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創業先鋒 眾人拾柴火焰高 >>> | 簡體 傳統 |
前言
前面的文章(阅读原文查看前篇)收到一些好评,但其实我很想说,我跟你们都一样,甚至还比你们。我没有什么成功的经历,没有合理地安排过职业规划,连半桶金都没捞过的进城务工三无人员。虽然见过很多屌丝逆袭的案例,我有的,只是那些想起来让人遗憾的挫败经验,还有很普通的上班、做产品、没把事情做好对不起股东、没时间陪家人等说起来鸡毛蒜皮的心得。理想很fancy,现实很bitchy。
如果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我猜想或许你对创业认知也会更成熟,如此而已。正因为这些过去,因此我才能分得清楚对我而言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从那些失败经验中,我逐渐明白自己的能力范围在哪里,我也知道哪些事情不该做,哪些事情应该努力追求。所以现在的我,只做我认为可以,同时也能造就别人,让别人过得更好的事。
创业的领域里没有专家,残酷一点说大概也只有赢家与输家,如果以赚钱这件事去定义的话;然而我更宁可相信,创业里的赢家其实不是最赚钱的人,而是那个可以提升更多人美好生活的人,是那些愿意去解决别人问题的人,是那些懂得先投入、付出心血,为他人种树,让后人乘凉的人。
我认为最伟大的创业者,不是Steve Jobs 挑战了音乐、电信、电脑、手机、出版等行业并且获致巨大的成功,也不是Elon Musk 一次挑战电动车、太阳能、太空飞行三个产业。 最伟大的创业者,是挑战社会体制、改变国家命运的革命者。
交流
除非你已经修炼成精,不然按理说,你的任何情绪,大概都会被真正的高手看出。一般人,尤其是年轻人,克制不了自己的脾气,情绪容易写在脸上,也许你不觉得怎样,但这很可能会成为阻碍你成功的问题所在。
有个团队的负责任曾经跑来找我,拿做好的产品demo给我看,一款不太主流的游戏类型,希望我能给他一些建议。其实我对那种游戏类型毫无感觉,只是他应该是觉得对我有信任感,所以才来。
试玩一会,算是及格,虽然没有令我惊艳,而表现也算中规中矩,没有非常特别吸引人,但应该也不至于完全没人想尝试看看。但人物动作,那还真不是普通的惨不忍睹,连我这个美术外行都觉得实在不太靠谱。我问说这动作谁做的,他当然就很大方地承认是团队里他认为非常强的一位美术做的,为了不伤害他,于是我只能很冷静而沉着地告诉他说:“嗯~产品还可以。”接着我们花了一点时间讨论产品定位的问题,用户的问题,系统的问题,美术的问题……至于玩法方面,其实我不是不愿意分享,只是我对于实在不太了解的领域不敢很肯定地给予建议,毕竟没把握的东西我不太敢说。
不过这还不是最要紧的,事实上从头到尾最困扰我的是,明明东西真的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但我其实是用很委婉、很委婉、很委婉的方式给予对方意见。所以我脑子里还有很多想说的,却不好意思直白地说,希望能用“启发”的方式告诉对方,让他能自己听懂。然而我耗了一下午,却发现一点效果也没有。
后来我突然发现,他似乎只是来找人“认同”他所做的事情,而不是真的来寻求协助。因为有几个观点与他做的东西有些冲突,他只是急忙着解释甚至是争辩,而不是静下心来听我说话。既然是这样,老实说我也只想尽快结束这场会面,以避免引起更多不必要的误解与不快。
于是我看了看时间,接着礼貌性的开口说:“不然我们今天先这样好了,因为我可能需要多了解一点这类产品的市场。”然后作势收拾东西,准备起身走人。
