谢晋放弃了与自己配合默契的老搭档李准和鲁彦 周,而找来艺术观念和美学追求大异其趣的青年作家阿城作《芙蓉镇》的编 剧。但是不论谁来编剧,按照常规,构成原着“故事”的基本要素(时间、 地点、基本情节、人物关系以及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等)是不能轻率改易 的,因而我们看到,电影《芙蓉镇》讲述的仍是与小说中同样的故事,故事 的时间跨度没变(依旧是从!#$%年到!#&#年的十几年间),地点没变(还
是湘西的芙蓉镇),人物没变(维持了人物各自的身份、地位、主导性格、命运及人物间相互关系),故事的基本情节也没变,看一看影片的故事梗概,!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它与原着的基本情节是何等接近。
《芙蓉镇》剧本文本和片头编剧一项均署名谢晋和阿城二人合作,但我 感觉这并不是一次平等的合作,其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谢晋,或者说剧本 最终改成上述这个样子是阿城服从了谢晋的意见。谢晋说:“如何来拍《芙 蓉镇》,我以为不同的导演可以有不同的改编角度,也许成荫可能会从谷燕 山的角度来拍,而要阿城来搞的话也许会以王秋赦为中心来结构,而我则从 胡玉音的角度来结构开掘。”! 阿城不大讲究故事的戏剧性和主观情感的外 露,主张情节和主题的淡化,习惯于表现平淡故事背后深藏的文化寻根意识(就像他的代表作《棋王》一样),在阿城眼里,王秋赦(类似于《棋王》的 主人公王一生)比胡玉音更能作为反思民族文化心理的一个参照物,可以设 想,如果让他来写《芙蓉镇》,一定不会是我们见到的古华笔下的这篇《芙 蓉镇》。谢晋明知阿城的改编角度与自己不会一样,但还是坚持与其合作, 显然他是在有意寻求不同的改编切入角度,以加强剧本的层次感和立体性。 通过与年轻一代编剧的碰撞与沟通,剧本果然呈现出新的面貌,王秋赦、李 国香两人的戏增加了很多,两个形象也增色不少,从他们的角度开掘出不少 有新意的东西,这恰好弥补了谢晋以往影片的不足,正是谢晋请阿城合作的 初衷。但是谢晋不会让王、李二人喧宾夺主,凌驾于中心和线索人物胡玉音 之上。为胡玉音这样本来就多姿多彩的“命运女性”做戏是谢晋的强项,如 果只想把胡玉音塑造丰满了,他根本用不着阿城这样的编剧。所以阿城不无 深意地说:“从我个人来说,我是否定文学剧本的,其实电影说来说去就是 导演的艺术,《芙蓉镇》就是老谢的艺术。”" 不过,“老谢的艺术”中也能 看出阿城的影子,尤其是从王秋赦、李国香两人身上,阿城应该欣慰了。
谢晋觉得,仅有阿城的参与还不够,为进一步提高改编质量,他又郑重 地为影片改编组织了一个阵容强大的讨论会。讨论会于918年"月在长沙召开,与会者包括陈荒煤、古华、阿城、黄健中、李陀、董鼎山等人。这次讨论会论及的问题很多,并就一些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对后来影片的拍 摄产生了重大影响。
争论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发掘影片的主题。李陀认为《芙蓉镇》的改编 “应着重在文化层次的反省上,而不要仅仅停留在政治斗争的是非上”,并建 议“从研究中国文化心理结构入手,进而民族性格,进而再审视政治事件和 在中国发生的政治风云变化”,荒煤则认为“寻根”、“积淀”等说法无非是 历史经验的总结,从文化心理、民族性格或民族心理发掘作品的主题固然必 要,但是“今天这个时代的背景也不能忘掉,不要完全归到过去几千年来历 史形成的问题,任何个人命运的悲剧都是时代的悲剧⋯⋯历史和时代要结合 起来,不能单独从历史角度去考虑”。!" 年代中期是一个文化过热的时代,任何东西都得贴上文化的标签,对“文革”的检讨和反思也应“寻根”,找出其文化“积淀”。可问题是《芙蓉镇》这部小说本身非常朴实,它在十年 动乱的岁月里郁结而成,深广的忧愤和沉郁的激情催动了这个艺术胎儿的成 熟,古华自称是“严峻的乡村牧歌”。