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区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华南师范大学孙贵珍,陈忠暖对改革开放以来旅游区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依据研究的出发点、范式和意义,分化为2个研究阶段,及以区域旅游开发为目的的区位条件分析阶段和初备雏形建立旅游区位理论模型阶段。
  本文对不同阶段旅游区位的内容、特征和结论等各方面进行了总结,并简要介绍了国内旅游区位研究的一些代表性的观点。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的20年里的区位研究,主要是以区域旅游开发为目的,表现为旅游区位条件的分析,通常以单个旅游地(点)和多个旅游地(点)为关注角度,研究模式为“理论+案例”,研究内容局限在区位条件分析和相应的旅欧开发模式上,研究方法由80年代定性分析为主到90年代引入定量分析。在对单个旅游地的区位条件分析时,作者按照供给和需求的角度为着眼点分别进行了总结,即在供给研究角度下,单个自然吸引型旅游地的区位因子分析和需求研究角度下的单个派生吸引型旅游地的区位因子分析。在卖方市场背景下,学者们从旅游供给角度所采用的区位分析本质上为区位因子分析,即把资源条件、交通可达性和客源市场保障性这3个因子看作优越的旅游区位是个相对的概念,以寻求合理的区位旅游开发模式为目的,还不是旅欧区位的专门研究。而从需求角度的分析,相关研究基本上认为区位、资源、城市格局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以及从消费心理学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出旅游者在大、中、小空间尺度上对旅游资源级别和旅游线路的消费取向。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即旅游地——客源地、不同旅游地之间的空架结构分析,为构建高效的旅游空间组织系统提供了科学依据。此部分分为旅游地——客源地——城市周边旅游带和旅游地之间空间架构两个基点进行归类总结的。区位研究的第二个阶段,进入了模型构建阶段,按照旅游中心地理论的提出及研究进程为划分依据。吴必虎于2001年依据克氏中心地理论,构建了此概念并于2004年由李悦等人修订,此后又分为对该理论的实证研究阶段,并阐述了研究的局限性。第二个比较有影响力的理论为2000年王铮等人提出的杜能环型旅游区位论,继而于2003年完善,并对该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在全面总结归纳的基础上,作者探析了今后我国区位研究的视角和走向,提出进一步研究需要有必要侧重于“创造区位条件的研究”,也即“重构区位、优化区位”。
  摘自《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444~447,452

F9旅游管理孙贵珍/陈忠暖20072007
作者:F9旅游管理孙贵珍/陈忠暖20072007

网载 2013-09-10 21:30:05

[新一篇] 我國文獻分類法的發展趨勢

[舊一篇] 我國智能情報檢索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