正常来讲,当释出想离开的信号时,拜访者往往会知趣地哈哈一下然后就离开,却没想到他居然回我说:“我发现你好像有点心不在焉,如果有要忙其他事情可以先去没关系,我明天再问你好了。”
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从他的眼神跟语气察觉到他的不愉快。最后这句话显然不是礼貌性的体贴,而是抱怨。
好吧,耗了一下午,本来已经有点累了,讲了半天主要也是他的争辩,彼此没太多交集,现在被这么一说,好像还是我的问题,于是我也有点烦躁,心想既然你这么想知道我真实的想法,那我就直白地告诉你吧。
“其实,”虽然是已经决定直白的说,但我还是坚持礼貌性的说话方式:“第一,我认为你的产品中规中矩,没有太突出的特色,这应该是要加强的点;第二,你的美术也需要加强,建议你还是找专业的人去做,每个专业领域都有各自的门道;最后,我认为你距离实际的创业,还有一段距离,你目前唯一有的就是这个产品而已,但如果跟市面上的对手比较,我觉得还有很大落差,因此建议你先把东西做得更精致,再谈市场会比较有意义。”
当我说完,我就知道不妙了。因为他的脸一阵青一阵白,两端嘴角不自觉向下,肌肉紧绷,眉头深锁,两只眼睛还直愣愣地看着我。当下我想,假设桌上有刀,大概我要变成小苹果了吧。
我们两人静默了大概约有一世纪这么长(好吧,实际上是五秒钟),接着他缓缓开口问说:“大哥,你刚刚为什么都没有直接告诉我?”我心想:“唉,明明我都已经暗示得如此明白,是你没听懂啊……”可是我实际回应他的却是:“恩,可能我刚刚的确有点恍神吧,但想说下次不知道何时有机会见面,所以还是先给你一些比较具体的意见。”最后我还是宁可让他觉得错在我,不希望让他有不愉快的感觉离开。
然后我思考着,到底是我真的暗示的不够清楚,还是他没听懂我的暗示(其实有些话都已经算是很明白了)?而遇到这样的年轻人,我是应该很直白的去说,还是要维持现在这个样子?
就是这件事,让我很想告诉年轻的创业朋友们,有时当你去求教别人的时候,态度越谦虚,而且是要真心诚意希望对方给你真实意见的话,你就要能真的表现出认真听取的态度,而不是争辩、找借口替自己解释。理性讨论当然没问题,但绝对不要让你的情绪凌驾你今天的目的,更不要为了面子和对方起冲突。
正常来说,会给你意见的人,除非本来就是直肠子,不然多半都会维持一定的礼貌跟你说话。对方态度有礼貌、低调、柔和,不一定代表他的立场或看法不坚定,或许他就像我一样,只是不好意思跟你说的太明白,担心伤害你的自尊,希望维持会面愉快的气氛才会这样。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讲,成熟的人就是能听得懂别人说话背后的含义,同样一句话,不懂的人只看到表面,懂的人会听得出门道。这等本事,会随着你的年纪增长,或者历练越多而变得敏锐,当然也有人是一辈子迟钝的,那大概就不适合创业,职场上也可能因此出不了头。
因此,当你要去求见他人给予指点的时候,你应该要明确让对方知道你不怕听到真话,而你的修养也要的确能达到你自己说的样子,不能口中说不介意,结果对方真的说话直接一点,你火气就上来,那可能不止双方会不欢而散,你从此再也得不到人家真心的指教。如果是这样,那会是你创业路上最大的损失阿。
虽然是很简单的道理,不过实际上的观察好像不是这么一回事。我知道很多正面教育都会告诉你要看重自己,别妄自菲薄,但很多人都误用了这样的观念,于是膨胀成自己很厉害,自己一定行,于是出现了失控的正向思考,执迷不悟还听不进劝,那就有点糟糕。
当你把自己看得小一点,别人自然相对变大了,如此你就能看清楚别人的长处,虚心向他人求教。那种态度是真诚的,是出于自然的,而不是假装求教却心里不以为然;与人交往会更自在,因为你只是忠诚的做你自己,而不是一个硬撑的自己。