小说从湘南一个小镇上几个普通人物 在“文革”前后十几年命运的升沉变迁,从他们的个性不同程度的被扭曲、 被异化,来探讨极左思想的渊源,反思民族的历史,即作家所谓的“寓政治 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它不是简单的“伤痕 文学”,但也绝不故作高深,非要给这样的作品“寻根”,钩沉它的文化“积 淀”,难免不伦不类。所以讨论会上古华简单介绍完作品的创作经过,说了 下面一句话:“我认为文艺不要搞得那么玄、那么高,⋯⋯不能把文艺作品 拔得太高了。”谢晋的人生阅历、艺术观念与荒煤相近,艺术个性则接近古华,这使得 他不可能脱离时代的背景强加给古华的原着以空泛的文化内涵。但是他也没 有完全忽视李陀的意见,认为“应该从历史的高度、宏观的、反思的高度来 认识这段历史,总结产生这段历史的根源、土壤。它的近因和远因以及中国 长期封建思想、民族文化的劣根性等等”。!
人物问题也是讨论会上争论的一个焦点,它实质上是影片内涵争论的折 射和延伸。李陀的看法与阿城如出一辙,他认为:“《芙蓉镇》里的人物并不 是个个都为典型人物的画廊增添了新形象,如果有的话,我以为是三个人, 一个是王秋赦,一个是胡玉音,一个是秦癫子。”他特别分析了王秋赦这个 人物,荒煤则认为不能削弱“大兵”谷燕山这个形象,谢晋在吸取了他们建议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的主次地位排列了如下顺序:胡玉音、秦书田、王秋 赦、李国香、黎满庚、谷燕山,这种排序是比较合理的,它符合原着的精 神,也体现了谢晋本人对人物典型性的准确把握,下文分析人物时对此将作 详细论述。
关于风格的讨论比较活跃,李陀和荒煤首先在荒诞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李陀说:“我再读《芙蓉镇》,觉得这里有个好东西,就是古华很冷静地、不 动声色地写了中国这一段很荒诞的历史。如果对这个荒诞有所认识,我们就 可能有所突破。⋯⋯我们不必搞荒诞派,但可以借鉴”,“如果是个悲剧,其 中又有荒诞色彩,作为一种样式,那是很新鲜的”,荒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至于荒诞,实际上就是悲剧。你完全采取荒诞的形式,并不见得就能表现 出那个历史的深度,而且很多人接受不了。”黄健中和康濯对风格问题也发 表了各自的意见。黄健中说:“这部影片的格调应该是严肃的。人们看的时 候不会很活跃,而是比较沉的。笑起来的时候都是很酸楚的。⋯⋯这个电影 越写实,那些荒诞的东西就越荒诞。”康濯对此作了补充:“整部影片光沉重 是不够的。《芙蓉镇》的沉重下面应该还有心酸。”董鼎山:“说到《芙蓉镇》 的改编,第一点,谢晋应尽量避免伤感主义。”谢晋听了各方意见,表明了 自己的态度:“我想在处理这些戏时,悲剧色彩浓一点,带点荒诞因素。”但 他又说:“作品不能离开特定的历史条件,它应该符合那个历史的真实,不 能够去搞一些外加的荒诞。”
观众问题在讨论会上也被提了出来。黄健中、阿城、李陀等人希望打掉 谢晋“满脑子的观众观念”,荒煤则认为电影是大众化的艺术,不考虑观众 是不行的,诚如谢晋所言“观众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很复杂的 一个理论问题,本文不拟对此展开论述,但是我个人认为电影不是沙龙艺 术,电影是拍给广大观众看的,不能强求观众跟你走,非得适合你的艺术趣 味,只要不媚俗,电影导演心里多想着观众总没错。谢晋是视观众为上帝的 导演(对此他自谦为“俗了一点”),他说《芙蓉镇》拍出来后要有两亿观 众,不知这话为何吓了黄健中和阿城一跳,难道成熟和经典就一定意味着牺 牲观众吗?轻视观众和改造观众是否反映了一种居高临下的精英心态?李陀 的话很有代表性:“群众性是要分层次的,不能笼统地谈群众性,是两亿文 盲,几千万中学生,还是上千万的高级知识分子?⋯⋯如果说任何一部电影 都要两亿文盲看懂,⋯⋯那我们只好降低自己的水平。”《芙蓉镇》是两亿文盲都能看懂的,我初看该片时是几千万中学生中的一员,当时我为它激动, 现在我忝列于上千万高级知识分子之列,至今我仍然为它叫好,但我并不认 为《芙蓉镇》是一部降低了自己水平的低劣之作。
