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若干问题与对策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关于教育资源配置的内涵、核心与实质
  教育资源是开发和发展教育产业的基本保障和基本条件。教育资源有软、硬件之分:软资源是指在发展教育产业过程中对硬资源的使用和开发所显示出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又称为无形资产,包括技术资源和管理资源;硬资源是指可以直接使用或开发其存在价值的资源,又称为有形资源,包括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
  教育资源配置,主要是指各级政府或其他投资主体,在一定时期内将所拥有的有限的教育资源,包括财力、物力、人力和科技资源等,通过不同的渠道、方式和程序配置到各级各类学校中,以取得好的办学效益。其中:财力资源主要是指各级政府及市为发展教育事业而进行的经费投入:物力资源主要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在发展教育事业中所需的固定资产的投入,包括教学场地、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和实验设施等;人力资源主要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所拥有的师资与生源的总量与规模。科技资源主要是指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所引进的各种相关的知识、技术和信息资源。
  教育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实际上是解决资源配置中的“优化”问题。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包括:合理配置政府、社会和个人的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各级财政的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以及合理配置各级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这里所说的合理分配,主要是指资源的总量和比例既要符合实际需要,又要保证重点;第二是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包括:减少人、财、物资源的浪费,减少专业、设备以及楼堂馆所的重复设置,降低生均成本费以及与教学、科研无关的费用等;第三是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包括提高各级教育的入学率,扩大办学规模,提高生师比,力争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即:以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培养更多的人才,出更多的成果,为社会作更多的贡献等;第四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这里主要是指如何充分、有效、合理地分配和使用大量闲置或聚集于高校中的智力资源(人才和知识)和无形资产(信息、技术、发明和创造),使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其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教育资源配置的实质,就是在教育机构内部,通过相应的措施、手段和方法,使教育资源从低效益的环节、地方,向高效益的环节、地方流动,把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到基础好、效益高、质量高、成果多的学校或学校内部的其它环节,使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二、关于教育资源配置的层次、主体与方式
   政府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可在宏观层次上(全国范围内)进行,也可以在中观层次上(教育行政部门范围内)进行,还可以在微观层次上(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内)进行。宏观层次上的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在国家水平上政府的公共支出中给予教育部门的经费投入,即政府财政开支中教育经费应占多大的比重。在这一层次上,主要应关注各级政府是否为教育部门配置了足够的资源。中观层次上的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在部门水平上教育主管部门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在各级教育之间进行分配,在这一层次上,主要应关注配置给各级教育的资源总量和比例是否合理。微观层次上的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在各级教育的水平上对各级教育内部不同的教育机构之间进行的资源配置,在这一层次上,主要应关注各层次教育内部人、财、物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市场(企业和个人)对非财政性教育资源的配置,不是根据行政级别和行政区域自上而下地配置,而是依据教育市场(毕业生市场、科技市场)的投入要素的供求状况来进行调节和配置的。教育资源配置主体的多元化和方式的变化,是市场经济区别于计划经济的标志之一。
  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和方式的选择不是随意的,它是由经济体制的模式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与之相适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作为唯一的投资主体对教育资源配置进行集中决策,办学经费由国家按集中统一计划,根据行政层次和区域,逐级往下核拨;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教育资源的配置,改为分级拨款和分散决策的方式,即中央财政负责其所属院校的经费投入并对这部分资源的配置进行决策,而地方财政则主要负责地方院校的经费投入,并承担一部分部属院校的共建费,同时还对这部分资源的配置负有决策权;企业和个人作为另一投资主体对非财政性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决策,是按市场规则进行的。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由于人才供应相对过剩,“产学研”合作还没真正启动,因此企业对教育资源配置的积极性不高,投资的力度和稳定性也不足;从个人对教育资源的配置来看,由于长期存在的教育卖方市场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因此学费的逐年上涨仍有一定的上行空间。相比之下,政府的主渠道作用仍十分明显,而学费的支撑作用也不可低估。
  然而,许多国家的实践也表明,无论是计划配置方式还是市场配置方式,只要是单独发挥作用的都显得不够完善。因此,只有逐步采用使两者结合起来的资源配置方式;或选择以市场调节为主、国家间接调控为辅的配置方式;或选择以国家调控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配置方式,才能因地制宜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三、关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考核指标
  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可行,可通过相应的指标在不同水平上进行考核,并通过计算和比较,从中发现问题和不足,进而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
  首先,应考核各级政府财政对整个教育的经费投入是否足够。考核指标有: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与国内、 国际平均水平的比较;教育的公共开支占各级政府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比较;教育事业费中人员经费开支与非人员经费开支的比例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学校进行比较。
