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大气污染严重,七大水系及重要湖泊水质恶化,森林植被遭破坏,沙漠化每年以2100公里速度扩展……中国人的生存环境面临严峻考验!
  环境问题主要源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而这种损害环境的行为又是与人们对环境缺乏正确认识相连的。因此,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使人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条根本途径,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环境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应运而生,并且受到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一、实施环境教育的紧迫性
    (一)我国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由于我国正处于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加大,加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落后,导致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
  1.大气污染。监测数据表明,我国城市空气质量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的年均值浓度较高。而且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呈急剧增长之势,已成为世界二氧化硫排放的头号大国。世界银行研究报告表明,我国一些主要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远远超过国际标准,位于世界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之列。二氧化硫等致酸污染物引发的酸雨,在我国正呈急剧蔓延之势,危害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29%左右,是世界第三大酸雨区, 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40亿元。
  2.水污染。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997年国家所评价的5万多公里河段中, 受污染的河道占42%,其中污染极为严重的河道占12%。由于越来越多的污染物流入海洋,致使沿海水域大部分受到污染。据世界银行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按支付意愿价值估计每年约为540亿美元,占1995年的GDP的8%,而用人力资本价值估计,每年约为240亿美元,约占1995年GDP的3.5%。
  3.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我国森林资源匮乏,质量不高,中幼林比重大,且乱砍乱伐现象严重,天然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森林覆盖率仅为13.9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7%),居世界第104位。 人均占有草地仅为0.33公顷,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且退化严重,90%的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
  4.水土流失、荒漠化现象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占世界总流失量的十二分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15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1998 年夏季我国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 直接经济损失达1666亿元。我国还是世界上荒漠分布最多的国家之一, 总面积约为12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3%,其中沙漠面积7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7.4%。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每年以2100 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
    (二)我国对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越来越重视
  50年代初,我国追随前苏联工业化“赶超战略”,走上了一条用高消耗、高污染换取工业高增长的发展道路。到了70年代,在付出了惨痛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代价后,我国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1973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保工作提到国家的议事日程。1979年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将环境保护纳入法制轨道。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正式把环境保护确定为我国的一条基本国策。1994年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了跨世纪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奋斗目标。1996年,我国政府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具体部署。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环节之一,必须重视和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江泽民同志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搞好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境意识”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三)我国环境教育工作还十分薄弱
  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环境教育工作陆续开展,到今天已初步形成了以教育部门为主体,环保、宣传部门相配合,社会各部门、各阶层相呼应,各类教育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环境教育体系。“八五”期间,国家教委先后颁发的《中小学加强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和《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各学科教学大纲》,将环境保护内容列入其中并增大了所占的比例,极大地推动了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据统计,目前我国开展环境教育的中小学已达5万所。
  尽管我国的环境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环境教育的实施分为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渠道。从社会教育看,尚未形成健全机制,在职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人们的环境意识亟待提高;从学校教育(非专业教育)看,存在领导重视不够,工作协调不力,各地发展不平衡,教材缺乏,师资力量薄弱,受教育学生人数太少,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育保障困难等情况。
      二、中小学如何实施环境教育
    (一)环境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贝尔格莱德宪章》指出,环境教育的一个基本目的是“为每一个人提供机会获得保护和促进环境的知识和价值观、态度、责任感和技能;创造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环境行为的新模式。”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环境教育“要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价值观和态度以及技能和行为,并实现公众对决策的有效参与。”由此可见,环境教育是以实现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是培养人们能够理解和评价人、文化及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所必需的技能与态度的过程。
  1996年,中宣部、原国家教委和国家环保局联合下发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明确提出了环境教育到2010年的总体目标,即在全国建成比较完善的环境宣传教育网络,环境教育制度达到规范化和法制化,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有较大提高。《纲要》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开展环境教育的指导性文件。
    (二)环境教育的内容
  由于环境问题形式多样,错综复杂,因此,环境教育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一是资源和环境保护。这方面的教育包括土地资源与森林资源(如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及自然保护区)的利用与保护,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二是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这方面的教育包括空气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及其治理、土壤的污染与净化、环境噪声及其控制。三是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环境管理与监测、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标准的基本知识。
    (三)环境教育的实施
  1.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环境教育协调机构。各级教育和环保部门都应联合成立中小学环境教育协调小组,负责领导协调环境教育工作,逐步形成健全的环境教育网络。
  2.进一步加强环境教育教学工作。各中小学要按照国家教学大纲,把环境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教学工作计划,并认真落实。要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应单独开设一门跨学科的环境教育课程。
  3.重视和加强课外环境教育。在进行课堂渗透的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环保技能,提高环境意识。如举办中小学环保夏令营、“呼唤绿色”演讲比赛、环保知识竞赛、环保征文活动;设立校园“环保之声”广播站、“环境文明监督岗”……
  4.建立环境教育基地。各地可有计划地选择一批环保示范工程,会同与保密切相关的、高水平的博物馆、科技馆和动植物园,把它们建成集环境信息咨询、教育培训、科普宣传和生态展览为一体的、多功能的、面向公众的环境教育基地,为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开展环境教育提供活动场所。
  5.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搞好环境教育,学校应首先成为环境教育的窗口和示范基地。“绿色学校”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切实掌握各科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师生环境意识较高;积极参与面向社会的环境监督和宣传教育活动;校园清洁优美。
  
  
  
山东教育济南14~15N2生态环境与保护李华中/刘吉林20002000 作者:山东教育济南14~15N2生态环境与保护李华中/刘吉林20002000

网载 2013-09-10 21:58:32

[新一篇] 王廷江事跡報告會在京舉行 丁關根出席報告會并會見報告團成員

[舊一篇] 環境管理需要制度創新  ——訪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