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 调整思路 共谋发展  ——对四川行政区划变动后成都发展对策的探讨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通过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后,四川省行政区划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将对四川已有的经济发展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作为四川省会的成都市,在四川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审时度势,根据重庆划出四川后出现的新的经济形势,适时调整成都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发挥已有优势,加快成都经济发展步伐,增强成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幅射力,是整个四川省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们首先要看到,重庆由国务院直辖后,四川省的行政区划相应变动,这使成都和重庆在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基本因素方面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一系列变化。
  1、由于重庆所辖范围扩大,其人口、土地面积、自然资源等状况与成都相比,出现了一大一小的变化。新重庆的土地总面积为8.2万平方公里,是成都1.23万平方公里面积的6.70倍;重庆管辖区(市)县达43个,是成都管辖区(市)县20个(2市10县7区,加新近建立的高新区为8区)的2.15倍;重庆直辖市总人口达3002万人,为成都980.74万人口的3.06倍;区划调整时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1175亿元,是成都市1996年870亿元的1635倍;重庆市耕地面积162.91万公顷,为成都市47.33万公顷的3.44倍。再从自然资源来看,重庆水能资源蕴藏量达765.68万千瓦(不含长江),是成都的4.25倍;探明煤炭含量33亿吨,天然气储量3175亿立方米,是成都的75.21倍,其稀有金属锶矿储量达185.03万吨,居全国第一,其他矿产资源与成都相比,优势也十分明显。此外,重庆的部分农林特产也具相当优势,如桐油产量居全国第一,生漆柑桔产量居全国第二,蚕茧、烟叶、茶叶、山羊等种养殖业也具有相当规模。
  2、与成都相比较,重庆作为中央直辖市,在享受中央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方面居于明显优势。当前,在中央加快中西部建设、长江流域的开发、三峡工程建设与库区移民三大机遇中,重庆的位置显得更加突出。由于中央在财政、税收、信贷、投资等方面的扶持,必将促使整个重庆片区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据有关资料分析,重庆不仅可以得到国家数百亿资金的投入(仅三峡库区移民,中央动态投资就达400亿元),而且地方也可因此配套引资达数千亿元。中央直辖市的独特区位条件将导致资金更大程度向重庆汇聚,使其筹资能力和地方项目投资比例以及投资结构的转换能力大大高于成都市,从而导致成、渝两地的经济发展在近期会出现一慢一快的相对变化。
  3、由于重庆市位于连接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杠杆的支点上,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使重庆已成为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它不仅拥有长江上游数百公里的“黄金水道”,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水陆交能枢纽,而且北靠四川盆地,外连陕西、湖北、湖南、贵州等省,并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尾”与“龙头”——上海遥相呼应,其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而成都则地处川西内陆地区,不沿边,不沿江,不靠海,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而重庆直辖市的设立,还有可能使成都的区位更加“内向”。因此,成渝两地在新的行政区划格局中将出现区位态势一劣一优的相对变化。
  4、由于重庆在本世纪40年代是国民党政府的“陪都”,现又成为中央直辖市,有相当的国际知名度;加之三峡工程使水位上升,将改善重庆港口条件,其现代化交通、通讯设施的建设,能提供快捷的运输、信息网络服务,必将受到国内外投资者的垂青。最近,国内外一些大公司、大集团纷纷到重庆考察、洽谈,寻求投资和项目合作,有的已在渝落户运作,一些外国政府原准备在成都设立领事馆,也由于重庆直辖市地位的确立而准备迁往重庆设立。因此,在对外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上,成渝两地也将出现相对的一少一多的变化。
  以上分析表明,重庆直辖市的设立,首先为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在区位的相对优势、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对外开放的知名度、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等方面,都是成都很难与之相比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重庆直辖市的设立,四川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和格局的变化,对成都市也有有利的一面,也为成都加快发展扩大开放提供了新的机遇。
  首先,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已成为制约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已确定在继续保持东部地区发展的同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支持,提出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优先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沿海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的三大政策。重庆直辖市的设立,也体现了中央在中西部地区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带动内陆地区发展的战略意图。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沿海地区已进入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的调整时期,其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使用成本越来越高,削弱了其竞争优势。这不仅引起了外资向内地尤其是沿长江流域向内陆地区转移,而且在中央区域政策的指导下,沿海发达地区也将加大对内陆地区进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和市场的开拓。成都作为内陆地区的特大型中心城市,工业体系比较完善,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劳动力素质较高,生产要素成本较低,市场巨大,有条件成为投资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转移的热点。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大与沿海兄弟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合作,共谋发展。