  其次,考核教育部门内部各级教育之间的资源配置是否合理。考核指标有:政府公共教育经费支出中各级教育所占的比例与国际平均水平的比较;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规模以及生均成本的相互比较;各级教育的生均成本与人均GNP的比值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平均值的比较。
  再次,考核各级教育内部的资源配置是否合理。考核指标有:以我国高校目前采用的“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分配方式(即以在校生规模、生均成本为基数再加专项补助费的投入模式),与其他国家或地区高校的资源分配方式(协议投入、产出投入和质量投入等)进行比较;中小学教育的投入模式与相关国家或地区中、小学教育投入模式的比较;同级各类学校和各类专业生均培养费的比较;同级学校内部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所占比例的比较;同级各类学校师生比、人均资源占有率、固定资产使用率等指标的比较。
   四、关于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是制定对策的关键。一般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目的和目标是既定的,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也大多是从现状与目标的对比中发现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目标有这几方面:(1 )应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产业自身的发展;(2)合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减少浪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4)加速“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促进教育“规模、结构、效益、质量”的协调发展。
  对照以上目标,我们不难发现,在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资源、科技资源的需求方面,各级各类教育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结构性问题还比较突出;在满足个人对教育的需求方面教育部门(尤其是高等教育)则显得力不从心,这主要是由于教育卖方市场形成的巨大压力,加上各投资主体(政府、企业及个人)配置给教育的办学资源相对不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对市场供给能力的扩大。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企业作为教育的最大和最直接的受益者,本应承担更多的办学经费责任,但事实上企业只是以上缴税收的形式,通过政府财政反馈一部分资金给教育。相比之下,同样是直接受益者的学生家庭,既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又要缴纳其子女的学杂费,这种不公平现象是教育资源配置中的盲点之一。若对照“谁受益,谁出资”、“谁支付能力强,谁就应多支付”的原则,企业对教育的投资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大,国外有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政府以减免税收的方式鼓励企业投资公益性事业。此外,在合理配置政府、企业和个人对教育的投入方面,还有一些解决办法:通过“产学研”结合开辟新的人才培养和投资渠道;通过各种办班的形式解决在职人员或下岗人员的培训、提高和继续教育的问题;通过发展民办学校解决本地适龄人口和外来人员子女的就学、升学以用及职业教育问题。
  对照以上目标,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合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1)各级各类学校资源利用率不高。 表现在:人力资源的配置普遍存在师生比偏低、规模偏小、人员结构重心失调、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财力资源的配置上,企业参与配置的力度不够;物力资源的配置上,各校仪器、设备、场所以及专业的重复设置相当普遍;(2)教育的“财权”和“事权”严重分离。 如:各级教育的财权分别掌握在财政部门(事业费)和计划部门(基建费)手中,教育的事业管理权则掌握在教育行政部门手中,这种模式即不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来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突显和发挥教育作为基础产业的战略地位和先导作用。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在规划人才需求总量时,既要对照目标,又要考虑可能,还要想办法创造条件,使各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要充分利用市场的供求机制,发挥其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2)提升教育在财政预算分配体制中的级次或地位,实行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突显教育的战略地位,把财权和事权统一到教育行政部门手中,以利于更好地规划教育产业的发展;(3)为了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各校有必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提高入学率和挖掘现有潜力等措施,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from]G4高等教育武毅英20012001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几乎所有的省、市、地区的教育发展都面临着一个十分尖锐的矛盾,那就是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可用于教育的资源又十分有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全国各地都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改善教育财政以及发展教育产业的问题上,一方面通过改革教育财政体制来达到合理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的目的;另一方面则通过发展教育产业来开辟新的教育投资渠道和新的教育市场,以最终达到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的目的。本文仅对当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中的若干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对策作者:厦门大学高教所 副教授 作者:[from]G4高等教育武毅英20012001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几乎所有的省、市、地区的教育发展都面临着一个十分尖锐的矛盾,那就是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可用于教育的资源又十分有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全国各地都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改善教育财政以及发展教育产业的问题上,一方面通过改革教育财政体制来达到合理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的目的;另一方面则通过发展教育产业来开辟新的教育投资渠道和新的教育市场,以最终达到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的目的。本文仅对当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中的若干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对策

网载 2013-09-10 21:33:49

[新一篇] 關于人的適應性培養的社會心理分析

[舊一篇] 關于農民權益保護問題的若干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