长沙讨论会论争激烈,换一个主见稍差的导演,在众说纷纭面前也许会 不知所措,主帅临阵最忌军心不稳,开拍前搞这么一个“小的老的在一起吵 吵闹闹”(荒煤语)的讨论会也是一次冒险。但谢晋要的就是方方面面的声 音,从不同的声音中他形成了自己的想法,讨论会上争论最多的三个问题, 即影片的内涵、影片的风格、观众问题在实际拍摄时都得以很好解决。比如 影片的主题,他认为不能简单地反映十年动乱,也不能只着重于一个政治主 题,而应力求内涵的深刻性、丰富性、立体化和多元化。具体处理影片的内 涵时,他从三个方面深入开掘,一是从人物方面挖掘,二是从环境、造型、 综合艺术提供的各种表现手段上开掘,三是从细节、道具、服装等各方面开 掘,总之,他是在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来为展现影片的主题服务。关于影片的 风格样式,他把影片的基调定为现实主义的悲剧,这是他影片的一贯风格, 但他又吸纳了李陀等人的意见,给这部悲剧加上了些许喜剧色彩和荒诞色 彩,并在影片的许多片断揉进了象征主义的因素,表现了谢晋对风格多样性 的追求。谢晋体会到李陀、黄健中等人提出观众问题的苦心是希望他拍出超 越时代、超越自我的经典之作,这促使他在拍《芙蓉镇》时有了强烈的使命 感、创新意识和巨片意识,它们与谢晋固有的“满脑子的观众观念”结合起 来,终于成就了《芙蓉镇》。
!"“把自己烧进去”:实现人的主题 人的主题永远是谢晋电影关注的焦点。他将《芙蓉镇》定为“震撼人心的”、“令人思考的”、“歌颂人性,歌颂人道主义,歌颂美好心灵,歌颂生命
搏斗的抒情悲剧”(见“导演阐述”)。实现人的主题无法靠理性的图解,它 只能凭激情的投入,因此谢晋拍片特别强调导演的激情,有人对此讥之为 “情感扩张主义”、“俗电影(好莱坞式)”、“煽情性”!,但是拍《芙蓉镇》 时,谢晋还是毫不讳言感情的作用:“我看小说是不大注重理性的,讲感情, 把自己烧进去。⋯⋯关于《芙蓉镇》,我自己也要烧进去,胡玉音当然是最! 朱大可:《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文汇报》#$%&年’月#%日。
重要的。”! 谢晋并不轻视理性,他请一些严肃的文化学者参加《芙蓉镇》 的改编讨论会,就体现了他对理性的重视,不过,在谢晋的艺术天平上,激 情永远重于理性。
胡玉音是《芙蓉镇》中谢晋倾注激情最多的形象。影片赋予她所有中国 农村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善良、勤劳、忍让、富于同情心。她对使她获得 新生的新社会、对党和人民军队充满朴素的阶级感情。她靠自己的双手创造 自己的生活,磨米豆腐“磨杆都捏小了,锅底都抓穿了”,她辛辛苦苦攒下 一笔钱,盖了新房,却被突如其来的运动剥夺了劳动果实,成了低人一等的 富农婆,老实巴交的丈夫黎桂桂承受不住巨大打击,含冤辞世,她又成了寡 妇。接踵而至的不幸几乎摧垮了她,她开始相信命运,把一切不幸都看成是 自己命里带来的,就在此时,秦书田患难之中的爱情和谷燕山的安慰给了她 精神力量,她开始觉醒和反抗,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牢牢记住秦书田的嘱 咐:“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从逆来顺受、相信命运到特殊形式的 反抗,影片深刻揭示了胡玉音从人性的压抑到生命的搏斗的动人心魄的历史。
