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宗教与传统文化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北京图书馆馆长 任继愈)
  我认为,“中国没有宗教”的结论,是“五四”以来中国宗教研究的误区。
  自从人类脱离了蒙昧时期,就产生了宗教。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据现在的社会普查表明,世界上还没有发现哪一个国家或民族没有宗教的,虽然各自有不同性质的宗教信仰,是多样的,不是统一的。
  中国古代的宗教是“儒教”。这是从它的发展成熟后给以定名的。在成熟之前,已有一些后来儒教的基本要素、基本信仰的神灵。
  从发展的道路来看,我把它分为:
  (1)前儒教——殷周开始到春秋战国
  (2)准儒教——汉代到隋唐
  (3)儒教——宋到“五四”时期
  前儒教:提出了以昊天上帝为信奉中心。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以及地方巫术,都纳入这一上帝信仰之下。
  准儒教:推出了以孔子为教主的经学神学系统。魏晋南北朝建立了三教。三教并立,儒教入世,佛、道出世,共同教化天下。三教都尊奉中国的忠、孝三纲原则。最上神,三教分立,未统一。
  儒教:宋以后,三教合一已成定局,儒教占有绝对优势,将佛、道二教的心性、宗教修炼方法吸收进儒教。汉朝定儒为一尊,后来佛、道兴起,儒教的一尊地位受到挑战。但儒教占政治的优势,并采取吸收融化的方式,终于从三教鼎立到三教合一,以儒教为核心,建成完整的儒教体系。
  (1)儒教以上帝为最高神,下面包括地上百神、祖先神、孔子为首圣贤神三大系统。不能因为中国儒家有了众多的神,就称它为多神教。众神的地位是不同的。儒教的根本历史作用,和其它各大宗教一样,都是用神学论证、保证君权合法性——“皇权神授”。从殷、周到袁世凯、溥仪称帝,都用“神权”为“皇权”作论证。祭天是最隆重的国家大典(等于西方帝王的加冕)。
  (2)儒教最成功地完成了“政教合一”的体制。西方教皇与国君是两个人,引起政教之争。中国儒教则“教皇”与国君统一为一个人。从尧舜以来,天子是政治领袖,又是宗教领袖,没有政教之间的斗争,而是融合无间。秦汉以后,长期稳定的大国,没有分裂(短期分裂只是例外,被认为是乱世,不正常),与中国儒教的政教合一体制有关。
  (3)儒教发生在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国。它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兼收并蓄其它地方宗教、地区神,把它们安放在适当的地位。诸神并存,共同拱卫着至高无上的上帝(昊天上帝)。多民族的凝聚力也反映在多神向昊天上帝的凝聚力。
  (4)社会不断发展,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不断产生新的事物,社会上产生新的矛盾,在人民生活中也会不断有新问题。儒教通过它的宗教教义,不断给以新诠释。中国古代儒教经典只有四书五经,但关于四书五经的注疏、诠释数量极多。古人“以述为作”,述也是作。“诠释”的作用极大,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主要是借诠释来完成的。
  (5)中国传统文化,在长达2000多年的政教合一的政体下不断完善,并通过行政手段,有效地保证其宗教思想的贯彻执行,运用强大的综合国力,对世界文化作出了贡献。同样,也由于几千年的政教合一体制,使一些新思想难以找到立足之处,对今天面临的改革,起着顽固抵制的作用。今天看来不合理、本来讲道理可以说明白的事,夹杂上宗教信仰,就不是讲道理能够轻易改变的了。
  (6)儒教的宣传机构及传教方式十分完备,既有高度抽象思维的哲学思想,究天人之际,极高明而道中庸,也为一般信奉者提供通俗宣传形式,如宝卷、劝善文,结合民间文艺、通俗故事,宣讲忠孝节义的人物,吸收了佛教因果报应学说。连穷乡僻壤不识字的人,也用竹篓收拣写过字的废纸,上写着“敬惜字纸”,把经书上的文字,看作具有神圣性。
  (7)天坛祭天,先农坛祈祷丰收,关心农业是天子到地方官员共同关心的宗教仪式。天旱不雨,地方官祈雨,是神事也是民事,这也是儒教政教合一的表现。
  (8)儒教的发生、发展,为了研究的方便,虽可分为前儒教时期,准儒教时期及儒教时期,却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它是中国这块土地上的文化结构,它是连续不断地发展起来的。研究儒教,也要研究它的宗教仪式,儒教称之为“礼”。不注意儒教中关于礼的宗教性、神秘性,是无法了解礼的实质的。学术界多强调儒教对天命鬼神存疑的一面,而忽略儒教对天命鬼神崇敬的一面。朱熹对天命鬼神的虔信程度,绝不亚于佛教徒对“佛”的虔信。
  综上所论,只有深入研究儒教,才可从全局把握中国传统文化要义,触类旁通地说明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艺术以及科学领域的根本思想。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索。它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是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以此为契机,对进而认识儒教文化圈的其它相邻国家的国情也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报2京003B9宗教任继愈19951995 作者:中国文化报2京003B9宗教任继愈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27:48

[新一篇] 中國的天人合一哲學與可持續發展

[舊一篇] 中國的平民文學傳統和貴族文學傳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