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小说的演进特征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1207.41
  作为文学样式之一的小说,其萌生的进程固然与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大体相符,但是,由于小说独特的结构和反映现实生活的独特方式,所以,必然具有其自身特征。
      一、小说发展的漫长历程
  中国小说的胚芽是民间故事和社会新闻性很强的所谓“街谈巷语”,直至宋代话本的面世,白话小说才算基本定型。到了明代,迎来了全面的辉煌,真正取得了繁荣,成为与抒情文学分庭抗礼的一大文学体系。如果把先秦神话、诸子寓言和史传小品中的故事成分、谐闻趣事也视为白话小说的基因的话,小说孕育形成的历史实在太漫长了。这是因为中国小说从一开始就受到正统观念的歧视和抒情文学对它的拒斥,以及传统思想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轻视个性愉悦,把休闲娱乐视为慵懒的狭隘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鄙弃所造成的向现实功利倾斜的文化现象。因而,中国小说一直沿着一条被压抑、遭贬损的曲折道路缓慢爬行,以俚俗的方式,口耳相授而存在于社会底层,流传于民间乡里,既缺乏社会的关注,也没有受到文化人的青睐,长期在说话人口耳相传的集体创作影响下延续下去。传播方式和载体的限制,制约着中国小说的生长发育。就是那些说话人中的杰出之辈,尽管他们非常聪明机敏,口才辩洽,也常常只是供人主戏弄,以弄臣的身份出现,像历史上着名的优孟、优旃、东方朔、枚皋……以及许多没有被记载下来的讲故事的高手,随机捏合、即兴生发创作表演的说话艺人,他们的才智由于从事的是讲故事、说趣闻的行当这些不受社会重视的职业,他们的才能并没有真正得到发挥,就是他们创作、编造和收集的林林总总的趣事佚闻,也缺乏系统的整理加工,始终处于原始状态。长期以来的口头流传,既有可能散佚失传,更有可能失去生命力和艺术趣味。可是,中国白话小说不能因为宋、元以前载籍着录留存甚少就认为是一片空白,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自宋代开始,白话小说突然大量涌现而且成就可观的文学现象。
  桓谭和班固生活的汉代,小说虽处于胎育时期,却也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社会效应了。桓谭《新论》:“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他已经接触到小说的文学特征和社会效益,指出其“社会教化”的功能,而且有“可观之辞”的肯定性的评价。尽管班固受儒家思想浸润很深,他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小说视为“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孔子学生子夏语),但也看到“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的社会影响。从极其有限的资料中,不难发现汉代小说虽然还处于胎育阶段,却也留存于民间,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兴趣和爱好。进入三国魏晋南北朝之后,民间的趣闻故事、文人的志人志怪才在两汉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才高八斗”的曹植也能“诵俳优小说数千言”。当时有不少展现魏晋风度的谈机妙辩的小品问世。《三国志·魏志》卷二一《王粲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说:“太祖遣(邯郸)淳诣(曹)植,植初得甚喜,延入坐,不先与谈。时天暑热,植因呼常从取水自澡讫,傅粉,遂科头拍袒、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讫。”贵为侯王的曹植不仅擅长诗文创作,而且涉足素被轻贱的“俳优小说”。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俳优小说”,已经和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之类的游戏娱乐节目一样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成为“百戏”的内容之一了,显示了“小说”强大的生命力与隽永的艺术趣味,向社会传递了受正统文学轻贱的小说地位在人们心目中的变化。这已经不是下等贱民谋生的手段和弄臣取悦人主的谐趣,而是文人展现机智的一种选择了。足见上层社会对日趋上升的小说的兴趣和小说自身固有的挡不住的诱惑。
  论及隋唐时代的小说,人们自然会首先想到文人创作的传奇。其实,唐代的说话(讲故事)早已从先前的宫廷、寺院、达官显宦的深深庭院迈向乡里民间,内容也由一般的民间趣事、社会传闻扩展到宗教故事、教义阐演以及历史故事、才子佳人等方面。如果说唐以前的小说故事记载寥落,难窥其貌的话,此时则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一些可供探寻的书面文字。唐代的话本、词文、变文、讲经文、俗赋,尽管散佚惊人,但也留下一些篇章,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唐代白话小说的递进轨迹。在这些作品中,无论是题材的抉取或艺术手法的运用,都程度不同地昭示着宋元话本呼之欲出的态势,将这些作品视为准白话小说是大致不会错的。
