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文化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音乐资源,还没有得到真正开发和利用。中国音乐文化很大程度上操纵在媒介里,而媒体把握在业余音乐爱好者手里。
  提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文化”这样一个问题是和现实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方面,流行音乐经过18年来的发展,历经“西北风”时期和“新生代”时期后进入了第二个低谷。而在拨乱反正时期再度恢复生机的民族音乐文化和西洋古典音乐文化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中经过漫长的时间,终于在以中央文艺团体的改革初步完成为标志,进入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阶段。下一步,走向21世纪的中国音乐文化向何处去就成为一个非但是理论的、更是实践的重要问题。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回首近20年来中国音乐文化格局的演变的轨迹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时期以来中国音乐文化格局的演变
  新时期来临后,80年代初的中国音乐文化有两个最重要的变化。其一是在观念上彻底否定了文革期间“高强硬响”的美学观念回到了抒发大众情怀、反映时代精神的轨道上。1980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歌曲》编辑部共同举办的群众喜爱的十五首抒情歌曲评选活动是对当时这一变化的最好证明。其二,则是以广东太平洋影音公司的成立为标志,中国唱片业开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建构。这一建构的结果是全国在短短时间内成立了将近300家音像出版单位,从而直接导致了中国流行音乐行业的产生和急速的发展。同时,在开放条件下,港台流行音乐和欧美流行音乐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进入中国大陆。以上的这些变化直接改变了中国音乐文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一统化的格局,在80年代中期初步形成了“严肃音乐”、“民族音乐”、“通俗音乐”的三足鼎立的格局。在这个进程中,严肃音乐与民族音乐一直占有主流位置,却一直缺乏适应发展变化中的经济运作手段。在这时期一直处于边缘位置的流行音乐却由于天然发育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当时大众对于流行音乐的大量需求以及当时制作成本的低廉而获得了极大的经济利润、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
  到了1986年,以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设立通俗唱法为标志,流行音乐文化开始进入主流文化。流行音乐在1986到1988年间到达了第一个发展高潮期,这就是“西北风”歌潮的出现。它与社会大文化相呼应,批判与反思成为最重要的主题,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歌曲、培育了一批成熟的歌手和音乐制作人。
  1989年,中国社会文化发生了两项对日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有决定性影响的变革。这就是广播系统开始了以开设娱乐性、服务性节目为标志的向市场化方向进展的改革和卡拉OK产业的兴起。
  这两项变革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由于娱乐性和服务性节目的商业性,面向大众就成为它必须的选择。在这些节目里,音乐无疑是最主要的消费品。这就首先为流行音乐打开了巨大的时间和空间。可惜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音乐制作人没有能够跟上现实的发展,从而使得港台音乐和欧美音乐在1990到1993年间几乎完全垄断了电台娱乐性节目的市场,并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的追星族。
  很快,活跃在中国音乐界的两部分人都意识到了随着大众传媒的商业化进程,中国大众文化将建立一个全新的格局,并作出了自己的选择。第一部分人是流行音乐界的词曲作家和制作人,他们决定借鉴海外唱片业的包装体制,并在两三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就是“新生代”歌手的集体涌现,在1994年造成了“光荣与梦想”的热闹景观。第二部分人则是全国各地的古典音乐发烧友群体。他们本来仅是业余音乐爱好者,此时他们得到了大众传媒的有力支持。在北京、广州、上海、成都等地的电台节目中、报纸、杂志甚至电视节目中开辟了专栏,从而获得了传播权力。在北京他们的作用尤其明显,由此达成了团结凝聚古典音乐爱好者的客观效果。
  伴随着这样一个进程,一批音乐经纪人才在实践中涌现。他们活跃在流行音乐界,高雅音乐界和唱片销售界。此外,还有一批身在各种媒体从事音乐方面报道的记者、编辑、主持人也在客观上成为活跃音乐活动的策划人。
  中国的唱片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有20家左右真正具备实力的公司,在近年来几乎已经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迅速开始了集团化、与国际唱片业接轨的进程。
  还必须提到的是1990年,中国《着作权法》颁布施行。90年代以来,政府部门对演出市场、出版市场进行了大力整顿,对于净化市场、建立适应于市场经济运作的环境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二、几个观念与实践的误区
