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当前对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有四种典型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现象,提示教育管理规律的科学。第二种观点,认为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活动,提示教育管理规律的科学;第三种观点,认为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问题,提示教育管理规律的科学;第四种观点,认为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提示教育管理规律的科学。在这四种观点中,我们主张的是第一种观点。
  我们认为教育管理现象包括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制、教育管理观念四个基本范畴。现从四个范畴所包含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
      (一)
  有的学者运用历史与逻辑统一原则从纵向分析了教育现象,指出教育现象的形态依次为教育活动、教育事业与教育思想(观念)。这为认识教育管理现象几个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们认为,从教育管理现象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来看,也是先有教育管理活动,再有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管理机制,从而产生教育管理观念的。人类有了教育活动,就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管理。教育活动初始形态的管理,是在教育活动之中而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比如长辈对下辈教育所遵循的一定的形式和要求等。当教育活动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且组织化程度比较高的时候,具体来说,就是学校教育产生以后,那种非独立的初始形态的教育管理已经不适应这种教育活动的需要了,它需要一种与这种教育管理活动相联系,同时又属于这种管理活动之上,并使教育管理活动有序化、规范化从而更好地促使教育发展的形态现象,这种形态的现象就是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管理机制。这种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管理机制相对于初始形态的教育管理来说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组织化程度很高的一种形态,但它自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产生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管理机制是和一般的行政体制和行政机制混合在一起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才产生了相对独立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管理机制。教育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不仅需要一定的组织力量(体制和机制),而且还需要一定的思想力量去促使它的发展。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也为一部分人去认识教育实践和教育管理提供了可能,因而教育观念和教育管理观念的产生也就势在必然了。然而纵观教育观念的发展史,教育管理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和一般的教育观念混杂在一起的。我们只是从一些教育家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教学、教师及学生等论述中去分析和推断他们所主张的教育管理观。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研究国家管理教育的教育行政学及研究学校管理的学校管理学产生以后,教育管理观念才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形态。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分析方法,它的价值之一在于帮助人们认识某一现象的起始范畴。然后,人们才有可能根据范畴之间的逻辑去推演其它的范畴,去论证各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
  再从横向的角度,去分析教育管理现象中这四个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由于在不同的教育管理体制下,教育管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总是有所不同的。如集权制的教育管理总是与中央集权的体制相联系,而分权制的教育管理总是与地方分权的体制相联系。因此教育管理体制是对教育管理活动直接起制约作用的一个范畴。教育管理体制对教育管理活动发生作用是通过教育管理机制而进行的,可以说体制是机制的基础,机制是体制发挥作用的具体方式。因而认识教育管理体制这个范畴必然涉及到教育管理机制这个范畴。然而,教育管理活动的开展,教育管理体制的构建,教育管理机制的运行,总是在一定的教育管理观念的指导或影响下进行的,因而把教育管理观念作为最高层次的范畴也就是必然的了。可见,无论是从纵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还是从横向的角度分析,上述教育管理现象四个基本范畴之间,确实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
      (二)
  那么,这四个基本范畴是否囊括了所有的教育管理现象呢?让我们对每一个基本范畴所包含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来回答这一问题。
  从活动层面来看,教育管理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从层次上分,教育管理活动有宏观、中观、微观三种。所谓宏观的教育管理活动是指国家管理教育的活动,也就是教育行政活动。它包括国家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在教育政策条文化、定型化的基础上制定教育法规,在法制的基础上去构建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开展教育业务(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教、成教、招生及毕业生升学、就业指导等管理)、教育财务、教育人事、教育督导等一系列宏观有序的管理活动。所谓中观的教育管理活动,是指国家对某一教育层次和某一方面的教育管理活动。所谓微观的教育管理活动,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内部和学校内部的管理活动。从过程来分,教育管理活动一般有计划、执行、监督、检查、总结反馈等几个环节。从管理的要素来看,教育管理活动可分为人、财、物、信息、时空的管理。针对不同的教育工作,管理又可分为教学工作的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科研工作的管理、体育卫生工作的管理、科技开发工作的管理、后勤工作的管理等。上述几种类型的管理活动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某种类型管理活动也渗透着其它几种类型的管理活动。我们知道,任何管理活动,都是由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相互作用而展开的,所以,分析教育管理活动,当然也离不开作为考察教育管理活动最活跃的因素——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从体制层面看,教育管理体制,是教育管理机构与教育管理规范的结合体或统一体。它是整个教育体制的一部分,包括教育行政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教育行政体制所涉及的主要是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它要处理的关系主要包括中央办学与地方办学的关系;教育行政部门与政府的关系;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与学校的关系等。学校管理体制主要涉及的是学校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它要处理的关系主要包括学校内部决策、执行、咨询、反馈等各个部门和各个工作环节之间的关系。