  其次,重庆直辖市设立以后,成都市成为省内唯一的特大中心城市,在四川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为重要。重庆直辖市设立,将涪陵、万县、黔江等地市划出,解决了原四川行政区划过大、人口过多、管理困难的矛盾,同时也使四川省在人口、土地面积、自然资源、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收缩和下降,成都在四川的人口比重由8.6%上升为11.8%,GNP的比重从19.8%跃升为27.2%,工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1.8%上升到30%,其中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5.4%上升为35.3%。因此,成都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显得越发重要。在四川省的经济发展中重新考虑四川经济发展布局,对原来确定的依靠成渝两个经济增长极带动全川经济发展的战略作相应调整,成都市除了会继续发挥在四川省的经济、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的作用外,还应看到,重庆成为直辖市后,四川省必然要在省内区域另外选择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支撑全川的经济发展,攀枝花、泸州、绵阳、内江、南充等城市和一些地区将有可能在政策、资金和其它方面得到比以往更多的支持。这势必造成成都市周边地区若干重要城市的崛起,与成都展开协作竞争。这一方面加大了对成都市经济增长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也为成都市发展区域性的经济技术协作,扩大对外交流,提高经济和社会的开放度,实现在区域经济的良性循环中加快自身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
  再次,重庆成为直辖市以后,百事待举,迫切需要解决一系列重大问题,如庞大的旧工业企业的改造和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四百多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三峡库区移民工程等等。为解决好这些问题,重庆提出了“开发三峡,立足西南,服务全国,全走世界”的方针,重视与四川、成都在地缘、人缘、经济等方面不可分割的联系,主动提出要加强同四川、成都的联合与协作。成都不仅可以积极参加与新重庆的建设和开发,而且通过大力发展与重庆经济关联度较高、互补性较强的产业,也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开放水平,实现自身的发展。
  最后,重庆直辖市设立,将有力地推动三峡工程及三峡库区建设这一举世瞩目的大项目,其数千亿元的巨额投资将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移民、筑坝、电力水利机构设备制造、房屋建筑工程、电气通讯设施的建设和交通运输等等,都需要有一系列为之服务配套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行业相应的发展。三峡工程建好后,该区域也将成为我国巨大的能源基地和高耗能的重化工产业密集地。目前,中央已在三峡工程周围安排了21个石油化工、磷化工、盐化工等系列工程项目。这些无疑也为成都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介入,争取项目,服务三峡。
  我们要认真分析行政区划变动后四川经济格局的各种因素变化,充分重视这种形势变化对成都市经济发展形成的有利条件,抓住机遇,调整思路,立足自身优势,扩大与兄弟城市联合与协作,充分发挥成都市作为四川省会以及贸易、金融、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的作用,把成都市建设成为商贸金融发达、产业结构合理、科学技术先进,具有现代高度文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1、以四川省调整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经济学研究表明,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如果以快速增长部门为主,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就会较快;高利税产业越多,其分配的资金比重越大,产生的利税率越高,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效益就越好;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越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素质和增长潜力就越大。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将会明显地改善和提高该地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相对地位,增大其经济聚集和辐射能力。按照这一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在成都市产业结构的优化重组过程中,要精心选择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以效率为导向的市区经济协调发展。优先发展对市场变化适应性强,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获利较高,具有比较经济优势的产业和产品,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和提供社会其他服务的新兴第三产业,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如金融、保险、国内外贸易、房地产、信息咨询、科技、旅游、交通通讯、商业服务等行业和附加值高、出口换汇率高的产品,要打破所有制观念,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在第二产业中,要大幅度降低能耗高、污染重的重、化工产业比重,以减轻其对城市能源、基础设施和环保的压力,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具有明显优势的关联度高、支撑能力强、能形成产业群落的行业。要尽快提高专业化程度,实现规模效益,增强竞争能力。在第一产业中,则应按照城市一体化和集约经营的要求,除坚持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抓好菜蓝子工程,建设好一批商品粮基地和水产、养殖业基地之外,重点要加快精细农业、创汇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尽快形成规模优势。
  2、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作用,提高商贸服务水平,大力开拓周边市场。重庆设立直辖市以后,成都市在省内的商贸流通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和重要。成都市要发挥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的优势,着力调整市场结构,形成合理的商业网点布局,积极开拓外部市场,扩大商贸中心的辐射能力。一方面,作为省会中心城市,需要建成一批高水准、高知名度、高利润、大能量级的商贸购物中心,提高成都市商贸服务水平和档次,增强对外部城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布局,优化市场结构。一是优化城市商业网点布局,根据成都市的交通条件、消费者的购物选择和市场容量,积极开发建设符合成都市整体规划布局的二、三级商业购物中心,形成合理的商贸网络体系。二是在保持传统零售商业发展的同时,要更多地考虑省会中心城市的性质、功能和特色,大力培育和完善各类批发市场,特别是要多建几个像荷花池贸易区、大发电器市场、西南皮革一条街之类的大型或超大型的批发市场。这种市场建设投资不多,但辐射面广,开拓市场需求能力特强,能够使成都市真正起到中心城市的作用,进一步拓展和发挥其商贸中心的辐射功能。