最后,如果你想让对方给你中肯的建议,你得先让自己的内心有空间才行,就像满满的水杯无法装入任何东西,你也可能因此失去那些宝贵的意见,让自己白白浪费青春年华。如此,创业带给你的可能不是美好,而是糟糕的遗憾与回忆。
理论
直白地说,创业这回事如果没有实际亲身参与过,你真的很难体会一些事。所谓的亲身参与,不是只参加个团队敲敲边鼓,而是扛起压力、面对资金缺口、面对伙伴挑战与质疑、处理客户抱怨、解决合作方的不稳定,体会过痛苦、挫折、惊慌失措,你才真正算是创业过。
传统行业许多大老板在接受采访时,你问他们怎么成功的,他往往很难告诉你一套逻辑。最主要是因为许多老板都不尽然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或许聪明、精巧、商业敏锐度高,然而他们通常无法给你一套完整论述,教你如何迈向成功。
如果你有机会和他们聊天,你会发现他们的思考经常是片段的、破碎的,而且跳闪很快,如果你不小心恍神一下,可能就跟不上他的思考脉络。但这不是他们的错,因为他们往往是实践出真知,所以他可以跟你分享很多经验以及他遇过的故事,但无法给你一个完整而论述清晰的架构。
反过来说,这就是理论家的专长了。台面上许多专家对于创业、创新、管理、营销,经常可以侃侃而谈,他们拥有相当优异的资历或学历,和无数团队打过交道,也有些人在大公司担任顾问,见识过大手笔的操作方式,而他们的专长就是归纳整理,推出一套论述,并且有相当清楚的理论架构,旁征博引,让人如痴如醉。
只是毛病正好跟实业家颠倒,纵然理论、架构再怎么清晰,论述如何完整而周延,这些东西往往只能带给你“启发思考”,却不见得能实际解决你的问题。多数的理论,是从研究成功案例的英雄事迹而来,比较容易从既有的基础上找出方向,但如果是从无到有的创业经验,相关的经验与论述往往付之阙如。
简言之,创业家是实际上场投球的人,而教授们比较像是球队的顾问或经理。投球的人是直接面对打击者的对决,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抗压性,去面对每一球的选择,可能造成什么结果;但是球队顾问经常可以纵观全局,知道如何管理球队,却不会知道该怎么投球。于是这天平的两端呈现了有趣的现象,一个很能做,一个很能说,但中间却形成了一个落差,是外人无法窥探的奥秘之处。
如果你没有一定程度的创业经历,就算一个成功的高人、前辈在你面前传授成功心法与经验,你也听不出他的想法有多强大,多宝贵,甚至你会觉得这些道理我都听过了,老生常谈、陈腔滥调,那可能就与成功之道失之交臂。这就是鸡汤的由来。
所以许多大老板去上EMBA,是真正获得教学相长的层次。老板们从教学中获得“语言”,开始懂得如何将自己会的东西,用完整的方式论述出来;而教授们则从老板的实务经验获得印证,对照他所学的架构与理论基础,逐渐明白理论与实务之间的差距,以缩小他在对外谈论架构时,该释放出多少分寸,让人听得懂,也能做得到。
这就是为什么,市面上创业家的成功故事很多,成功学理论也很多,但理论结合实际的书总是很少。这种困境,是因为实业家往往会做但说不出,理论家们通常会说不会做,要找到两者兼有的人并不是容易的事。
能提出完整论述,是一种学问;能有强大的执行力,也是一种学问。身为创业者,应该朝向这两个方向努力学习,好让你宝贵的实务经验能传承下去,也让你能透过大师们的眼光,拥有更高更远的视野。
勇气
有的人,永远在“准备”创业,等待在公司中分到一杯羹,衣食无忧之后再开始尝试是否有获得更多回报的可能。可是对于多数人而言,如今我们的发展,我们的薪资,我们的生活,却已经佝偻到令人感到可悲的窘境。
画下一个大饼,维持着超长的工时和偏低的薪水,然而真正产品大卖,曾经允诺的分红不再被老板提起。这种现象已是司空见惯,产业变化快、人员不忠诚、竞争不正当,固然是重要的因素,然而会产生这一切问题的根源,是由于我们的投机心态所导致的恶果。