  从机制层面看,理解“机制”这个概念,最重要的要把握两点,一是事物各个部分的存在是存在的前提,因为事物有各个部分的存在,就有一个如何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一定是一种具体的运作方式,机制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动作而发挥作用的。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教育管理机制是协调教育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运作方式。从不同角度划分,教育管理机制可分为不同类型。从层次分,有宏观、中观、微观的教育管理机制。所谓宏观的教育管理机制是指国家协调整个教育各部分之间的一种运作方式。所谓中观的教育管理机制是指国家协调某一方面或某一层次教育的运作方式。所谓微观的教育管理机制是指协调学校内部各种关系的一种运作方式。从机制运作的形式来分,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计划——行政式的运作机制,即以计划、行政的手段把教育的各个部分统一起来,使整个教育得以运作。中央集权制国家习惯于采用这种运行机制去管理全国的教育。第二种是指导——服务式的运作机制,即以指导、服务的方式去协调教育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地方分权制的国家一般采用这种方式去管理全国的教育。第三种是监督——指导式的运作机制,即以监督、指导式的方式去协调教育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一般是合作制国家管理教育所采用的一种方式。从机制的功能来分,有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激励机制是调动教育活动主体积极性的一种机制;制约机制是一种保证教育活动有序化、规范化的一种机制。以上几种类型的机制实际上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
  从观念层面来看,教育管理观念是整个教育观念的一种是教育思想的一种表现形态。这种表现形态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理性的认识而获得的。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有对教育是什么的认识,就表现为教育本质观;有对教育作用的认识,就表现为教育价值观;有对怎样发挥教育作用的认识,就表现为教育实践观,其中包括教育管理观、教学观、德育观,以及对发挥教育作用的主客体的认识所产生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有对教育作用结果的认识,就表现为教育质量观(也称人才观或教育目的观)。可见,教育观是由教育本质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实践观、教育质量观所组成的一个结构体系。在这一结构中,这四个层次的教育观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教育本质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从而有什么样的教育实践观和教育质量观。但也有时教育价值观干扰和影响教育本质观、教育实践观、和教育质量观的。由上面分析可知,教育管理观是属于教育实践观的一种。由于管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而教育管理观对教学观、德育观作用的发挥也有重要的作用。就教育管理观本身而言,它包括对教育管理本质属性的认识而产生的教育管理本质观;对教育管理作用的认识而产生的教育管理价值观;对怎样发挥教育管理作用的认识而产生的教育管理实践观;对教育管理实践结果的认识而产生的教育管理质量观。可见,教育管理观本身也是由教育管理本质观、教育管理价值观、教育管理实践观和教育管理质量观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
  从以上对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制和教育管理观念四个基本范畴所包含的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这四个基本范畴完全体现了整个教育管理现象。
      (三)
  研究教育管理现象能否揭示教育管理的规律?教育管理现象的直接结果是揭示教育管理的本质,然而只要我们弄清楚了本质与规律的关系,我们就会明白。研究教育管理现象既可以揭示教育管理的本质,也可以揭示教育管理的规律,还可以通过揭示教育管理的规律来认识教育管理的本质。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注释:“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列宁说:“规律是宇宙运动中本质东西的反映”,又说,事物的本质是“这个事物对其它事物的多种多样的关系的全部总和”。由此可以看出,本质是通过事物的根本属性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反映现象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质即事物的规律性,规律只是本质的一种表现形式。教育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有内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因而构成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过程这一本质属性,通过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而体现出来的。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过程在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关系中体现在:社会决定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如何为社会发展服务;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中体现在: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又在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可以说,没有这两个基本规律,教育本质属性是很难体现的,而培养人的社会过程也是很难完成的。
  由上面的结论我们认为,既然本质和规律都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深藏在现象背后而决定现象的东西,那么,我们研究某一现象既可以达到揭示本质的目的,也可达到揭示规律的目的,关键就要看研究者的研究目的了。由此我们可以说,研究教育管理现象是可以达到揭示教育管理规律目的的。我们也可以认为,既然本质和规律之间有某种联系,我们揭示了事物的本质,也可以揭示事物的规律;揭示了事物的规律,也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
  注释:
  〔1〕在教育管理学界, 一些学者一般沿用对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看法而提出上述三种对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2〕陈孝彬主编:《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1页。
  〔 3 〕参观胡德海《论教育现象》一文,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1年第1期。
中小学管理6京4~6G30中小学管理孙绵涛/康翠萍19981998(华中师大教科院 孙绵涛 康翠萍) 作者:中小学管理6京4~6G30中小学管理孙绵涛/康翠萍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1:38:39

[新一篇] 論教育學研究者的多元意識  ——教育學研究方法論探討之一

[舊一篇] 論文化產業的生產特征與組織多樣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