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世界环境日析“全球变暖”说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北极冰面积年缩8.5%
  海归的谭季青说:“从学界到媒体,我们有些人一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读,似乎什么都是因全球变暖,乱贴标签。其实在国外,全球变暖说早已倍受质疑,几乎要被推翻了。”
  果真?
  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北极的冰确实少了。
  记者查阅原文,美国科学家沃尔特·梅尔的科研小组最新报告称:据今年3月的卫星观测显示,北极地区冬季冰盖的面积,比上年同期减少了30万平方公里,这比整个英国的面积都大。目前的北极冰盖圈,已缩至1900年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小面积。
  科学观测还显示:缩小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2002年以来,年均缩小8.5%。
  看来可以肯定,在北极这个地区,温度的确上升了。
  问题在于,这个区域性的变暖,就等于全球性的变暖吗?
  问题还在于,北极圈的变暖,就是因人类活动造成的吗?
  同样是在极地,去年南极的拉森B冰架坍塌后,领衔研究的美国科学家多马克就公开表示:这与区域性气候变暖有关,但是否与所谓人类造成温室效应有关,还有待研究。
  谭季青介绍,国外科学界就有观点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北极冰盖持续缩小,也可能是因为地球在向下一个冰期过渡所产生的自然现象。科学研究发现,因太阳光规律性变化导致的史上四次冰川期,期间每一次过渡,都存在升温现象。
  这么说,地球要面临下一次冰川期?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研究员任国玉指出: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地球将在未来短期内重新进入冰期。从间冰期向冰期过渡是非常漫长的过程,要经历数万年时间。
  至于南极臭氧层那个大空洞,日本秋吉荣治国家环境研究所最近一份公报称:现在的臭氧洞范围处于历史最大时期。这个科研小组的发现与其他一些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从上世纪80年代在南极上空发现臭氧洞以来,全球卫星和地面站一直在进行监测。
  同样还是这个问题:臭氧洞的扩大,是否一定与人类活动有关?
  谭季青的观点是,臭氧层其实是随季节与大气波动不断变化着的,在不同纬度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厚薄,南极地区的臭氧层每年到夏季都是没有的,到冬季聚集时也年年情况不一样,所以科学严谨地说,很难得出这个南极臭氧洞究竟是否在持续扩大,也难以说其就一定与人类活动有关。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类可以放任自己。事实上,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破坏臭氧层的气体排放量减少,地球大气层中的氢氯碳化合物也开始减少。人类必须这样去赢得自己的未来,但是为保护全球的臭氧,而用不着总指向南极那个并不太确定的大洞。
  无论北极冰盖圈的缩小,还是南极臭氧洞的扩大,都是人类在关注自身的命运,都需要科学与严谨。
  全球变暖还是热岛效应?
  需要科学严谨对待的,还有全球到底是否变暖了。
  支持者们最有力的一个论据,是国际组织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基于全球上千万气温观测点的一份评估报告: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4摄氏度至0.8摄氏度。
  但在谭季青看来,这其中忽视了对城市热岛效应的评估。
  所谓热岛效应,通俗地讲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谭季青说:“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人类绝大多数的气象站、测温站都在城市附近。也就是说,在严格意义上,这一数据还只能说明人类活动聚集区的温度在上升,并不能代表整个大陆,更不能代表整个地球。众所周知,覆盖地球表面70%的茫茫大海上,几乎没有观测站。”
  所以,谭季青认为,只能说人类活动聚集区温度在上升,而不能含混简称“全球变暖”。
  不过目前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各国的科学家在向IPCC汇报数据时,已经扣除城市热岛效应所产生的温差值,能代表全球平均气温,说明全球变暖。
  无疑,精准的定义,才会有精准的应对。
  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
  同样需要辨析的,还有人类活动到底是否罪魁祸首?
  南极冰芯钻探等科学考证发现,史上四大冰川期的间隔期中,前几次的温室气体浓度都是下降的,只在最近这一次上升。显然,除自然影响外,必然有新的因素在这几千年间发挥作用。而不少科学家相信,最重要的影响正来自人类。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的余志豪教授介绍:“国际调查数据显示,1860年工业革命后,因大量木材的砍伐、土地荒漠化,使地球维持二氧化碳平衡非常重要的一环不断减弱消失,二氧化碳的百万份比浓度从过去的280ppm,持续上升到现在的350、360ppm。二氧化碳,正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
  然而,近年国外不少科学发现,也指出全球变暖学说存在致命缺陷。