为什么把青春献给了老板,却无论成败收获相差无几?当然有问题,但为什么我们无法改变?很简单,因为当别人在抗议薪资不公的时候,你没有发出声音;你在等待别人浴血抗争成功,然后盼望某天能坐享其成;公司有不公平的劳资关系,有同仁因此被扫地出门,你没有鼓起勇气尝试挽救什么,只知道如果你做了也会拥有一样的下场。
投机心态在于,我们不团结,同时没有策略性的方式去达成我们想要的劳资关系与生活水平。我们只是默默的期待环境会自动改变,如果你不曾声援发声的兄弟们,站在资方的角度自我洗脑,却期待有一天你能从公司获得好处,那你就是投机者。
我想说的重点不是要你去签合同、打官司,而是“不要被动的期待结果”,因为所有改善,都是靠主动争取、积极争取而来,并不是自然而然就会有所改变。有的公司传授狼性的同时,却深深地移植着奴性。因为我们总习惯于被动接受指令,对自己的立场不坚定,把问题归到“社会就是这样”。无论这根源于什么问题,这都已经衍生出太多令人难以接受的结局。
这种局面不仅仅是因为不诚信,而且是因为安逸。老人的安逸是为了巩固既得利益,资源不愿抛出,权力不愿下放,而年轻人的安逸则是为了混口饭吃、明哲保身,只求自己有份好工作,其他人的死活与我无关。某种程度上,老人安逸尚可理解,但年轻人本该是进步的原动力,却往往不敢为心中的理想发声,不敢为困境做出牺牲与改变,当多数人都得过且过之下,苦果当然就只能由我们自己承担。
老板吃独食,你还傻傻为他卖命数十年;你牺牲与家人、亲友相聚的时间,牺牲健康与睡眠,牺牲自己的兴趣与热情,工作数十年后回头看,什么也没留下,房子买不起,婚也不敢结,孩子不敢生。这是什么生活?什么人生?可你是否还抱持着投机心态被动期待自己是得到好处的一员?你有真正为自己或为那些想改变的同事发声过吗?还是每天“日出而息、日落而作”?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大多数过来人都会选择创业,而因为有一些创业者成功,更加让老板们有恃无恐,心想“我这也算是在锻炼你们”。只有极少数人敢在网上跳出来吐槽,结果多数人不仅没有力挺,反而还有很多人觉得内心平衡,“我没成也无所谓嘛,反正做成了也那样。”再不就是成为一个唱衰者,奚落那些尝试改变的人,沉醉在自己安逸的职场地位与生活现况。
投机的屌丝们,只想坐享其成,被动等待好运降临,不敢争取、不想抵抗、不愿反省,自然就什么都无法改变。爱因斯坦曾说:“重复一样的事,却期待不一样的结果,可以说是一种神经病。”
纵然我清楚许多现况你我个人都无法改变,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每一个微小的力量。至少,你可以先改变自己的思想与行动,不是吗?
尤其是,当你选择了创业这条路,你放弃的不是在大公司上班的薪水,而是被制度豢养、被老板管理的习惯,还有那些框架与束缚,更重要是,你是否有选择了一条“更好”的路,是否为了自己、为了团队、为了创业,而成为“更好”的人? 你做了主人之后是否会比之前的主人更狠?
如果你曾在职场或创业中受伤,我明白那是将单纯带入社会第一个会面对的挫折。但请你不要因此绝望,或者反过来成为那种逼迫他人的人。一个人是否能发挥影响力,跟他的成就无关,而是跟他的为人有密切关系。创业不是慈善,不是救济,但也绝对不是剥削、坑骗,或者有钱赚就好的贪婪游戏,更不是靠着虚张声势,哄骗投资人、团队与用户。当你能在这些层层迷思中维持自己的初衷,坚定自己的价值主张,你终将赢得他人的尊敬,同时启发更多人,这才会是激励人心的故事,关于勇气的故事。
泡沫
全都是泡沫,那只一刹的花火。你所有承诺,全部都太脆弱。
苏联成功发射载人火箭后,各国忙着招考太空人。主考官问来应征的人:要多少待遇才肯来参加这次有险的太空飞行?