  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中国社会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的进程,中国音乐文化最终也在90年代中期初步完成了从单一模式向市场多样化、现代化制作和传播模式的转变。
  然而,这样一个过程太快了。对于中国音乐界来说,在20年间,要完成这样的转变需要从音乐观念到实际操作,特别是后者的全面动员。但由于各方面准备并不充足,就必然出现很多的问题和遗憾。无论是观念上还是实践上都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误区,严重地制约着中国音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80年代前期和中期应当说最大的阻力还是来自传统的某种观念。这种观念把流行音乐与严肃音乐和民族音乐对立起来。到了90年代初,流行音乐文化理当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的看法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但是,在目前,把流行音乐与高雅音乐和民族音乐对立起来的看法仍然具有强大的观念的和实践的影响力。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式仍然是“低俗”的。西洋古典音乐,尽管是正宗的资本主义文化的产物,却是“高雅”的。这种观念无论对于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还是高雅音乐的发展不能说是有利的。
  此外,对中国高雅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战略也存在着严重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中国的交响乐创作至今没有能够得到有效的支持,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常常仅仅表现在原汁原味的再现上。民歌的唱法似乎已经归于一统,各民族的音乐似乎全部的价值只能保存在博物馆内,间或会有几个人以猎奇的方式引用一下而已。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在现代条件下,中国音乐文化的操作很大程度上控制在媒介手里;而中国占据大部分音乐节目的主持人却很少有受过音乐职业训练的人士,或者说媒体把握在业余音乐爱好者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当然谈不上有效的舆论和批评导向。
  在实践上,中国音乐文化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着作权的保护问题严重。虽然有了《着作权法》,但在实行中困难重重。而且,鉴于大部分媒体已经有了大量的商业性节目,原《着作权法》中有关广播和电视节目不付版税的条文已经过时,应当及早修改。如果着作权不能在近年内得到有效的保护,中国音乐文化还是缺乏进入良性循环的最基本条件。
  第二,中国音乐文化没有能作为中国大文化发展战略中的系统工程得到全社会的协作和运作。事实上,第一,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音乐资源。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民族民间音乐几乎在今天还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掘和利用。第二,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建设中,必然产生对文化消费的巨大需求。那么,这个阵地,中国的音乐工作者不去占领,就只能拱手让人。第三,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唱片业都是现代化之后一项具有巨大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的产业。中国音乐界如果不能加快自身的建设,在国际文化交流和产业竞争中势必处于被动局面。在目前,中国音乐文化的建设还没有能在音乐界内部达成共识。学院、团体、唱片业、传媒基本上各行其是、甚至老死不相往来。如此,我们势必会失去得多机遇。
   三、我们需要什么音乐?
  中国音乐文化在今天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我们强调:首先要跳出一个误区,就是维持现状的误区。任何情况下,建设两个字在艺术上,在文化上的本质无疑是创造,而创造意味着在前人的基础上创作出既具备艺术品格的开拓意义,又反映时代精神、抒写大众情怀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出现一定是以多方面的风格性的开拓和创新为前提的。例如中国风格的音乐剧、现代民谣、现代轻音乐、交响乐、世界音乐、合唱等等都是大有可为也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的出发点。没有风格的多样化,中国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就无从谈起;没有作品的个性化,中国音乐文化的繁荣也只是一句空话。
  我深知中国有一批有理想的音乐家、制作人和媒体人士在致力于多样化的新音乐的探索,其中一批作品将在今后几年中陆续问世。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市场环境正在得到不断的改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持乐观态度。*
  
  
  
文艺报京⑶J6音乐、舞蹈研究金兆钧19971997 作者:文艺报京⑶J6音乐、舞蹈研究金兆钧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44:19

[新一篇]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新華連鎖?

[舊一篇] 我們需要構筑什么樣的時代精神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