  3、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走以资源、市场换技术、资金的经济发展路子。对外开放是促进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在开放经济中,通过对外贸易可以调剂余缺,扬长避短,促进一个地区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利润率提高,实现该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吸收外资可以增加投入,加速企业技术进步,促进各种资源的开发,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成都市作为内陆开放城市,早在九十年代初就制定了对外开放的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但与沿海和发达地区相比,开放时间,晚,起点较低,深度和广度都很不够。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加大开放力度,拓宽开放范围。第一,进一步放开投资领域,制定有利于吸引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来蓉投资的政策措施;逐步放开市场和商品内销比例,实行以市场换技术资金的办法来吸引外商投资。除了国家明令禁止外商涉足的领域之外,我们都要实行大开放。第二,以产业特点建设新型的内地特区,营造成都的“自由贸易区”。由于成都市的开放是相对滞后的开放,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之前,建立新型的内地特区,能促进经济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聚散功能。这里讲的新型特区,不是像过去那样划出一块地,围起来搞封闭式运作,而是指根据成都市的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具有出口创汇优势的企业和产品,实施自由贸易区的优惠政策。一个企业、一个产品,一条生产线,都可以与原主管部门、原企业脱钩,成为独立的法人或二级法人实体,拥有相应的权、责、利,在人事、资金、物资、设备、技术、利税等方面按照自由贸易区内企业享有的优惠政策独立运作。第三,利用成都市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较高、生产成本低廉、加工产品质量过硬、信誉度高的优势,通过“三来一补”,大力发展机电、服装、食品等出口加工贸易。对此,政府也应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第四,重视社会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保证。外商在作出投资选择的时候,往往不仅从经济角度考虑,还要从城市整体形象角度考虑,如政府的廉洁高效、国民教育程度、科技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与建设、社会治安和法制法规建设、人民的卫生健康状况、住房条件、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等,这些都是作为社会发展要素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从而成为引导外商投资的重要条件。因此,政府必须从经济、社会整体上作出发展规划,加快社会诸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4、发展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协作和交流,营造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群和经济圈,带动全川经济发展。重庆直辖市设立以后,成都作为省内唯一的特大型城市,不仅是全省的政治、科技、文化和信息中心,而且是全省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但在省内,还有一批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较大发展潜力的城市,如绵阳、德阳、乐山、内江、自贡、攀枝花、雅安等。成都要广泛发展与这些城市的经济协作和交流,互补互促,实现资源共用,市场共建,利益共享,逐步形成以成都为中心,以周边大中城市和中小城镇为支撑,独具川西平原特色的城市群,形成区域性的经济共同体,集城市的汇聚、辐射、带动功能于一体,推动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第一,努力推进成都市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广泛开展同省内各大中城市的经济技术协作,拓展资源开发利用、商品贸易、交通运输、资本融通、信息交流的渠道,形成有利于发挥各中心城市的经济优势的互补互惠、协作发展的广泛的经济联系。第二,以成都为中心的周边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人口密集,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强化小城镇作为联结中心城市和广大农村的纽带的作用,使城市的经济辐射功能依托众多的小城镇而深入到广大农村。第三,加快交通通讯事业发展,建立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和信息与网络,扩大和加快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人员往来、商品贸易和信息交流。
  5、抓住三峡开发和重庆建设的时机,主动介入,共谋发展。三峡工程和重庆的建设,离不开周边地区和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外来生产要素持续的投入,需要与周边地区和城市实行市场共享下的经济合作,同时,成都通过扩大对外交流也能加快自身的发展。成渝两地之间的联合与协作,能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在与重庆合作中,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意识。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开放型经济,必然会使各种社会资源朝有利于发挥最佳效益、获取最大收益的地区和行业流动配置。成都与重庆的联合与协作应坚持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发展区域性分工与协作,共谋实现和长江上游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第二,成都市要转换观念,强化服务意识,主动、积极与重庆开展各种合作。要建立必要的联合机构,制定相应政策,统筹规划,以市场为媒介,以企业为主体,为重庆直辖市的建设提供多方面、多形式的服务。第三,抓住契机,选准合作服务的方向和突破口。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可以考虑加强这样几个方面的合作与服务:利用三峡移民和库区建设、重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承建工程和项目,提供搬迁、运输、商品供应和科技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围绕重庆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成都某些产业的优势,与之配套协作生产,组建有关产业集团,形成成渝主要产业分工协作体系,避免产业结构趋同化,实现产业的合理资产联合与结构优化组合;充分利用各种金融机构和金融信息系统,开展与重庆在金融方面的融通与合作,组建成渝两地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相互联合的资金融通体系,设立成渝区域经济合作开发基金,为两市经济建设与发展筹集和融通资金;以成渝两地之间的航空、铁路、高速公路为依托,组织各种联运集团企业,实现成渝交通运输联网化、体系化和综合化;利用成渝两地风土文化的互联性,共同开发旅游资源,建立既有强烈巴蜀古国整体文化色彩,又有各自特色的旅游经济长廊。成渝两地的经济合作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模式,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中去探索,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切合点。对此,政府应及早研究和组织落实,并在实践中不断地选择完善,创造有利于促进双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方法。
   作者单位:中共成都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王云川 *
  
  
  
天府新论成都8-12K91中国地理张昆19971997 作者:天府新论成都8-12K91中国地理张昆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35:49

[新一篇] 把教育專業自主權回歸教師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育管理

[舊一篇] 抓機遇 上規模 謀發展    ——第二屆中國民營書業發展高級論壇紀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