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军转民产业将有新突破。
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民品总产值,已由1978年的8%增长到1993 年的76%。未来发展重点已摆上高层议事日程。
* * *
军转民将有大发展
中国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期间,乃至2000年以后,将是中国“军转民”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早在70年代末,当西方国家仍在竞相展开军备竞赛时,中国就看到了和平与发展大势,率先裁军100万人,缩减对军品的订货量, 国防开始向民用转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所有军工企业都建立起民品生产线,军工企业民品产值已经达到总产值的80%以上。并且成功实施了“三线调整计划”,三线军工企业经营环境得到了改善。
三线调整,军工民用
在“七五”计划期间,中国投资在军工部门近40亿元人民币贷款,优先发展民品生产,建成450条民品生产线。近5年来,国家又贷款63亿元人民币,扶持军转民技术改造项目400余项; 还批准国防科技成果解密转民用2500项,新增产值上百亿元人民币。
在“八五”计划期间(1990—1995年)中国还投入约10.6亿元人民币,安排中央专项项目242个,推荐了地方项目292个。这些项目重点是新型机电产品和医疗设备、特种汽车及工程机械国产化、通用设备国产化、大型电力控制系统等,分布在全国30多个省市。
现在,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已走向世界,与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关系。根据33个军转民国际合作项目的调查表明,已利用外资1.33亿美元、出口额10多亿美元。国防科技工业出口已成为中国外贸出口的一支生力军。在航空、航天、核能、电子、船舶和兵器六大工业中,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六大国防品行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
调整旧结构 力求新突破
未来怎么办?据透露,最近中国权威部门制定了今后军转民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争取用5至10年左右的时间, 使军转民在质和量上都有大突破,在21世纪取得更大发展,这是中国军转民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中国已制定“九五”计划,这是进行军转民战略调整的好时机。特别是中共高层将把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地区的军工企业有了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同时,这又是一个挑战,因为如果不迅速制定对策,军工企业长期维持现状,就可能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包袱。如果战略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国防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将起到火车头的作用。
据悉“九五”计划期间,中国政府将继续把军转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并从资源合理配置、优化组合的战略高度,协调好军民关系,使国防科技工业真正实现军民结合。继续推进军转民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按照军民统筹、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以产生双向效益,推动地方经济和国防经济的共同发展。
中国军转民将向开发高技术产品和名牌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经济效益方向发展。发挥军工企业优势,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
科技开发是今后军转民保持后劲的重要方面,国家科委认为,从本世纪末到21世纪中,以科技实力为焦点的国际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必将更加激烈。军转民科技开发势必以推动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重点是加强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
重点领域 重点突破
今后,中国将逐步将军转民的重点,转为军工技术、特别是军工高技术转民用。把先进的军用科学技术转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在航天领域,今后要采取特殊的措施,解决下列问题:
一、利用遥感技术、数据采集技术与航天技术相结合,为全国国土上的火灾、旱灾、森林大火、虫灾、风灾及地震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服务,也可为东南亚国家提供这一服务。
二、利用数字视频压缩技术,结合航天技术,发展卫星教育,建立、普及中国直播电视教育系统。
三、利用小卫星群及其他特殊航天技术,开展中国80万个农村的通信业务,将全国各乡镇小市场同全国大市场融为一个整体。
四、利用航天技术发展ISDN网,为国家信息高速公路“三金”工程服务。
在航空领域,第一是继续加强民品的技术改造,发展适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品。第二是在环境保护、新型材料、通用电子、医疗与制药器材、食品与包装机械、零部件等领域与国际同行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
在核工业领域,把发展核电作为核工业军转民的首要任务。目前秦山核电站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大亚湾核电站二期正在抓紧前期工作,辽宁核电站已批准立项,山东、江苏、福建、江西、河南等省也都有筹划建设核电站的意向。
培养和造就一批军转民企业家队伍,是军转民成败的关键。中国将积极争取国内外有关组织机构的支持,采取国内培训与国外考察相结合方式等多种措施,加强针对性和专业性,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支有中国特色的军转民企业家队伍。
国际合作有成果 合资企业300家
中国的军转民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亦取得了很大成就。
1993年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给香港军转民国际合作讨论会的贺词中指出:“把军事工业转变为满足社会、人道主义和发展的需要服务业已成为当今国家和社会的一项主要活动。”近几年来,中国军转民企业已与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据统计,已与美国、日本、德国、荷兰、新西兰、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丹麦、澳大利亚、西班牙、新加坡、泰国、韩国、俄罗斯、瑞士、瑞典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建立合资企业近300个。 中日合资建设的重庆雅马哈摩托车有限公司和中美合资建设的航卫公司,都具有独到的成功经验。
1990年8月, 中国参加了联合国裁军署在莫斯科召开的军转民国际问题讨论会,介绍了中国军转民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经验,率先提出了“和平利用军工技术造福人类”的倡议,引起了国际上对中国军转民的关注。1991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军转民国际合作研讨会”,会上全面介绍了中国军转民的情况和经验,与会的专家学者实地参观了中国的一些企业,国际同行开始了解中国军转民的情况。1992年2月, 在德国多特蒙德召开“军转民与发展和环境国际会议”,会上放映了中国军转民成就的录相,受到了与会者的欢迎。1993年7月, “军转民香港国际合作会议”在香港召开,通过了《军转民香港宣言》,倡议建立国际军转民信息网络,开展人才培训。在会上签署合同额达24.5亿美元,引起了国际上对中国军转民的重视。
1994年10月,美国国防部长佩里访华并与中国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达成了中美军转民方面的合作协议。
国际合作的方式和趋势
1995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九五中国军转民国际研讨会”, 会上,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展中心总裁让·玻文就中国军转民的现状、发展历程、今后前景做了专题报告,这次会议是专门研究和讨论中国军转民的经验,探索中国军转民国际合作途径,把工业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与中国军转民技术、人才、市场和第三世界国家的资金、技术,与中国军转民技术、人才、市场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市场3个方面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互利互惠, 推动中国军转民的发展。
开展国际合作,对中国军转民意义重大:一方面,中国需要资金、技术和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而且中国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副会长金朱德指出,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主要是引进资金和技术。合作方式是多样的,国际通行的都可以商谈。外商会发现中国的军转民企业具有一般企业所没有的特点和优势,很好地利用它,不但合作容易谈成,效果也会很好。中国与日本合作生产的长安汽车,嘉陵、建设摩托车;与美国合作生产的CT设备,麦道飞机整机、部件的转包生产;与德国合作生产的通信设备等,都是成功的范例。
他说,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军转民合作,可以中国的技术相对优势,和国外资源、市场需求等进行互补合作。这方面中国有很好的前景,是中国今后军转民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还要进一步开展多方面、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力求取得国际社会更多的支持。如信息网络、人才培训,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等都是中国军转民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港《广角镜》月刊)*
编译参考京7-9F3工业经济谢蜀清19961996 作者:编译参考京7-9F3工业经济谢蜀清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1:26:10