影片着重揭示了胡玉音爱情的悲剧力量。她与黎满庚的初恋因为成分差 别没有成功,她与黎桂桂的结合只是一场违心的婚姻,当黎桂桂的爱逐渐将 她感化,她决心与丈夫走完一生的时候,丈夫又撒手而去。初恋的失败和第 一次婚姻的不幸已令人痛惜,与秦书田发生在“罪人”之间的爱情更是催人 泪下,这种爱从一开始就带有离经叛道的悲剧色彩,长期压抑的感情一旦爆 发,就表现为不可思议的狂热,影片毫不吝惜地连用几个场景渲染了这种近 乎疯狂的情爱:秦书田家(春、晨) 秦书田扫完街,悄悄拉着胡玉音闪进屋。(音乐) 两人一放下扫把,立即热烈地拥抱。他们象一对未经父老长者认可就偷情的年轻人,既时时感到胆战心惊,又觉得每分每妙都宝贵、甜蜜。只要在 一起,他们就搂抱着,发疯似地亲着,吻着。(化出) “胡记”老客栈内(秋、夜) 屋内没有点灯。床上,胡玉音和秦书田紧紧拥抱在一起。⋯⋯ 秦书田家(冬、晨)胡玉音、秦书田亲密地靠在床上。
胡玉音痴情地看着照片,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眼睛湿润了。她猛 一下紧紧地搂住秦书田,热烈地吻着他⋯⋯谢晋在“导演阐述”中要求拍这些场景时要倾注主创人员“最强烈、最 浓厚的人道主义感情”,也就是他说的“把自己烧进去”,观众怎能不被这种 生命的燃烧炙热!但在获得情感宣泄快感的同时,观众也在替他们担忧,害 怕这好不容易燃起的生命之火被暗夜吞没,果然,李国香得知专政对象还敢 结婚的消息后暴跳如雷,痛斥秦、胡二人“无法无天!蔑视无产阶级专政!” 一对患难夫妻因此被分别判处有期徒刑,秦书田坐牢,胡玉音身怀有孕,被 监外执行,肉体隔离了,灵魂仍然在一起,宣判会上,“秦书田、胡玉音面 对面,脸对脸,眼睛对眼睛,他们的心是相通的”,秦书田“活下去,像牲 口一样地活下去”的嘱咐变成了他们爱的信念和誓言,他们终于等到了重见 天日的那一天,十几年的相思和期待,凝成的却是相见的无言,谢晋确实是 把握感情尺度的高手,请看他对秦书田和胡玉音劫后重逢一场戏的处理:“胡记”老客栈屋内(秋、日) 胡玉音从暗中移到门口。水汽慢慢地飘出门。喜歌堂音乐起。 胡玉音扶住门框。
胡玉音顺着门框慢慢地坐下去。 秦书田扔下行李。 秦书田向胡玉音走去。
秦书田俯下身去,慢慢抱起胡玉音,进入房中。
除了画外那象征爱情的喜歌堂的音乐,久别重逢的整个场景空无一声, 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之中。这样的处理比抱头痛哭互诉 衷肠更有触动灵魂的情感力度。
团圆的结局为胡玉音的心灵史、性格史暂时画上了句号,但她独特命运 留给观众的思索却并没有随之结束。
秦书田是谢晋倾情刻画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形象。表面上他麻木不仁、自 轻自贱、玩世不恭,这只是他在特殊岁月里生存下去的保护伞,实际上他真 诚、正直、勇敢、坚毅,内心深处充满了对生活的挚爱,这种爱的深沉表现 在当生活欺骗了他,他仍然达观地坚信生活。谢晋两次让人物自己直接表达 这种不屈的生活信念,一次是谷燕山醉酒骂街时,秦书田对胡玉音说:“人 心不死啊!”另一次就是被判刑时他对胡玉音说的:“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 活下去!”像秦书田一样,从苦难中寻找欢乐的含泪的笑是一部分知识分子 在“文革”中精神生态的真实写照,在这个意义上,秦书田的形象具有很强 的典型性和启示意义。
对胡玉音的爱情体现了秦书田身上人性的闪光。他对一个富农婆、一个 寡妇的最初关心和帮助,与其说是出于爱情,不如说是出于道义。在自身承 受巨大不幸的时候,他仍向更弱者伸出了援助之手,这使秦书田的形象更为 真实动人。之所以真实动人,是因为它不是导演强加于生活,而是从人物的 命运中真实地、形象地、自然地表现出来的。