  宋元话本和明代拟话本以及明代白话长、短篇小说灿若繁星的辉煌,那是凝聚了千余年来无数开拓者心血的结晶。白话小说不仅以累累硕果毫无愧色地登上了抒情文学独霸多年的文学殿堂,而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二、话本小说奠定的基本模式
  中国白话小说如前所述,是由口头流传向书面文学嬗变递进的。林林总总的白话小说,尽管艺术造诣和思想内涵千差万别,可是,几乎所有的白话小说在形制格局和章节设置上无不受宋元话本的沾溉浸润,尤其在体制上大体循着话本小说奠定的基本结构的影响,受着宋元话本的潜在规定。话本小说有着较为稳定的体制,它一般由题目、入话、头回、正话、篇尾几个部分构成。“入话”大多以韵文破题,由诗词发端,既可以是传统名篇佳作,也可由说话人自撰新词。如此的破题开篇,几乎为所有白话长、短篇小说所继承、沿袭,长篇白话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沿袭了话本小说韵文破题的模式,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金瓶梅》、《儒林外史》甚至《红楼梦》也不例外。“头回”的设置,在明清小说中渐渐弱化,有的甚至干脆取消了。这种演变,实际上是原本供说话人作底本的“话本”向纯粹书面文学递进的必然。“头回”本有押座性质,等待迟到听众的用意十分明显,作为阅读性的书面小说对“头回”的淡化和扬弃,正是势所必然。
  长篇白话小说是守元讲史平话的演变与发展。原来作为说话人底本的“讲史平话”的主要内容是“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这就是说,讲述的故事内容异常丰富复杂,决不是短时间内讲得完的。这样,势必对庞杂漫长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段落,以便在限定的时间内讲完一定的内容。我们翻开《三国演义》或是《水浒传》,因其为长篇,自然要标出回目。每回其实就是相对独立的故事,而每回之间又有内在的紧密联系,这实际上可视为短篇话本小说的延续,每回之前由诗词破题与之衔接。话本小说奠定的以散文为主的叙事方式,间以诗、词、曲、赋、章表、书信等渲染氛围,刻画人物,引发议论的表现手法,几乎被所有的白话长篇小说继承发展。行文常以章回为中心展开故事,每回开头又爱用“且说”、“却说”、“话说”之类方式,结尾时又常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收住,都可见话本小说对其规定和影响。就是独创性很强的《金瓶梅》,纯为文人创作无所依因的《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也没有完全摆脱话本体制的规定。这正好证明:虽然文学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可是形式一旦成熟而趋于稳定之后,其生命力是很强劲的,它对内容的制约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三、名着牵动小说发展的神经
  在我国白话小说发展演进过程中,有一个特别明显而又突出的倾向,即由名着引发的小说创作热,由名着牵头带动一大批小说陆续问世的跟进模式相当引人注意。作为白话短篇小说精品的《三言》,是冯梦龙经过多年艰辛努力,殚精竭虑获得的丰硕成果。冯梦龙的巨大成功,使仿郊者纷至沓来,形成了一个声势与影响都十分可观的白话短篇小说热。《二拍》的作者凌méng@①初在《初刻拍案惊奇序》里说:“独龙子犹氏(冯梦龙)所辑喻世等书(指“三言”),颇存雅道,时着良规,一破今时陋习,而宋元旧种,亦被搜括殆尽。肆中人见其行世颇捷,意余当别有秘本图书而衡之……因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得若干卷……”这一下由《三言》带头,《二拍》紧跟,涌现了《西湖二集》、《艳镜》、《鼓掌绝尘》、《石点头》、《十二笑》、《幻影》等一大批白话小说集次第刊行,据孙楷第先生《中国通俗书目》所载,有45种之多。与此同时,长篇白话小说的创作也极辉煌,先是历史演义小说由罗贯中编写的《三国演义》问世,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应,刊行再三,书商获利丰厚,读者如饮甘饴,购者如潮。在名和利的双重效益驱动之下,历史小说灿若繁星,据孙楷第先生统计竟有193种之巨,较为成功者也有《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说唐》、《说岳全传》等多种,清人蔡东藩依照历史发展过程写了《二十二史演义》。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面世,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关注,着名文人李贽、金圣叹等人又对之进行评点,起到揄扬推助的作用,尽管有《荡寇志》以负面影响削弱其价值,但心劳力拙,一大批演绎英雄传奇的小说在社会上不胫而走,广泛传播。神魔小说《西游记》之后,则有《封神演义》、《平妖传》、《四游记》、《女仙外史》等书的次第登场。《金瓶梅》之后掀起了世情小说与才子佳人小说热潮。……无不证实了名着开头而牵动着小说发展的神经,带动了小说的繁荣,尽管名着的巨大成就是那些跟进者难于与之颉颃的,但众星捧月的现象仍很突出。
