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迷宫 The Maze Runner 动作/悬疑/科幻

>>>  自由思想未来视角—精彩影視選  >>> 簡體     傳統

片改编自詹姆斯·达什纳撰写的同名反乌托邦科幻小说三部曲的第一本。讲述了一个叫托马斯的男孩在电梯中醒来,他发现自己失忆了,除了名字什么都记不得。当电梯打开,他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林间空地”( The Glade)。这里四周被高大的石头墙包围着,墙外有一群巨大的怪兽威胁着墙内人们的生命。墙内住着50位男孩,他们都被困在了绵延不绝的迷宫森林当中。一天,电梯为他们送来了一个女孩特雷莎,她是来到“林间空地”的第一个女孩。此后,迷宫逐渐开始发生变化,一切都陷入了混乱中,托马斯和特雷莎决定一起走上破解迷宫之路,找出迷宫背后令人不寒而栗的秘密。

 

分享

宫行者》讲述了男孩托马斯(Dylan O’Brien 饰演)醒来时发现自己身处一个由巨石组成的巨大迷宫Glade中,他只记得自己的名字,其他一切记忆全都失去了。和他一样在这个迷宫中的还有一些孩子,他们也同样不记得自己是怎么到这里的。每天早晨迷宫的大门会被打开,而到了晚上就会关闭,迷宫中有一种可怕生物叫做Grievers。每隔三十天,就会有一个新的男孩到来,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托马斯之后来的却是个女孩,她带来了令人惊讶的讯息:只有托马斯才能带领大家走出迷宫,而前提是托马斯必须首先解开埋藏在他记忆深处的黑暗秘密。                        

移动迷宫( 2014 )

《移动迷宫》:打不破的模式,走不出的困境 / 史歌

影原名叫做 MazeRunner,其实直译成迷宫行者,笔者觉得更为直观和贴切。翻译成移动迷宫虽然没有什么不好,毕竟本片的主要道具就是一个会“移动”的迷宫,但是“移动”一词具有些许欺骗性,观众会觉得本片就是纯粹讲述迷宫场景中的密室逃脱的惊悚影片从而被骗进影院。更为重要的是,移动迷宫这个标题,改变了电影原名中的主体,也掩盖了原片名中的隐含比喻。

迷宫行者,重点在于“行者”。从电影中来说,他们是被精心选召出来的实验对象,就如同《安德的游戏》中那群地球上最具天赋和智力的孩子。主角一众人,是未来的希望,必须要通过层层选择和培养,最后脱颖而出几个能够但当重任之人。而迷宫,则是这群行者的实验场所,选拔项目。不可否认,迷宫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这群主角,确实是住在一个迷宫的中心,他们必须要想尽办法从迷宫中逃生。但仅有表象是不够的,迷宫一词具有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代表着一种逆境、困境——不仅仅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周遭环境,也是一个人的心理环境。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实验场地A的游戏规则:每一个月都会有一个人被送入场地,并有一些基本的物资,而他们的最终目的,则是要逃脱这个迷宫。那么从孤独恐惧却积极求生的第一个人,到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中央场地,一个微型社会就会形成。随之而来的还有约束这个社会的种种规则。然而我们能看到,由于个体间的差异,这群人也渐渐形成了两个群体:行者和非行者——这代表着,想要逃走和安于现状的人。两个没有明确政见偏向的人成为了首领,群众议会也在行使着权力。

仔细想想,安于现状的人越来越多也是无可厚非,而右派——他们过于保守,害怕改变,最后阻止改变——的出现更是顺理成章,毕竟经历了三年的探索却没有发现任何出路,这无疑给人的打击是巨大的。即使领袖没有向群众公布已经摸清迷宫整体结构布局这个消息,是为了让大家保持对逃脱的希望,但看不见的希望在煽动性的话语面前总是不堪一击,不是么?

于是为了打破左派和右派的对立僵局,一个不安分、好奇心极重、不稳定因素的主角进入,无疑是带来变革的最佳契机。只是,除了人为引领变革之外,受外力影响而朝相反方向变革也是历史常态。这就是作为最后一个进入迷宫的人的女主角的进入:她一来就说出了男主角的名字,并且带来了两支能够解除病毒且能让人记忆恢复的药剂——忘了提一句,每一个进入者都被抹去了记忆,他们只会在进入几天后想起自己的名字,除此之外一无所知。男主角加入后的种种事件以及用过药剂的人的记忆碎片都让很多人对男主角产生了怀疑,也加剧了右派的夺权工作。此时,一场变革即将诞生,要么朝左,要么朝右。

结局可想而知,无需笔者多言。

可以看见,《移动迷宫》和《饥饿游戏》与《分歧者》一样,都是具有反乌托邦色彩的青少年畅销科幻文学改编。只不过,这些作品虽然具有反乌托邦的世界设定,却没有在这方面进行过多的探讨和描述,毕竟都不是严肃的题材,也不是核心读物。不过这三者都具有相同的模式:表面稳定的社会,叛逆的主角,革命,尤其是移动迷宫和饥饿游戏——二者都有一场游戏般的生存考验。

虽然在内容上不及《饥饿游戏》深刻,但是本片还是有诸多亮点:比如节奏,相比起饥饿游戏的大段铺垫,本片可以用直入正题来形容。没有太多的废话,简要介绍众角色,交代主角的处境,并引入角色间的矛盾冲突,就进入走迷宫的观众最想看见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影片不断抛出线索来加深大家的猜测与思考,这样反倒有助于观众耐心观看影片。直到最后,当主角一众走出迷宫,电影才将真相公之于众,观众们或“原来竟然是这样”或“早就猜到会是这样”。总之,比起那可能会令人昏昏欲睡的长篇铺垫,这样直截了当也许更好。

一提起青少年作品,笔者最先想到的就是日本漫画,很大程度上,主角都是青少年。为什么大家都喜欢以少年人作为主角来讲述故事呢?我想大概是因为少年人都热血方刚,朝气蓬勃,他们代表了一种潜力,他们能够更好的成长。更主要的是,少年人大都思维活跃,不守成规。而且这些书籍,也符合北美青少年政治文化,表达初出茅庐的少年人们对政治的关心和对社会地位的需求。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内,这群小鲜肉们势必会全面攻占世界大银幕。

其实笔者想小小吐槽一下电影中迷宫的创意。本以为会是一个完全随机的迷宫,因为完全随机或者近似随机则会让迷宫的每一次改变都无据可循,闯关者必须临场决策,这样的迷宫逃脱才会非常精彩。没想到却有模式可循,这大概是为了给最后的解密提供线索。不过站在片中人物的角度来想,这种模式固定只需时间就能摸清的迷宫,却在三年之后仍然无人通关,对希望的打击和精神的摧残远比一个完全随机早就知道无法破局的迷宫来的巨大。尤其是还存在安于现状害怕变革的右派的阻挠,使得那个表面稳定的社会直到主角的进入才真正产生革命,直到三年后,人们才真正想要逃脱升天。

当然了,这场迷宫逃脱只是实验的一部分,之后,还会有更多更狠的迷宫等待着主角们。甚至笔者可以说,只要创意足够,能设计出多少个迷宫,这电影就能再拍多少部。

 


网载 2015-06-01 23:05:08

[新一篇] 獨處一室的人,請一定不要聽文中介紹的歌曲

[舊一篇] 《銀河護衛隊》(Guardians of the Galaxy)2014年超級英雄電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