德国人说:“我要3000美元,1000给老婆,1000作购屋基金,1000留着自己用。”
犹太人说:“我要5000美元,1000给你,1000给我,剩下3000,我要用来聘请德国人去开太空船。”
尽管移动游戏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随着今年游戏CP方面的天使投资趋紧,普通团队拿到初创资金的难度正在加大。于是乎很多中介式操作手法愈演愈烈,譬如要股份的融资中介、产品顾问、渠道代表;帮找代理方的发行中介、内部推手、二道贩子。
进入创新工场以来,随着对创业这件事越来越理解,观察这么多的创业者与团队之后,我越来越同意,创业的成败与否,不是因为外在环境或商业机会,而是关于人格特质与资源掌握。当然,发展起来之后,也必须要随着商业模式转换和团队规模扩大而不断成长。
创业团队的领导者,最重要的两项工作就是“寻找并分配资源”,以及“组织团队”。但多数创业人相对容易做到后者,却难以做到前者,就是说大家都觉得创业资源难找,都觉得资源稀少;然而最吊诡的是,另一端资源的拥有者、提供者却也经常告诉我,团队不好找,不知道在哪里。这种资源供需不平衡,并不纯粹是因为团队或资源提供者本身的问题,有时候就只是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对方在哪里,或者说是你得消耗相当多的时间,去认识各种人,去出席各种场合,去拜访不同的单位,才能偶然遇到一些合作机会。
这带来创业的两大矛盾,一个是这是场跟时间赛跑的超限比赛,却又最怕急功近利的抄捷径思维;一个是创业者必须是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但却必须日以继夜的随时焦虑不安,不停打破框架,把自己赶出舒适圈外。
而关键就是在于“选择”本身。人生最大的难题,往往不是“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 所有的选择背后,都代表了放弃其他选择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舍与得的智慧。
很多次我都想直接的告诉年轻人,这事儿你别干了,还是想想其他路子吧,但我做不到。因为几乎全部的时候,只会被当成泼冷水,而非金玉良言。
如果创业是为了赚大钱,那基本上创什么业都没什么分别,真正让你创业致富的是你使用现金流的方式,而不是你的业务是什么。当然赚大钱可能有大风险的伴随,同时也有时间上的差异性,这牵涉到风险与报酬的讨论,这里就先不赘述。
此外,除非你对某件事有异常的狂热,或者强烈的使命感与热情非做不可,你当然可以为着完成这样的理想去努力,无可厚非。当然,为理想奋斗,最后能不能成为一个赚钱的事业,这又是另外一个很长的故事。
所以说,如果你已经不知道为何而战,建议你还是即早收手,沉淀一下,想想自己应该要找到什么出路。有一天你会懂,有些坚持是没有意义的,那些告诉你“不要放弃”、“坚持到底”的精神喊话虽然正确,但这些正能量有前提,绝对不是每件事情都值得你耗尽心力、穷尽资源去做它,那不是你值得坚持的事。
有时候,承认失败而放弃才是正确的选择,纵然我们在成长历程中没有人会教你应该放弃,那是因为我们过去的成长经验中只有读书这件事,老师当然会鼓励你要加油,要努力,但当你踏出校门那一刻起,你应该清楚知道,人生中本来就有许多事即使努力做,也会徒劳无功,甚至是损害了你的青春与人生。过分一头热而失去理性的创业,通常也只会带给你的人生满满遗憾。
我鼓励创业,尤其是处在上一段所说的社会情形之下。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更细致一点区分或许可以说,你所创的业未必是值得你坚持下去的,你得有告诉自己该收手的打算,妥善安排退路,诚如诸葛亮六出祁山,虽然没打出什么漂亮的胜仗,但每次都退的漂亮,保存实力,是一样的道理。
创业如果是情人,那他通常不是一个浪漫的好情人,它喜怒无常、任性骄纵,一开始你很难掌握它真正的脾气,需要一点时间,等到你慢慢补捉到脉络可循的时候,它可能又改变了自己的形象,让你难以预料你与它的关系到底最后会怎样。