  谭季青举例说:“如果说人类活动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那么,人类活动中心应该气温最高。可是在美国,这个全球年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并没参加《京都议定书》进行气体减排,但地面温度反而出现连年下降。再比如,以往人们认为,北半球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热量传到世界各地,也导致南极冰雪消融,但最新科研数据表明,南半球的气温反而在下降。还有,如果全球变暖,应会导致热量在全球散逸,那么大气层和地面最近的对流层气温也应升高,但美国宇航局连续18年卫星观测,全球大气对流层的温度并没上升……”
  谭季青还是坚持认为,现在的气候异常,只是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
  假如海平面上升40厘米
  不管是否全球变暖,不管是否人类所致,我们都有责任去守护我们的家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全球气候的确在发生变化。余志豪教授切身感受:“1952年我到南京上学的时候,每年冬天大雪纷飞,但如今孩子们难得一见。”异常的高温,频发的台风,连年的暖冬。“如今全球科学界,已经摈弃‘全球变暖’这个词,而更多采用‘全球气候变化’。”谭季青只是希望,正本清源,避免误读,才能更好地守护。
  英国科学家詹姆斯·拉夫洛克的盖亚理论认为:地球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有机整体,并作为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系统而进化。一个有力的证据是,虽然自地球形成以来太阳光照增加了30%,可化学性质并不稳定的地球大气层依然基本保持不变。但拉夫洛克也强调人类要有所作为,去积极守护地球生态。
  所以,全球科学家们还是频频报告:蚂蚁数量多了,植物开花早了,鸟儿们和青蛙们也提前繁殖了;青海高原冻土变“软”了,西伯利亚冻结带开始融化了;南极开始出现大片草皮,热带的阿联酋飘起雪花……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过度耕种、过分放牧和狂砍滥伐森林,使土地变得贫瘠,植物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所以,美国五角大楼一份报告指出,20年后人类的头号威胁不再是恐怖主义,而是气候变化导致的骚乱;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30年,与气候有关的疾病将增加一倍,其中与炎热有关的死亡将大幅增加;科学家们估计,到2080年,海平面可能上升40厘米,全球受海洋沿岸风暴导致洪水危险的人数将从目前的7500万上升至2亿……
  所以,一些科学家的大胆设想,甚至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美国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曾计算:向空中抛洒100万吨铝硫粉末,使日照减少1%。或者,发射一颗巨大的卫星,在地球前挡住太阳。而美国物理学家洛厄尔·伍德想发射入轨的,则是一面直径2000公里的半透明镜,去过滤太阳辐射。也有人打起海洋的主意。加利福尼亚生物学家约翰·马丁建议向海洋里投放铁,以刺激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而更富诗意的建议是,将地球上的所有房顶涂成白色以反射太阳光,或者是将数以十亿计的白色聚苯乙烯高尔夫球投向海洋……
  一切都是因为,人类有着共命运的哲学本原。人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这已经越来越上升为地球村居民们的共同关注。正如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所说:“人类在不断加速地开发自然、消耗自然,走向前途的未卜,但人类文明的原则并没消失。中国哲学很早就倡导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相信,大自然在越来越频繁给予人类警告的时候,也是一个信号,我们寻找新的生存方式的时候到了。”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世界环境日正解“全球变暖”,人类的未来永远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新华社消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沙漠和沙漠化”。沙漠化是指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据联合国公布的资料,目前全球有110多个国家、10亿多人受到沙漠化威胁,其中1.35亿人面临流离失所的危险。联合国的研究还表明,气候变暖导致占全球41%的干旱地区土地不断退化,全球沙漠面积正在逐渐扩大。

解放日报沪⑤N2生态环境与保护梁建刚20062006
“所谓的全球变暖说,根本不成立!”浙大气象信息与灾害预测所所长谭季青劈头一句。
  似乎离经叛道?毕竟太耳熟能详:全球正日渐变暖,将导致南北极冰川融化、四大洋海面上升。全球变暖,全球显学,主宰大地的沉浮。
  就在今天第35个世界环境日前夕,又屡见标题醒目:
  因为全球变暖,北极冰盖圈已缩至最小;
  因为全球变暖,南极臭氧洞已扩至最大;
  因为全球变暖,世界大多数雪峰将在本世纪明显萎缩;
  因为全球变暖,非洲将有1.8亿人口在本世纪引发疾病死亡……
  与此同时,花期提前、蚂蚁增多、鲸鱼自杀,包括刚刚扑灭的内蒙古森林大火,也都有学者认为与全球变暖有关。
  这一切,真的都因全球变暖?
作者:解放日报沪⑤N2生态环境与保护梁建刚20062006

网载 2013-09-10 21:32:12

[新一篇] 長江三角洲浙江區域發展戰略構想

[舊一篇] 雅俗界限趨于模糊  ——90年代“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審美文化之審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