      四、审美对象由历史向现实切换
  中国古代小说源远流长,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是其前身,漫长的口头流传和故事编造是为了迎合听众,引起社会的关注。讲述的内容一般都是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事件,或是名声显赫的风云人物,或是帝王将相的开国建基、贤相猛将的辉煌业绩、英雄人物的除暴安良、富贵人物的变泰发迹。这种把审美对象定位为历史题材和重要人物的眼光,不管是古代神话、诸子寓言,还是民间传说、社会传闻,概莫例外。尽管这些故事程度不同地笼罩着怪诞离奇的色彩,但执着于人生、热望于勋业的倾向非常明显。此外,像《山海经》、《穆天子传》、《汉武故事》等,审美对象的历史化和人物性格的神圣性都是现实生活中绝难产生的。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神仙传》、《搜神记》、《拾遗记》里的各色人物,《世说新语》里的名匠雅士和清淡家……这些也几乎全是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传诵,很少有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活动着的对象。就是到了白话小说定型成熟的宋元话本小说,这种情形虽然开始发生变化,现实审美对象陆续出现了市民小说之中,但所占的比例既小,人物形象和故事趣味也还很单薄。根据当时对话本小说所分的几类:小说(银字儿),说铁骑儿——士马金鼓之类,说经——演说佛书,说参请——宾主参禅悟道等,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几乎都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是第一类的“小说”所讲的内容包括的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以及变泰发迹的故事,历史的影子也很浓重。
  值得注意的是从宋元时代开始,无论是话本小说(短篇),还是讲史平话(长篇),虽然审美主体仍然以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占据表演舞台,但无论是叙述的方式和表现的环境氛围,甚至一些话本小说的主人公都已经逐渐向现实生活靠拢,像《碾玉观音》中的崔宁和秀秀,《快嘴李翠莲》中的李翠莲……都是明显的例证。这种由历史题材向现实生活的切换,帝王将相由市井细民取代的演进,到了白话小说繁荣鼎盛的明清时期就基本完成了。这是因为明清社会结构的缓慢变化,城市经济的逐步发展,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市民社会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趣味的成熟必然会引起对历史的淡化。而白话小说如不及时地校正审美视角,调整艺术趣味,一味在传统题材和陈旧的历史人物身上去讨生活,那样的作品不仅不会受到具有新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的市民社会的青睐,而且根本无法打动人心,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自然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表现在明清白话小说的创作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之后,创作题材向市井细民和凡人小事、社会佚闻转轨,《金瓶梅》之类世情小说勃兴,《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巨着次第面世。这些小说尽管内容千差万别,却有着共同的倾向,即虚幻因素的淡化,悬念渐次消解,故事情节的生活化,人物形象的性格化,写实因素趋浓,更着意于性格塑造和环境的营造,迎来中国小说的真正繁荣与辉煌。
      五、口耳相授的集体创作向书面个体作家转换
  中国古代小说虽然成熟较晚,却胎育准备了1000多年。在漫长的进程中,一直以集体创作的方式在社会底层口耳相传,我们很难考证出早期故事及宋元话本小说的具体作者,无法对这些作品的成书过程给予明确的解答。其实,这并不仅仅是资料的匮乏,更不是研究者的功夫不到家,而是现存的白话小说、讲史平话最初本来就是以口头流传的方式和集体创作的智慧存留于人们的记忆之中,它的作者根本就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经过长期流传,多人参与创作,不断丰富加工所成。要对这样的作品作出成书经过的准确说明和指实作者,这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这种文化现象和成书经过,是我国古代小说前期的普遍规律。