站在投资的观点去看,所有的投资都有性价比,今天你选择投资A事业而不是B事业,就机会成本角度看,你投资在A事业至少就有B事业的机会成本存在,实际的比喻就是,如果你的投资一年赚不到2%,那你干脆拿钱去定存就好,没必要冒着风险累得要命结果连定存都比不上,那不是资金使用最有效率的决定。
赚钱,有的时候跟创业不是划上等号的。投资房地产可以赚钱,投资股票可以赚钱,投资期货可以赚钱。如果你只是希望赚钱,以钱滚钱绝对是最快的途径,既然这样,你为什么选择创业?很多人告诉我,作为没有资产的屌丝,靠公司微薄的工资永远不可能翻身,所以,只有选择创业这一条路。
但是,假使你已经努力过、尝试过,也持续一段时间却苦无结果,那我会真心建议你该想想这份坚持是否是一种错误,同时思考好你的停损与退场机制,至少让自己保存实力,重新给自己一个选择的机会,或许就能带来不同的光景。
媒体
“市场先生”是股神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首先提出的概念,他描述股票市场事实上就像一个失心疯的男人,他和你是同一家公司的股东,但他每天都会跑来找你,若不是想要买你手上的股份,再不就是想要把他手上的股份卖给你。
有意思的是,市场先生的情绪经常很两极,当他高兴的时候,会对你手上的股份报一个高价打算收购;但当他心情不好、情绪低落的时候,又沮丧的想把他手上的股份贱价出清给你。他不在乎你对他是厌恶还是喜欢,因为他每天还是如常的跑到你面前,向你显示他的报价与情绪。
格雷厄姆提醒,“市场先生”只是用来提供你价格情报的人,他不能给你任何指引与指导。如果你被他的情绪感染,被他的说法诱惑,那就会是你灾难的开始。事实上你应该做的,是利用他情绪低落时的愚蠢,而不是被他的过度乐观给玩弄。
然而我发现,对一个创业家来说,影响他最大的其实不是“市场先生”,而是“媒体先生”。他的情绪跟“市场先生”一样不稳定,但他的任务不是报价给你,而是影响你对每一件事的衡量标准。
他的口才非常好,经常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了解人性,知道你爱听什么、不爱听什么。但他有个比较糟糕的性格是,他乐意接受别人的贿赂,愿意收你的钱跑去街上放假消息,因此你很难从他口中得到真正正确的资讯,往往你得自己分辨他对你说的每一句话。
对创业者而言,你现在认知的成功标准,就是媒体先生每天在你耳边呢喃的结果。比方说,媒体先生会告诉你,某某创业者,公司创办两年,就卖出了十几亿的价格,转身成为土豪,不再需要为钱烦恼。
于是,许多创业者纷纷把成功与有钱划上等号,仿佛创业的目的不是去改善某些事,不是去解决某些问题,不是去为某些人的困扰提供协助。只要做这些事不能赚钱,我们就不该去做,因为那不是媒体先生所说的“成功”。
多数年轻创业者甚至对媒体先生塑造出来的成功路径深信不疑,当别人拿到大笔资金时感到羡慕,感觉这就是可以一飞冲天、鹏程万里的关键;一款产品,因为抓住了几个点,或者找到了好的投资人、发行方,就轻松月入千万。
请你一定要深刻记得一件事,如果你所认知的成功标准是被“媒体先生”所影响,那你的创业永远不会成功。当你把眼光放在利益上,你的视线会窄化,你会无法发挥真正的潜力与创造力。
创业的成功标准,不是以金钱去衡量,也不是以获得大笔资金、上市并购、豪宅名车为标准。这些东西,都是你漂亮地完成事业之后所带来的附加价值。诚如巴菲特所说的,如果以棒球来比喻,那么他的工作只是专注在打击上,至于棒球场上的得分板纪录了多少分数,对他而言并不是最要紧的事。
创业成功的标准应该是你自己的决定,你自己的目标,你自己的选择。你不该受到媒体先生的情绪感染,你应该保持理性去看待他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要对他保持理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远离他,诚如巴菲特远离纽约这个金融中心,却选择住在奥马哈这个偏远小镇,为了就是不要经常受到市场先生的干扰。此外,你同时得坚定的持守自己的价值观,拟定明确的目标,让自己专注在想做的事情上,专注在提升自己的打击率,而不是利益或分数有多大。