有爱就有憎,王秋赦和李国香是谢晋怀着复杂感情塑造的两个让观众憎 恶的人物形象。王秋赦是一个流氓无产者、懒汉和寄生虫的典型,谢晋说他 的身边就有王秋赦这种人,所以塑造起来入木三分。其人解放前靠跑大祠堂 吃活饭,养成一身流氓无产者的恶习,解放后因吃到了“穷”的甜头而继续 其好逸恶劳的生涯。“左”的路线的推行为王秋赦的发迹创造了条件,害群 之马一跃成为芙蓉镇的运动骨干,荒唐路线的荒唐产物一经出现便带有极大 的破坏性,芙蓉镇就是被他和李国香之流搅了个鸡犬不宁。李国香作为 “左”的路线在芙蓉镇的代言人,她与王秋赦的勾结是互为需要的,但在相 互利用的关系中,王秋赦居于从属的地位,他是被人利用的“天真的坏蛋”(阿城语),而李国香则有支配一切的权利欲望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变态心 理,这个“女阴谋家”的破坏性更强。影片展示的两人各自不同的结局也是 发人深省的,王秋赦发疯后在芙蓉镇街上幽灵般的呼叫成了一个时代的尾 音,而李国香则找到了新的靠山,今后她会作何表演更值得善良人们的警惕。
小说《芙蓉镇》在写王秋赦和李国香这两个人物的时候显得简单了一些,比较概念化。谢晋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他在塑造这两个人物时十分重 视克服脸谱化的毛病,注重抓人物的复杂性,而不用原始的评论人物的方 式 好人、坏人来给人物贴标签。他在“导演阐述”中指出:王秋赦“也 是一个非常可悲的人物”,对待李国香,“影片不准备过多地在生活作风上丑 化她,她也是个人,⋯⋯不要让观众单纯地去恨她。⋯⋯观众对她的感情也 是复杂的,感到她也是可悲的。”这都体现了谢晋塑造人物的高标准,看完 影片后,我们感觉王秋赦和李国香的个人命运与社会风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 的,他们都是时代的产物又都程度不同地代表着一种社会势力,但却决不是 概念化的空洞的偶像,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属性都是通过人物的鲜明的、独 特的个性来加以表现。看了他们的所作所为,观众对这两个人物确实是一种 悲恨交织的感情。
谢晋同样没有忽视对相对次要人物的雕琢,黎满庚在政治和情感立场冲 突中的内心煎熬,谷燕山在政治旋涡中的矛盾彷徨,乃至五爪辣的泼辣和黎 桂桂的懦弱,都因为真实和对人性的深入开掘而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 灭的印象。
文学是“人学”,电影也应是“人学”,是揭示人伦、开掘人性、展现人 情、打动人心的艺术,《芙蓉镇》的价值,正在于谢晋对“人”的主题的成 功把握。
!"“老谢的艺术”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批评家们对“谢晋模式”颇多微辞,有没有所谓的“谢晋模式”是一个迄今没有定论的问题,谢晋自己不承认有,我认为即使有这一说,也无非是
对谢晋电影内涵和风格的一种空泛的否定性价值判断,根本不是对谢晋导演 艺术特点的科学总结。我无意也无力用“模式”去全面概括谢晋的电影,但 透过《芙蓉镇》,我们确实能够发现谢晋导演艺术上的一些共同特点,我们 姑且借用阿城的话,把这些特点称之为“老谢的艺术”。
就在《芙蓉镇》拍摄期间,学术界开始了关于“谢晋模式”的大讨论。
#$年代中期,电影界引进了一系列西方的时髦理论,电影创作实践中也出 现了许多探索不同风格的影片,于是一些人发起这场讨论,旨在向仍然固守 现实主义阵地的“谢晋模式”挑战。反观这场讨论的宏观文化背景,它实质 上是当时“现实主义陈旧论”、“现实主义深化(拓宽)论”、“马列文论过时论”等文艺思潮在电影理论界的反映。面对五花八门的理论和人们的批评, “谢晋的态度是‘八面来风,自己掌舵’,你说你的,我拍我的,⋯⋯坚定不 移地走自己的艺术之路”,! 也就是一如既往地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现实主义是谢晋电影的一贯原则和最大特色,从《女篮!