  可是,作为话本小说,它固然有直截了当的故事轮廓,也不乏必要的艺术处理与语言锤炼,但总有朴野粗糙的不足。一些对市民文学感兴趣又具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学者,对话本作了创造性的加工改造,开始由口头创作向书面记载的文学提升。于是出现了由文人改编整理的白话短篇小说——拟话本,如冯梦龙、凌méng@①初等人编撰的《三言》和《二拍》。显然,经过文人加工整理的拟话本,思想内容和艺术造诣都跃升了一步,完成了由口头流传、集体创作向书面文学个人创作的转换。虽然文人加工会程度不同地对原作的思想内涵有所改变,但从总体上看还是成功的,值得肯定的。
  短篇小说是这样,长篇小说更是如此。比如,代表中国古代小说杰出成就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白话小说,最初也仅仅是以零星的历史故事作依据,逐渐敷衍为一个个故事在民间口头流传着,慢慢成为说话人的题材,最后才由文人加工整理成为完整的长篇小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社会的形成,更由于人文思潮的涌动和人性的觉醒,引起文化人以及整个社会文化观念的变革,廓除了传统观念对小说“末技”、“小道”的定位性评价,崭新的小说观也逐渐形成,到了晚期终于出现了由文人单独创作、无所依傍的世情小说《金瓶梅》,从此,完全结束了小说创作先口头后书面,先集体后个人的成书范式,开创了文人独立思考、无所依傍的小说写作。后来的吴敬梓、曹雪芹等人更是其杰出的代表。
      六、名着引发了续书热
  如果说经过长期准备和多方面的积累最后由杰出文人加工写定而产生了白话长篇小说精品的话,名作问世之后不仅引发了社会的文化兴奋点,刺激了一大批作品的创作热情,更为直接的效应是名作之后的续书热、补书热,其名目之繁多,形式之多样,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为名作续书、补书形成了一种时尚,一种文化潮流,一种带规律性的文学现象。我国小说史上最早出现、最具成就和影响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引发了历史小说热。英雄传奇《水浒传》,引来的续书浪潮声势惊人,较着名的如陈忱《水浒后传》、青莲室主人《后水浒传》等,直至抗日战争时期,张恨水还写过《水浒新传》。神魔小说《西游记》之后,有蓝茂《续西游》、梅子和《后西游记》、董说《西游补》。世情小说《金瓶梅》之后,有《玉娇李》,还有署名紫阳道人(丁耀亢)的《续金瓶梅》,此外,《隔帘花影》、《金屋梦》也都是《金瓶梅》的续补。最热闹不过的是对《红楼梦》的续、补。如果说曹雪芹只写到八十回而留下续书空白,使《红楼梦》续书成为必然的话,然其续作之多,实在令人惊叹,高鹗的续作不必多说,其它的也有好几十种,如逍遥子《后红楼梦》三十回、秦子忱《续红楼梦》三十回、海圃主人《续红楼梦》四十卷、《红楼续梦》(亦名《绮楼重梦》)四十八回、兰皋主人《蜃楼情梦》、小和山樵(陈少海)《红楼复梦》一百回、梦梦先生《红楼圆梦》三十回、@②huán@③山樵《补红楼梦》和《增补红楼梦》、归锄子《红楼梦补》……此外,还有《红楼幻梦》、《红楼梦影》、《红楼后梦》、《红楼再梦》、《红楼演梦》、《红楼新梦》等多种,这种为名着续书的兴趣,时至今日尚未消歇,1990年团结出版社还出版了四川省绵阳中学教师周玉清女士的《红楼梦新续》,真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声势浩大,阵容参差,优劣杂陈。
  我国小说发展自有其自身规律和民族特征,一般来说,中国小说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有致的布局,强调故事的生动有趣和悬念安排,矛盾冲突也较充分,人物性格刻画和场景描绘常常采用简单勾勒和白描手法,重视人物的行动意向和语言对话,淡化心理剖析和意识联想,与外国小说相比,展示出不同的民族特征与艺术趣味。重视情节的离奇曲折,强调故事的首尾衔接和结构完整,展现了独到而又明晰的民族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比较中西小说名着,不难获得上述结论。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重庆70~74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王定璋19981998在中国传统小说漫长的演进历程中,首先是由话本小说奠定了其基本模式,又由名着牵动着小说发展的神经,审美对象由历史渐次向现实切换,小说作者也由口耳相授的集体创作向书面个体作家转换,最后是由小说名着引发了补、续书的热潮。传统小说 演进特征王定璋 《天府新论》杂志社 四川成都 610017 作者: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重庆70~74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王定璋19981998在中国传统小说漫长的演进历程中,首先是由话本小说奠定了其基本模式,又由名着牵动着小说发展的神经,审美对象由历史渐次向现实切换,小说作者也由口耳相授的集体创作向书面个体作家转换,最后是由小说名着引发了补、续书的热潮。传统小说 演进特征

网载 2013-09-10 21:47:44

[新一篇] 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的研究對象及任務

[舊一篇] 論中國傳統文化對外來文化的消融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