你可以利用媒体先生,但不应该被媒体先生利用。创业的成功价值不需要由别人决定,不需要在意别人的眼光,能让你在工作中找到自信,感到自在快乐,也可以是一种成功,而且未必是金钱买得到的成功。
公司不一定要大,小公司也可以很赚钱,很快乐,很满足。这么说不是要你永远当小公司,而是告诉你成功的标准应该是你自己的标准,与他人无关。当你在创业过程中疲累了,试着想想,是不是媒体先生又在干扰你?相信不久你就会有答案。
胜敌
近年来的创业圈,大概有八成以上的内容都被互联网创业占去,可能是因为全球火红的创业故事都与互联网有关,又或者媒体主流也抢着报导互联网创业,因此现在许多年轻人接收的创业信息其实相对狭隘,也缺乏对创业领域里真实面貌的认知。这年头创业,似乎变成了“如果不融资就无法创业”,忽略了创业的成功路径其实很多元。
马云曾说:“有钱才会犯错,没钱犯不了什么错。”在他面对软银孙正义先生的投资要求时,原先对方开价4000万美金,但最后马云还是决定只拿2000万美金,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过去最多只管过200万美金,如果管理超过自己能力范围外的资金,这对他以及公司都不见得是好事,于是做了令众人跌破眼镜的决定。
是的,创业其实是辛苦的,是每天醒来要面对生硬现实的环境,绞尽脑汁像个推土机一样,每天遇到问题就突破一点,突破一点,逐步向前,稳健踏实的走,而不是做了个产品就以为天下无敌,到处找人谈投资,试图快速拿到大笔资金去成就你的梦想,摆出一副赢了想全拿,输了反正也是烧别人钱的姿态。
多数的创业成功是缓慢的,正所谓十年磨一剑,当你以为别人横空出世的时候,其实人家已经蹲马步蹲了十年,只是跃上台面或偶然被媒体注意到采访,才受到大家瞩目。这种创业家才是真正的高手,无论他用什么方式,都让自己存活了十年。所以说,为什么有些人爆红后还可以持续维持成长,是因为他的基础打得够扎实;但有些年轻人爆红之后无法持续,就是因为有太多要素没有具备,只具备了一时的运气而已。而目前网上常见的主流故事,多半都是属于这种,不具备扎实商业条件,只是因为媒体报导或几次曝光而走红,就以为自己已经登上创业成功的高峰,殊不知这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真正的挑战才正要扑天盖地袭卷而来,自己却还陶醉在过去的光荣里。
一个创业家领导团队迈向成功,靠的是勇气、智慧、胆略,在各式各样的产业里发光发热,而不是参加许多会议,换过几千张名片,拿过多大资金就能成功。
什么是“真正”的创业故事?就是那些让你经历当下痛苦万分,夜深人静使你辗转难眠,事过境迁后百感交集,创业成功回想当年时万分甘甜的创业历程。若没有这些历程,你不会拥有扎实的成功,务必记得这句话,经常提醒自己,相信你可以比多数人更容易早点了解创业的成功之道。
创业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这很对,唯一的问题在于,那些成功因素之中,有什么是可以仅凭自己努力就能获得?又有哪些是属于运气的成分?这恐怕难以分明,但可以确定的是,成功人士都有共同的特征,就是不断努力为自己创造迈向成功的机运,累积通往成功道路的门票,那就是他们能成功的原因。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这段话翻译出来就是:“以前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先创造自己不被打败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使自己不被打败,其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能否战胜敌人, 则取决于敌人是否给我们可乘之机。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能使自己不被战胜,而不保证敌人一定会被我军战胜。因此,胜利可以预知原因,却不能强求结果。”
面对所有的案例研究,我始终都有个疑问是:“如果这些企业的成功之道,是真的如那些研究者所归纳的那样,那为什么他们不要按照这样的逻辑去创造、辅导、建立一个企业,好让他们获得一样的成功?”