号》到《鸦片 战争》,无不贯穿着现实主义的精神,谢晋认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应该通过他的影片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言”,因此他的 电影总是涉及当时极敏感的社会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反右问题、封建特权 问题、“文革”问题等等,《芙蓉镇》涉及的就是对“文革”的反思。现实主 义要求鲜明的时代内容,寓教于乐的写实主义,强调情节、性格和感情力 度,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等等。《芙蓉镇》试图拓宽现实主义的路子(比如 搀入轻微的荒诞、喜剧色彩和象征主义因素),但其基本风骨仍然“主要是 现实主义的”(“导演阐述”)。
经典的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原则并没有过时,它仍然是真实地“再现典 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芙蓉镇》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已在上文加以分析,下 面主要探讨影片对典型环境的刻意营造。
为了找到原着提供的典型环境,摄制组的足迹踏遍了湘西南的几十个 县,最终确定以湖南永顺县的王村镇作为人物的生存空间。在这个古老的小 山镇上,剧组“制作”了不少历史的遗迹:古路亭、古门楼、碑亭、牌坊、 古墓碑等等,借以传递某种历史的信息和岁月流逝的沉积感、苍茫感。胡记 老客栈与王秋赦的吊脚楼是展开故事的主要场景,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 一种可触摸的真实感,整个布景既有“整体的宏伟磅礴”,又有“局部的谨 严精细”,从而“造成鲜明的两极,使人获得一个统一的、极端‘广大’和 极端‘精致’的印象”。"
典型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仅有自然环境的真实是不 够的,还必须有社会环境的真实,《芙蓉镇》的社会环境就是“文革”的特 殊环境,它必须符合“文革”的历史真实。影片的时间跨度很长,人物活动 的环境随着生活的自然流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全片环境的变化分为四个层次:"#$%年店铺纷杂,人群拥挤、市场繁荣;"#$& 年“四清”运动开始,
对联换上“走大寨道路,举大寨红旗”等,在街上设置检举箱,时而可见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等小标语,店面半掩,冷冷清清;“文革”开始 后,店面关闭,“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等大幅标语随处可见,木板店面上半 段则是满街的大字报。!"#"年出现红海洋,“忠”字台、向日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出现一片繁荣景象,但是还保留着极“左”路线扫荡后的痕迹(隐约可见的大标语和语录牌)。谢晋特别强调了环境前后变化中出现的 几个对比:一是美丽的芙蓉镇跟黑暗的、恐怖的芙蓉镇的对比;另一个是热 闹的、亲切的、和谐的芙蓉镇和僵化的、死板的芙蓉镇的对比;第三是新屋 和吊脚楼的对比(歪斜与气派、黑暗与明亮、旧与新、零乱与整齐、肮脏和 清洁)。典型环境既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也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场所,人物命 运经历的场所,在变化和对比中营造典型环境的真实,使得典型人物性格的 形成和命运的经历也具备了自然流畅的真实性。