创业后才明白,每个老板所能努力的其实很有限,就如同孙子所说的,我们往往只能累积不被竞争对手打败的条件,却不代表累积的这些条件绝对能击败对手。正因为如此,成功这件事通常是“可以知道为什么成功,却无法照着做就保证成功”。那些研究者、记者、大师,的确可以用很严谨而深入的方式,分析出成功者的成功要素,但这不代表你如果拥有这些成功要素也必然可以成功,这也是孙子所说“胜可知,不可为”的意涵。
看起来好像很消极,但我却中看到积极的一面。纵然胜利的结果无法保证,但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必然有其原因。换句话说,创业家想成功,就必须先累积自己足以成功的条件、优势、要素,好让自己能站在残酷舞台上够久,那么总有一天当对手暴露出弱点,或者市场产生相当大的机会,你就能趁隙而入,成功的结果自然就会来临。
那么,有什么样的努力是值得创业家去做的?从孙子这句话可看出端倪:“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也就是说,在创业路上,但凡是可以通过你自己努力就达到的,你就应该努力去累积,就创业的角度看,我认为至少有两个层面是如此:成本与风险。
简单说,公司的收入高低往往不是你自己能决定,要看竞争对手与市场变化的状况,但是公司成本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受到自己企业内部的影响,因此成本的控制就是属于“不可胜在己”的要素,是你可以努力的成功要素;同样的,VC虽然无法确定投资就一定获利,但投资之前的风险高低则是你自己可以选择的,无论是资金大小、资金成本、投资项目与标的、投资期间长短等,也是你自己在作出决定前就能选择与判断的。
在市场竞争上,成本越低的人不一定越容易胜出,但可以肯定的是你越不容易阵亡,如此就较容易达到“不可胜”(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同样的,站在赚取相同利润率的角度去看,如果两家公司每年投资报酬都是20%,但A公司经营模式风险小,B公司经营模式风险高,当然A公司是更有机会走得久,走得远。
同样道理,对于投资,我的看法也是如此。投资的目的不在于“指导”通往成功这件事,而是给予新创团队资源与环境,让他们有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也就是说,最重要的不是伸手进入团队内搅和,而是给予他们需要的环境与资源,让他们自己去找、自己去闯、自己去拼,需要建议时再给予经验与看法,但绝对要让他们有犯错与自主决定的空间,这才是健康的投资方式。
天助自助者。新创团队要自己渴望成功,并努力在险恶竞争环境中磨练,像是口渴的人看到绿洲,像是饥饿的猎犬看到猎物,而不是把成功这件事寄托在外来的资源,感觉好像有个大树能依靠,于是忘了闪电来也可能劈死坐在大树底下的你,也忘了这块野原上还有更强大的猛兽正虎视眈眈看着你。团队需要自己要负起成败的责任,要严格要求自己,没有人欠你什么,因此愿意伸手帮你一把的人——无论是一点点或是很大一点,你都应该感恩,而非计较,因为那不是他们本来就“应该”做的事。
用这样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事业,你会更加明白创业的真谛,那不仅是一种追求财富的过程,也是一种修身的过程。你得成熟到足以让社会愿意将信任交付在你手上,让你支配庞大的资源与财富,只因为我们相信你能做得更好,所以你配得这样的权利与荣耀;相对的,当有一天你不再值得信赖,不再被需要,市场就会狠狠将你驱逐。
所以,创业者,请好好珍惜你此刻所拥有的,努力追求你想拥有的。累积胜利的条件,是每个成功者的必经之路。纵然努力不能保证成功,但我相信努力不会白费,不管是用什么形式出现,可能化作无尽的宝藏,也可能成为你此生最美的风景,但无论如何,绝对都能使你的人生得以精彩丰饶。
网载 2014-07-14 22:49:1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