实现“真实地再现”,说来容易,实际拍摄起来却相当繁难。谢晋在《芙蓉镇》的拍摄中首次尝试大规模地使用分场景的形式拍摄影片,即打破 传统的分镜头式拍摄,事先不分镜头,或不把镜头分死,而用分场景,使用 多台摄影机从不同角度同时拍摄。目的是为了使演员的表演不受分镜头剧本 的限制和摄影机的影响,以便让演员更好地进入角色,使影片看不出演员故 意表演的痕迹及人为的构图画面,一切更接近生活,“在分场景的基础上, 采取多轮次和反复的拍摄方法来解决这一矛盾。即将一场戏分成若干个段落 来拍。每一个段落先用两台摄影机拍摄一次,然后让演员将这段内容重演一 遍,两台机器变换角度再拍一次”!,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角度和景别反复 拍摄三到四次,《芙蓉镇》约有$%&左右的场景是双机多轮次反复拍摄的,最后拍出的样片(素材)足有$%余本,约’万多英尺,在没有完整的分镜头剧本为依据的情况下,要将大量的素材编剪成一部较完整的影片,这给影 片的剪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角度不同、画面大小不一的同内容的每条 样片要反复地看,仔细推敲,如何取舍,如何匹配,怎样衔接,必须分场明 确。”" 比如胡玉音快生孩子一场戏,拍摄时先用双机从头至尾拍一遍,再让演员完整地重演一次,双机变换角度又拍一遍。同时用单机补拍了胡玉音在床上喊叫打滚的从中近景推成特写的镜头,还拍了谷燕山离开胡玉音走出 门的全景。出门后不马上接风雪拦车,再把镜头回到胡玉音的身上,她继续 在打颤、喘气。谷出门后,镜头切入到胡玉音满脸汗珠、嘴唇在颤抖的画 面,又接一个隆起的大肚子摇到她的脸部的特写,她继续喘气,声音越来越 弱,然后接谷拦车。剪辑不单是作为转换场景的联结手段,而进一步担当起 推动情节、营造氛围和展示人物心理等多方面的功能。不断转换场景使情节 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
谈《芙蓉镇》的现实主义特色不能比提及它的细节运用。恰到好处的细 节对塑造典型人物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谢晋特别擅长运用一些很小的道具 进行细节刻画,为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服务。比如一面锣,王秋赦出场时 敲着它通知开会,威风八面,响亮的开场预示了他将是个不安分的闹事分 子,经过一番折腾,出场的锣声犹在耳际,终场的锣声再次响起,却是锣已 破,人已疯,锣声折射的是人物命运的升沉起伏;比如一扇磨,影片出场的 第一声由胡玉音转动着它发出,它转动,给胡玉音带来财富,它停转蒙上灰 尘,胡玉音也含冤蒙屈,胡玉音给秦书田做米豆腐时它再次慢慢转动,主人 重见天日,它转动得更加欢快,石磨转动的是主人命运的悲欢离合;比如两 把扫把,起初它们是各自主人不幸遭际的见证,终于有一天,这两把原来按 不同轨迹分头运行的扫把摆到了一起,扫把见证的是主人患难与共的爱情⋯⋯于细微处见功夫,似是不起眼的道具和漫不经心的细节,谢晋运用起来 就给人一种点铁成金的独特感受。
余秋雨说:“评论谢晋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因为他早已成为当代中国 人集体审美历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确,潜移默化的感情浸染往往是难以 作出清晰的理性分析的,但是我们不应放弃努力,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我们 是伴随着谢晋的电影成长起来的!
网载 2015-06-05 23:18:21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